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示例三.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67551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示例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示例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示例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示例三一、三维目标1.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2.体味文章的充满哲理的语言,辨证地看待生与死。3.了解葬词的特点及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哲理散文写作的启蒙 二、切入点及解说“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由整体而细说,由情到理的逐层把握,进而提情思理。三、教学流程:(一) 1、导语:我们生活中,时时有人离开,死亡。有的人的离开,烟消云散;有的人离开,却给后人塑立了一座丰碑。巴尔扎克就是后者。同是法国历史上伟大的作家、堪与巴尔扎克比肩,又是其老朋友的雨果,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篇葬词,更留下一篇优美的哲理散文。文中雨果用他的情感和思想为世人勾勒了巴尔扎克这座永恒塑像的轮廓,让我们来思考来品味。2、解题: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葬词属于悼词范畴。葬词和悼词又都是在治丧仪式上的演讲稿,因此,它们又都是演讲词。3.知识补充:(1)、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一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2)雨果(18021885) 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长篇小说。(3)背景介绍巴尔扎克和雨果好似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对文学的执着和共同拥有的崇高的声望,使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密,成为朋友。1850年,巴尔扎克逝世,使全法国陷入悲痛之中,作为老朋友,雨果当然也是万分悲痛。他痛悼一代伟人巴尔扎克的永不复生,为其在生命中的巨大创造而骄傲,同时他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8月20 日,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在太阳西下时,面对来送葬的法国公众,发表这篇著名的演说。(二) 整体感知。1、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中能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并简述自己的理解。(学生自主探索,老师适当点拨补充)明确“伟人们为自己简直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塑的责任。”一句确切地表达了雨果对巴尔扎克一生的总结评价。按葬词的一般结构,其重点或表情或作结。从本文看,更侧重后者。这句话把对巴尔扎克的情感和评价结合在一起,作了高度概括。 2、 思考整理:“伟人们”指谁?他们为自己建造了什么样的“底座”?安放的雕像是什么身份的伟人?作者用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在仰视这座纪念碑?(可以用图形示意)明确 “伟人们”在这里指的是巴尔扎克;他为自己建造的“底座”是一部“书”即他给我们留下来的“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安放的雕像巴尔扎克是一位作家、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作者以一种崇敬的心情来仰视死者:“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闪光”。作家 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天才板书一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一部了不起的书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3、 用悼词的基本思路理出本文的线索。明确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4、 全文带着哪些情感在表述?明确 情感思路:悲壮激越景仰5、 写悼词一类的文章,是否都得调子低沉、痛苦流涕?比较阅读后整理出结论。明确 不一定。有的悼文确实写得哀婉凄恻,令人唏嘘流涕。这一类悼文主要是悼自己的亲人,对历史没有什么影响的人。例如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但要悼念一位伟大的,对历史的进程有一定或重大影响的人物,也可以用昂扬的调子震撼读者。例如恩格斯的马克思墓前演说就是典范之作,我们读完了它,对马克思无不肃然起敬。本文及郁达夫的怀鲁迅都属于这类悼词。(比较本文与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异同)(三) 品析:(学生根据前文拟出的线索,找出文中的总结评价语段来思考)1、 从作者的评价中,你认识到的巴尔扎克是一个什么人?即“伟人们”的伟大体现在何处?明确 作者对巴尔扎克的具体评价在第8段:雨果在句首对巴尔扎克的评价,是从巴尔扎克一生创作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后面是对巴尔扎克的盖棺论定坟墓不是他死亡的标志,而是他的荣誉的宫殿,他不是一个沉入黑夜里的虚无,而是祖国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明星。这是对巴尔扎克给祖国人民做出的贡献的崇高评价。2、 伟人们怎样为自己建造底座的?找出课文原句并加以解析。明确 用作者的总结来说。即伟人巴尔扎克在继拿破仑之后成为了一个更强有力的精神统治者;他用他所有的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他的“作品比岁月还多”;巴尔扎克用“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即用他自由强大的思想、崇高而又扎实的书、闪烁永恒的精神为自己建造了底座。3、 你怎样理解“未来负起安放的责任”?明确 巴尔扎克这位伟大的人物,用他自己的作品,给自己安装好了坚实的底座,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未来的人民,一定会给他塑起一尊尊有形无形的雕像,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怀念;其次,伟人们为社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未来的社会里,他们的功绩是永远也不会磨灭的,他们的精神与思想会渗入人们的血液,一代一代传承,未来的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即如作者文中所说:“是光明”,“是开始”,“是永恒”,“是不朽”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比喻和拟物的手法表达了对巴尔扎克的崇敬之情,永生的信念。让我们感到巴尔扎克存在与死亡的厚重,意义的丰厚。4、 对这座雕像作者除了悲痛,更多的是思考,是什么?提示:精读10至12段后思考。从10 段开始,我们分明地感受到了除悲伤怅然之外的另一种力量的存在,那就是崇高和激动。与一般的葬词不一样,虽然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经有了作者强烈而非常独立的思想意识,与其说作者在评价巴尔扎克,不如说他是在借巴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等。这样的表达,已经由个体的巴尔扎克之死上升为作者一种哲理性思考了。 在此,雨果表达对老朋友的赞颂以及由衷的敬佩和景仰,而同时在无意中又展现出了自己华丽而丰赡的文采、深邃而博大的思想,崇高而光辉的人格,感染了更多的听众与读者。这就使全文表现出了出色的辩证法。5、 对作者的生死观,你怎样看?对哪些话有感悟?(4、5两点是对第3点的延伸)明确 此点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如可从“存在决定意识”的角度谈;可从“人的精神思想不死”的角度谈,也可就自己对生与死的关系来谈等等。 (四)拓展:情理相融 作者在这篇悼词中,以饱含真情的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请你找出文中诗化、哲理性的语句,并作必要鉴赏。课文示例:“在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一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明确:在这句子朱红雨果说出一个道理来,武力统一天下后,武力是不能单独来守成天下的,或者说,武力不可能守成天下,而必须用精神统治来守成天下或破坏天下。没有正确的思想精神的统治,不用崇高的精神去净化人类的内心,天下还会走向末日的。这和鲁迅先生提倡的“救治人们的灵魂”的思想是一致的。这个理却融着雨果对巴尔扎克、对精神统治着的极大崇敬之情。他称颂巴尔扎克为“思想家”,天才。他用天才这死,“举国为之震惊”来烘托巴尔扎克在“举国”人心中的地位,其致诚尽至之情,何等庄严、何等浓烈,情理相融。 提问:课文中还有没有着类似的语句?找出并分析。(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文章结尾之处,雨果以极其亢奋之情、仰身扬臂、音调铿锵、节奏响亮的诗的语言,议论了巴尔扎克之死的巨大意义:“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诗情洋溢的句子中,极富哲理:巴尔扎克之死,并不是他坠入了黑暗,相反,葬他之日法国更加鲜明地认识到,总结巴尔扎克一生,他是以自己的思想给法国人民照亮了正确前进的道路,使法国人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法国文学事业的终了,而是以他的思想引导法国人民抛弃恶浊的过去,走向圣洁的开始;最后雨果热情地高呼:“巴尔扎克是不死的,他的死不会使这个人沉虚无,不!他将像一颗光辉永远不灭的明星照耀着法兰西的夜空。”小结:是理也是情,是情也是理 ,情理完全交融在一起,在品味中深感其情,在品味中深思其理 。我们正是要这样再去品味其他一些清理交融的句子,乃至全文的雨果自我之情。1、 随机训练:以自己对劳动者的认识与理解写一段话,要求情理相融。结合学生习作,总结哲理散文的构思要点(1) 真实的情感(2) 深刻的思想(3) 个性化的语言2、 情理交融文章的阅读欣赏: 怀鲁迅郁达夫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突而听到了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1936年10月24 日点评:这篇怀念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同样没有低沉的调子,而是情感昂扬。只是写法略有不同。郁达夫“跑道胶州路万国殡仪馆”时,他所选择的题材是 吊唁鲁迅先生的人群的面部表情,作者用人物烘托的方法,写出了鲁迅先生之死所激起的青年们誓要推翻旧社会的力量,那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那千千万万的青年的心与拳头,都表明了鲁迅之死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接着作者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指出鲁迅的丧葬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他预示着,这是大地震要来,黎明将到时充塞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那由于鲁迅之死所旋起来的旋风就要冲毁整个中国黑暗的腐朽的过去。作者又说,“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这和“这不是黑暗,而是光明的雨果的论断真是异曲同工。“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这一段,这是诗化的哲理。作者从正反两方指出了鲁迅之死的意义。而这就是鲁迅之死,他将永恒。这些内容与雨果对巴尔扎克的评价本质上一样,只是郁达夫用的写法有其特点而已。此外,由于中国国情与法国不同,郁达夫在文章最后一段表达的意思颇为深长:鲁迅死了,但他拥护和从事的事业却不死;西天角,那是暗示红军长征到了陕北,建立起了西天一角的革命根据地;那一片微红的新月,这红色的新月总有一天变成满月的。这段形象描写意味深长,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去领悟。 板书二: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艺术特色:出色的辩证法 诗化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