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70815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9-2020年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9-2020年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它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世界的状况。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就是分清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主要内容】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四课: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第二框共设两个目题:第一目强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第二目强调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八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设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领域证明了发展的普遍性。第二目结合实例说明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二框设有两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二目论证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要做好量变的准备,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需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只有正确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清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趋势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第九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一框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目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第二框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说明了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矛盾主次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第二目论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进一步明确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第十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题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主要证明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这簧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第二目主要强调了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第二框题下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目强调了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第三目论证了创新既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又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联系的普遍性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必须牢牢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这样才更有助于我们自觉地树立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特点二、知识结构: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发展的实质人的认识是发展的确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别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确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联系的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的联系观思 想 方 法 与 创 新 意 识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三、单元导语有位淘金的老人,临终前问自己的两个儿子要什么东西。大儿子说:“我要您攒下的黄金。”二儿子则说:“您把淘金的方法教给我吧。”于是,老人把金子给了大儿子,把淘金的技术传给了二儿子。老人去世后不久,大儿子就把金子花光了,二儿子却慢慢积累了许多黄金。 如果我们把前人创造的一切知识成果比作金子,那么取得这些成果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淘金术。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四、【方法点津】: (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五、【课文导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第一框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例回答。)1、联系的含义及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补充: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课堂练习: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也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2005年1月6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东盟10国、中国、韩、日、美、世界卫生组织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会议。这说明(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部分影响整体C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D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东盟地震和海啸的发生引起20多个国家的关注,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故选A。材料中虽然受灾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参加会议的国家不是包括受灾国的整体,因此B项不能选。C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二)、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1)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 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它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这种联系仍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所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课堂探究: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 探究提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同时,人又必须尊重生态平衡的规律。课堂练习: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 ) 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 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 B、 C、 D、 答案:B 解析:作为组合式选择题,本题的解决关键是排错项。故应选B。本题中说法有误。2、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课堂练习: 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B项符合题意。(三)、联系的多样性l、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课堂探究:(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 (2)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提示:(1)废旧电池通过污染耕地、水,继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进而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2)今天提倡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模式能充分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课堂练习:联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列属于联系表现形式的有( )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事物之间的本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8”与生意之兴旺的关系A B C D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是主观臆造联系,应排除,故选A。2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课堂探究: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探究提示: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必须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必将受到惩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同时也承认联系具有多样性,它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环境,而且还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宝库。人们一旦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成为自然的朋友。课堂练习: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人人体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 A联系是普遍的 B人最终能战胜自然 C要尊重联系的多样性,做到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j D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答案:C 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说法错误,C项点明了题干主旨,故应选C项。 第二框题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课堂探究:(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 (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 (2)不改。因为整体与部分又是辩证统一的。(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探究提示: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手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一旦离开人这个整体,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课堂练习: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D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答案:C 解析:作为包含关系选择题,D项说法有误,应排除。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了三者的关系。B项强调了三者的统一,但与题意不符,故应选c项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来看,其方法论应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做法是从整沐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点方法论要求主要是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反对分裂主义和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思想。课堂练习:城市建筑不协滴,有些建筑个体不顾城市的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B要注重量的积累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两种“城市病”主要是由于规划建筑者缺乏整体考虑,片面强调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从而导致此“病的发生,故A、B、D项不选,C项符合要求。(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及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和要素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和系统各有其不同特点。要素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有如下特点:第一,个别性、局部性。要素总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部分,或者是一个个别因素、个体。第二,多样性、差别性。一个系统中诸多要素有着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相互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第三,不可分割性。要作为系统构成的单元,相对于该系统来说,它是不可分割的。第四,不确定性。与整体的结构相比,要素相对不稳定。 系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整体性。系统是在要素及其相关性中产生的整体,因而它既是对周围事物发生作用的整体,又是对内高于各个要素并使各个要素从属于自身的整体。第二,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都是有序的组合,因而具有卡目只寸的稳定性。 课堂探究:(1)根据木桶和短板的争论,请你说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榭成事物的内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探究提示:(1)整体与局部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一个班级是由许多个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所学知识都是由各个学科组成的等。课堂练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这里的“一定意义上”的含义应是(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包括着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C这里强凋了整体、部分和系统、要素的关系是一致的 D这里强调了整体、部分与系统、要素的关系有共同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二组关系的认识,D项说明了联系的共性。因此选D。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课堂探究:(1)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探究提示:(1)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它告诉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略。(1)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第三,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课堂探究:(1)多桨船在性能上是不是其他船只性能的简单相加? (2)冯湛为什么能造出性能极佳的多桨船?他运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你有什么启发? 探究提示:(1)不是。是在其他船只性能的基础上趋向强化的体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冯湛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造出了性能极佳的多桨船,他运用了综合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启发是首先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课堂练习:17世纪70年代以前,几何和代数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但它们是相互分离的两个学科。笛卡儿对当时的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j点和缺点,主张采取代数和几何中一切最好的东西。他把代数运用于几何,使图形的几何关系在方程的性质中表现出来,创立了解析几何这种研究几何问题的新方法。解析几何的发明过程说明( ) A分析的方法只适应于认识特殊事物,而综合的方法才有广泛意义 B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综合的方法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D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 答案:C 解析:从解析几何的发明过程来看,是笛卡儿把代数和几何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解析几何。这种思维方法应是综合的思维方式,故应选C项。本课小结:本课从联系的含义人手,首先介绍了联系的特征等世界观原理内容,又分析了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特别强调了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本课板书设计: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特征唯物辩证的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的作用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的特征系统与要素的方法论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1)发展的普遍性 (2)运动的基本形式 (3)事物发展的道路 理解:(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 (2)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分析: (1)联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发展的几种形式 (2)结合现实问题,分析说明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能力目标(1)运用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比较辨别易错易混点的能力 (3)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演绎、归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4)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进性、曲折性,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2)促进新事物成长壮大 (3)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二、【重点、难点】:1、发展的实质;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准确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明确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四、【方法点津】: (1)发展的普遍性这一知识点,要从三个层次分析,即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全面把握发展。 (2)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结合历史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五、【课文导语】: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第一框题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发展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 探究提示:(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它说明了自然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2)会发展。因为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讲的发展的普遍性? (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的普遍性包括三个层次: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引起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课堂探究:(1)回顾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你能否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 (2)20世纪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对你有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1)从课本中的两幅图片,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例,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2)整个人类社会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课堂探究:(1)“整个宇宙都要服从”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的神话为什么被打破?它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是这样,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也是如此,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1)说明了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2)略。(4)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本知识最要求同学们维时要从自然界是发展的从知识整体性上理解把握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普遍挂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三个角度理(二)、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把握这一知识点时,应抓住“实质”“前进和上升”“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等关键词去理解发展的实质。 运动分前进的、上升的及下降的、倒退的两类,不可混淆。事物的运动只有进的、上升的才是发展,下降的、倒退的运动不是发展。2发展的意义。 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日新月异科技。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举例说明发展的重要性。 课堂探究:(1)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谈谈你对发展概念的理解。 探究提示:(1)说明事物在不断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2)略。 教材设专家点评讲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事物的运动变化分前进的、上升的和下的、倒退的运动两类,只有那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课堂练习:简要回答怎样正确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答案:(1)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解析:本题从知识的完整性上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在理解这一问题时抓住“实质”“前进性”“方向性”等关键词,注意区分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那种倒退的、下降的运动变化则不是发展。 第二框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课堂探究:(1)结合上述两种说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远大发展前途?探究提示:(1)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遇到空前的挫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重大曲折。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着远大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能充分地发挥出它的巨大潜力和优越性。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爱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同时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全盘彻底地否定旧事物,而是汲取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为什么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 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它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发展非有制经济的认识持反对的意见的人就较多,但事实证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正确的,它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1、量变和质变。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2)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3)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4)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课堂探究:(1)“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量的进展看起来并不改变什么,而只是增加和减少;但是最后却过渡到了反面去。”黑格尔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探究提示:(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最后的一粒谷子和最后的一根头发,才导致了谷堆和秃头的生成。 (2)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叫量变,它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它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对人们的启发。 (1)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只有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只有努力赢得优势,才能加快发展。(4)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课堂练习: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每天上午九点就去伦敦大英博物馆阅览室查找资料,研究文件,一坐就是一整天。由于精力集中,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用脚来回蹭地,日久天长,竞把脚下的水泥地面磨去了一层,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人们称之为“马克思的足迹”。马克思孜孜不倦40年才成就了这部鸿篇巨著。 试分析“马克思的足迹”中所蕴涵的哲学道理及对青年人成才的启示。 答案:(1)“马克思的足迹”表明了一切事物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会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会实现事物质的飞跃,所以,要重视量的积累。马克思经历40年的潜心刻苦研究,搜集、分析大量材料,才写出名著资本论,就说明了这一点。 (3)青少年一代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变成效国之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必须向马克思学习,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德、智、体各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同时要坚持抵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害的坏思想、坏行为,做到防微杜渐,健康成长。本课小结:从整体上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即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上两点又分别讲述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等知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本课板书设计: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实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质变对人的启示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分析(1)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2)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3)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4)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2、能力目标(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二、【重点、难点】:1、茅盾的概念;2、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3、主次茅盾与茅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整体感知】: 通过学习,同学们将明确矛盾即对立统一观点、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从而学会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方法点津】: (1)可联系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分析如何体现所学原理。 (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重要事例,运用本课原理分析说明。五、【课文导语】: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一款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探究提示:(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不是逻辑矛盾。1、矛盾。(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课堂探究:漫画:你敢吗?(略) 探究提示: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图中的两人分别悬挂在山崖两边,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转化。因此结论是“不敢”。烧断绳子的后果是: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课堂练习: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 失败是成功之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刻舟求剑 居安思危固步自封,夜郎自大A B C D答案:D解析:该题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一是要求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二是正确理解题目所列成语的含义。其解题思路应该是对题目所列的成语进行逐一分析。在明确其本身含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哲学寓意,看是否完整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由分析上题成语的哲学寓意不难看出,都体现了矛盾的观点,没有体现矛盾的观点。故该题应选D项。 课堂探究:(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提示:(1)中的相互依存和。 (2)中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的含义,在下面将学到,此处提出这一探究性问题也起到了引出下一问题的作用。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略)。 课堂练习: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说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就是“骄傲”;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就是“虚心”。总之,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又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了矛盾概念之后,你对这段话有哪些新的理解? 这段话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情有困难与容易之分吗?只要认真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反之,不去做,则本来容易的事情也成为困难的了。同样,人们求学、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不同吗?只要认真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相反,如果不肯学习,那么容易的也成为困难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这样一个哲理:凡是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的矛盾,要使矛盾双方转化,必须通过人的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为之”与“不为”,就是人们办事难易,矛盾双方能否相互转化的条件。同样,“学之”与“不学”,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难易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 课堂练习:1矛盾着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 ) 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多数情况下是有条件的 D多数情况下是无条件的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了矛盾双方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转化,B、C、D项都是错误的表述。2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 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积劳成疾 D_居安思危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每一成语的意思。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