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四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6118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四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四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四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四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本文是篇外交辞令。劝说方的谈话技巧高明,劝说者抓住问题的本质,从对方角度分析问题,使对方容易接受劝说者的谈话内容,这种谈话技巧是学生所需要的。这是本文的第一个学习目标。其二,文言文的常用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本课书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词“若、说、辞、鄙、微”和虚词“之”的用法。最后,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历史著作,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很高,要让学生对左传有点了解,同时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建议赏析烛之武游说秦伯的那段话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分析文章如何用对话来带动情节的发展1.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他这句话把主角烛之武带出场。2.郑伯对烛之武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他的话促使烛之武答应游说秦国,使情节又推进一步,引出下面的说辞。3.烛之武到了秦后,连用他的智能和辩才,侃侃而谈。这是故事的核心。他的话促使秦穆公打消攻打郑的念头,使事情发生了逆转。学生活动建议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2.分角色朗读课文。3.制作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文言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4.讨论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内容。评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5.讨论主人公的劝谏语言艺术。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王的 1.分析攻郑的害处.即使秦晋灭郑成功,秦国也必须越过晋国,才能到达郑国,这样对秦国不利,只对晋国有好处。如果晋国国力壯大了,相对的秦国也就吃亏了。2.指出不攻郑的好处.如果秦放弃攻打郑国,郑国得以保存,秦国的使节往东去时,郑国可以作他们的东道主,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物资。3.离间秦晋两国.晋国曾答应给秦国焦、瑕兩地,但结果背约。而且,晋国有扩张领土的野心,一旦它的国力壮大,一定会削弱秦国。关于开设口语交际课的建议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 分析讨论烛之武的游说才能 1.善于揣摩心理:烛之武明白秦国攻郑无非为了自身利益,于是指出攻郑其实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对秦反而不妙。而且又答应在秦往东的路上供应物资。2.思辨能力强:指出晋曾背约,不予秦土地;而且晋野心勃勃,企图扩张领土,秦实在不值得与晋合作。3.词锋锐利:烛之武进言时气势凌厉,论点一个接着一个,强而有力,又常用反问句来打动秦穆公,最终使郑国免却灭亡的威胁。本文的思路第一段交待事件的起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所以郑国被晋、秦两国围攻,而且已是兵临城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第二段第一句话写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能解决“国危矣”的难题。郑伯听取了佚之狐的建议。请烛之武出使秦,但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他推辞的原因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其中有不平之气。面对这种情况,郑伯先做自我批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同时给烛之武讲明利害冲突“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所以烛之武“许之”。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是本文的重点,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郑国处境的危险。烛之武说秦伯可以分为五层。第一层是见到秦伯,烛之武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亡国是既定的事实,所以可以不用考虑郑国的利益,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哪国得到是个未知数。这也是秦伯帮晋侯的根本原因。所以烛之武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这点做文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句话秦伯听完很高兴,因为秦伯知道烛之武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为秦国出谋划策,当然愿意听听烛之武的意见。第二层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指出灭了郑国只会给晋国带来好处,秦国一点利没得到。因为郑国和晋国是邻国,却和秦国相隔太远,其隐含意思是说秦伯您真是大好人,灭掉郑国,晋国土地增加,您一点好处没得,您还帮晋国,您真是无私啊。所以这句话动摇了晋秦联盟的基础。此时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为秦伯提供如果不灭郑国,秦国会得到的好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是本段的第三层。此时秦伯应该知道利弊轻重,所以烛之武联系秦晋两国交往的历史,瓦解秦晋联盟。因为晋国是个不守诺言的国家。“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就算在秦晋联盟之前,晋国如何为秦伯许诺,那都是不可信的。这是本段第四层。最后一层是“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层是让秦伯退兵的根本原因。因为秦伯和晋国联盟目的是扩张土地,如果灭了郑国,不但秦国没有得到土地,反而使晋国的国力加强,晋国和秦国都处在争夺霸权之际,晋国和秦国又是邻国,如果晋国想侵占秦国,秦国不足以抗衡晋国,秦国会怎样呢。秦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时郑国是不能被灭的。所以“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劝说成功,不但说退秦伯,还得到秦国的保护。第四段写晋军退兵。主要写了晋国不愿向秦军进攻的原因“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本文的写作特色结构精巧。秦帮晋围郑目的是扩张领土,与郑国并没有多大的恩怨,这为烛之武瓦解秦晋联盟作了铺垫。“夜缒而出”照应了“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烛之武见秦伯作了铺垫。有情节,吸引人。本文是外交辞令,但作者在记叙过程中注意情节的安排。如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围攻,很危险。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也同意用烛之武,而且是亲自去请,没想到烛之武不给秦伯这个面子,还发牢骚,本以为秦伯一定生气不用烛之武了,没想到秦伯还做了自我批评,并从烛之武角度出发让烛之武出使秦国。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了敢在国君面前发牢骚,敢在临危受命,敢只身为郑国的存亡而出使秦国,有口才成功劝退秦伯的烛之武。关于课文诵读及字词教学的建议本文注释详细,学生可以根据注释大体理解课文内容,所以重在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目的是学生自己能体会到本文辞令的精彩。对“若、说、辞、鄙、微”和虚词“之”几个重点的常用字和虚词,要采用幻灯或多媒体,用幻灯片或屏幕显示学生学过的课文中使用到这几个字的例句,让学生说出在句子中这几个常用字的用法和意义。本课基本文言知识总结若若止印三二本如果沈括活板不若燔土像沈括活板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像魏学伊 至若春和景明像范仲淹 岳阳楼记若夫日出而林霖开像欧阳修 醉翁亭记貌若甚戚者像柳宗元 捕蛇者说若毒之乎你柳宗元 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像柳宗元 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偈柳宗元 捕蛇者说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司马迁陈涉世家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如果诸葛亮 出师表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论语六则故为之说文体柳宗元 捕蛇者说为一说,使与书俱袁枚黄生借书说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鄙野诸葛亮 出师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无 范仲淹 岳阳楼记之 久之 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蒲松龄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蒲松龄狼顷之 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林嗣环口技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扁鹊见蔡桓公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代词他 论语六则孔子云:“何陋之有?”提宾标志刘禹锡陋室铭辍耕之垄上到司马迁陈涉世家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退 ,使动。晋军函陵。军,名作动。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既东封郑。东,名作状。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的1学习常用字“若、说、辞、鄙、微”和虚词“之”。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从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师的辞令中,学生要体会到让别人接受意见的一个思路是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教学重点同教学目的1教学难点同教学目的3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你说服过别人听取自己的意见吗?举生活中的实际或名人的例子。了解左传教师可简要介绍一下左传的相关知识。诵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读的优劣。注:教师读的好与坏没有关系,让学生评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这种方法容易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会特别留意自己拿不准的字音和断句, 容易使学生记住难读的地方。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读时要求读准字音、断准句读。并画出文段中理解困难的字和词。然后让学生提问。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若、说、辞、鄙、微”,虚词“之”和句式“夫晋,何厌之有?”时可结合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学生再读课文。布置作业1复述本课的故事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检查作业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谈谈复述者和朗读者的优劣点。课文赏读让学生尽量用原文的话回答。当学生回答完后,师生可共同诵读该部分。1烛之武是哪国人,他为什么要只身去“退”秦师。2烛之武如何劝退成功秦伯的?3秦国单方面违约,晋军为什么不攻打秦国,是实力不够打不过秦国吗?讨论烛之武学生自主发言。重点可落在烛之武的善于辞令上。背诵烛之武退秦师 扩展资料左传的成书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 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左传记事,起于鲁隐 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基本与春秋重合,还 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 一位儒家学者。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 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 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 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 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书中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 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 历史观。在左传作者看来,有德才能为天所佑;得民或失民,被有识之士当 作取国或灭国的重要条件;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 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 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 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 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 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 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 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 结果的全过程。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倒叙就是在 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记 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 而生穆公,故名之兰。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这些 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 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 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僖公三十二年)秦师经过周都洛阳北门,王孙满又预言: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僖公三十三年)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 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如写 鄢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完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对 话展示出来的。(成公十六年)(选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扩展资料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 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 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 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 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 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醖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 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 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 心协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 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 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 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至此,叙述圆 满结束。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如,作者 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不 仅是城濮之战,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 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以左传 中常出现的预兆为例,这些预兆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 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 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 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 亡国”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惠公不从占卜之失。在这些看似 神秘的预兆之后,是晋惠公违礼、失义、背信之举。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 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 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 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 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 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如 “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 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这种写法,可以看作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 对话的萌芽。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如“成公十年” 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连的情节。写晋侯所梦大 厉,画鬼如生动的令人毛骨悚然;病入膏肓的描写,极为生动有趣;桑田巫释梦 之语,小臣之梦的印证,更是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 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 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 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 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 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 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 的。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 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 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安革之战 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左传有些 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晋文公是 左传中着力歌颂的人物(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他由一个贵公子成 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楚灵王 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襄公二十六年至昭公十三年),他在即位前的 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显示出他确实 是个昏君。但同时,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 格特点,并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 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如成公二年的齐晋安革之战,左传这样描写 战争场面,展现战争的全貌,表现人物个性: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 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硃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 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 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 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马逸不能止, 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卻克受伤,解张、郑丘缓鼓励他坚持战斗,当时战场上紧张激烈的场面,可 想而知。三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概,在对话和行动描写中,也得到充分表 现。 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 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 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作为历史著作,这些描写内容完全可以不写 或略写,但左传却大量地描写了这些琐事细节,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 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如“宣公二年”的宋郑大棘之战,其中狂狡倒戟出郑人,华 元食士忘其御羊斟,华元逃归后与羊斟的对话,城者之讴等,都非这次战争的重 要事件,但如果只写宋郑战于大棘,宋师败绩,郑人获华元,华元逃归,则必然 使叙事枯燥无味,毫无文学性可言。正是这些次要事件中的细节描写,才增加了 叙事的生动传神。又如“宣公四年”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写 了公子宋食指大动,郑灵公食大夫鼋不与公子宋,公子宋怒而染指于鼎等细节, 整个事变由食无鼋这件小事引起,而公子宋的贪馋好怒,公子归生的迟疑懦弱、 郑灵公的昏庸可笑都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表现了出来。再如“哀公十六年”记楚 国白公之乱这一政治事件,最后写叶公子高平叛,没有着重写叶公的重大军政措 施,而就叶公是否该戴头盔这一细节反复渲染: 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 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 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 突出国人对叶公的爱戴和叶公急于争取国人的心理。叶公平叛之所以成功, 他的可贵之处,都在叶公免胄的细节中表现出来。扩展资料左传的语言特点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中,写 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云:“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为争渡船逃 命,先上船者以乱刀砍争攀船舷者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简练的一 句话,写尽晋师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同年冬天,楚国出师灭萧, 将士“多寒”,于是“(楚)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楚王 劳军的体恤之语,温暖将士之心就如披上了绵衣。以一个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楚王慰勉之殷,将士愉悦之情。“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 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 字外。”(史通叙事) 选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扩展资料左传概述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一些专门解释春秋“书法”而与史实无关的文字,显然是后加的。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并说他是鲁太史。有人认为这个左丘明就是论语中提到的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但对此,唐代以后颇有人怀疑,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无名氏的作品。其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只是后面多十七年。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书中虽仍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地方,但其重要性却已在“民”之下。如桓公六年文引季梁语:“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文引史嚚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此类议论,都是作者所赞同的。诸子散文(尤其孟子)也有类似的议论,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但应该看到,所谓“民本”思想是有具体背景的。在春秋战国大兼并的时代,“民”作为财赋和士兵的来源,其人口众寡直接关系到国力的盛衰。而当时北方诸国,仍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国与国之间,也不存在封锁的疆界,“民”可以自由迁徙。故争取民众,甚至比占领土地更为首要。孟子记载,梁惠王对“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很感焦急,便是此意。说到底,这还是从统治者的利益来考虑的。作者所信奉的准则始终贯穿于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述,可谓褒贬分明。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统治阶级中某些人物暴虐淫侈的行为,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总体上说,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但是,试图用简截鲜明的道德观念评价复杂的历史,难免要遇到麻烦。最明显的,对于各国间频繁的战争,作者总是要首先辨明双方在道义上的曲直是非,并将此同胜负结果直接联系起来,企图说明正义之师必胜的道理。然而事实上,当时的战争多是因各国间争夺土地与人口而发生的,如果一定要以简单的儒家道德标准衡量,只能如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且一场具体战争的胜负,也很难归结于道义上的原因。 因而作者勉强作出的评述,常显得迂腐可笑。如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为诱敌深入,助长敌方的骄傲懈惰之气,故意“退避三舍”,这本是一项巧计;书中却指责楚军统帅子玉步步进逼作为国君的晋文公,是“君退臣犯,曲在彼矣”,故不能不失败。这不但毫无道理,亦不能适用于其他类似的情况。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为后人称道。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五大战役。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一一交代清楚。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 左传所记外文辞令也很精彩。这一类文字照理应该有原始的官方记录作为依据,但必然也经过作者的重新处理,才能显得如此精炼、严密而有力。与尚书乃至国语所记言辞相比,差别是很明显的。最突出的例子,要数“烛之武退秦师”一节。整篇说辞不到二百字,却抓住秦国企图向东发展而受到晋国阻遏的处境,剖析在秦、晋、郑三国关系中,秦唯有保全郑国作为在中原的基地,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于是轻而易举地瓦解了秦晋两大国的联盟,挽救了已经必亡无疑的郑国,至今读来,仍是无懈可击。这是世界外交史上运用地缘政治学的一个很早的杰出范例。 从文学上看,左传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这些都是显著的文学因素。 一般说来,史籍记载中,愈是细致生动的情节,其可信程度愈低。因为这一类细节,作为历史材料的价值不大,在发生的当时或稍后,也不大可能被如实地记载下来。尤其所谓“床笫之私”、“密室之谋”,更不可能是实录。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左传作者所依据的材料,虽主要出于史官记录,但也有不少原来就是社会上以各种方式流传着的历史故事,其中已经包含了若干虚拟的成分;在完成这部著作的过程中,作者又根据自己对历史的悬想、揣摩,添加了不少内容。当然,这种虚拟和揣摩,不同于小说、戏剧的虚构,它是完全依附于历史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历史,并表现作者的历史观念。但不能够说,这里就没有追求一种“故事趣味”以满足作者自身和读者的搜奇心理的潜在意识。 举例来说,在秦晋郩之战中,作者选择了蹇叔哭师、弦高犒师、文嬴释囚、秦伯悔过几个小故事,把这一历史事件的曲折经过,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晋公子重耳之亡所选择的故事,尤其富于戏剧性:过卫乞食于野人,在齐贪恋安乐而被姜氏与随从灌醉强行带走,过曹时曹共公窥其裸浴,至楚与楚王论晋楚未来关系,在秦得罪怀嬴而自囚请罪,把重耳十几年流亡过程写得跌宕起伏,饶有趣味。重耳之亡,大概原来就是很有名的故事,所以流传过程中,留下不少有趣的内容,而作者的取舍,又偏向于这一方面。在这些故事情节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重耳的性格,既有贪图安乐、高傲任性的一面,也有胸怀远大、善于自我克制的一面。而且在流亡过程中,他作为政治家的气质也逐渐成熟。有些细节,是写得颇为传神的,如: 秦伯纳妾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怀赢是秦穆公之女,先嫁给晋怀公(重耳之侄),此时又改嫁重耳。她捧着匜(盛水器)浇水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以湿手挥她,这原是贵公子任性的派头,怀嬴认为这是卑视自己,因而发怒。重耳此时正恳求秦国帮他回到晋国夺取政权,岂敢得罪怀嬴?只得以隆重的礼节赔罪。这一节文字虽短,却写出了二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定心理。 人们对故事的兴趣,是产生文学的基本动力之一;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也是小说和戏剧的基本要素。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戏剧的产生相当迟,但与此有关的文学因素,却不可能很迟才出现。只不过它借了历史著作的母胎孕育了很久才分离出来。而左传正是第一部包含着丰富的这一类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这种传统既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写作提供了经验,又为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选自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 探究活动我看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为后人称道。左传所记外文辞令也很精彩。这一类文字照理应该有原始的官方记录作为依据但必然也经过作者的重新处理,才能显得如此精炼、严密而有力。最突出的例子,要数烛之武退秦师。整篇说辞不到二百字,却抓住秦国企图向东发展而受到晋国阻遏的处境,剖析在秦、晋、郑三国关系中,秦唯有保全郑国作为在中原的基地,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于是轻而易举地瓦解了秦晋两大国的联盟,挽救了已经必亡无疑的郑国,从文学上看,左传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这是老师对左传的一点看法。你学过曹刿论战和烛之武退秦师对左传一定也有点看法。我们按合作学习的方法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对左传作点研究,用到图书馆、上网、或请教专家等方式来研究左传,选一个你们感兴趣的点,可参考教师上面的选点做深入的研究,也可小组确定一个点来研究,写一篇我看左传的文章,字数不限,但一定是自己的观点。成文后,用一节课时间进行交流。先秦历史散文的概述活动目的: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希望学生对先秦历史散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促进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活动内容:请同学们查阅古代文学史中有关先秦历史散文的资料,写一篇介绍先秦历史散文的概述,约1000字,并将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列表。 作者国别作品作品的体例 活动建议:概述的主要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情况、主要代表作品、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重要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习题精选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6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4.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C.邻之厚,君之薄也D.何陋之有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翻译下面两句话。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7-11题。郑 伯 克 段 于 鄢左 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 ,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C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10.填空:多行不义, 11.翻译下面三句话。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厚将得众 公伐诸鄢 三、用原文回答问题:12.晋秦两国围郑的原因是 13.郑伯请烛之武出使秦,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烛之武推辞的原因是 14.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1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答案: 1.B 2.B 3.C 4.D 5.C 6.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味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7.B 8.A 9.D 10.必自毙11.蔓延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势力一大,将会得到民心。庄公到鄢攻打他。1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13.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4.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15.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