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生物的进化教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815941 上传时间:2019-11-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生物的进化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生物的进化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生物的进化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生物的进化教案一、教学内容复习生物的进化包括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的简单过程。二. 学习重点1. 能够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解释生命现象。2. 利用基因频率的计算解决有关遗传问题。3. 了解生物进化的进程。三. 学习过程(一)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提出1. 内容(1)过度繁殖:若理想状态(无制约因素),生物均呈现“J”型增长。(2)遗传变异:子代与亲本的性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3)生存斗争:(制约因素)与环境斗争、种内斗争、种间斗争。(4)适者生存:在斗争中获胜,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遗传下来。2. 核心自然选择: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现存生物均适应生存环境。3. 意义(1)给出生物进化的原因。(2)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遗传变异)和适应性(自然选择)。4. 不足(1)没有说明遗传变异的本质。(2)没有说明自然选择如何发挥作用。(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1)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2)种群是生物的繁殖单位:在种群中基因自由交流。(3)基因库: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保护濒危物种根本上是保护其基因库。(4)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基因频率可以反映种群特征:例如,有关白化基因A. 正常、a. 白化,若A为95%种群多数为正常人;若a为95%种群多数为白化病人。2.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使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2)基因重组:种群的个体差异是基因重组的结果。3.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例如,白桦树选择了灰色的桦尺蛾,工业兴起后黑色树皮选择了黑色的桦尺蛾。4.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1)物种: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产生可与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2)隔离:主要包括地理隔离、生殖隔离。(3)新物种形成的方式:通常由长期的地理隔离(断绝基因交流)导致生殖隔离。(三)生物进化的过程:1. 生物结构上的进化:无机物有机物大分子体系原核细胞真核单细胞真核多细胞2. 代谢类型的进化:异养厌氧型自养型需氧型3. 生活环境的进化: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四. 疑难点拨:1. 基因频率的计算:(1)由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种群中,若AA=30个 Aa=60个 aa=10个,求A、a的基因频率?解:A:(302+60)/(1002)=0.6 a:(60+102)/(1002)=0.4(2)由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种群中,若AA=30% Aa=60% aa=10%,求A、a基因频率?解:A:30%+60%/2=60% a:10%+60%/2=40%2. 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拉马克观点(用进废退)长颈鹿的脖子由于不断吃高处的树叶,越用越长。(主动变异)达尔文观点(自然选择)长颈鹿本来就有的长脖子、有的短脖子,是高处的树叶选择了长脖子的长颈鹿。(先不定向变异,后定向选择)。注意:解题时,必需运用达尔文的观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来得出结论。拉马克的观点,以及其他的进化理论仅作为课外了解的知识。3. 进化过程中的关键点:(1)氧气的出现:自养型生物的出现,为还原二氧化碳,夺得水中的氢,生成了氧气。 出现需氧型生物,使生物代谢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加快了生物的进化。 形成臭氧层,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从而减少陆地上紫外线的摄入量,使水生生物得以登陆。(2)真核细胞的出现:出现了核膜及各种细胞器,形成丰富的生物膜系统。 出现有丝分裂,进而出现减数分裂,又形成有性生殖,大大增加了生物的变异类型。 细胞分化,真核细胞才有细胞分化现象,才能形成多细胞生物。4. 鉴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以鉴定生物大分子的差异程度:包括DNA、RNA、蛋白质。差异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DNA分子杂交:取不同来源的DNA,进行高温处理,DNA自然解链;缓慢低温后,DNA会自然配对形成双链,不能配对的序列就形成“环”,“环”越多,亲缘关系越远;“环”越少,亲缘关系越近。5.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原因:在使用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已经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变异是不定向的),使用农药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选择了下来,并得以大量繁殖,从而农药失去了杀虫的作用。【模拟试题】一. 选择题1. 自然选择是指( )A. 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B. 生物过度繁殖引起的生存斗争C.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 遗传使微小有利的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2. 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C. 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生存斗争导致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3. 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B. 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C. 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D. 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4. 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 B. C. D. 5. 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B.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C. 经过突变的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D. 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物种的形成6.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那么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 )A. 24%,72% B. 36%,64% C. 57%,43% D. 60%,40%7. 据调查,某小学的小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 XBY(46%)、XbY(4%),则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 6%、8% B. 8%、92% C. 78%、92% D. 92%、8%8. 在某一个人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频率是多少?(按AA、Aa、aa顺序排列答案)( )A. 0.36,0.48,0.16B. 0.48,0.36,0.16C. 0.16,0.48,0.36D. 0.16,0.36,0.389. 在某个海岛上,每1万人中有500名男子患红绿色盲。则该岛上的人群中,女性携带者的数量为每万人中有(设男女性比为1:1)( )A. 1000人 B. 900人 C. 800人 D. 700人10. 在一个进行无性生殖,个体数量庞大而又被充分隔离的自然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基因突变、自然选择 B. 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C.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D. 遗传漂变、迁移11. 在果蝇中,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是105,对于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108个个体),却有107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则每个果蝇大约有多少个基因?( )A. 0.5 104 B. 104 C. 2104 D. 410412. 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小岛上,下列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 )A. 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条件的地雀物种B. 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C. 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D. 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13. 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亲代组别1组(一对蝇)2组(一对蝇)n组(一对蝇)子代分两份处理A施DDTB无DDTA施DDTB无DDTA施DDTB无DDT结果存活较少全部存活存活较多全部存活存活很少全部存活选择淘汰淘汰淘汰保留淘汰淘汰A. 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作用B. 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强C. 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D. 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14. 公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A. 代代经常使用的结果 B. 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C. 繁衍后代的需要 D. 自然选择的结果15. 下列表示进化关系的各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厌氧需氧 B.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C.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D. 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16. 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是( )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变异是不定向的 变异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 B. C. D. 17.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的新陈代谢类型,最大可能是( )A. 自养厌氧型 B. 自养需氧型 C. 异养厌氧型 D. 异养需氧型18. 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 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 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A. B. C. D. 19. 有一个老鼠的种群,最初都生活在一个地域,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将该种群分为A和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生活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而B种群的地区没有变化,则种群A进化的速率很可能是( )A. 最初比B慢 B. 最初比B快 C. 与B相同 D. 开始比B慢,然后比B快20.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A. 表现型 B. 基因型 C. 不利变异的基因 D. 肽链结构21. “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 )A. 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为物种的进化奠定了基础B. 正确,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但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C. 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绝灭D. 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会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22. 日本的长尾鸡是著名的观赏鸡,全身羽毛雪白,短小的身体拖着约两米的尾羽。莱杭鸡是产卵量很高的卵用鸡。长尾鸡和莱杭鸡的培育成功是( )A. 自然选择的结果 B. 人工选择的结果 C. 生存斗争的结果 D. 定向变异的结果23. 马(2N=64)和驴(2N=62)杂交形成的骡子是高度不育的,这说明马和驴之间( )A. 染色体不能共存 B.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C. 存在着生殖隔离现象 D. 遗传物质有本质的区别24. 采用DNA分子杂交方法,比较人与其他生物的差异程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与黑猩猩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杂合双链最多B. 人与黑猩猩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游离单链最多C. 人与猕猴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杂合双链较少D. 人与酵母菌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游离单链较少25. 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说明( )A. 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 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 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 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二. 简答题26.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材料2: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材料3: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桦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桦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材料4: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称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材料5: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1)材料1说明 。(2)材料2说明 。(3)材料3说明 。(4)材料4中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说明 。(5)材料5中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 。(6)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 ;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 。27. 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成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实验二:将若干对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家系:一对果蝇子女),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药性的果蝇的父母并没有接触过DDT。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 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前、中、后)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 。28. 下图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图中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产生变异,带有两条短线的箭头被淘汰的变异个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上图物种形成的基本过程,用文字归纳为三个基本环节: 、 、 。(2)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 。(3)用字母(或数字)表示自然选择的方向: 。29. 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据图回答:(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和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 。(3)迁到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原因是 。30. 下图展示了现代小麦的起源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假如该过程表示一种育种方法,这种方法称为 。(2)杂交种F1 (是或不是)一个新种,原因是 。(3)杂交种F2不育的原因是 。(4)最后形成的小麦 (是或不是)一种新物种,它与一粒小麦杂交形成的后代的生殖能力怎样? 这说明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 。【试题答案】一.15 CACCB 610 DDABA 1115 DDCDD 1620 BCDBA 2125 ABCAD二. 26. (1)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2)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3)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4)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5)自然选择使物种基因频率定向改变(6)不定向/是定向/是定向。27. (1)选择;不定向;前 (2) 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的单位来研究不能发现个体变异不定向的特点 实验(一)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容易误认为DDT对果蝇的抗性起“诱导”作用。而看不出“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28. (1)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2)ABCD(3) ABCD29. (1)自然选择;地理隔离(2)B与C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3)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不能与B物种自由交配。30. (1)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 (2)不是;F1在减数分裂时不能进行正常的联会,因此F1是不育的 (3)F2的染色体组成来自不同的植物,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不能配对 (4)是;高度不育;生殖隔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