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烛之武退秦师名师导航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19784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烛之武退秦师名师导航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烛之武退秦师名师导航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烛之武退秦师名师导航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烛之武退秦师名师导航 新人教版必修1内容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利益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本文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文章通过这些外交辞令塑造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氾(fn) 缒(zhu) 共(gng) 阙(qu)2.多音字二、字形3.形近字三、词义1.重点词 行李:出使的人。 军:驻扎。 阙秦:使秦国土地减少。 若:假如。 微:没有。 辞:推辞。 去之:离开郑国。2.一词多义军鄙阙 3.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ng”)(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4.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5.古今异义(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3)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今义:疲劳。(4)夫人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四、特殊句式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句,省略主语“烛之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五、文学常识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故又名春秋左氏传。2.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六、名篇名句1.夫晋,何厌之有?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剖析:这一句非常关键,“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如果说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那么担此责任的烛之武就是千里马了。所以,烛之武还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剖析:本句表现了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国君形象。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但是,郑伯并没有止于自责,而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你烛之武也没有任何好处。郑伯可谓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去见秦伯。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剖析:这时的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应该说,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二、重点语段1.“夜缒而出”至“唯君图之”。 剖析: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举重若轻,却不卑不亢。他能揣度时事,抓住矛盾的焦点,深入秦伯的内心,把握其心理。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说辞委婉曲折,面面俱到,理由充分,分寸恰当,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使“辞令”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和雄辩的逻辑力量,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2.“夜缒而出”至“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剖析:这几句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提出问题。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这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这是烛之武的聪明处。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剖析:这是烛之武退秦师的关键之处,喻之以利。在上一层烛之武分析了秦国攻打郑国的危害,动摇了秦伯,在这一句里烛之武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很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当然,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弃进攻郑国。这样一分析,攻郑与友郑的利弊轻重,自然就摆在了秦伯面前。这是烛之武的又一个聪明处。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 剖析:这一段,烛之武对秦伯叙说秦晋的历史。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从历史说到现实,烛之武又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这样一发挥,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这是烛之武的第三个聪明处。结构图解一、本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烛之武退秦师 二、本文按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烛之武退秦师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文章通过记叙秦晋围郑、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塑造了烛之武这一人物的形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溢于字里行间。我的观点:_审美鉴赏结构严谨 说理透辟1.组织严密,前后照应。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扩大自己的霸主的威势,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秦、晋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代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圆满。2.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秦君,没想到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3.说理透辟,善于辞令。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从这点来说,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之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道理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言语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篇文章,除了描写外交辞令,还有叙事的描写。无论记言记事,文字各尽其妙,短小精练,活泼生动,是一篇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问题探究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同学认为像烛之武这样的人物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是大家应该知道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的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请查找相关信息做一次探究。 导思:应在课外阅读中探究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加深对人物形象认识的深度,从而拓展视野,培养思辨能力。这样不但可以扩展对人物的理解,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观。 探究:第一步:利用学校图书馆或网络查找重耳之亡一文并仔细阅读。利用工具书查找重难词语,疏通文意。 第二步:了解晋文公的生平、身世及流亡的经过。 第三步:了解晋文公的性格、施政措施和重新确立霸主地位的经过。 第四步:明确结论: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