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I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69773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II)24.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材料主要说明了 A.宗法制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 B.宗法制有效地维护了西周的统治C.宗法制深刻影响了封建统治 D.宗法制保证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25(徽商)“即使以商致富而无名秩,对他们而言,仍然不算显亲扬名,家族的荣耀只能通过读书入仕才能获得。他们倾资本兴办学校,使子弟投身科举,凭商入仕后又使用政治上的特权促进地方和家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可见当时A商业发展推动教育进步 B官商勾结现象较为普遍C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D重农抑商政策遭遇挫折26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1861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A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B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C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 D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27梁启超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所作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中指出:“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庚子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同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恩,当夫乙未(1895年)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以下不符合粱启超意思的是A李鸿章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立场软弱,存在卖国行为B与李鸿章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责任主要在于清政府C攻击李鸿章的人,只不过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激于义愤,“徒快其口舌而已”D在处理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攻击者未必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28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近代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B.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C.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平等性29.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十年,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且在政治上逐步成熟。这一时期中共“政治上成熟”的表现包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了国共之间的关系依据中国的社会性质提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两次分别克服了党内右倾和“左倾”的错误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A. B. C. D.301943年1月,国民政府通过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大西洋宪章的签订 C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D中国军民的坚持抗战31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副对联“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对联中的局面直到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B是新时期制订对台方针政策的基础性文献 C表明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3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在某些地区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先进的管理体制 D都享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33苏格拉底说过:“公正的人就是遵守法律的人”。后来演绎成古罗马法学的名言:“公正的人就是遵守法律的人,法律必须看得见,司法必须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古罗马最早实践上述观点始于A十二铜表法B奉行习惯法 C万民法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342003年,英美两国决定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够领导两国军队作战的是英国女王和美国的总统 B两国议会(或国会)通过否决战争的议案,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都有权否决C如果两国议会中多数议员反战,坚持战争的英国首相或美国总统必须辞职或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D如果最高法院判决美国总统在指挥伊战中有违反宪法的行为,总统必须立即下令停止相应行为35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解剖病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直接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首次尝试 C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D使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产生危机 40(23分)概括、比较、阐释是历史学科的三项重要能力。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和伊朗人甚至官拜宰相。供职唐廷的外籍官员有波斯的阿罗憾、日本的阿布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太食的李彦具,他们有的以一技之长被唐延录用,更多的是通过“宾贡及第”而成为唐朝的官员。 在唐朝做官的洋人唐朝对外开放述论【注】“宾贡”指唐朝专门为录取外国人士而设的考试。(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政治现象,(2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材料二(2)比较两种版本,指出对抗日战争初期表述的不同之处。你如何看待两种不同的表述?(8分)材料三(3)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台。)(9分)4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涂归亦称“封驳”“封还”“驳还”等,其意义略相同。若以今日惯语说之,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与知州同领州事,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的官员。知州不法,通判可奏告朝廷。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宋史 材料三 第五章 国务员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作用(9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认识副署权与专制政治的关系(5分)4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终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材料二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摘编自中国通史)(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9分)高三月考历史答案242526272829303132333435CDBBDDDBCBCB40(23分)(1)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特点:皇权至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4分) 问题:民主范围狭窄;原始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颁布了一系列限制王权的法案(如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4分)(3)立法部门产生专门机构;民主范围扩大;民生成为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联邦政府权力得到加强。(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代议制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3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1.(14分)(1)变化:由西周的按血缘关系世袭贵族担任中央官职,变为秦朝时中央官僚由皇帝任命,职业官僚制度产生;(2分)由西周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变为秦朝时中央的三公分工职权分明。(2分)(2)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因为他认为容易出现丞相专权,威胁君主专制权力。(3分。如果仅答出“朱元璋废除丞相”,得1分) 黄宗羲认为:明朝废除了丞相导致了政治的黑暗,因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废除丞相不利于制约君主权力。(3分)(3)影响:促进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的兴起;削弱专制集权统治;促进了政治和社会变革。(4分)(如回答“了解世界局势”“冲破传统观念”等,也给1分。总分不超过4分)42.(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大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趋势,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6分)(2)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直逼或超过老牌殖民帝国。后起国家在殖民地争夺中起步晚,所得份额有限,由此引发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德国的扩张威胁了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的利益,列强间对殖民地的争夺白热化,其中德国与殖民帝国英国的矛盾最为尖锐,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