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38666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试卷 一、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9分)瓷还有什么秘密吗?可能对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应该是还有一些的。譬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感觉,这线条清新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而是因为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了。还有胆瓶,就有一对好联记着它的美好的:“拳石画临黄子久;胆瓶花插紫丁香”。还有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时细细想来,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就像唐诗和宋词那样,忽略不计和时时关心的内心特征区分得很充分。再譬如斗笠碗。斗笠是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问题是斗笠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譬如橄榄瓶、蒜头瓶、葫芦瓶、抱月瓶、棒槌瓶、荸荠瓶,凤尾尊、鱼篓尊、瓜棱尊,苹果尊、萝卜尊,马蹄杯、菊瓣盘、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釉的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甚至比青花更接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水、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来抹口红的。宋词词牌“点绛唇”也是这个意思。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就是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鼬为贵,黄是帝王的颜色。藤黄是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和沉稳。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天之间。越窑是青瓷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粉青,都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譬如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的宋代汝窑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雨过天晴的青色。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在景德镇每道工序都设专人制作。也就是说一件瓷器的完成,至少要经历七十二人之手。这在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详细记载。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永远的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就有了哥窑的冰裂面貌。高岭土是最好的瓷用土,而这种神奇的瓷用土,竟是在景德镇成为瓷都许多年后才发现的。它的出现,让景德镇成为名副其实的景德镇。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瓷的制作。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美的范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咧或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团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选自解放日报xx年7月3日)1“瓷还有什么秘密吗?”这里的“秘密”指的是 指的是瓷器中蕴含的不为一般人留意的民族文化含义。 (2分)2“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这句话中套用了宋代词人 柳永 创作的词 雨霖铃 中的句子。(2分)(注意只是套用,因为它与原来的句子顺序不同)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B )( E ) (4分)A从唐代到宋代,花瓣口的碗花瓣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在渐渐变得细致了。B唐诗和宋词相比,“忽略不计和时时关心的内心特征区分得很充分”,意思是说,唐代的人观察和认识事物往往比较粗心。心理感受上的“忽略不计”并不意味着认识上的粗心大意;C生活中,人们喜欢“斗笠碗”的形制,是和追求“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心理一致的。D第二段中,“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这句话中,隐含了作者对于当下人们的审美心理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变得杂乱、浮躁的忧虑。E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实际上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冰裂”纹路,也就是说是失败之作。“冰裂纹路”恰恰是自然天成的杰作,并没有导致作品的失败4最后一段中,“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这两句话显然是推测语气,其中加点的词表明推测的肯定程度有差异,试分析其原因。(4分)前一句话从瓷销售的方向推断,如果瓷器的釉色到不了国人的心里去,一般就无法在国内销售,外销的可能自然很大,所以语气要肯定些。(2分)后一句话是从瓷的制作来推断,因为形制的别扭也不能排除是国内简易瓷作坊的劣质产品,所以推断是“东洋瓷”的语气就不能太肯定。(2分)这样的推断反映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为了说明中国瓷对自然的依恋,本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本文最突出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3分)主要从瓷的形制和色釉两个方面说明,(2分)最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6读罢全文,谈谈你对“瓷的中国心”含义的理解。(4分,80字以内)提示:中国瓷的形式蕴含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能够从这两方面回答的给2分,能够有一定的分析表述的,给3分,语言流畅的给满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永远的校园(节选)谢冕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这也许竟是夙缘。已经变得十分遥远的那个八月末的午夜,车在黑幽幽的校园林丛中旋转终于停住的时候,我认定那是我一生中最神圣的夜晚:命运安排我选择了燕园一片土。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步余;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其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潜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园观念: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的铜像到民主广场。或者在北大人心目中,校园既具体又抽象,他们似乎更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灵魂。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时代曾给予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机遇,如今思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愉。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满困惑的春天。一个预示着解放的早春降临了,万物因严冬的解冻而萌动。北大校园内传染着悄悄的激动,年轻的心预感于富有历史性转折时期的可能到来而不安和兴奋。白天连着夜晚,关于中国前途和命运、关于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的辩论,在课堂、在宿舍、在湖滨,也在大、小膳食厅、广场上激烈地进行。这校园与我们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他永远不灭。这真是一块圣土。数十年来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这更是一种精神合成的魅力。科学与民主是未经确认却是事实上的北大校训。二者作为刚柔结合的象征,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把这座校园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现象加以考察,便可发现科学民主作为北大精神支柱无所不在的影响。正是它,生发了北大恒久长存的对于人类自由境界和社会民主的渴望与追求。这里是我的永远的校园,从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烟景,从镜春园进入郎润园。从成府小街东迤,入燕东园林荫曲径,以燕园为中心向四面放射性扩张,那里有诸多这样的道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里行进着一些衣饰朴素的人。从青年到老年,他们步履稳健、仪态从容,一切都如这座北方古城那样质朴平常。但此刻与你默默交臂而过的,很可能就是科学和学术上的巨人。当然,跟随在他们身后的,是更多的学生,作为自由思想的继承者,学生们默默地接受并奔涌着前辈学者身上的血液作为精神品质不可见却实际拥有的伟力。这圣地绵延着不会熄灭的火种。它不同于父母的繁衍后代,但却较那种繁衍更为神妙,且不朽。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生活在燕园里的人都会把握这种恒远同时又是无形的巨大的存在。那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这是一片自由乡土。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积聚和呈现。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陆,这校园中青春的精魂曾为之点燃昭示理想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用批判的目光审度漫漫的封建长夜,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近百年来这种奋斗无一例外地受到阻遏。这里生生不息地爆发抗争。北大人的呐喊举世闻名。这呐喊代表了民众的心声。阻遏使北大人遗传了沉重的忧患。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沉思的面孔总有一种悲壮和忧愤。北大魂中国魂在这里生长,这校园是永远的。怀着神圣的皈依感,一颗偶然吹落的种子终于不再移动。它期待着一种奉献,以补偿青春的遗憾,并至诚期望冥冥之中不朽的中国永远绵延。7第段中加点词语“夙缘”在文中的含义是 命中注定的缘分 。(2分)8第段多处写到校园的“小”,其用意是什么?(2分)写空间意义上校园的“小”,反衬精神意义上校园的博大。9文章从不同的侧面涉及北大的精神,请概括北大精神的内涵。(3分)以科学与民主为精神支柱;以丰博的学识、独立的思想、严峻的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和勇锐的抗争精神,影响和引领后人;以批判的眼光和前仆后继的精神在中国传播文明。(意思对即可、列出两点可得满分)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C )( F)(6分)A本文从北大校园生活写起,然后由“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引起下文。B文章主要抒写自己对北大精神的领悟,颂扬北大魂与中国魂的共生永存。C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深深地怀念之情。D文章由“北大魂”(北大精神)联系到“中国魂”,逐层深入地揭示主题。E作者把北大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来描写和赞美的。F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11文章题为“永远的校园”,作者为什么说北大是“永远的校园”,请阐释之。(3分)在北大的生活经历是“我”永久的记忆;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北大精神是中国魂的代表和缩影,必将随中国魂的绵延不绝而成为永恒。 12简要分析第段划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首尾呼应,文章开头作者把自己比做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命运的安排,落在燕园的土地上,结尾写这颗种子在北大“不再移动”,与之相呼应,使文章显得完整而有意趣。(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13(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2)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3)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5)少年心事当拿云, 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贺致酒行)(6)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7)苟利国家生死以, 何患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曲江对酒 杜甫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注: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14杜甫,字 子美 。(1分)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3分)(诗人不想回去)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16.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述杜甫将“桃花与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请简要分析这样改的妙处。(4分)改后更切合诗人的心境,情景相谐。(2分)原句显得过于恬适,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2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錡,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官,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选自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有删节)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省叔父于巡抚幕中(探望 )(2)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到)(3)所以待宾客者甚盛(用来的)(4)其考自远来县治 (父亲,特指死去的父亲)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B)(2分)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B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C衣冠之士,并皆忌之D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2分)A、君之少也,为学自成 悉为达之B、皆以贫游幕四方 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C、乃大好官也 考乃喜,入官舍D、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 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后袁枚第二次被起用,派往陕西。刚到陕西,逢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2)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等到(袁枚)担任知县,显示了才能,做官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21这篇墓志铭中,作者从、及三个方面评述了袁枚生平事迹。(3分)政绩才学品行(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只就文章家论之。虽其绳墨布置,奇正转折,自有专门师法;至于中一段精神命脉骨髓,则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古今只眼者,不足以与此。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鲁,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翻)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话,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綑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节选自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22文章中所谓“文章本色”指的是文章所体现的真精神及作者的修养见识。(2分)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3分)A作者认为那些绳墨布置,奇正转折等所谓专门师法,都不足取,写文章关键是内心要有一段“精神命脉骨髓”。B所谓具千古只眼,就是说作者应该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要有不同于前人的见解,慧眼独具。C作者认为陶渊明虽然不擅长音律,但是能够信手写出,所以就是第一等的好诗。D作者认为写作者本色卑下,不但文章不能工巧,而且不能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见解。24作者认为要使文章具有“精神命脉骨髓”应当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古今只眼(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25这篇文论的主要写作特点是对比、对照、对比论证等(1分)26关于文章章法与作者修养见识之间的关系,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作者观点:应该以修养见识为主,即便没有文章章法,只要修养见识达到一定的水准,自然就是好文章。(2分)是否认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分)附:参考译文: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的,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晨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袁君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 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虽然文章的规矩布置,正变转折,自有专门的师承法则;至于其中存在的一种精神、命脉和骨髓,则不是洗净心底的陈见、超然于事物的外表、具有不同于古今的独到之见的人,是不足以与他谈到这种境界的。现在有这样两人:其中一人心地超凡拔俗,所谓有不同于古今一般识见的人,即使没有持纸笔苦思冥想,学做文章,只是直抒胸臆,随手写出,如写家信,虽然时有粗疏,然而决没有世间的俗气和迂腐寒酸的味道,便是存在于宇宙间的一种绝好文字;另一人却还是世尘中人,他虽然专门钻研学写文章,对文章的规矩布置,则尽其所能,然而翻来覆去,终不过是这么几句老妇人的舌上常语,要寻求其中所谓的真精神和千古不可磨灭的识见,是绝对没有的,这样文章虽然工整,却仍不免是格调低下的。这是文章的本色问题。即以诗为例,陶彭泽没有专门计较作诗的声律,雕琢句子文字,只是随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这是什么道理?是他的本色高卓。自从有诗以来,追求声律、雕琢句文、用心最苦且创立学说最严格的人,没有比得上沈约的。他苦苦化费了一生的精力,使人读他的诗只见种种束缚和限制,整卷累篇,竟没有说出一两句好话。这是什么原因?是他的本色卑下。本色卑下,文章自然不能完善,何况不是他本色的那些作品呢!二、作文27以“生命的支点”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