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三)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25183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三)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三)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三)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三)人民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1949年9月,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此为重大事件,今后之立国原则与设施要点,俱在此中也。”“此”重大事件是指通过或发表了( )A新民主主义论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论十大关系解析:选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是在抗战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共同纲领发表在1949年9月,故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表在1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论十大关系发表在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1949年新中国诞生,解放了全国人民;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两种解放分别侧重于( )A政治上解放、生产力解放B思想解放、生产关系解放C上层建筑解放、社会制度解放D民主政治解放、对外关系开放解析:选A。新中国成立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改变了人民被压迫的局面,实现了政治上的当家做主,改革开放主要是调整生产关系,避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使其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解放了人民更加侧重于政治方面,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侧重于解放生产力,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在政治体制上的原则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制度仍是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主政治,同时也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被侵略的屈辱史,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故D项错误。3中国现代有一制度被誉为“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该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选A。从材料“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来判断。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故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与材料“最高实现形式”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一种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有机结合的国家制度,与材料“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4新中国成立后的某部法律文件指出:“我国人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该法律文件是()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解析:选B。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中国即将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即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保障,故B项正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筹备建国,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属于改革开放以后法制建设成就,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扩大基层民主,都与题意无关,故A、C、D三项错误。5图示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知识网络。与之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共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B边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基层民主实行间接选举D民主与法制渐趋完善解析:选D。民主党派的职能是在中共领导下参政议政,故A项错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B项错误;基层民主实行直接选举,故C项错误;民主和法制在建国后日趋完善,故D项正确。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B“一国两制”的方针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C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D1982年宪法的颁布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共同纲领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的指导方针,故B项正确;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故C项错误;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故D项错误。7“这一构想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为香港特殊的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这一构想( )适用于处理中英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奠定基础为和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供了范例尊重了香港地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ABC D解析:选D。从“这一构想为香港特殊的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可知,这一构想是指“一国两制”,该构想有利于解决香港回归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故正确,这一构想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中国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故正确,“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问题上的成功实践,为和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供了范例,故正确,“一国两制”对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尊重了香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8(xx广东中山质检)“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A不同的国情 B不同的社会制度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解析:选B。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所以国情是相同的,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求同是“一国”,存异是“两制”,故B项正确;两岸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习惯不同,但这不是影响两岸关系的主要因素,故C、D两项错误。9(xx宁波模拟)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集中体现的外交方针应是(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选A。结合材料描述可知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符合“另起炉灶”方针的含义,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1953年,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故B项错误;“一边倒”,是指在外交上,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主要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特权,在此基础上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10(xx绍兴模拟)中国政府签署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说:“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这表明( )A中国最终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社会主义运动已不再适应新的政治生态C中国开始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D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得了实效解析:选D。题干强调参加亚非会议的国家希望各国尊重彼此的制度及生活方式,而没有体现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A项错误;各国强调彼此尊重,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运动就不再适应新的政治生态,故B项错误;亚非会议召开时,中国还没有重返联合国,故C项错误;各国强调彼此尊重,恰恰体现了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得实效,故D项正确。1161年前召开的这次“会议树立了不同文明和文化和谐相处的典范,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有力否定”。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求同存异”C“不结盟” D“一边倒”解析:选B。结合“61年前召开”可知是指1955年,“另起炉灶”“一边倒”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外交政策,故A、D两项错误;1955年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B项正确;不结盟是中国80年代的外交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2(xx宁波模拟)1969年7月,美国取消美国人前往中国旅行的限制,取消对中国非战略物资贸易的限制。随后,尼克松通过罗马尼亚总统向中国领导人传话,称将从台湾海峡撤出两艘驱逐舰。这表明当时美国( )A放弃了孤立新中国的政策B释放出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C断绝了与台湾的外交关系D打破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平衡解析:选B。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鉴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改善中美关系,但不能表明中美分歧和矛盾消除,也不能表明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和冷战政策,故B项正确,A项错误;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在联合公报中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同台湾断交、撤出军队和设施、废除美蒋条约,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13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请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 )A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B美国已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D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发生动摇解析:选D。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故A项错误;美国在二战后一直都是世界霸主,故B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故C项错误;1970年,“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说明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发生动摇,故D项正确。14(xx绍兴模拟)新中国建立以来,为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平,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探索。下列中国政府提出的外交思想、原则和政策中按提出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实行不结盟政策ABC D解析:选C。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是周恩来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实行不结盟政策是在1984年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在1985年提出的,由此判断,C项正确,其余选项错误。15到xx年底,我国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官兵和警察14 500多人次。我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核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征之一是( )A多边外交日益丰富多彩B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C经济外交取得丰硕成果D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300多项多边条约”“联合国维和”的信息归纳可知,这是多边外交的成就,故A项正确;材料中“130多个”“300多项”表明,外交涉及的不可能都是世界大国,故B项错误;“联合国维和”“反恐”不是经济方面,故C项错误;以上外交对象应该包括世界大国、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等,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xx广东深圳一调)(24分)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日本投降后,苏联曾反对中共同蒋介石打仗。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据毛泽东:历史走向之改写者整理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认为“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不扛旗”“不树敌”“不当头”原则,被概括为“韬光养晦”。据牛军毛泽东时期外交的教训整理(1)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材料一中“保守的对策”和“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8分)(2)针对材料二中苏联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方针?其意义有哪些?(7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否正确。从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理念形成的原因。(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明清时期世界潮流在政治上表现为政治民主化,如欧美代议制确立并发展;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工业化,如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并向外拓展;第二小问,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不断对外扩张,此时的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方针;第二小问,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意义从政治上巩固政权、经济上获得援助、外交上打破西方孤立等方面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黄金时代”的出现以及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使经济发展陷入困境,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不准确的;第二小问,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的情况进行分析。答案:(1)大势: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或答民主化);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答经济工业化)。保守的对策:闭关锁国(或答“海禁”政策)。进取的政策:殖民扩张(或答拓展世界市场)。(2)外交方针:“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意义:政治上,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或答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经济上,有利于赢得苏联援助(或答为工业化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外交上,有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避免外交孤立。(3)判断:不准确。史实说明:一方面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成效不大(以苏联为例)或遇到曲折(以中国为例)。原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逐步瓦解,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形势: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17(16分)近代以来,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尼克松的两段讲话:1960年11月4日,“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纽约每日新闻1972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尼克松回忆录节选材料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1)据材料一,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5分)(2)列举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进行了哪些政治探索。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7分)解析:(1)材料中从1960年的反对承认共产党中国到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反映出了中美由对抗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原因可从中国、美国、世界形势三方面分析。(2)考查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公正”“政治探索”等关键词;第二小问把握社会主义国家采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资本主义国家采用计划手段发展经济的措施即可。答案:(1)变化:由敌对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或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收缩(或美国经济出现“滞胀”)。(2)痛苦:八国联军侵华(或门户开放)。效仿:建立中华民国(或临时约法)。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或共同反法西斯)。对抗:抗美援朝(或朝鲜战争)。(3)探索: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转化: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利用了市场调节发展经济,西方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罗斯福新政)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