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08兰亭集序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58228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08兰亭集序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08兰亭集序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08兰亭集序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08兰亭集序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的特点。(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译文:_(省略句,省略主语“名士”。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译文:_(定语后置句,定语“大”“盛”分别置于“宇宙”“品类”后,“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3)所以游目骋怀。译文:_(固定句式,“所以”译为“用以”或“用来”)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_古今异义,古义是_,今义是低头或抬头,泛指一举一动)(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古今异义,古义是_,今义是指抱在怀里通“_”,_)(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_)(4)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_)(5)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_)(6)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_)(7)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_)(8)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_)(9)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_)(1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_数词作动词,_形容词作动词,_)(1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_)1(1)(名士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2)抬头纵观广阔的天地,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3)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2(1)助词,引起下文交往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2)有的人兼词,“之于”的合音。之,代词,它;于,介词,在胸怀抱负晤 面对面(3)依、随着寄托所爱好的事物放纵、无拘束身体、形体(4)趋向,取向舍弃千差万别安静与躁动(5)动词,感到欢欣所字结构,所接触的(事物)一时得意(6)等到往,到达变动,变化附着(7)过去,以前成为还,仍然介词,因发生,引起(8)何况寿命长短指自然最后至,及(9)看到像符合,吻合面对叹息,感伤明白(10)本来、当然把看作一样把看作相等(11)纵使的原因兴叹抒怀情趣,情致1读第3段,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抒情基调由乐转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上文兰亭聚饮,赋诗,是乐事,但有聚就有散,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由此,进而想到人生短促,所以聚散生死始终笼罩文学家的心,故作者由乐转悲。2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3第四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4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5该篇虽为序文,但作者却能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于序文之中,试结合课文分析。(1)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癸丑(u)嗟悼(ji)游目骋怀(chn)放浪形骸(hi)B修禊(x)虚诞(dn)丝竹管弦(xun)若合一契(q)C流觞(shn)譬如(b)趣舍万殊(q)功亏一篑(ku)D贮藏(ch)会稽(kui)感慨系之(x)解甲归田(ji)2下列加线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少长咸集(都)畅叙幽情(幽深内藏)感慨系之(附着)喻之于怀(比喻)B群贤毕至(全)崇山峻岭(高)终期于尽(至,及)列坐其次(排列)C茂林修竹(修整)人之相与(交好)修短随化(变化)其致一也(情趣)D清流激湍(急流的水)暂得于己(一时)向之所欣(一向,向来)列叙时人(一个个地)3选出加线“于”字用法、意义不同的一项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当其欣于所遇 C不能喻之于怀 D因击沛公于坐4比较以下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A和相同,和也相同 B和相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 D和不同,和也不同5加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天大雨,道不通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6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所以游目骋怀 D快然自足7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少长咸集”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A映带左右 B足以极视听之娱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群贤毕至8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A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书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兰亭集序是文人雅士之间互相唱和的“赠序”。B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有“颜骨柳筋”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其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其中列传是记述帝王以外的高官名士的事迹的。D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因他曾做过右丞相,人称“王右丞”,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9下列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往往能让人充满浪漫情怀,画家们往往在生活中放浪形骸,不修边幅。B情随事迁,人的心情不同,对眼前所遇到的事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C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眼前的美景宛若一幅灿烂的油画。D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胶东半岛的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只剩下凉爽和惬意。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虽世殊事异,_,_。此地有崇山峻岭、_;又有清流激湍,_,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气清,_。仰观宇宙之大,_,所以游目骋怀,_,信可乐也。11有同学读了兰亭集序一文后,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补出下联。上联: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下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兰亭记何延之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并弄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选自法书要录,有删改)【注】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1对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募:招募B负才艺,多权谋负:有C弟子又幼来耽玩耽:潜心D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安:放,藏2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太宗以德政之暇B知在辩才之所C梁元帝之曾孙D辩才熟详之曰3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仆射,官名。秦始置。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元废。B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C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D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B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C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D萧翼借辩才禅师外出的机会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萧翼是朝廷御史并已拿走了兰亭帖,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5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7萧翼是怎样得到兰亭帖的?请简要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涕流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文,更祝板(为羲之书),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羲之书多不一体,善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尝书以章草答庾亮。示翼,翼见,乃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八纸,过江颠沛,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旦见一老姥,把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此欲货耶,一枚几钱?”答云:“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扇五字。姥大怅惋云:“老妇举家朝餐,俱仰于此,云何书坏?”王答曰:“无所损,但道是王右军书字,请一百。”既入市,人竞市之。后数日,复以数扇来诣,请更书,王笑而不答。羲之性好鹅,山阳昙忀村有一道士养好者十余。王清旦乘小船,故往看之。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之。道士言性好道,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书老子道德各两章,便合群以奉。羲之停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大以为乐。又尝诣一门生家,设佳馔供给,意甚感之,欲以书相报。见有一新榧几,至滑净,王便书之,草正相半。门生送王归郡,比还家,其父已刮削都尽,惊懊累日。(节选自太平广记书第二,有删改)【注】卫夫人:晋代女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榧(fi):一种常绿乔木。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恐不能秘之秘:理解深奥的(道理)B恐蔽儿之幼令也令:才华C此欲货耶货:钱D故往看之故:特意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窃而读之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B恐蔽儿之幼令也千变万化,得之神功C尝书以章草答庚亮复以数扇来诣D翼见,乃叹伏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3下列全能体现王羲之书法精妙的一组是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忽见足下答兄书,焕若神明既入市,人竞市之羲之停半日,为写毕其父已刮削都尽,惊懊累日ABC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幼年时就认为自己有学习书法的天赋,请父亲让他学习笔说。B卫夫人看过王羲之书法作品后大加赞赏,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水平超过了她。C王羲之对各种书体都精通,集诸家之精妙于一炉,自成一家。D卖扇子的老妇人不知道王羲之的字值钱,对其写坏了她的扇子感到惋惜。5翻译下面的句子。(1)老妇举家朝餐,俱仰于此,云何书坏?(2)笼鹅而归,大以为乐。【xx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有所记愿:希望B覆溺之虞虞:料想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D常显用之常:曾经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予发书按图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5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请在方格里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6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1A【解析】B项,“弦”读xin;C项,“譬”读p;D项,“贮”读zh。2B3B【解析】B项,意思是“对”,其他意思是“在”。4D【解析】把,用来,凭借,来。5A【解析】A项,均为时间短暂,B项,繁盛/多,C项,相会/恰逢,D项,即使/虽然。6D【解析】A项,“把它作为”;B项,“它的旁边”;C项,“用它来”。7D【解析】例句与D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A项,名词作动词,B项,副词作动词,C项,数词的意动用法。 8C【解析】A项,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B项,应为“颜筋柳骨”;D项,王羲之做过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9B10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惠风和畅 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11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一)1A【解析】募:征集。2D【解析】D项,“之”为代词,代指二王法帖。其他三项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3C【解析】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晦。4B【解析】“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错,从“臣请私行诣彼”“翼遂改冠微服”可知,并非唐太宗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5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6(1)如果公开前去讨要,从道理上讲是不能够获得的。我请求私下到他那里,但必须要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各种法帖几件。(2)萧翼于是拿出圣旨,把情况详细告诉了驿站工作人员。驿站工作人员差人叫辩才来。辩才仍在严迁家,没有回到寺庙,突然就被人追赶呼喊,不知其中缘故。【解析】(1)关键词:若、义、诣、通 (2)关键词:具、召、遽、所以7萧翼假扮商人,借入寺观看壁画的机会结识辩才禅师;然后拿出二王法帖引诱辩才,诱使辩才拿出兰亭帖;接着往来多次,获得信任;最后,萧翼趁辩才外出取走兰亭帖。【参考译文】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实行仁德之政的闲暇,一心一意赏玩书法,临摹王羲之真书、草书的法帖,购置征集得十分完备,唯独没有得到兰亭帖。寻找打听这本法帖,得知在辩才的住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上奏说:“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有才艺,多计谋,可以去办这件事,一定能成功。”太宗于是下诏召见萧翼。萧翼回答道:“如果公开前去讨要,从道理上讲是不能够获得的。我请求私下到他那里,但必须要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各种法帖几件。”太宗依他说的给了他。萧翼就改换帽子穿上平民的服装,傍晚时走进寺庙,在巡廊里观看壁画,路过辩才的院子,停在门前。辩才在远处看见萧翼,就问道:“施主是哪里来的?”萧翼就上前行礼叩拜,道:“弟子是北方人,带有一些蚕种来卖,游历寺中恣意观看,有幸遇到禅师。”寒暄过后,言谈议论能说到一起。于是没过多长的时间,萧翼拿出自己效仿梁元帝画的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辩才禅师赞赏不已,于是论及书画。萧翼说:“弟子的先人,都继承二王的楷书法帖,弟子自幼潜心研究,现在也有几帖随身带着。”辩才高兴地说:“明日来,可以带到这里欣赏。”萧翼如期前往,拿出二王法帖给辩才看。辩才仔细观看法帖,说:“这倒是真迹,但不是最好的。我有一真迹,很是不同寻常。”萧翼说:“什么帖?”辩才说:“兰亭帖。”萧翼假装笑笑说:“几经混乱,真迹怎能还存在呢?肯定是响拓伪造的。”辩才说:“我师父在世时保护爱惜,临终之际,才亲手交给我。”辩才自己从屋梁上的暗槛内取出兰亭帖。自给萧翼看后,辩才禅师就不再把兰亭帖藏于暗槛,而是和萧翼拿的二王法帖放在一起,并且借来留下放在桌上。辩才当时八十多岁,每天在窗下临摹学习数遍,可见他老了还如此爱好书法。从此,萧翼往来多次以后,童子和徒弟们不再猜疑他。后来有一天,辩才出去到灵汜桥南严迁家做法事,萧翼就私自来到房前,对辩才的徒弟说:“我把手绢丢在床上了。”童子就马上为他开门。萧翼从案上取过兰亭帖以及御府中的二王法帖,急忙赶到永安驿。萧翼于是拿出圣旨,把情况详细告诉了驿站工作人员。驿站工作人员差人叫辩才来。辩才仍在严迁家,没有回到寺庙,突然就被人追赶呼喊,不知其中缘故。等到他来,见到御史竟是萧翼。萧翼告诉他说:“奉圣旨来取兰亭帖,现在已经拿到了,所以叫你来告别。”辩才听到这句话,一下子便惊倒在地上,过了好久才醒过来。萧翼于是乘坐驿车出发,到京都上奏皇帝,太宗大喜。(二)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货”:出售。2D3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说明王羲之看了笔说后书法进步很快。是说王羲之花了半天工夫抄写道德经。4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由原文来看卫夫人是预言王羲之日后的名气将盖过她。5(1)老妇人全家的早饭,都靠这几把扇子,(你)怎么给我写坏了?(2)(王羲之)用笼子装着这群白鹅回到家里,很以此为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应遵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注意字字落实。在翻译时要重点注意实词、句式的正确翻译。第一句关键点是:“举”“仰”“书”;第二句关键点是:“笼”“大”。【参考译文】王羲之,晋朝人,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王羲之七岁时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他父亲枕中看到一部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悄悄取出来读。父亲问:“你为什么偷看我藏起来的东西?”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父亲见他年岁还小,恐怕他不能领会,对他说:“待你长大成人,我教你用笔法。”王羲之俯身下拜,说:“这本笔法秘籍,现在就让孩儿一用吧。假使到成人再用它,恐怕就耽误了孩儿幼年的才华了。”父亲大喜,于是将秘籍交给羲之使用。不到一个月的工夫,(王羲之的)书法就大有长进。(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见到这种情形,对太常王策说:“羲之这孩子一定是正在读用笔诀。近些日子,(我)看他的书法,很有些老成大气。”(卫夫人激动地)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啊!”晋帝时,更换祭北郊文的祝板(王羲之书写的)。工匠们削去他的字,(发现他的)笔力入木三分。(王羲之)三十三岁书写兰亭序,三十七岁书写黄庭经。王羲之的书法多数都不是一种字体。他擅长草书、隶书、八分、飞白、章草行书,集诸家之精妙于一炉,自成一家。王羲之的书法千变万化,是上天赋予他这种功力与才能。(王羲之)曾经用章草写一封书信回复庾亮。(庾亮收到书信后)拿给庾翼看,庾翼看了,对王羲之的书法佩服不已。立即回书王羲之说:“我昔日收藏张芝的章草八幅,在去往江北的旅途颠沛中不慎丢失,常常慨叹妙迹永远也见不到了。忽然见到你的答家兄庾亮书,光彩照人,灿若神明,顿时仿佛我旅途中遗失的章草真迹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王羲之辞去会稽内史的职务,全家迁移到蕺山下居住。一天早晨,(王羲之)看见一位老太太拿着十多把六角竹扇去集市上出售。王羲之跟老太太闲聊,说:“这些扇子都想卖吗?一把多少钱?”老太太说:“二十文钱一把。”王羲之拿出笔来为扇子题字,每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老太太惋惜地说:“老妇人全家的早饭,都靠这几把扇子,(你)怎么给我写坏了?”王羲之说:“不碍事的。你就说是王右军题的字,卖一百文一把。”一到市上,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买。过了几天,(这个老太太)又拿着几把扇子请王羲之题字,王羲之笑笑,没有再题。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山阳昙忀村有一位道士饲养了十多只白鹅。王羲之清早起来,专门驾着小船驶去观看这群鹅。看了后非常高兴,跟(这位道士)商量要买下这群鹅。道士不肯卖给他。王羲之百般解释说明(他是如何如何喜爱这群鹅),还是没法得到它们。这位道士说,(他)非常喜欢谈道,早就想找人抄写一部老子的道德经,抄写经卷的白色细绢都早已置办好了,但是没有人能书写。(道士说,)你若能亲自书写老子的道德经各两章,这群鹅我全都送给你。王羲之在道士那里停留了半天,为道士写完了(他所要的道德经)。(王羲之)用笼子装着这群白鹅回到家里,很以此为乐。有一次,王羲之到他的一个弟子家去,弟子摆上一桌丰盛的酒菜宴请他这位老师,很让他感动。王羲之想为这位学生留几个字来表示酬谢,看见地上放着一只新做的榧木小几,表面刨得光滑锃亮。于是,他便在这只小几上题写了几个字,草书、正楷各一半。这个学生送王羲之回到郡里,待到返回自己家中时,(发现)他父亲已经将老师的题字都刨去了,一个字也没留下,事情过去好多天了,这位学生还懊悔不已。1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来往者/皆欲为腾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解析】“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已经表明了层次,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来划分,难度不大。本题考查学生了文言断句能力。断句要注意句式结构的对仗,注意虚词,注意词语的顶针,落脚在文意的把握上。2B3C【解析】“皆不能易吾候之议也”译为“(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易”此处为“改变”意,可结合成语“不易之论”判断。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借助上下文翻译,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4C【解析】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主要解释了作文的目的与原因:(1)让后人效法滕侯的做事行为;(2)告诉后代不要废弃;(3)太守受人们拥戴,共有此意。重点不在于描写安居乐业的情境。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错误翻译、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5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解析】试题中“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是指滕子京在仕途不顺的境遇下仍心为百姓,勤于政事,惠及百姓做出一定政绩的具体陈述,与岳阳楼记的此句意义相似。注意“谪”的书写。6感悟角度:(1)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3)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参考译文】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知州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记叙的文字。”我打开信书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西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作偃虹堤。问建造此堤和为此堤命名的人(是谁),(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侯做的。”又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潭州、贵州和四川四个地方会合的要道。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这儿也没有停泊的地方,就都停泊在南岸的渡口,那些有需要到州中办事的人既要走很远又很累,而且常常有风波兴起的恐惧,被打翻、人被淹死的担忧。现在到达这里的船,全都停泊在堤下,有需要到州里办事的,又近又不用担心。”我问这个堤的大小规模,需要用多少人力,回答说:“堤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人,而且没有超过时间就完成了。”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视察了多次,并且又上报了朝廷,由三司来决定,这样以后说可行,(各级官员)都不能改变我们滕侯的主张。”又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以此写篇文字。”大概为老百姓考虑得深,那么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也就精到,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大。凭借百步远的湖堤,可以抵挡天下的最凶险和最难预测的忧患,使当地百姓得到好处并且遍及荆州、潭州、贵州和四川,凡是往来于洞庭湖,不论是远还是近的人都从这个堤中得到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会合的要道,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共有多少呢!假如建这个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侯对人和物的恩惠,难道是可以用数量来计算的吗?事情不怕干不成,而怕容易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保存,可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有才德的人,为百姓兴利除弊,利国利民工程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继承者都像刚开始建造时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恩惠,天下还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下来传告后世的。滕侯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时候,朝廷曾经重用过他。但(他)还没有成就功业,就退下来当一州的知州,没有地方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借修建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策划周密,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风格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该写此记的第一个理由;不只是想着被当时的人赞誉,而是想为千秋万代谋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废弃了它,这是该写此记的第二个理由;岳阳的百姓与在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侯写这个记,这是该写此记的第三个理由。有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给他写了。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