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下学期定时训练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42448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下学期定时训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下学期定时训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下学期定时训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下学期定时训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xx湖南省五市十校仿真模拟)胡适和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提醒学生,最不可少的精神之一是,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党的意见。现在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里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这里所说的“最不可少的精神”主要是指( )A.自由精神 B.平等精神C.民主精神D.科学精神答案 A解析 材料所要表达的内涵是言论自由,故选择A项;材料并未涉及等级问题,故排除B项;尽管材料中有“专制”一词,但“暴民专制”意味着民主泛滥,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反对迷信、反对愚昧的信息,故排除D项。2.(xx吉林省吉林市三模试题)1926年12月,湖南省农民协会议决减租、减押、禁止高利贷、反对苛捐杂税,1927年1月,农民协会的会员增至二百万人。农民已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特权彻底打倒,农民协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这说明(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土地革命取得了初步成果C.中共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D.国民革命以农民运动为核心答案 A解析 国民革命运动是指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题干叙述的是1926年至1927年初农民运动的发展,从时间上来判断当属国民革命运动时期,A项正确。B、C、D三项所述事件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排除。3.(xx河北省唐山市二模试题)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中写道:“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这表明当时( )A.中共已经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B.中共中央尚未接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中共已脱离了共产国际的指导D.中共将城市斗争与农村革命紧密结合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注意“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的信息,结合决议内容,B项正确。A项是在1927年;材料表明中共正是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C项错误;D项与题意相反。4.(xx吉林省吉林市三模试题)阅读下表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棉纱进口棉布进口麦粉进口钢铁进口机器进口生铁产量下降38%下降20%下降15%增加20%增加20%增加30%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答案 C解析 先排除错误选项。轻工业产品的进口量下降,间接反映出轻工业的发展,说明民族工业是在发展的,排除D项。仅仅根据进出口量的数据无法得出当时国民经济结构的实际状况,因此不能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结论,排除B项;A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再结合材料的时间分析,这是抗战前夕,钢铁、机器等战略物资的大量进口和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故C项正确。5.(xx西安一中高考自主命题)下表的数据最能说明( )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的攻防数据表进攻比率武汉会战前日方94%中方6%武汉会战后至1939年日方56%中方44%日军每日前进公里数武汉会战前40公里1939年底200米1940年底不进反退A.日本速决战的企图被打破B.日本攻占了中国大片领土C.百团大战的效果显著D.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不下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武汉会战后日军的进攻比率和每日前进公里数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充分说明日军的速战速决的计划已被打破。B项虽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C项错误;武汉会战发生在战略防御阶段,D项错误。6.(xx福建省宁德市质检试题)1943年,中美、中英分别签订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废止美、英两国历史上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消两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为废除美、英在华特权进行不懈抗争B.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不利于美、英两国的变化C.中国坚持抗战维护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利益D.中国抗战取得胜利导致美、英对华政策的转变答案 C解析 注意题干所给时间:194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A项错误;1943年二战开始实现转折,美英盟军开始由防御转入进攻,B项错误;1945年中国抗战才取得最终胜利,D项错误;C项最符合题意。7.(xx安徽江淮十校联考试题)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是( )A.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B.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七七事变”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D.彭德怀领导的“百团大战”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掌握,被称为“转折”的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三路大军的进攻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大部分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故选择C项正确;A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B项“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D项“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都与“转折”之意不符,故都排除。8.(xx安徽省淮南一中等四校联考试题)下图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京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第一次迁移:缘于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危急B.前两次迁移:具有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意义C.第三次迁移: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北平D.第四次迁移:造成文物大量流失海外的局面答案 B解析 第一次迁移开始于1933年,而日本全面侵华始于1937年,A项错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于南京,C项错误;国民政府把大量文物迁移到台湾,不能说“造成文物大量流失海外”,D项错误。面对日本侵华,国民政府于1933、1937年及时迁移文物无疑起到了保护文物的作用,故选B项。9.(xx天津市河西区质检)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图中两次发展热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政策鼓励支持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C.实业救国开始兴起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共同因素。图示所指两次发展高潮应是:初步发展(1895-1912年)和短暂发展(1927-193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初步发展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措施有关,短暂发展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有关,故A项正确;B项是“黄金时代”的原因,C项是初步发展的原因;D项本身错误。10.(xx吉林省实验中学三模试题)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A.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B.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C.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D.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思想。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思想,但并不能认为孙中山赞同共产主义理念,而是孙中山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希望中国避免,在探究一条中国式的资本主义道路,故选C项。11.(xx福建省高考集结号模拟题)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的激进表现是( )A.推翻北洋政府统治B.彻底实现民生主义C.极力破坏国共合作D.重新实现三民主义答案 D解析 从1925年的时间点可以知道当时正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其民族主义强调反对帝国主义,建立中华民国。故选D项。12.(xx安徽省黄山市模拟题)毛泽东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他指出:“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C.民主革命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答案 D解析 中国国情复杂,阶级较多。实践证明,工农阶层只有联合中小资产阶级才具备打倒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大资产阶级的实力,而后才能消灭剥削阶级,这些均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故选择D项。A项错误,无法说明中国革命的阶段的问题;B项错误,十月革命走的是城市中心路线,与中国的国情并不符合。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是与材料问题无关。二、材料分析题13.(xx河南省开封市高考冲刺试题)反腐倡廉,提高政府官员的行政能力和效率,是古今中外政治史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依照传统理论,从政之道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品性,一个从政者应该是一个有德行、有责任心的人,这样的人居于官位,一方面能保证更大程度地发挥权力的正面效能,防止权力异化,另一方面,在“上行下效”的原理下,好的官德会形成良好的官风,好的官风又会带动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如果民众都能自觉效法官员的道德行为,天下之治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儒家一贯秉持“有治人,无治法”的观点,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这一观点为后代执政者所普遍接受。孙季萍 冯勇中国传统官僚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材料三 自1938年8月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边区政府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毛泽东逐一为每份奖状题字,使受奖者感到莫大的光荣。同一次会议上,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下的为官和施政之道。(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廉政措施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答案 (1)强调官员的个人道德品质,以道德品质引导百姓向善,主张人治,忽视法治。(2)变化:一切权力包括君权都要受到法律监督和限制;监察机构不再独立承担法律监督职责,形成综合监督体制;出现了舆论监督和政党监督等全新的监督方式。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统治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推动。(3)历史意义:提高了党的威信;赢得了群众拥护支持;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现实意义:廉政建设的经验对今天反腐倡廉有指导和借鉴意义。14.(xx福建省厦门市质检)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蒋介石日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答案 (1)态度:敌视(或否定)。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理由:中俄两国长期和平相处;与俄、日没有“教案”冲突;俄、日距中国较近,若出兵威胁最大;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设想:不可行。说明:发展迅速的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宗旨;列强利益受损,结成同盟;俄、日早有侵华野心并已获利;慈禧太后一意孤行,对列强宣战。(3)变化:从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到持久抗战。原因: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4)理解: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个人感受,具有直接史料(一手史料)的价值;日记易受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