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四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89827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四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四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四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四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新人教版本专题整合了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和动物的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免疫以及生态等章节的内容。本专题有6个常考点:即1.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2.水盐平衡与体温调节、3.生长素的发现及生理作用、4.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5.种群与群落、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4个必考点:即1.神经调节、2.动物激素的生理功能及激素分泌的调节、3.免疫调节、4.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计划用时两周完成。分四课时完成。一、考纲点击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人脑的高级功能()。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6.血糖调节()。二、命题规律与趋向动物及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及稳态维持与人体的健康、生活实践联系密切,几乎每年的高考题都会涉及。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考查主要分布在内环境的稳态、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及免疫调节。其中内环境与稳态这部分知识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会与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等内容相结合,以简答题或实验题的形式出现。预期在今后的知识考查中,上述内容仍是考查的重点,命题时,主要以“稳态”为背景,将人体内环境相关知识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机结合起来,考查考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复习时,一要注意方法的掌握:(1)从“来源”和“去路”上分析人体的稳态调节;(2)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其激素的反馈调节来认识生命活动的反馈调节机制,并联系血糖、水盐、体温等调节,理解激素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3)结合“生理过程图”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4)从联系实际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本讲内容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要做到学以致用;(5)从解题中培养图表的识别和分析能力;(6)注意知识的归类整理:如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三、核心考点要点突破考点一神经调节(5年42考)考点探源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如下图:要点解读(1)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组成反射的任何部分受到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2)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被破坏后,产生的结果相同,但机理不同:感受器被破坏,无法产生兴奋;传入神经被破坏,兴奋无法传导;神经中枢被破坏,无法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3)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4)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5)刺激传出神经也可引起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能称为反射,反射必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例(xx新课标,4) P104高考经典第一题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1)过程: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兴奋区)未兴奋区(2)特点:由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双向传导。在膜外,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膜内,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3)神经纤维上电位测定的方法静息电位的测量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到指针一次偏转。两极都与神经纤维膜外侧(或膜内侧)相连接时,指针不偏转。动作电位的测量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下面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细化图:例 如图在神经纤维上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电位变化曲线解读(1)图示: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2)解读:A线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CD段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DE段静息电位。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产生与传递(1)过程:突触小泡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如图所示。(2)特点: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单向传递。例 如下图所示,在神经元之间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四、兴奋的传导方向、特点的判断分析与设计(1)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的判断与分析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传出神经传出。方法:手术切断或药物阻断脊蛙的某处结构,观察对刺激的反应。兴奋传导反射弧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感受器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对内外界刺激发生相应的反应只有感觉无效应相互联系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反射的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2)兴奋传导特点的设计验证(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法设计:电刺激图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处,测量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处,测量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例 P106 押题2特别提醒1结合图形理解在神经纤维上兴奋双向传导的原因。2掌握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在突触之间的传递过程。要注意传递信号的变化,理解单向传递的原因。3电流计是测定电位变化及电流方向的很好的实验用具,使用时要注意电流计的两个电极的位置:均放在膜外、一个膜内一个膜外、位于同一段神经纤维上、跨越突触,在这几种放置情况下指针的偏转次数和方向有所不同,解题时要多加注意。4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有两种:促进或抑制;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考点二:动物激素的生理功能及激素分泌的调节(5年22考 )考点探源一主要激素的种类及功能二激素间的关系(1)纵向关系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分级调节),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反馈调节)(如下图所示)。注: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2)横向关系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促进生长发育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促进产热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提高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例(xx安徽理综,30) P108高考经典第3题三动物激素功能的实验设计(1)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性腺和性激素。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切除法、饲喂法、注射法。如探究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实验:组别实验动物实验处理观察指标实验组幼小动物切除甲状腺幼小动物生长发育情况切除甲状腺饲喂甲状腺激素对照组幼小动物不做任何处理幼小动物生长发育情况只切开皮肤,不切除甲状腺(2)垂体和生长激素、胰岛和胰鸟素、胰高血糖素。常用实验方法是:切除法、注射法。如探究胰岛素对动物血糖调节的影响组别实验动物实验处理观察指标实验组饥饿处理的小鼠连续注射一定量胰岛素小鼠生活状况对照组饥饿处理的小鼠连续注射一定量胰岛素出现低血糖症状补充糖类小鼠生活状况四. 各种激素的化学本质(1)蛋白质(多肽)类: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蛋白质(多肽)类激素易被胃肠道消化酶分解而失去活性,一般采用注射方法补充,不宜口服。(2)固醇类: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和孕激素、醛固酮。性激素属于固醇类,口服后可以被吸收。(3)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口服后可以被吸收。易错提醒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动物分组的基本要求:选择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状况相似的动物进行平均分组,且每组要多于一只。(2)注意描述指标的确定,如甲状腺激素生理功能可用耗氧量、死亡时间、代谢或活动状况等表示,具体实验应具体分析。(3)生理盐水在对照中的作用,不能用蒸馏水代替。例 P110 押题2第二讲人体的稳态和免疫一、【考纲点击】1稳态的生理意义()。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二、核心考点突破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5年22考)考点探源一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交换物质,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四大系统。内环境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角度看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内环境的主要组成成分。二稳态的实质(1)实质:动态平衡。(2)调节机制:反馈调节。(3)调节网络: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稳态变化的原因特别提醒1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2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归纳: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胃、肠腔中的物质。可分为以下三类: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等。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或者除消化酶之外的)等。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虽来自体液,但已不存在于细胞内和内环境中,而应属于机体的外环境。3 水肿原因归纳:血浆蛋白过少(如长期营养不良等病症)引起血浆渗透压小于组织液渗透压,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组织细胞代谢产物大量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引起血浆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出现组织水肿。毛细淋巴管阻塞,通透性改变,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受阻,部分组织液中蛋白质不能及时由淋巴回流入血液,造成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出现水肿。肾小球发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血浆浓度下降,吸水能力降低,导致水肿。过敏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渗透压降低。4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例 P116高考经典第4题例 P116 押题2考点二水盐平衡与体温调节(5年14考)考点探源一体温调节机制(见下图)(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而炎热环境下主要是神经调节。(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3)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二水盐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分析(易混点)(1)平衡本质:吸收量等于排出量。(2)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例 P118(xx新课标,3)高考经典第1题例 P120 押题三血糖平衡的调节 由图可知,人体内血糖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同时又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同时能够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调节血糖平衡。调节血糖平衡激素:主要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四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下丘脑位于脑的腹面,大脑之后,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下丘脑又是调节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它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把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营养摄取、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重要生理过程。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如下图所示。(1)感受: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2)分泌: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合成抗利尿激素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它们对垂体促激素的分泌起促进作用。同时,相关腺体激素的分泌也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3)调节:下丘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有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等,但其兴奋性也受大脑皮层活动的影响。(4)传导:下丘脑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例 P126 典例考点三免疫调节(5年61考)一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免疫类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来源生来就有后天形成特点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预防作用通常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只有与病原体作过斗争的人才具有对某种病原体免疫的能力作用强度、时间及范围强度弱、时间短、范围广强度强、时间长、范围窄(针对性强)结构基础皮肤、黏膜、体液中杀菌物质、吞噬细胞联系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二者的形成均与遗传有关二 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细胞名称来源功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B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呈递抗原,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三 图解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如图) (1)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缺失,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几乎完全丧失(体液免疫时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是极少数,通过T细胞呈递是主要途径)。(2)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3)抗原侵入机体后,首先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当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则通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而感染细胞裂解后释放出来的抗原(病毒、病菌)仍要通过体液免疫彻底解决!(4)记忆细胞是发生二次免疫反应的基础,二次免疫反应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具有反应更快、更强烈、抗体产生量更大的特点。(如下图)(5)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物质: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关系免疫类型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概念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抗原被相应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源头B细胞T细胞杀菌物质特异性抗体淋巴因子作用对象侵入内环境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作用过程都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反应阶段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关系抗原侵入机体后,首先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但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部,体液中的抗体就不能与这些抗原直接发生特异性结合,而由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因此两者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例 P122 押题1二对抗原与抗体的理解误区(1)分不清抗原的化学本质正确区分抗原。抗原具有异物性,但并非所有异物都是抗原,因为抗原还必须是生物成分。自身的组织或细胞也可成为抗原。混淆抗原与过敏原。抗原具有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通常均大于10 000;而过敏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并不具有大分子性。(2)不能准确辨析不同抗原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起的是体液免疫,如细胞外毒素;进入细胞内的抗原引起的是细胞免疫,如胞内寄生菌、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病毒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阻止病毒的散播感染,当病毒进入细胞后,再引发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抗原。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同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3)把握不准抗原和抗体的作用时机,误认为疫苗的成分均为抗原。实际上疫苗有抗原和抗体两种,当为某个体进行免疫预防时,注射的疫苗是抗原;而当某个体需缓解某种病症时,注射的疫苗是抗体。三深度分析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预防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反应过强或过弱,对自身造成的伤害。例如,免疫反应过强时常会发生支气管炎、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以及因某些原因不能识别自我而造成的自身免疫病;免疫反应过低过弱时,常常发生反复感染、免疫缺陷症,或因免疫监视功能差而容易发生肿瘤。(1) 艾滋病发病机理结构基础:HIV是一种RNA病毒,它的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分子,其结构和T细胞上的糖蛋白互补,因此两者结合,病毒得以进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发病过程:HIV进入T细胞后,有一部分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但有一部分会通过逆转录形成DNA,整合到宿主DNA中,随着DNA的复制和转录,进而产生大量的HIV,此时,HIV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患病。(2) 艾滋病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3) 艾滋病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拒绝毒品、洁身自爱。特别提醒1准确判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方法例 P120高考经典第1题2生命活动调节模型解读(1)若下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a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渗透压的变化,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b(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c(肾小管和集合管)。(2)若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表示传入神经,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传出神经,兴奋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神经冲动(电信号)、神经递质和特异性受体结合(化学信号)。(3)若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再次体液免疫,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更快、更多。(4)若图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则a为胰岛,b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c表示相应的靶细胞,当血糖水平升高时,a的反应及调节的结果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例 P126 典例第三讲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一、【考纲点击】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2.其他植物激素();3.植物激素的应用()。二、命题规律与趋向对植物激素调节部分,近年高考的命题有以下特点:(1)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注重生长素和其他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实用;(3)注重实验能力的考查,以实验设计题的形式考查其他植物的相关内容,且考查的力度较大。预测今后知识考查的重点仍然是生长素的发现和生理作用、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的应用,其中以探究性实验和研究性课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是命题的亮点。在复习时,一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如生长素与植物向性运动、顶端优势、除草剂和植物组织培养等;二要注重实验的分析和设计。要学会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以及结合实验器材和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三、核心考点要点突破考点一生长素的发现及生理作用(5年27考)考点探源一与生长素相关的实验问题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实验分析科学家实验处理方法、现象实验结论达尔文1.与对照说明:芽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由此推断:尖端可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2与对照说明:尖端可能产生的促进生长的物质与光照无关3、与对照说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温特与对照说明,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且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郭葛郭葛等人的实验完成了生长素发现的最后四步,即提取、分离、鉴定和命名 2.研究生长素的常见人工实验方法 (1)暗盒开孔类 (2)云母片插入法(3)切割移植类(4)锡纸遮盖类(5)旋转类(6)幼苗横置类(1)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实验体现出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2)实验中运用了对照思想:受单侧光照射与不受单侧光照射,有尖端与无尖端,琼脂块接触与不接触胚芽鞘尖端等,均形成了一一对照。(3)实验中体现了设计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达尔文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尖端的有无;温特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二生长素的运输观察下列图示,判断运输方向。要点解读(1)极性运输(2)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3)横向运输:原因:在某些刺激(如单侧光、地心引力等)影响下,生长素在能感受刺激的部位(如胚芽鞘的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不接受刺激的部位不能发生横向运输)。实验证据:云母片插入法。经过一段时间后,生长素含量ECDF。例(xx新课标,5) P130高考经典第一题三生长素的生理功能两重性(易混点)(1)表现(2)实例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双子叶植物敏感性高于单子叶植物(如图丁)。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芽、茎敏感性依次降低(如图戊)。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不同,一般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图戊),且在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效果相同。特别提醒1胚芽鞘生长弯曲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判断其“长不长、弯不弯”注意二看:一看其中有无生长素有则长;二看其中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均匀则直立。2无子番茄、无子西瓜的形成(易错考点)(1)原理及过程无子番茄形成过程:把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涂在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子房中由于没有受精卵,胚珠不能发育,只是果实(子房壁)发育,所以是无子果实。其染色体和基因与母本相同。无子西瓜形成所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3N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紊乱,不结子。(2)搞不清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是否遗传无子番茄性状不能遗传,无子西瓜性状通过无性繁殖可以遗传。例(xx四川理综,4) P130高考经典第二题考点二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5年17考)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考点探源一植物激素的概念理解(重点)(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2)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3)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组成,也不作为植物的营养物质。植物激素归纳名称产生部位生理作用对应生长调节剂应用生长素幼根、幼芽及发育的种子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萘乙酸、2,4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农业除草剂赤霉素幼芽、幼根、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的组织和器官里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长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赤霉素促进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休眠,提早用来播种细胞分裂素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如幼嫩根尖)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延缓衰老青鲜素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存时间乙烯植物各部位,成熟的果实中更多促进果实成熟乙烯利促进果实成熟;处理瓜类幼苗,能增加雌花形成率,增产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与脱落矮壮素落叶与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特别提醒1果实发育与果实成熟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受两种不同激素的调控作用。(1)果实发育包括子房形成果实(发育)和果实长大(生长),主要受生长素的调控。(2)果实成熟时果实细胞合成一些水解酶,分解细胞壁使果实变软,分解多糖使果实变甜,同时形成某些色素使果实变红等复杂生理过程。乙烯可促进该过程的进行。2. 不同种类的植物激素,大都存在于同一植物体内,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多种激素协调作用的。(1)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生长、果实发育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但赤霉素还能解除种子休眠。(2)乙烯和脱落酸在促进果实成熟、脱落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二.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注意事项(1)在农业生产中,要综合考虑施用目的、药物效果、药物毒性、药物残留、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2)还要考虑施用时间、处理部位、施用方式、适宜的浓度和施用次数等问题。(3)植物生长调节剂原料广泛、易于合成、作用效果稳定且时间长,细胞体内没有相应的分解酶而残留,对食用者的身体有损害作用。例(xx安徽理综,6) P134高考经典第二题例 P134 押题例 P136 典例第四讲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一、考纲内容与细化: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 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二、命题规律与趋向本专题知识综合性大,从元素、细胞一直到生态系统,并和生产实际联系的内容较多。高考中的考查热点内容有: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间生物种间关系及其演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特点及相关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原理;全球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命题形式:知识点的考查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坐标曲线题、表格题较多)。高考策略: 1结合实例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解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对有关种群方面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分析,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因此,一定要学会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注重读图、识图方法的探究,提高解题能力。对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要进行比较记忆。2要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胞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等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进化、适应、统一性的观点对该部分知识进行复习。此外,要熟记教材中的各类图解,注意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并能具体应用。 3.将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知识进行综合,注意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答。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环境保护与水污染的联系等,所以建议重视收集此类试题的素材,以提高解答此类问题的能力。 4.要注意培养图文分析与转换能力和作图能力,特别要关注图表题和绘图题,这也是新课标理念之一。复习时,通过列举实例、比较分析、图文结合等方式灵活掌握生态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还应广泛关注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环境污染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提升解题能力。 三、核心考点要点突破考点1: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整合1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P140考点探源P142,第5小题)2.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1)“S”型曲线与“J”型曲线比较(P142,考点探源,P142第六小题)(2.)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难点(3)“S”型曲线与“J”型曲线综合比较(P144押题1)图中“J”型曲线是指理想状态下(食物丰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无疾病等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中“S”型曲线是指在现实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阴影部分是指生存斗争中淘汰的个体数,即环境阻力。(4)对曲线中K值的理解(I)K值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同的,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也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限制和由此引发的种内斗争以及捕食者的数量。(II)图中“J”型曲线无K值,且种群增长率始终不变;“S”型曲线有K值,种群增长率在各个阶段是不相同的,在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也增长最快。3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左右,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且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2)在农林害虫的防治方面,降低农林害虫的环境容纳量是防治的根本。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比较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土壤或培养基(液)中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特别提醒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数原则(1)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2)如下图,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4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见下表)种间关系曲线图例图示说明箭头实例举例捕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表现为“同步升降”。羊和草竞争捕食者A种群的数量和被捕食者B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波动,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牛和草寄生两个种群具有相同的生存资源和食物资源,在竞争中有时会出现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的现象。寄生在牛肠道内的寄生虫和牛。互利共生随着寄生者A个体数量的增多,被寄生者B数量可能减少。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提醒:寄生是从活体获得营养物质,寄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腐生是从死体上获得营养的生活方式,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考点2: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原因(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内部环境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比较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概念 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实例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演替 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注意:气候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可演替出树林,而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只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灌木阶段) 特点 演替缓慢 演替快速 3.群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4)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长,生态位变窄;(5)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P146 考点探源,P148押题1、押题2,)特别提醒:(1)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部分微生物:如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2)消费者除动物外,还包括营寄生生活的细菌、菟丝子、病毒等生物。(3)分解者除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外,还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蜣螂、蚯蚓等。(4)生态系统各成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5)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提醒(见下表)误区类型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项目区别联系来源途径特点范围能量流动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间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全球性生物圈信息传递生物与生物或生物与无机环境多种途径发生生理或行为的变化(单向或双向)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特别提醒:1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见下图)由此可见(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2)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3)下一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及被分解者分解量。2.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具有全球性,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群落。(2)在生物群落内部物质不能循环,只能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呼吸等形式反复循环。解读下图根据与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是生产者,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根据的碳都流向,可进一步判断:是初级消费者,是次级消费者,是分解者。3.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但机体内部如激素等信息的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3.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1)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实例:如图所示的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2)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P154押题1,P156典例2,P158第2、3、4小题,)考点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原理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探源P152-154)特别提醒: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条件与表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一个发育成熟的生态系统所具备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1)三大功能类群齐全,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即结构相对稳定)。(2)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稳定(3)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稳定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又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抗污染)和完善的营养结构(抗干扰)。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1)图示(见下图)(2)解读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见下表)项 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本 质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遭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因素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高项 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原 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为负反馈调节联 系(1)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2)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右图所示。4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归纳( 考点探源P152)5.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生物多样性可体现在分子水平、个体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是基因不定向变异与自然定向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方面,因此又叫生态功能。生态旅游观光、文学创作等属于直接价值,但其价值远小于间接价值。基础知识整合记忆【考点1】 人和动物体内重要激素的比较激素名称作用部位化学本质分泌器官 主 要 生 理 作 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蛋白质下丘脑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蛋白质下丘脑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抗利尿激素肾 脏蛋白质下丘脑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蛋白质垂体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性腺蛋白质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和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全 身蛋白质垂体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甲状腺激素全 身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全 身蛋白质胰岛B 细胞降低血糖浓度,具体表现为8个方面: 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 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元 促进葡萄糖合成肌糖元 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 促进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 抑制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 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肝 脏蛋白质胰岛A细胞提高血糖浓度: 强烈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 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肾上腺素肝 脏氨基酸衍生物肾上腺髓质部分 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 促进代谢增加产热量醛固酮 肾脏类固醇肾上腺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雄性激素全 身类固醇主要是睾丸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和维持雄性第二性征雌性激素全 身类固醇主要是卵巢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子的生成,激发和维持雌性第二性征及正常的性周期孕激素卵巢乳腺类固醇卵巢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未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催乳素 乳腺蛋白质垂体调控动物对幼仔的照顾行为,促进合成食物的器官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完成。生物体激素间相互作用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都起到增强作用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发挥相反作用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对促进生长发育表现为协同作用;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对促进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表现为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对促进血糖浓度的升高表现为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表现为拮抗作用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表现为拮抗作用【考点2】 研究动物激素生理作用常用的方法:切割法:将所研究的或怀疑有分泌激素功能的器官或组织切除,观察因此而出现的症状。移植法:将另一种动物的同样的器官或组织移植到被切除了这一器官或组织的动物体内,观察动物所出现的症状是否消失。如果症状消失,动物恢复正常,就说明该器官或组织有内分泌功能。注射法:从该器官或组织中分离出化学物质,注射到被切除了这一器官或组织的动物体内,如果症状消失,即说明该化学物质是激素发挥的作用。饲喂法:用含有动物激素的饲料喂养小动物,观察变化。但必须注意:饲喂实验一般适用于能被动物直接吸收的一类激素,如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性激素(固醇类)。但蛋白类的激素只能用注射法,如胰岛素、 生长激素等蛋白质类激素,如果进行饲喂实验,会被消化分解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只能用注射法。同位素示踪法: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所要观察的激素,然后用放射性探测仪器等就可以追踪激素在体内的动态,从而可以研究与激素有关的内分泌腺活动的规律,激素在体内的代谢情况等。【考点3】 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神经-体液调节以及存在反馈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在此种调节方式中,某些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效应器的一部分,神经冲动直接作用于内分泌腺调节其活动,这种途径常见于植物性神经调节,如肾上腺素的分泌,肾上腺髓质直接接受交感神经的调控,交感神经兴奋时引起肾上腺素分泌,使机体处于应急状态。再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它们除能直接感知血糖浓度变化的刺激外,还直接接受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调控。人体内不存在促胰岛素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胰岛素激素。下丘脑(调节的枢纽) 垂体 相关腺体 相关激素 () () 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2)神经-体液调节:此种调节方式在神经系统参与下通过下丘脑,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间接地控制某些腺体的活动。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当寒冷刺激的信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后,大脑皮层产生冷觉,一方面通过行为调节,另一方面传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同时还与该中枢接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发生联系,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作用于垂体,使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使甲状腺活动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此外,性激素的分泌也受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的调控。反馈调节机制:一种激素分泌后,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异的生理效应,当这种激素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水平后,其含量又反过来控制这种激素的分泌,这一过程就是反馈调节。若反馈调节是促进原来激素的分泌称正反馈;若抑制原来激素的分泌,则称负反馈。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就是典型的负反馈调节。运用此反馈调节机制可解释因缺碘而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形成机理,即: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反馈调节减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促进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导致甲状腺肿大,此外,微生物谷氨酸合成过程中酶活性调节也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考点4】 探究兴奋的传导传递过程的实验设计脊髓反射弧结构判断方法: 前角后角判断法-前传出后传入;突触判断法-前一神经元末梢与下一神经元的 细胞体或树突膜形成突触;神经节判断法-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上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法:电激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和结论:若A有反应,且电位改变,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单向的。探究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方法:先电激处,测量处电位变化。再刺激处,测量处电位变化。结果和结论:若两次试验均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考点5】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调节的特点:躯体运动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