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10月联考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38865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10月联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10月联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10月联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10月联考试题1、 选择题(每小题2分,25个小题共50分)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公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分封制受到冲击2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采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维护了宗法制度C导致分封制崩溃 D促使礼崩乐坏4汉代以秩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唐代以八品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察六部(县令从七品,六部尚书正三品);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仅为七品。以上材料表明()A君主专制制度日趋完善B古代监察有“以小驭大”的特征C古代监察体系日趋制度化D古代的监察制度促进了吏治的发展5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A宰相专权 B皇权独尊C分层决策 D三省分权6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发布政令“分置二十四都督府”,最后以权重难制为理由取消上述改革,设置十道按察使,后罢;开元二年(714年)复置十道按察使,至四年又罢,八年复置,十年又罢。这主要说明唐朝()A最高统治者忽视对地方的行政治理B地方行政运行机制日益完善C通过分化事权削弱地方权力D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矛盾心理7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收敛性”在政治上的表现是()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B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C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D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8朱元璋利用杀掉飞扬跋扈的丞相胡惟庸的机会下令废掉丞相职位,并“敕谕群臣”奏请恢复者“论以极刑”,但不久后就哀叹“群臣未起朕已起,群臣已眠朕未眠”,不得不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遂在身边设置了内阁大学士来协助他处理政务。这一事例A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B说明朱元璋非常后悔废除丞相制度C说明丞相对皇帝专权具有制约作用D体现了皇帝制度中君权的至高无上9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D从宋朝开始官僚政治衰落10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丙乙甲丁 B甲丙乙丁C丙甲乙丁 D乙丁丙甲11有学者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该学者认为领事裁判权()A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是符合时代需要的合理规定C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12“汇集着西方少有的联合行动的军队官兵、外交官和神甫们的见证录,叙述了维多利亚女王与拿破仑三世军队的丧心病狂和贪得无厌,斥责了傲慢的西方两大帝国对傲慢的东方天朝的横加侮辱。”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北伐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鸦片战争13恩格斯1894年11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对“分水岭”一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A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B活生生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D彻底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14下图漫画题为探囊取物,囊中装着中国各地的矿产资源,英、日、德、意、俄、奥、葡、法等国纷纷伸手探入囊内进行抢夺。该漫画主要反映出列强() A在华划分势力范围B加紧对华资本输出C加强对清政府控制D在中国抢占租借地15电影甲午风云展现了甲午黄海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叙述正确的有() “甲午”指的是1895年 该战海军提督是丁日昌 此战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此役日舰率先逃离战场ABCD16抗战期间,宋哲元致国民政府密电:“连日血战,敌以伤亡过众,志气馁败。攻击喜峰口正面之敌,于上午十时向后撤退,似有退却之样”。该密电发于()A1931年B1933年C1938年D1940年17大公报是中华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从下图大公报的报道中,我们能够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C国共内战争夺正酣D抗美援朝仁安羌大捷18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历来强调治史不求致用的顾颉刚、傅斯年等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史学研究与民族救亡密切联系,提出加强中国民族史与地理学研究,以改造民众历史观,增强民族意识。这种现象反映了()A国民政府加强对史学研究的指导B民族矛盾尖锐使民族主义高涨C国共两党为民族大义而合作抗日D列强联合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19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该漫画表明() A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B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C日本通过战争不断壮大自己D日本企图从中国大陆战场撤离20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涌现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救国军”、“抗日义勇军”、“军民自卫义勇军”、“民众自卫团”等各种武装。这表明()A东北民众自发抵制日寇侵略B抗日救国组织得到广泛支持C政府需要联合各种抗日力量D东北民众贯彻全面抗战路线21教育部基教司xx1号函件指出:在中小学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这一举措凸显出()A九一八事变表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C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D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22194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关于庆祝中英、中美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决定,指示各根据地都要庆祝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此时“不平等条约的废除”说明了()A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是主要战场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C中国人民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D中国成为主权真正独立的国家231941年初,罗斯福认为对日本最有效的牵制是继续援助中国,因此派遣高级顾问来华,帮助国民政府解决经济困难;8月,美国派出军事代表团来主管援华租借物质事宜,并承担沟通双方高层军事的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B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了美国对华的援助C美国以此来减轻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D这些做法有助于增强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念241938年6月11日,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公映,结果香港市民争相观影。关于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A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取得了会战的胜利B是八路军在华北战场发动的一次战役C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D这是战略防御阶段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25xx春季教材中将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以下抗战历史照片所示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二、材料题(一共50分、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2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材料二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242)初置东郡十七年(公元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元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特点。(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国郡县制度推行的基本情况。(4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官任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行省制度设置的意义。(6分)27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儒家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科举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二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这位作者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8分)28(1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纵观甲午战争,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日本政府早在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的时候,就已经将舆论宣传上升为国家战略,他们秘密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作为舆论战顾问,当纽约世界报 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纽约时报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从而质疑克里曼;清朝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伊藤博文说,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民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一半的胜利。 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石版画“牙山大胜”、“倭兵无状”、“海战捷音”、“形同海盗”完全是被清军慌报军情误导,颠倒了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造成急劣影响。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材料二、1898年7月16日伦敦新闻画报日本撤离威海卫,三囡子将军为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举杯(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仅一天,英国海军就向清朝强行租借)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材料三、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废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每仿形,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1)材料一体现了清朝战败的哪些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3)以史为鉴,120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让你得到哪些认识?(2分)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估计错误的依据。(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8分)10月份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学生应注意关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作为诸侯,郑庄公的种种行径:“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已被破坏,故选D项。A项错在“开始”;B项“彻底”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主要体现的不是宗法制,C项不符合题意。2、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材料大意是:先王为诸侯立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据此可知,A项错误,诸侯每五年朝见天子一次;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C项符合材料意思;D项错误,分封制以礼乐制为维系统治的工具,而非基础。3、答案B 解析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毋易树子”意思是要立嫡长子为接班人,“毋以妾为妻”意思是妻子是正统,两者皆强调不要违背宗法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内容,故C项错误;“列强”的做法维护了宗法制度,不能体现促使礼崩乐坏,故D项错误。4、答案B解析解读题干材料可看出,汉、唐、明时期监察官的品级都低于监察对象的品级,故B正确。材料所述的是监察方式的特点,不能体现专制制度的完善、监察体系的制度化和吏治的发展,故A、C、D错误。5、答案C解析门下省负有审核诏令的权力,且门下省给事中并非宰相,不能说明宰相专权,故A项错误;据材料“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敇,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不能说明皇权独尊,故B项错误;据材料“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体现出分层决策,故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中书省和门下省,未涉及尚书省,无法体现三省分权,故D项错误。6、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唐代统治者为解决地方治理的困境,不断调整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政策,这充分说明了唐王朝既惧怕地方事权过重,又无力直接控制千百个州县的矛盾心理,故选D。从题干看,统治者非常重视地方治理,排除A项;B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宋代通过分化事权来削弱地方权力,排除C项。7、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收敛性”是明清时期的特点。A是北宋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B是明初朱元璋时的措施;设内阁是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内阁并非决策机关,而是顾问机构,故排除C;D说法错误,清朝时内阁和军机处是独立存在的,军机处并没有取代内阁。故B符合题意。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丞相制度的矛盾。根据材料中“朱元璋下令废掉丞相职位”“设置了内阁大学士来协助他处理政务”可知,君主专制无法解决庞杂的政务,这就印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A项符合题意。B项曲解材料内容,排除;C、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9、答案B10、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正”可以判断甲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从摧毁门阀,拔擢人才”“参加策试”可以判断乙是隋唐科举制;从“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可以判断丙是汉代察举制;从“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可以判断丁是明清的八股取士。因此排序正确的是C项。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可以得出领事裁判权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故A项正确;该学者认为领事裁判权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并不是认为领事裁判权是符合时代需要,故B项错误;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该学者认为领事裁判权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并没有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12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北伐是太平军与清政府的对峙,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与材料“西方两大帝国对傲慢的东方天朝的横加侮辱”,参与国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维多利亚女王与拿破仑三世军队的丧心病狂和贪得无厌,斥责了傲慢的西方两大帝国对傲慢的东方天朝的横加侮辱”,英法联军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侵略国仅有英国,故D项错误。13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时间“1894年”可知此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A项不能体现材料中“分水岭”的含义,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败于日本,使国人认识到必须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从而开始了维新变法等制度近代化的道路,B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的沉重打击,使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意识增强,之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无产阶级均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探索,故C项正确;甲午战争虽然警醒国人,但依然有些许顽固派,D项表述绝对,故D项错误。14答案B 解析探囊取物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不是划分势力范围,故A项错误;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故B项正确;西方列强加强对清政府控制是政治上的,不是掠夺中国的资源,故C项错误;漫画的内容是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是抢占租借地,故D项错误。15答案C 解析“甲午”指的是1894年,故错误;指挥黄海海战的将领是丁汝昌,故错误;黄海海战中中方损失虽大,但主力尚存,威海卫战役时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故错误;黄海海战中日舰率先逃离战场,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6答案B 解析1933年,日军侵占承德后,继续沿长城进犯,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英勇抗战,材料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因此该密电发于1933年,故B项正确。17答案B 解析注意报道中的信息“攻克仁安羌”“被围英军救出”字样,可知大公报报道的是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北伐战争属于国内战争,故A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C项为国内战争,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仁安羌位于缅甸,不在朝鲜,故D项错误。18答案B 解析材料中并未涉及国民政府对史学研究的指导,故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日本开始侵华,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因此当时的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史学研究与民族救亡密切联系,提出加强中国民族史与地理学研究,以改造民众历史观,增强民族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国共合作抗日,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列强联合侵华,故D项错误。19答案B 解析图片是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续阶段是在1938年,时间错误,故A项错误;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结合史实,我们知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陆牵制了60%的日军,故B项正确;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故C项错误;从图片中日军迈不开腿,故D项错误。20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涌现出“义勇军”、“救国军”与“民众自卫团”等,说明东北民众自发组织起来抵制日寇侵略,故A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九一八事变后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东北民众组织的抗日救国组织政府并不支持,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九一八事变后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东北民众组织的抗日组织属于自发性组织,政府并未支持与联合,故C项错误;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推行的抗战策略,材料中东北民众的自发性抗日组织,与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无关,故D项错误。21答案D 解析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抗战时间之久、赢得抗战胜利之艰难,而非抗战胜利的原因,故B项错误;十四年抗战概念未提及中共在抗战中的地位问题,故C项错误;十四年抗战概念表明中国抗战时间之长、赢得抗战胜利之艰难,且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22答案B 解析材料“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是中国全民族抗战所取得的重大胜利,不仅是中共敌后战场努力抗战的结果,以偏盖全,故A项错误;英、美之所以与中国签订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决定,关键在于中国战场英勇不屈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项正确;1945年中国人民才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故C项错误;此时抗战还未取得胜利,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成为主权真正独立的国家,故D项错误。23答案D 解析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与材料中只提到“美国派出军事代表团来主管援华”不符,故A项错误;1942年,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与材料中“1941年初”不符,故B项错误;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材料中“1941年初”不符,故C项错误;1941年中国抗战形势严峻,与材料中“继续援助中国”“帮助国民政府解决经济困难”相符,有助于增强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念,故D项正确。24答案D 解析台儿庄大捷是由国民党军队取得的,故A项错误;同理,故B项错误;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而台儿庄大捷发生于3月至4月,故C项错误;台儿庄大捷发生于3月至4月,是抗战防御阶段所取得的最大的胜利,故D项正确。25答案D 解析“民国二十六年”指的是1937年的上海抗日;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日指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领导的抗日;是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1940年彭德怀领导的百团大战,选择D项符合题意。26、答案(1)特点:注重血缘关系。(2分)(2)基本情况:秦国在新征服的领土上设郡县实行管理;秦始皇即位以前,郡县制在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主导地位。(4分)(3)特点:地方官正职由蒙古人担任,副职由其他民族人员担任。(2分)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27、答案(1)影响: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推动了“平民政治”的形成;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2)观点一:材料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动荡是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此观点不正确。理由:科举制度在中国近代已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它的废除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并非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而是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导致的,即使不废除科举制度,社会也会出现动荡局面。(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二:材料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动荡是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此观点正确。理由:科举制不仅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近代由于废除了科举制,不仅使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化保障,也使一些手握重兵的强势力量能够割据一方,从而加剧了社会动荡。(言之有理即可)28、(1)原因:观念落后,不重视舆论的作用;漠视日本歪曲真相,失去道义支持;军队谎报军情,蒙蔽国人。(答到一点得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政治:暴露清政府腐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资本输出加剧,严重阻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客现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思想:维新变法等救亡图存思想发展;出现赴日留学热潮,有识之士积极学习,寻求救国之路。(6分) (3)认识:认清国情,积极学习,提升国力,与时俱进,了解世界,更新观念。(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9、(1)依据: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中国缺乏民族凝聚力;军事上强于中国,中国人民斗志不足。(每点2分,共4分) (2)说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治外法权、租界、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等在华特权,取得了在国际社会的平等地位;收复失土,台湾回归祖国;参与国际事务,成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创始成员国及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每点2分,共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