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毕业年级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51704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毕业年级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中毕业年级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中毕业年级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毕业年级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l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1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然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_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以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 河流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时,河流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发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从中国的诗经黄河大合唱、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到美国的老人河,河流成为文学和文艺创作的源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音乐和诗歌。不能想象没有河流滋润的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没有文学和音乐伴随的河流一样。浩荡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河流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亟待保护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必然意味着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节选自河流的文化生命一书) 1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河流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正是河流使原始人类获得了简朴的生活和初级的生产方式。 B人类早期四大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 C河流的活动和人类对它的利用,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和与之适应的科技、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 D源于河流或以河流为背景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倾向,使得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B河流承载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C保卫黄河超越了党派和地域,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D河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滋润着人类的情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流作为人类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 B我们可以通过河流触摸历史,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河流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 C河流不仅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而且还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战略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D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也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可持续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长孙嵩,代人也,太祖赐名焉。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嵩宽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统军。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 晋将刘裕之伐姚泓也,太宗假嵩节,督山东诸军事,传诣平原,缘河北岸列军,次于畔城。军颇失利。诏假裕道,裕于舟中望嵩麾盖,遗以酃酒及江南食物,嵩皆送京师。诏嵩厚答之。又敕简精兵为战备,若裕西过者,便率精锐南出彭沛,如不时过,但引军随之。彼至崤陕间,必与姚泓相持,一死一伤,众力疲弊。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裕首可不战而悬。于是叔孙建等循河趣洛。遂入关。嵩与建等自成皋南济,晋诸屯戍皆望尘奔溃,裕克长安,嵩乃班师。太宗寝疾,问后事于嵩。嵩日:“立长则顺,以德则人服。今长皇子贤而世嫡,天所命也,请立。”乃定策禁中。于是诏世祖临朝监国,嵩为左辅。世祖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诏问公卿:赫连、蠕蠕征讨何先?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曰:“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太常崔浩日:“大檀迁徙鸟逝,疾追则不足经久,大众财不能及之。赫连屈丐,土宇不过千里,其刑政残虐,人神所弃,宜先讨之。”尚书刘洁、武京侯安原请先平冯跋。帝默然,遂西巡狩。后闻屈丐死,关中大乱,议欲征之。嵩等日:“彼若城守,以选代劳,大檀闻之,乘虚而寇,危遭也。”帝乃问幽微于天师寇谦之,谦之劝行。杜超之赞成之,崔浩又言西伐利。嵩等固谏不可。帝大怒,责嵩在官贪污。寻迁太尉。久之,加柱国大将军。自是,舆驾征伐,嵩以元老多留镇京师,坐朝堂,平断刑狱。薨,年八十。谥日宣王。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节选自魏书) 注蠕蠕(r):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即柔然。其第十代君主名大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 摄:代管。 B. 更敕简精兵为战备 简:精减。C. 叔孙建等循河趣洛 趣:奔赴。 D亦愈于破一小国 愈:胜过。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长孙嵩受到君主一组是(3分)年十四,代父统军 太宗假嵩节,督山东诸军事 诏嵩厚答之 世祖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 太宗寝疾,问后事于嵩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孙嵩较有军事才能。时局乱时,他统领部众,不使分散而归附苻坚;趁刘裕无暇相顾,他与叔孙建从成皋南渡,东晋诸屯军望风而溃。 B.长孙嵩为官清廉。刘裕借道通行时在船上看见了长孙嵩的营帐,派人送去美酒美食,长孙嵩没有私自留下,全部送到京城,受到了重赏。 C长孙嵩有时很固执。屈丐死后,关中大乱,世祖想要征讨赫连,寇谦之、崔浩等都支持,而长孙嵩坚决反对,最终惹怒了世祖,遭到责斥。 D.长孙嵩恪尽职守。他做了柱国大将军后,总是在世祖亲自外出征讨作战时,以元老身份留守京城,坐镇朝堂,并且处理日常各种刑狱案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裕西过者,便率精锐南出彭沛,如不时过,但引军随之。 (2)彼若城守,以逸代劳,大檀闻之,乘虚而寇,危道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阴 朱弁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 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朱弁(1058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9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6分) (三)名篇名旬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2) ,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25分) 请从ll、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8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25分)抚摩 胡炎 下雪了,天冷。 我站在窗前,往外面看,一片皑皑的白。所有的车都在街上小心翼翼地走,顶盖上蒙着雪,像个老太太。我笑了,好天气!这样的天气,病人和伤者会增多,会因各大医院的满员而流入我的私立医院。我没有理由不高兴。 神经内科的姚大夫走进来,说,又一个病人交不起住院费了。我漠然地说,你知道该怎么办。但是他的儿子很难缠,求得我没办法。姚大夫说。 下午就断他的药,对付这种人非得来硬的! 姚大夫走了。我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姚大夫很像我的过去,一把出神入化的手术刀,刀至病除。 下午,一个黑脸大汉闯进了我的办公室。看样子,他来者不善。我处之泰然,习惯了。我早已学会了从容应对。他说他是那个被强制停药的病人的儿子,叫高大壮。这个名字不错,活脱脱就是他形象的概括。 我问,你有什么事? 求求你,院长,不要给俺爹停药!他依旧求。 我当然不想这样,可我这里不是慈善堂,没有钱,我的医院就无法运转,请你理解。我说得坦诚。俺知道,俺知道。高大壮苦着脸,眼里泪花花的,请你再宽限几日,俺去筹钱。 我侧过身,望着窗外。雪依旧飘飘洒洒,似乎北风也起来了。真是好天气啊!对付高大壮这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他,任他哭,任他闹。 “扑通”一声,高大壮跪下了。一个大汉猛然跪下了。一个大汉猛地跪在地上,把地板震得一晃,我瞧着他,那张黑脸上爬满了泪,像头绝望的水牛。 求你,救救俺爹,俺给你磕头。他磕了,很响。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是经历过女人下跪的,但像高大壮这样的大汉,会跪,会流泪,会磕头,还是第一次。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横下心,说,拿钱看病,天经地义,都像你这样,我的医院还不要关门了? 高大壮不哭了,黑脸更黑,鬓角一跳一跳的。良久,他红着眼说,俺脸黑,你心黑。你不给俺爹治病,俺也不让你好过。俺这就下去喊,你这儿不是医院,是黑店,反正没指望了,俺大不了赔上一条命! 救护车的笛声,破雪而入。病人正在增多。这样的好时候,医院不能乱,绝不能让高大壮胡来。我考虑着,该不该先稳住他 这时,门又被推开,进来的是姚大夫。他看着地上的高大壮,喉结滚了一下,对我说,院长,我又给病人恢复用药了。请原谅,我没法面对病人,我是一个医生 我愣了一下,点点头。我说,你做得对,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高大壮,医院同情你,你也要理解医院,快去筹钱吧。 姚大夫很吃惊,高大壮也很吃惊。末了,高大壮又磕了一个头,随姚大夫下楼了。 黄昏的时候,风刮疯了。雪在空中横着飞,尖利的啸声穿过窗缝,刺入人的耳朵。我下意识地 缩了缩脑袋,准备回家。 突然,走廊上响起了惶急的喊声,好像是哪里起火了。我走出屋门,这才知道药品和器具仓库因职工私用火炉和电暖器失火。 如不及时控制,一旦借着风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情况危急!我一下子傻了。片刻间,我如梦方醒,赶忙拨打119,然后疯了似地奔向仓库。那里已经围了很多人,有的用盆,有的用桶,往里面送水,滚滚浓烟从门窗里涌出来,被风扯散。谁在里面?我问。不知道。 情况怎样? 基本控制住了。 消防车赶到时,火已经被扑灭了。谢天谢地,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这时,里面的人披着一床千疮百孔的被褥走了出来,天哪,是高大壮! 我目瞪口呆。这个给我下跪的人,现在,是我的恩人。 我把高大壮安置在了病房,他的头发已全部烧焦,呼吸道也有轻微灼伤。我抚摩着他粗糙的 大手,许久才说,你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险去救火? 高大壮看着我,憨厚地说,你给俺爹治病,俺感激你。仓库里那些东西,可都是救命的啊 我落泪了。我知道,我的心正被一只大手抚摩,我感到了柔软和疼痛。 (摘自百花园)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偶用反复手法,如“一个大汉猛然跪下了。一个大汉猛地跪在地上”,这一反复是在强调“我”对高大壮举止的震惊。 B“姚大夫很像我的过去刀至病除”这句话只是一种对姚大夫的补充说明,去掉它对刻画“我”的形象无任何影响。 C“我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写出了“我因为见惯了交不起医药费的情形而产生的漠然,以及处置这种事情的泰然。 D作者以“抚摩”为题,是想通过对高大壮粗糙大手的抚摩来突出主题,表达“我”对高大壮冒险救火致伤的深深愧疚。 E小说中的人物语言,都没有用引号,而与一般叙述紧紧相连,这使小说形式显得很简洁,但又没有影响文意的表达。 (2)试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6分) (3)小说中“我终于同意为高大壮的父亲恢复用药,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两个“我和高大壮。你认为谁是主人公?请说明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特立独行梁漱溟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l974午9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一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有删改,作者余世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漱溟先生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已经做到了个性十足,可悲的是他曾被这个浮躁社会给忽视了。 C梁先生没有像一般中国人一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当然,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 E.梁先生的晶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 (2)梁漱溟的“特立独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3)文章说梁漱溟先生是“重视行动的仁者”,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6分) (4)梁先生“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这样做并非易事,有时甚至要付出代价。梁先生是怎样做到的?给了你哪些启示? 结合全文分析。(8分) 第11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中央财政从长计议,近日提前下达xx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预算指标150亿元。 B斯坦利在家私销售中业绩斐然,是因为他别树一帜,以追求自我生活态度的品牌主旨“开始你的梦想”引领了寝居新风尚。 C法国思想卢梭视人格的独立自由为生命,他宁肯过贫穷的日子,也决不愿被权贵招安, 这与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如出一辙。 D面对“义而致富,仁而致富”,如果颜渊、原宪依然选择栖于陋巷中,箪食瓢饮,安贫乐道,那就应该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了。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xx年以来,CPl高位运行,居民消费理念变化,经济收入增加,使得石家庄市市区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明显增加,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B作家铁凝认为,莫言的获奖对今后的中国文学引起国际上更多读者的研究、关注和兴趣,以及中外文学交流,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C中国红十字会要以公开透明、清正廉洁为生命,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制度、严谨的行为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公信力。 D高校自主招生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成为民意杠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自然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压力。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有了风景,有了诗情,有了意象,这种美好就足够了吗? 。 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在中国诗歌里,还要有意境。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 就是林语堂说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 什么是意境呢? 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 A B C D16请根据唐人张敬忠边词中的诗句“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要求做到情景交融。80字左右。(5分) 17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o(6分) 人生是一个容器,可它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担忧和恐惧多了,无畏和勇气就少了; , ; 。让一些不需要的东西随风而逝吧,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六、写作(60分)18请以“能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自主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语文质检二参考答案一、(9分)1B(程度变化,原文为“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2C(范围扩大,保卫黄河仅在抗战时期是精神旗帜。)3D(偷换概念,河流是自然遗产。表述和原文不一致,应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既是经济的可持续性,也是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二、(36分)4B(简,挑选。)5C(表现他“宽雅有器度”;嵩已死,无所谓重用。)6B(无中生有。“受到了重赏”文中没有此意。)7(1)如果刘裕向西通行,便率领精锐部队向南从彭沛出击,如果没有按时通过,就只率领军队跟随他。(“西、精锐、不时、但”各1分,句意1分。共5分。)(2)他们如果坚守城池不出战,用守城的安闲代替出战奔袭的劳顿,大檀听说我们出兵去讨伐赫连,就会趁我们国内空虚来进犯,攻打赫连是危险的做法。(“城守、以、寇”各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共5分。)8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1分),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2分);表现了对故国的深深思念(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9前两联写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一二句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2分)三四句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2分)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10.(1)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登高)(2)佁(y)然不动 俶(ch)尔远逝 (小石潭记)(3)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三、(25分)11.(1)C 3分,E 2分,A 1分。(A项中“是在强调”一句内容虽正确,但作用表述不完整。故给1分。另一作用是通过强调高大壮的动作,写他放弃自尊,进而表现他的孝。B“姚大夫”一句,能表现人物的过去,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去掉该句对于刻画人物是有影响的;D 小说主题是批判唯利是图,呼唤人间真情。)(2)写出天气的寒冷,提示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揭示医院病人增多的一个原因。以寒冷逗出取暖,为后文医院里起火埋下了伏笔。暗示了文中我内心因为见多了病人不交医药费的现象而产生的冷漠。也写出了高大壮一家人无钱看病的悲凉。(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在病人增多的情况下,我不想因高大壮闹事而把医院搞乱。高大壮的下跪,使“我”震惊,内心产生了感动。姚大夫已经恢复用药,“我”觉得应该顺水推舟。姚大夫所说的“我是一名医生”的话触动了“我”,唤醒了“我”作为医生的职业责任感。(四条中写出三条即可,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4)“我”是主人公。(2分)原因如下:所有情节都有“我”的参与,而且都围绕着“我”而进行。小说是通过“我”的所作所为来表现主旨,批评社会人的冷漠,唤醒人们的同情心与责任感。高大壮的故事在小说中作为矛盾的客体,只是为了引出情节,衬托“我”的思想性格,使“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显得合情合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高大壮是主人公。(2分)原因如下:整篇小说都是围绕高大壮的故事写的,促进“我”思想情感转变的也是高大壮。小说是借高大壮的故事来批评社会冷漠,唤醒人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的。“我”在小说中是反衬,突出了高大壮的孝和善良。(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四、(25分)12 (1)B3分,E2分,C1分(C原文是“要么”,表示选择关系,A“没有什么文化”不对,D不反对“批林”,只反对“批孔”。)(2)对待有权势的人,平视对方,体现出人格的独立。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他却反省自己,客观对待当时的事。对待中西文化,不随大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新文化运动时期有自己的思考,认为文化应该“向东走”,反对当时流行的“向西走”。在政治运动中,坚持匹夫不可夺志,保持了自己独立的操守。“批林批孔”运动中,梁漱溟“不批孔,只批林”。(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受到毛泽东批评,但在毛泽东逝世后,没有批评攻击毛泽东。富有同情心,不坐人力车。 好布施,常接济、帮助别人。(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4) 他始终坚持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他作为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有自己深刻的认识与见解。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新文化运动后他坚持自己的思考,他发表著作宣称就是要“向东走”。 “批林批孔”运动中面对对他大规模的批判,他“匹夫不可夺志”的阐释体现了他深度的思考。他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深居简出,默默忍受着寂寞与孤独。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在公开场合被批得一无是处。文革中,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他宽容的态度和不随大流的立场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善于反思,善于担当;“批林批孔”运动中,他的立场明确“不批孔,只批林”。面对对他大规模的批判,他“匹夫不可夺志”的阐释体现了他深度的思考。(每点2分,任何两点即可。满分4分。)启示:人生路途中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坎坷,要明晓自己心中的目标和自己坚守的原则。世事纷扰,环境复杂,压力重重,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即使不被理解,也不能自暴自弃,要有承受压力的勇气,有忍受寂寞的心量。(每点2分,任何两点即可。满分4分。)五、(20分)13A(A从长计议:慢慢地多加商量。指慎重考虑而不急于作出决定。不合语境。B别树一帜:形容与众不同,另成一家。C如出一辙:形容两件事情非常相像。D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14C(A“消费水平明显增加”搭配不当。B语序不当,应为“兴趣、关注和研究”D句式杂糅,去掉“渗透其中”。)15B(根据已给句中的“有了有了有了就足够了吗”,可以判断下面句中应搭配“还要有”,所以排除C、D两项;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如此才符合正常的逻辑顺序,应在之前,所以排除A项。16参考示例:荒寒的边地,河冰刚解冻,春天的脚步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色彩却仍然未见;而此时的长安早已春意阑珊。(3分)边地的春天来得好迟呀,不由得引起守边将士对长安深深地怀念。(2分)(内容要求与诗句一致,否则不得分。)17参考示例:局促和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傲慢和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每句3分,句式1分、内容2分。)18.(略) 参考高考阅卷的细则操作。审题难度不大,看重成文能力,内容充实、材料新颖可做主要考察。【参考译文】长孙嵩,代人,太祖赐名焉。父亲仁,昭成年时为南部大人。嵩宽厚文雅有气量,十四岁的时候就能代替父亲统领军队。昭成末年,诸部起兵作乱,苻坚派刘库仁管理国事,长孙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附他。晋将刘裕之攻打姚泓,太宗授予长孙嵩符节,让他督管山东的各项军务,传旨让他们到平原,沿着河的北岸,排列军驻扎于于畔城。北魏军队多次失利。太宗传诏借道路给刘裕让晋大军通过,刘裕在船上看到了长孙嵩的营帐,派人赠送给他江南的食物和酒,长孙嵩全部送到了京师。太宗下诏用厚礼回赠刘裕。又传令选拔精兵做好战斗准备,如果刘裕向西通过,便率领精锐部队向南从彭沛出击,如不时过,但率领军队跟随他。刘裕到了崤陕之间,一定会与与姚泓对峙,必定会一死一伤,士兵非常疲惫。等到了秋天,慢慢的找机会攻打他,那么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取刘裕的性命了。于是叔孙建等沿着河到达洛。就进入了关中。长孙嵩与叔孙建等人从成皋向南渡河,晋各处屯戍的军队看见北魏的军队都奔逃溃败,裕攻克了长安,长孙嵩才率领军队回朝。 太宗病重卧床,问长孙嵩后事安排。长孙嵩说:“立长子顺理成章,以德行来选拔储君使人臣服。现在长皇子贤能且是嫡子,是天命所归的君王,请求立为储君。”于是在宫中定下大计。下诏世祖临朝监国 ,嵩担任左辅。世祖即位后,进长孙爵北平王,司州中正。世祖诏问公卿:赫连、蠕蠕先征讨哪一个?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人说:“赫连居偏远的地方,不能成为我们的祸患,蠕蠕世代扰乱边境,应该先讨伐大檀。打败了他们就没收他们的牛羊等产业,足够来使国库充实;追赶不上就在阴山打猎,多杀禽兽获取皮肉筋角,来充实军粮军备,亦胜过攻破一个小小赫连的收获。”太常崔浩说:“大檀迁移起来像鸟儿飞逝一样,(派小部队)快速追赶则我们的力量不能够持久,派大批军队去追赶却又(因辎重过多)不可能追的上。赫连屈丐,土地方圆不千里罢了,他的刑罚残暴,已经被人神所弃,应该先讨伐它。”尚书刘洁、武京侯安原请先平定冯跋。世祖默然不发表意见,随后西去巡狩。后听说屈丐死,关中大乱,商议想要征它。嵩等人说:“他们如果坚守城池不出战,用守城的安闲代替出战奔袭的劳顿,大檀听说我们出兵去讨伐赫连,就会趁我们国内空虚来进犯,攻打赫连是危险的做法。”帝于是向天师寇谦之询问这件事的吉凶之兆,谦之劝世祖出兵攻伐。杜超之也赞成这件事,崔浩又进言西伐的益处。嵩等人坚持进谏认为不可。世祖大怒,指责长孙嵩在官任上贪赃,使武士折辱他。不久调任太尉。又过了很长时间后,加封柱国大将军。 从此以后,对外征伐的时候,长孙嵩都以元老的身份留在京城镇守,在朝堂之上,掌管刑罚判案之事。死时八十岁。谥号宣王。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