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I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67755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II)一、单项选择题1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A. 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B. 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C. 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D. 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2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A. 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 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C. 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 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3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4“昼出耘田夜绩麻,村中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古诗反映了中国古代的A. 商品经济 B. 自然经济C. “匠户”制度 D. “海禁政策”5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C. 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6汉书记载,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次岁则沟垄互易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上述记载的农耕技术的先进之处为A. 增加了种植面积 B. 休养地力,保苗抗旱C. 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D. 革新了耕作工具7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大为农人之害。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A. 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 B. 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C. 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D. 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8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A. 需求差异 B. 民族差异C. 生活方式 D. 自然环境9A. 商朝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10请辨别下图,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A. B. C. D. 11东汉时,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这反映了A. 古代政府重视农业的传统 B. 政府政策影响民间风俗变化C. 魏晋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政策12唐代水部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制定的水利法,其中规定:“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这实质上表明唐代( )A. 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使用 B. 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 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 D. 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1318世纪以前,初级工业化开始后,西方国家大宗产品供治与大宗原材枓需求逐步增加,但此时中国在与其贸易中往往居于顺差地位。这表明中国A. 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B. 农耕经济发达 C. 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D. 主导世界市场14唐代水部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制定的水利法,其中规定:“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这实质上表明唐代( )A. 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使用 B. 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 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 D. 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15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本质上反映的是( )A. 农村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 国家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C. 农村经济结构已发生改变 D. 手工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16下面是把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从中反映的问题,你认为合理的是 A. 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北宋时期农业生产受到削弱B. 赋税收入不断增加使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C. 非农业税的激增反映了北宋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D. 土地兼并严重直接导致了北宋时期农业税的变化17关于古代统治者“抑商”的理由,吕氏春秋上农中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不属于材料观点的是A.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争夺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B.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会使得民众淡化乡土观念C.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管理人民的难度D.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将会冲击法律和道德体系18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士地经营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定发展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19东汉时期,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普及,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这反映了()A古代政府重视农业的传统B政府政策影响民间风俗变化C魏晋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政策20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二、综合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材料二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健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依据材料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变革的趋势。(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历史阶段农业变革的影响。参考答案1C【解析】材料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 不能说明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 性差异,故 A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五个区域,不足以说明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故 B 项错误;据材料显示的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可知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故 D 项错误。点睛:表格的关键信息点是“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铁犁铧是生产工具,它的推广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从四个选项找出答案即可。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的增多成为增加家庭财富的手段,故答案为C项。由材料信息可知,不仅政府鼓励早婚,民间习俗亦鼓励早婚,故A项错误;民间婚俗“女大三,抱金砖”,与政府政策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政策与民间婚俗对人口的影响,并未提到传统伦理观念,故D项错误。3D【解析】本题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外国商品的输入,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此时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土布质量并不是粗糙故A项不符合史实;英国棉布确实物美价廉,但英国商人不可能因此把它当做“无用的”东西用于包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是英国商人包装布的变化,而不是中国生丝是否畅销,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4B【解析】从“童孙未解供耕织”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形式,也符合了中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对立,故排除;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制度;D选项与材料无关。5D【解析】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是由当时社会经济决定的。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D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技术总结性的书籍,否定了A选项的说法;B选项和C选项不是“最合理的”解释。6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赵过的代田法。代田法有利于休养地力,保苗抗旱,故选B。该法不是增加种植面积,排除A;农民的劳动强度没有减少,排除C;代田法是耕作技术而非耕作工具,排除D。7D【解析】 材料中称浙江的往来民居无定所,难保时间久了滋生事端,排除A;材料中“苞芦”即玉米,玉米是从美洲引进的农作物。材料说“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造成山洪爆发,排除B;材料中江浙出现大量外来“无业游民”,这些游民为了解决生计不得不开垦山林,体现了人地矛盾的突出,排除C;材料没有提及农业技术的问题,不符合材料,但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这种命题方式既有可能考查学生历史记忆能力,也可能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否定型选择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在题干中往往用“不正确”、“错误”等否定式的词语予以提示。就本题而言,不难发现农业技术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选D。8D【解析】题干信息中“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以及“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的信息表明农耕和游牧的生活方式不同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的使然。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需求差异是什么,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差异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生活方式差异问题,排除C。故选D。点睛:选择题的基本思路是直接符合题意,慎用二级推导。换言之,凡是和材料无关的不选无疑了。比如,民族差异、 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文化形成有关,但材料并无涉及,所以果断排除。 9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正确;A项主要是骨器和石器;CD项都晚于B项。所以答案选B。10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B正确;A属于铁制农具,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不属于农用动力革命,排除;C项只有铁犁,没有牛牵引,体现不出人们利用畜力,无法反映农用动力革命;D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使用人力,不属农用动力革命,排除D。【名师点睛】本题容易误选C项,同学们一看到铁犁就联系到铁犁牛耕,但是图中没有牛牵引铁犁,体现不出人们利用畜力,无法反映农用动力革命,故排除C。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东汉时期牛耕还没有完全普及,但是到了两晋牛耕得到完全的推广,这就是农业水平提高的表现。政府禁止杀牛,表现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中说是由于牛耕的推广才使得政府重视牛耕;C选项材料未提及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D选项错误,本题强调的是农业不是商品经济。12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政府制定了农田水利的法规,反映了唐代十分重视对农业耕作水利的保护,以立法的形式来维护农业经济的发展, D项正确;A选项只是材料的表象含义,而非实质性的理解,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排除C。所以选D1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中国在18世纪以前与其贸易中往往居于顺差地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的,一家一户的经营不需要大量的商品买卖,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只是一个方面,不能解释为什么进口货物少的原因;C选项不是本质上的原因;D选项说法错误。1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唐代政府对农田水利的一些规定,可以看出唐代十分重视对农业耕作水利的保护,以立法的形式来维护政策的实施,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只是材料的表象含义;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网络问题。1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可以分析出农民迁业造成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B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1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从材料来看,从997年到1077年,农业税有所波动但是非农业税持续增多。这就说明此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因此他所缴纳的税收变多。结合所学知识,这个时期是中国宋代,因此可以看出这是当时北宋放松以上政策的影响。A选项没有注意到1021-1077年农业税有所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不是“长期保持财政充裕”,不选B;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兼并问题。1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民放弃农业而从商,其财产轻便,容易迁徙,不能居住稳定下来, 冲击法律和道德体系,这会给国家稳定带来隐患,故商业发展会使得民众淡化乡土观念、增加政府管理人民的难度、冲击法律和道德体系,BCD符合材料意思,但与设问矛盾;材料没有体现商业发展争夺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A项符合设问,所以选A点睛: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的解答技巧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是一种以表述错误的选项为正确选项的选择题,题干中常用“错误”“不正确”“不是”“无”“没有”“无关”“不符合”“不包括”等词语来作为限制语。它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18A【解析】试题分析: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土地数量减少,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A正确;高产农作物推广指的是玉米和甘薯的引进,与题意无关,排除B;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排除C;新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明朝的租佃关系19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的意思是政府禁止杀牛的原因是由于牛耕的普及和重视,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民间风俗变化”和“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于南宋,排除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的推广【名师点睛】中国古代耕作方式(1)原始社会: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2)商周时期:耕作方式是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3)春秋战国以来:耕作方式是精耕细作、铁犁牛耕、个体农耕、男耕女织等。20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重农抑商的措施在封建社会一开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导致中国经济的落后,故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选项表述均正确。考点:古代经济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名师点睛】“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表现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继续实行专卖制度。(3)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1(1)背景:农业社会的国情;民众力量的显现;阶级结构的变动;维护统治的需要;知识分子的作用。(2)变化:由受制、服务于君权到批判、否定君主专制。原因:传统民本思想与明清社会不符;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弊害的显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意识的初步觉醒。【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根据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得出我国是农业社会,根据材一“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得出民众的力量对于社会的统治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一老子、孔子等主张及其后著作的描述,得出知识分子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仁政”“王道”说明统治者重视。(2)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中为君主服务到材料二中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否定君主专制,然后就可以直接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然后继续从政治、经济和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及原因22(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2)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中西周时期生产工具方面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经营方式方面集体劳动,农业技术方面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而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牛耕推广,经营方式方面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农业技术方面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即可。(2)影响,结合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答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方式演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