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知识要点复习素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21051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知识要点复习素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知识要点复习素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知识要点复习素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知识要点复习素材一、走一步,再走一步 作者:美国作家莫顿亨特1、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是在于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2、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13),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下不得。第二部分(1422),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第三部分(23),感情。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3、重难点导析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架的情形吗?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那次下悬崖石架的经历了。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走一步,再走一步”首先是指那次“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其次还指人生面临挫折时克服挫折的一步步具体行动。二、风筝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风筝一文选自野草。1、结构:(12)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34)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511)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12)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2、关于文章的主旨: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3、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三、羚羊木雕1. 整体把握:“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我”伤心极了。2、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作者是同情“我”的。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3、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4、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奶奶所说的“这样”是指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好?奶奶说这句话时,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妈妈逼女儿要回送出去的羚羊木雕;伤害了孩子间的友谊;深知儿子、媳妇的为人,而左右为难的心理。)3. 作者借奶奶的话批评了什么(重财轻义的行为)(七下)四、爸爸的花儿落了作者林海音 本文选自短篇小说城南旧事1、解题: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2、内容: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3、记叙顺序:插叙。4、两条叙事线索: 回忆是文章的主线,毕业典礼是文章的副线。5、文章回忆了四件事:毕业典礼的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病重的爸爸的情形。六年前因下雨不愿上学,赖床不起受到爸爸的惩罚以及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爸爸非常喜欢花。爸爸让我到东交民巷给在日本的陈叔叔汇款。 6、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五、邓稼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他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篇文章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第五部分,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教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有没有抖。接着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六、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诗人课文内容分析。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2、本文主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七、斑羚飞渡1、用语言概括老斑羚牺牲自己而帮助年轻斑羚飞渡悬崖的过程?斑羚一老一少为一组。少者前老者后,少者高老者低,跃向对面山峰。跃程大半,少者踏老者背第二次跃起,登上山崖;老者坠下山涧。2、作者为什么把斑羚飞渡的过程写得如此详细呢?(这是全文的中心,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歌颂了老斑羚为了种群的生存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3、“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这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效果如何?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斑羚在半大斑羚的猛蹬之下,向山涧下落的速度之快,表现了老斑羚为了种族的延续自我牺牲的精神。4、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歌颂了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选择死亡的献身精神。八、在沙漠中心选自人类的大地,法国作家 圣埃克絮佩里1本文主要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作者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的危险: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痛苦绝望平静自豪、无悔、乐观勇气重燃2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3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在他身上看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应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身处逆境应该看到生活的希望。困境中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生命的价值在于发现。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八上)九、新闻两则1、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特点:a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b报道迅速及时。c简明扼要。 二、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结构: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A、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B、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C、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1)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十、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2、人物: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3、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么? 态度变化: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在具体的描写中流露出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顺顺溜溜,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十一、老王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1、 线索: 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2、作者一家为什么对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我们读来有何启发?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再是人道主义精神。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在作者身上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3、老王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善、苦。 4、内容: 1) 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 2) 记叙了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的人。 5、 “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具体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 6、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老王的不幸深表同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真正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