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46308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1目前生物分类学上较为广泛应用的分类系统是( )A两界分类系统B三界分类系统 C四界分类系统D五界分类系统2生物多样性包括 A基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D分子多样性3不属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的是:A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观的 B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无性生殖的生物不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因而进化缓慢D突变、基因重组和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5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里,除了具有种群非常大、没有突变发生、没有迁入迁出以及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以外,还需具备下列哪一个条件,种群的基因频率才是稳定的( )A捕食者数量减少 B没有自然选择C环境条件变化剧烈 D改变个体的摄食方式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只发生在具有捕食关系的生物之间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种群而不是个体C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可遗传变异D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7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绵羊和山羊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B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马和驴交配产生的骡子是一个新物种 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8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地理隔离 B种群中的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有新物种的形成D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不断地进化9在一个数量足够多的种群中,下列因素不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动的是A突变 B随机交配 C基因迁移 D自然选择10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11某地甲、乙两个地雀种群的个体数和有关基因型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A.乙种群的基因库大于甲种群B.甲种群的a基因频率小于乙种群C.甲种群的基因突变不同于乙种群D.两个种群的进化方向都由自然选择决定12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水稻培育品种的产量及质量,却忽略野生品种的保存。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受到某些细菌感染的野生品种水稻有40%的存活率,而人工培育的水稻遭受感染后则全数死亡。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合理的一项是A.人工培育的水稻品种缺乏变异B.野生品种的水稻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C.野生品种的水稻对病毒具有较强的适应力D.野生品种绝灭会降低水稻的基因多样性13下列哪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准确表示?A表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别是生存斗争、用进废退、共同进化B表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表示细胞外液,、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D表示生物多样性,、分别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4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马和驴交配产生强壮的骡子,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D.狼和兔子的奔跑能力的提高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15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6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A.基因突变和重组 B.共同进化 C.自然选择 D.地理隔离17基于对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理解,你认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个体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自然选择的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而不是它的基因型D在一个遗传平衡的群体中,杂合体的频率等于两个等位基因频率的乘积的两倍18某昆虫种群的翅色有绿色(AA)、浅褐色(Aa)和褐色(aa)三种表现型。抽样调查得知当年绿色、浅褐色和褐色个体各占60%、30%和10%,现假设该种群中绿色个体每年增加10%,浅褐色个体数目不变,褐色个体每年减少10%,则第二年该种群中决定翅色A基因的频率是A.62.9% B.78.6% C.76.8% D.77.1%19某一物种群体迁移到一个孤岛上,群体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有2000个, 2000个和6000个,三种基因型的个体生存能力、繁殖能力相同。则群体中的A基因在初始时的频率和繁衍两代后的频率分别是A0.2和0.3 B0.3和0.3 C0.2和0.5 D0.3和0.520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发生了隔离 发生了基因突变 发生了自然选择 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没有发生生物进化A B C D21氮代谢的产物,鱼类是氨,两栖类是尿素,鸟类是尿酸。在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最早几天的代谢产物是氨,过几天是尿素,最后是尿酸,由此说明 _。22(6分)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的和金黄色的。这一地区可能发生过洪水。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如下图所示的假设。(1)关于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种群的形成,假说甲和假说乙的主要区别是 。(2)DNA分析表明,湖泊中红褐色鱼与湖泊中的红褐色鱼亲缘关系最近,这一证据支持哪个假说? 。(3)请你找一种方法来确定湖泊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是不是同一物种?(2分) (4)根据图示分析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2分)A假说甲认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B假说乙认为湖I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II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昆杂在一起C假说甲说明湖工和湖由于地理隔离的作用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D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个物种23请根据下列材料和示意图回答问题:材料1:医学上常使用抗生素治疗由细菌和真菌所引起的疾病。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多达几百种。右图简要表示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部位或作用原理。材料2: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取得突出成就而获得xx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绘制的核糖体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新型抗生素的研制,以减少患者的病痛和拯救生命。(1)甲图中结构P的化学本质是 ,在基因工程中常可作为 发挥重要作用。(2)青霉素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这种抗生素的作用原理与图中的作用类似,即在细胞增殖过程中抑制细菌 (结构)的形成。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往往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其实质是定向选择导致菌群中 增加。(3)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使抗生素的疗效明显降低。基于对细菌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研究人员研制出了新型的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在细菌中的作用机理类似于图 (填写数字序号),即通过影响细菌遗传信息表达中的翻译过程,达到杀菌或抑制效果。(4)若该图中所合成的蛋白质由n个氨基酸构成而指导其合成的mRNA 中的碱基数远大于3n,原因是 。24(9分)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种群_个体之间由于_,说明已产生了_,标志着两者以分属两种不同的_。(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理由是_。若此后自然选择使得d基因频率以10%的速率下降,此种群中DD个体所占的比例将_,Dd个体所占的比例将_。25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导致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 和 ,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2)图中指 ,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 隔离。(3)指 的多样性。(4)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 ,aa基因型的个体占 ,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原因是 。26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题:(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外因是_,进化的实质是_。(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_。参考答案1D【解析】五界分类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自然界的实际,因而得到了多数生物学者的认同,故在分类学上成为较为广泛应用的分类系统。2ABC【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层次。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故选ABC3D【解析】4A【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只有生物进化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无性生殖的生物不发生基因重组,但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故选A5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有关内容。种群的基因频率要想维持稳定,应种群非常大、没有突变发生、没有迁入迁出以及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此外还应没有自然选择。B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6D【解析】试题分析:共同进化发生在生物与生物还有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故A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故B错误。生物受环境影响如果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就属于可遗传变异,故C错误。外来物种入侵可以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7A【解析】略8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多倍体的形成不需要地理隔离。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有新物种的形成。9B【解析】试题分析:对于一个数量足够多的种群,突变、基因迁移和自然选择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是基因重组不会,随机交配使每个基因遗传给后代的可能性相同,故不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考点:本题考查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0B【解析】试题分析: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A项错误;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B项正确;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项错误;色盲基因频率在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比例相等,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生物进化与基因频率变化的关系。11B【解析】试题分析: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乙种群个体总数大于甲种群,因此乙种群的基因库大于甲种群,故A正确;甲种群的a的基因频率为:(22+42+12+32+8+22)/200=30%,而乙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168+362)/800=30%,因此甲乙种群的a的基因频率相等,故B错误;甲种群T基因发生了突变,而乙种群的T基因没有发生突变,故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2D【解析】试题分析:人工水稻与野生水稻发生变异的几率是相同的,只是选择不同,A错误;两个品种的水稻是同一物种,不存在物种多样性问题,B错误;题干所说的是野生水稻对细菌的抗性,C错误;若野生水稻绝灭则会使其所含有的部分基因消失,即降低水稻的基因多样性,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13CD【解析】试题分析:生物进化理论无用进废退,这是拉马克的观点,A错误;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结构,、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14B【解析】试题分析:生殖隔离指的是指两种生物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以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马和驴交配虽能产生骡子,但骡子不具备生殖能力,所以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故本题选B。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的要点的理解,具有识记、思维和判断能力。15D【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变,是由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A错;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2%+20%1/2=12%,B错;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4%+32%1/2=20%,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1%+15%1/2=8.5%,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C错;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计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16B【解析】试题分析: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A、C、D三项均错误, B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7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可遗传的变异提供材料,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B正确;自然选择通过选择表现型从而选择基因型,C正确;杂合体的频率为2pq,p和q分别为等位基因的频率,D正确。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点评:中档题,考查对生物进化的总体理解与把握和应该具备的生物学思维,旨在考查理解和分析18D【解析】试题分析:假设当年种群数目为100,则绿色为60只,浅褐色为30只,褐色为10只,根据题意,第二年绿色个体为66只,浅褐色个体为30只,褐色个体为9只,计算A基因的频率=(66*2+30)/210=77.1%.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点评:将题中比例具体到具体的数字中去,也就是假设种群总数为100,则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也能确定,解答起来比较容易一些。19B【解析】本题考查了基因频率的相关知识。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群体中的A基因在初始时的频率为(20002+20001)/100002=0.3;由于三种基因型的个体生存能力、繁殖能力相同,所以繁衍两代后,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仍为0.3。因此选B。20D【解析】试题分析:由于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属于同种生物,没有发生隔离,故错误;根据题意,自交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没有发生基因突变,故错误;由于自交过程中,根据子四代的基因型频率可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自然选择没有起作用,故错误;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多,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故正确;由于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故正确。综上所述,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1鸟类是由水生祖先经两栖生活的过渡类型祖先逐步进化而来。【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进化的证据。首先考虑胚胎学的证据能说明什么。据题意可知,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最早几天的代谢产物是氨,说明最早的祖先应与鱼类似,生活在水中;过几天是尿素,说明此时的祖先营两栖生活。由此不难得出以下答案。22(1)假说甲没有考虑到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也没有考虑洪水的作用。(2)假说乙(3)将湖泊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进行杂交,如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不是 (4)C【解析】23(1)DNA (运)载体 (2)细胞壁 抗药性基因频率 (3) (4)mRNA分子中存在不翻译的序列【解析】略24(1)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 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 生殖隔离物种 (2)没有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逐渐增加 先增加后减少【解析】25(1)突变 基因重组 (2)自然选择学说 生殖 (3)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4)55% 15% 70% 发生了;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解析】试题分析:(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是进化的内因。(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4)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则Aa为3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则AA的个体占40%,Aa的个体占60%。该种群自交,AA的个体自交后代仍为AA,占40%;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AA占15%,Aa占30%,aa占15%。因此自交一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55%,aa基因型的个体占15%。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55%+30%/2=70%。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点评:本题通过概念图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属于对识记、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26(1)遗传变异 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已形成生殖隔离 (3)形成新的物种(答案合理即可)(4)1%、18%、81% 逐渐下降【解析】试题分析:物种形成的内因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外因是自然选择即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当两个种群不能发生基因交流时,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3)迁到乙岛的B物种由于环境发生改变,可能会形成新物种,A0.1,a0.9,所以AA0.01,aa0.81,Aa10.010.810.18,若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逐渐下降。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进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