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政治文明史 专题二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82292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政治文明史 专题二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政治文明史 专题二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政治文明史 专题二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政治文明史 专题二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新人教版重点关注:(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2)孙中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3)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促进或阻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热点问题关注: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二是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化的各种制度,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三是建立健全平等社会的机制,缩短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一大热点,与此相关的法制建设史、中共党史以及近代社会民主平等而奋斗的过程或成果的内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知识整合1、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1)君主立宪制: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来,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2)民主共和制: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在政治体现为民主共和制。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实行“训政”,以党治国,蒋介石集党政军于一身,开始实行独裁统治。2、民国时期捍卫民主政治的斗争:(1)“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原因、结果及宋教仁实行政党政治的努力);(2)国共两党所形成的新三民主义和民主革命纲领;(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背景、内容与结果);(4)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5)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归纳】孙中山从1905年创立同盟会到1925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1915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1922年: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19231925年: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3、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1)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2)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3)北平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5)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6)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粉碎“四人帮”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1978年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任务。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近代化具体层面(派别及主张)()经济(工业化)洋务派提倡“求富”,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生产。维新派提出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发展;清末新政:奖励实业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鼓励、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创办实业。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甲午战后,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高潮,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办实业,一战时期,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高潮。()政治(民主化): 维新时期(最早为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对旧制度进行改革。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外交近代化)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清末立宪,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辛亥革命确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军事近代化: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清末新政编练新军;社会生活 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西化”(参见“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发展过程:(一)经济领域(即工业化进程)(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30年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工业有了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战以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建国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年1956年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使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年执行以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为基础为目标的一五计划。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二)思想领域(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器物层)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制度层)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三)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1)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显示“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3)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为其复辟帝制铺平道路。(5)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明确了新生红色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6)1946年,国民党伪国大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该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基本认识:就中国而言,近代以来的政治现代化,是指政治生活及其结构从传统的君主专制集权形态向现代化的民主形态转换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原因、目标、方式、依靠力量与阻碍力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原因和进程来看,欧美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幅度发展的基础上,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民主政治的过渡;而中国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跨越,呈现出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走势。从方式来看,欧美国家的革命与改良同时并行;而中国是通过20世纪前半期持续的革命斗争完成的。从依靠力量来看,欧美的政治现代化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国,农民阶级成为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民革命运动和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从进程中的障碍来看,欧美国家主要是封建势力;而中国则是封建势力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同时并存。此外,在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政治的目标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民主政治的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联系。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独特之处,我们应从华夏文明在政治领域显示出来的相对停滞状态的历史、国民的国家观念极为薄弱的国情以及中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发展阶段等方面去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