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39390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下列图示的哪种农业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 ) A筒车 B翻车C耧车 D曲辕犁2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B推动水利的兴修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3历史上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根据罗马时代克罗米拉农书的记载为45倍,根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的记载来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B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水利灌溉技术先进4吕氏春秋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的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 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5据陈顾远中国婚姻史考证:“明洪武元年,令庶民嫁娶悉依朱子家礼,凡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以上并听婚娶。还要求同里民户互相资助,以保证男女及时完婚”。明朝这样规定的根本原因是( )A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B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反映C有利于保证人口的增长D落后的封建思想的体现6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鸦片战争前夕国内主要商品流通量统计表商品量商品值商品量占产量(%)银(万两)比重(%)粮食245.0亿斤16 333.342.1410.5棉花255.5万担1 277.53.326.3棉布31517.7万匹9 455.324.3952.8丝7.1万担1 202.33.1092.2A商品经济取得全面发展 B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政府改变重农仰商政策 7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产品做工精美B质量管理严格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8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9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10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C大量使用机器而使工人失业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1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12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13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B科举制度阻碍商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深入人心 D商业活动改变着人们观念14“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这是清朝民间武夷山采茶歌诗,据此不能说明( )A清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B制茶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C清代福建武夷山茶业主要从江西外销海外D茶歌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的茶叶文化现象15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 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16盐铁论通有指出:“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无黼黻(织绣),则女工不施。故工商梓匠。邦国之用,器械之备也,自古有之农商交易,以利本末”。表明作者主张( )A合理利用资源B以农为本C农工商共同发展D重农抑商17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 B主要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 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18“在广州,外国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19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时期(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20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20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电影天仙配歌词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是有(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5分)(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的社会发展有何影响?(5分)(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6分)。(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4分)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总面积北方南方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1167.73.851.9251.92590%隋唐124(北方粟、麦)328(南方稻谷)1450.926.423.213.21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 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 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 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 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请回答:(1) 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6分)(3) 你对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的可信度有何看法?请说明 理由。(4分)(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6分)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半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5CDBCB 610 BBCDD 1115 DADCB 1620 CCDCA21(20分)(1)生产模式:小农经济。(2分)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分)(2) 关系: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2分)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1分)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3)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商业资本活跃。(2分) 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亦可得分)(4分)(4)认识: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要遵循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任答两点4分)22.(20分)(1)粮食单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每点1分,任意4点即满分4分) (2)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更多的劳动力可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耕地面积 的增加为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条件。(6分)(3)可信:粮食种植业的迅速发展,为经济作物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茶叶种植(4分)不可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生产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较强等)下,“业于茶者七八”的说法存在夸大之嫌,尚需存疑。(4分)(4)政治基础: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生活比较安定。(2分)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2分)文化基础: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