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6 孔雀东南飞(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21572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6 孔雀东南飞(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6 孔雀东南飞(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6 孔雀东南飞(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6 孔雀东南飞(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2分)汉代乐府所掌管的诗歌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专门供朝廷祭祀天地、宗庙的所谓“郊庙歌辞”,汉高祖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和武帝时所作的郊祀歌十九章都属于这一类,犹如诗经的“颂”。另一类是从各地采集来的“俗曲”,它们是一些流传于民间的无名氏的作品,是西汉乐府诗的精华,因为它们来自民间,所以后世称之为乐府民间歌辞,或乐府民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了西汉乐府歌辞的篇目,其中采自各地的乐府民歌共138篇,这个数目已接近诗经的国风。汉书艺文志在著录各地“歌诗”的数目时,又有“声曲折”的著录,如在“河南周歌诗七篇”下,又有“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的记载。可见当时采集时是乐曲、歌词并录的,因年代久远,其乐曲已失传,保留下来的就是当时可以合乐歌唱的歌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人说,汉之“乐府”即相当于周代的诗经;反之亦可以说,周代的诗经即相当于汉代的“乐府”。 汉乐府民间歌辞,两汉文献中没有记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多有散失。搜罗完备的,则是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中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按照各自音乐的不同,分成12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三类中,约60首。再合以汉书礼乐志所载的安世房中歌郊祀歌十九章,就是现存的两汉乐府的全部了。在写作年代上,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十九章最早;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时的作品;相和歌辞中的汉乐府民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是“汉世街陌谣讴”;杂曲歌辞中所录的汉乐府民歌产生 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诗。 汉乐府民歌与基本上是四言体的诗经不同,从句式上说,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但重要的是两种,一是杂言,这类作品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自由多样,长短随意,整散不拘,自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它发展到唐代则形成为自由奔放的“歌行”体。另一种是五言,完整的五言诗在汉乐府民歌中已有相当的数量。五言诗虽比四言只多一个字,但却能够把单音词与双音词有机地搭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增强了表现力,五言诗最终发展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1作者说汉乐府的“郊庙歌辞”犹如诗经的“颂”。对这样类比的用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庙堂文学。 B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和神灵的功德。 C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是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文人创作。 D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不能代表乐府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成就。【答案】C【解析】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对“歌诗”和“声曲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当时流行的乐府音乐。 B“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为乐府民歌写的歌词。 C“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歌词,“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曲谱。 D“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曲谱,“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歌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诗经中的颂不是代表诗经的文学艺术水平,艺术水平最高的应是国风,因而作者作此类比并不能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是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文人创作。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第二段中作者介绍了两汉有代表性的乐府诗产生的时间。“杂曲歌辞中所录汉乐府民歌产生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诗。”由此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汉乐府民歌作者由民间诗人为主逐渐发展为专业诗人为主。 B汉乐府民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对文人创作产生了影响。 C汉乐府民歌对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D汉乐府民歌创作纵贯两汉是中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一页。【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文中说已出现不少文人五言诗,不能说明其作者就是以专业诗人为主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4对本文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汉乐府民间歌辞的内容,汉书艺文志作了收采,两汉其他文献中没有记载。 B就诗与音乐的关系、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言,汉“乐府”相当于周代的诗经。 C汉“乐府”国风有138首诗,这个数目与诗经中国风的数目接近。 D汉乐府民歌以杂言诗居多,这种杂言诗不讲章法,句式自由随意,气势起伏跌宕。【答案】B【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18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徒留无所施 徒:徒然,白白地B却与小姑别 却:但,然而C自可断来信 信:音信,消息D始适还家门 适:刚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B项“却”:退下来; C项“信”:使者,指媒人; D项“适”:出嫁)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6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全都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3分)A.昼夜勤作息 蹑履相逢迎 B.本自无教训 可怜体无比 C.不堪母驱使 我有亲父兄 D.好自相扶将 勤心养公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注意题目“全都不是偏义复词”,“教训 ”“可怜”均为古今异义词。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偏义复词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7下列“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A及时相遣归B儿已薄禄相 C好自相扶将D不得便相许【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8下列对第二段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几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此段列举“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来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B此段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从而达到了盛赞刘兰芝才艺的效果。C此段按时间顺序来写,是为了突出刘兰芝家对她的教育循序渐进,很有整体规划。D此段中罗列的数字是互文,这是一种交叉的表述,只是表示兰芝富有教养,并不是指具体才艺的学习年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项是为了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很能干。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9翻译下列句子。(6分)(1)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2)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答案】 (1)我不能胜任你家的驱使,白白地留下也没有什么用处,你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休弃回娘家。(2)感谢你的真情挚意,既然蒙你记着我,还望不久能来接我。【解析】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 “徒”译为“白白的”1分,“遣”译为“休弃”1分,句意完整1分。(2)这个句子中“区区”译为“真挚情谊”,“见录”译为“记得我”1分,句意完整1分。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1分)烛照无人苍茫时杜怀超水烛,其实就是菖蒲,亦名香蒲。我更青睐于水烛这个诗意的名字,水是滋润万物的元素,烛是照彻万物的光亮,水烛拥有照彻水面之下与内心之中的光芒,是世间少有的音符,是充满灵性的想象。 水烛生活在水中,茫茫水域,无花无柳,却有这么一丛植物,从水底滋滋冒出来,遍身裹满碧绿,密匝匝地林立于水面之上,苍白空洞的时空充溢着生命的涌动。然后从深邃无言的水面上,从碧绿的内部,开始孕育,开花,到了秋天,茎干上端就会生出艳丽的蒲棒来,越到深秋越是膨大,颜色也由刚开始的淡黄逐渐变深,棕黄,直至绛黄。水烛本身的绿就够人细细品味了。能使一江春水,化作万顷绿波,摇曳在水波之上,拓展生命的足迹,让我们看到水是活的,甚至水面上的日子都是那么充满灵气。水烛看上去是纤弱的,不禁水面上的风雨,却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从虚无处葳蕤一片绿地。在苍茫辽阔的水面上,一丛丛水烛在彰显着什么?一片水域的孤独伴随着一群水烛的孤独,一个万物相依的境界呼之欲出,水为水烛而生,水烛是点亮水的眼睛。那高飞的鸟群,偶然会把这片清凉的绿地当做停息的月台。 每一种植物,都是一盏灯。水烛的最后,上演的是灯火星散的一幕:西风下,原本凌波的傲然,只幻成了一绺绺的丝缕、团絮状物,带着细小的种子飘散四方,无数鲜活幼小的生命从四面八方开始新的跋涉。而在水底深处,水烛的根依然还在。根在,水烛就不会消失,那光芒就不会熄灭。 我关注水烛,他们独处水域一角,在不知名的时空里,潜滋暗长,抽出细长碧绿的叶子,长出赫黄色的蒲棒。无数柔弱与秀美的绿叶,在晨曦的微风里,恰似披着长发的女子,站在诗经吟唱的河畔,遥望着,沉思着。据礼记记载,周朝时水烛与人们的生活就纠缠在一起了。农人把水烛的叶子晾晒干后,编成修身养息的蒲席。轻盈的蒲席,托着沉重的肉身,安置着农人栖息的夜晚。随着对水烛的熟稔,农人对水烛有了新的开拓。斗笠、草鞋、草席、草扇、草帘等走进了农人生活中。农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旷野中行进。一旦一件物什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这物什就会变得神秘而深邃,水烛亦是。当水烛变成了传说中捉鬼专家钟馗手中的蒲剑,或走到端午的门楣,信奉自然、神灵的农人立马恭敬起来,这水烛不再是一棵植物,物性消失,神性生成。至今,多少农家小院,端午时节依旧高挂水烛、艾草,祛邪避灾。诗人们,则在水烛身上,找出性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蒲苇就是水烛。坚韧的水烛恰似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执著爱情,至死不分离。这场爱情悲剧里,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这绵绵不断的情思,正是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大自然最牢不可破的的爱。一件件水烛的草编织品,似乎是我们生活的昨日镜像,用反光的方式,用可以穿透时空的自然之物,越过沟壑与深渊,抵达我们层层栅栏与樊篱的内心。用粗糙代替精细,用简朴代替豪华,用原始代替包装,还原生活的面目,还原生命的根本,还原人类的最初行走。在当今生活的微弱光亮中,我倍加怀念千百年前古人穿着蒲草鞋行走的背影,怀念那坐着蒲草垫挑灯夜读时的月色。因为在这些水烛编织品面前,我们找到了一种久已消失的光芒,与古人简朴生活的心灵互应、对接。正是水烛编织品,让我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里有了本真的镜像,有了与日月星辰同在的草木本色。几千年前,我们就是靠着水烛、水芹之类走出时间的荒原,走出历史的封面。草根、草叶、果实、花朵等曾都是我们的腹中之物,一天,一年,一百年用坚韧和卑微养活着人类。那时我们都是匍匐着身子在大地上寻找,我们的头颅我们的身子高不过任意一棵水烛。而现在,沿着水烛的微光,我们或许还能找到那些本真、质朴、坚韧至少,在苍茫的寒冬,我们不至于在水烛四下纷飞之际,瞬间白头。(选自 人民日报 2014年04月02日 24 版,有删改) 10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水烛的形象特点。(4分)【答案】充满灵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外表柔弱而内心坚韧;孤独中彰显着力量;柔弱而秀美;本真而质朴。 【解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1赏析文章第段画线句子。(4分)【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烛坚韧的特性,表现了刘兰芝对爱情的执著与忠贞。(2分)(2)意象优美,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绵绵不绝的情思与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交相辉映。(1分)(3)引用经典名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又丰富文章文学文化内涵,使得文章更厚重,更具诗意美。(1分)【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2如何理解“正是水烛编织品,让我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里有了本真的镜像,有了与日月星辰同在的草木本色”句子的含义。(4分)【答案】用比喻的修辞(把镜像喻水烛编织品)说明水烛编织品的简朴、原始、粗糙,是我们物质生活的本真,即在物质生活上追求朴素(2分)“与日月星辰同在”是说朴素的精神永恒长存。(2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这类题目解答时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把镜像喻水烛编织品,说明水烛编织品的简朴、原始、粗糙。“与日月星辰同在”是说朴素的精神永恒长存。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3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本文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5分)【答案】本文中作者通过对充满灵性、生命力旺盛、柔弱而坚韧、孤独中彰显着力量、本真而质朴的水烛形象与精神的抒写和赞美,(2分)反思了当下人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状态,呼吁人们重构人类自身的精神家园,回归本真、质朴、坚韧的生活状态。(3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首先,通读全文,明确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文章表现了对充满灵性、生命力旺盛、柔弱而坚韧、孤独中彰显着力量、本真而质朴的水烛形象与精神的抒写和赞美。第二,联系现实。当下人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我们要从水烛形象中得到启迪。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26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本文使用议论、抒情、叙述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感悟。B本文使用比喻、拟人、借代、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于感染力。C文章借水烛形象的美丽,呼吁对大自然原生态的保护和对破坏生态平衡的斥责。D文章的开头用水烛有“照彻水面之下与内心之中的光芒”“是世间少有的音符”赞美语言,是文章抒写情感的总起。E第五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写水烛的形象,转入下面对水烛引起的沉思与遐想的抒写。【答案】B C【解析】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