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单元主题悦读三话题三品读大智新人教版必修.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18107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单元主题悦读三话题三品读大智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单元主题悦读三话题三品读大智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单元主题悦读三话题三品读大智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单元主题悦读三话题三品读大智新人教版必修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吊诡。不少声名赫赫的圣君贤相,用尽了一辈子的心血、消耗了整整一生的艰辛,换来了自以为不菲的文治武功,而后人们偏偏很难把他们记起。他们何时走上辉煌的顶点?何时又跌入自掘的深渊?乃至他们的尊姓大名,在“是非成败转头空”的铁律中,都如过眼烟云,留不下什么痕迹,结果只不过是被无情雨打风吹去。恰恰相反,在时间的长河中,某些在当时并不起眼的普通士人,却在不经意的瞬间,举重若轻地完成了不可复制的无双伟业,“无意插柳”,一不小心,将瞬间定格为永恒,真正做到有史必有此业,有史必有斯人。王羲之偶然书写兰亭集序的“永和九年”,不知是谁当皇帝,谁做宰相,发生了什么军国大事,都早已杳如黄鹤,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记起。但这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已经五十一岁的会稽郡小科长王羲之和当地一群文人雅士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的小型聚会,却被历史铭记下来了。唯一的原因,就是他这天突来“灵感”,信手书写了一篇324个汉字的短文章。这篇文章就是至今还无人逾越,享有近两千年“第一行书”盛誉,使他当之无愧的一直稳居“书圣”宝座的兰亭集序。这篇情书并茂的文章历经南北朝的推崇,到了唐代更加是烈火烹油,兰亭集序遇到了异代知己李世民。这位开启了“贞观之治”的盖世雄主,本来就集文韬武略于一身,而且还对书法情有独钟。特别对王科长的字“玩之不觉倦,览之莫识其端”,不但自己爱不释手,而且还命当时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等大书家精心临摹,广为推介。从此,该书的临摹本都被历代帝皇奉为至宝,各朝书家敬若圭臬。既多情,又敏感,还非常脆弱的文人士子,无法适应由坚实的利益硬件交错组成的社会。于是,他们便将“纸上谈兵”作为一个“突破口”,让书体承载精神感悟,在挥毫泼墨中尽情宣泄痛苦、排遣烦恼,寻求自我,安顿灵魂。一种流畅生动、灵动飘逸,有如流水行云的与以往迥然不同的崭新字体在苦难而又宽松的孕育中呼之欲出。在这呼之欲出的前夜,一个需要产生巨人的时代也在呼唤,也在等待,也在选择。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一个已经有意和无意的做好了各样准备的王羲之应运而生,他几乎是水到渠成地回应了这一次巨大书法变革的呼唤。时势造就了这位书坛英雄,而接下来英雄又造就和引领以后书坛的发展趋势。“闲来临晋帖,兴到读唐诗”。一篇文章,一幅书法,能够长期地成为整整一个朝代的标志性符号,我们不得不佩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将瞬间定格为永恒的无穷魅力。点评:人生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一个人有多高的位置、多大的权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否给后人留下一些令人回味的精神财富。王羲之的成就令后人敬仰,他把自己短暂的一生化作了永恒的美丽。“悦”读心得:_苏轼就是一杯茶刘树云放一小撮瘦细的茶叶在白瓷杯中,一股滚烫的开水冲下去,茶叶在滚水中上下翻腾、盘旋,然后慢慢绽开细嫩的叶片,水也渐渐地有了微微的绿意,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令人仿佛嗅到山野的气息,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苏轼就是杯中被滚水反复冲泡的茶叶。如果苏轼没有人生上遭受的一次次打击,哪来“坡仙”的名号?哪来后人的景仰?他如同杯中的茶叶,一次次贬谪如同沸水不断的冲泡。第一次“冲泡”被贬黄州。他在黄州开荒、种地、酿酒、会友、夜游、赏月,当然也力所能及地为百姓办事。他把生活上的苦日子过成了精神上的甜日子,也是他人生中最惬意的日子。他能在雨中从容漫步得到乐趣;他能在月下泛舟长江飘飘欲仙;他能在东坡耕耘土地愿做农夫。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写就。“茶”散发“清香”,让世人沉醉。第二次“冲泡”被贬惠州。此时苏轼已经60岁。惠州属于岭南,属于边远荒蛮之地,被贬之人九死一生。他的侍妾朝云就是在此逝去的。惠州以慈爱的胸怀接纳了中原的这位才子,而苏轼也没有辜负惠州父老的热情相待,积极为当地百姓办学堂,开展文化普及活动,使得荒蛮之地有了文化的氤氲。第三次“冲泡”被贬儋州。苏轼再一次遭受打击,已到天涯海角的他,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但依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帮助当地黎族百姓发展农业生产,黎族百姓丰衣足食;他发展教育开办学堂,当地第一次有了琅琅的书声,海南有了考中进士的历史;他倡导黎汉一家,百姓恩怨得到化解,生活和睦安康,他因此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他自己也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海南万里真我乡”,其心胸之开阔令人佩服。他以著书为乐,写下了一些风俗记录和历史批评,展现了苏轼多样的才华。“茶香”依旧,回味悠长。苏轼是一杯茶,是一杯清茶,但入口的感觉是苦。世上甜的饮料让人人都爱喝,却给人媚俗的感觉,而苦茶却是人们不喜欢的,因为人们怕吃苦,可是苦茶给人的功效是下火提神,有益身心。苏轼本人为人耿直,总是言国家之弊、百姓之疾苦。王安石变法,他反对,因而被变法派打击;王安石变法失败,苏轼发现变法有合理的地方,又上书保留变法某些合理的地方,因此又受到守旧派的打击。苏轼处处从实际出发,讲真话,不掩饰。他如苦茶一样为人不喜,但始终不改变自己,自己却吃尽了苦头,才有了屡遭打击的命运。品味苏轼这杯苦茶,入口虽“苦”,然后感觉是香甜,我们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滋养。(有删改)点评:苏轼是人生的智者,更是人生苦难的品尝着。坎坷的经历磨砺了苏轼,也铸就了苏轼的豁达乐观。这篇文章以“茶”为喻,写苏轼在人生仕途的沸水中冲腾浸泡,备受生活的煎熬后,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茶香”,留下了启人心智的诗文与思想,恰切而深刻。“悦”读心得:_苏轼的赤壁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山如海,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处,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逝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余秋雨先生曾感慨:“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样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貌似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属于苏轼。点评:本文以“苏轼的赤壁”为题,意味深长,对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评价,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东坡的原著下笔,展开分析,内容真实可靠。语言精粹,富有文采,文中缅怀古人的写法极为别致,无论是在叙述、引用,还是在议论、抒情中,都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格调高雅,底蕴深厚,耐读、耐品,有味、有趣。“悦”读心得:_王安石散文中的劝学情结“劝学”是中国历代士人学者乃至达官显贵普遍秉承的传统,他们以自己的经历和学识来引导劝勉后生学子们博学进取,实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和社会理想。王安石是北宋的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成就卓越的文学大师。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服务社会,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答曾子固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等都是王安石的劝学名篇。王安石散文中的劝学情结主要体现在:一、世间没有天生的天才,必须注重后天的培养与努力。王安石这一思想主张在伤仲永中得到明确的体现。伤仲永主要讲了一个神童变成庸人的故事。方仲永五岁能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而“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到“十二三岁,其才学”“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究其原因,“受于人者不至也”。王安石写这样一个故事的用意在于劝导后人不管生来多么聪明伶俐都不能忽视后天的培养,后天教育才是成才的关键。伤仲永中还包含了教育方式问题的思考。“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仲永父亲这种短视的眼光,没有让他适时的得到教育,耽误了仲永的最佳学习时间,以致仲永良好的智力得不到开发,最终沦为平庸之辈。仲永的父亲可从说是仲永悲剧的主要制造者之一。二、要使自己的知识达到高深境界,必须具有常人没有的志向和超拔的意志力。“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散文,写作者和同伴一起去游褒禅山,因为路途艰险,游了不到一半,就退了回来。文中叙述了游褒禅山所见的景物,记下了同游的人和出游的时间。全文看似是一篇写游记的散文,实则据游山的感想发表议论。文中说了两点意见。第一,“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至”,这样才能无悔于己,不议于人。这虽然说游山,实则以游山作比喻,说明无论研究高深的学问,创造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定不移的决心来完成自己的意志。只要这样做了,即使最后没有完成自己的意志,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而且不至于受议于人。第二,怕苦怕险,浅尝辄止,不可能作出真正有价值的学问,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即“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既险又远常人难以到达的地方。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三、读书应该不仅要精,而且要广而博。有的人主张做学问不必太杂,应当精;有的则不然,主张不仅要博学,广问,还要“草、木、虫、鱼、鸟、兽”无所不识。王安石主张读书应该做到无所不读。在答曾子固书中,他说,“然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王安石以此信劝导其友曾巩,读书不能只读儒家经典著作,应该诸子之书百家之学无所不读;除了博学还要广问,做到“农夫女工,无所不问”,要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四、学习内容要优化,注重实用,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王安石这样写道:“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之所当知也。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也。”在这里王安石就是要表明自己对于教育内容的看法,即学习的内容要优化,要实用。王安石主张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材。改革和选择的标准是:“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也。”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他认为对传统的经书要有选择,选择最能“经世务”的经书,“经世务”即是就知识的适用性而言,他认为国家兴学设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实用性人才,这种人才的标准就是既有“经术”理论知识,又有解决当时社会纷乱事务的能力。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可以算作王安石劝学散文中的得力之作。点评:在当代科技迅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进入高峰的社会背景下,学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知识选择问题要学的知识太多太杂。因此,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更应该秉承王安石的劝学思想,即优化学习内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悦”读心得: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