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61081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2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在文本的观点和态度。3体会并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文章所阐发的哲理。教学策略教学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在文本的观点和态度。3体会并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文章所阐发的哲理。聚焦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的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现实中的意义。教学建议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自主梳理1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通 )轻轻告诉你:“父”通“甫”。2一词多义道 有碑仆道( ) 何可胜道也哉( )为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于人为可讥( )常 非常之观( ) 常在于险远( )然 有穴窈然( )文 然视其左右( )其文漫灭(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 )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大王见臣列观( )得此余之所得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独其为文犹可识( )其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 )轻轻告诉你:“道”:道路,名词。说,动词。“为”: 有,动词。是,动词。“常”: 平常,寻常,形容词。常常,副词。“然”: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然而,连词。“文”: 文字,名词。华美,形容词。“观”: 观察。景象。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得”: 得到,动词。心得、收获,动词。能够,动词。“其”: 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代词。那,代指慧空禅院,代词。它,代仆碑,代词。它,代人;那些,代指游客,代词。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代词。自己,代作者,代词。他们,代指古人,代词。难道,表反诘,语气词。3词类活用始舍于于其址( )有泉侧出(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常在于险远(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轻轻告诉你: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状语,从旁边。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照明。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用作动词,识其本名,说出名称。4古今异义而卒葬之(古义: ;今义: )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 ;今义: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 ;今义: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今义: )轻轻告诉你:古义:终于,死。今义:士兵;完毕。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十一,数字。古义:不平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所以”:古义,是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为连词。于是余有叹焉(古义: ;今义: )5文言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此余之所得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轻轻告诉你:者也,表判断。也,表判断。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倒装句,应理解为:盖余所至,好游者比尚不能十一。省略介词“于”,应理解为: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省略 “出”字,应理解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6文学常识王安石,字 ,号 ,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列宁曾称他是 。轻轻告诉你:介甫 / 半山 / 北宋 /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7认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佑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佑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 王安石在文坛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著有临川集。8熟悉背景游褒禅山记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作者34岁,任舒州通判时。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县西二十里,山势雄峻,众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游褒禅山记所记亦少,而主要是借记游生发出一番有深刻哲理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即人生美好的境界往往在险远、人所罕至之处,而要达到此境界,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坚忍不拔的毅力,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外界条件。此外,又通过碑文漫灭,指出治学处事,应深思慎取,不能人云亦云。王安石本文,距离其变法主张的提出时间不远五年之后,即嘉佑四年(1059),他便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里所言的思想、精神与他后来推行新法时的表现是一致的。集思探究1解释文题游褒禅山记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志”“力”“物”相结合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2分析结构第一部分,记叙褒禅山的景物和游华山洞的情景。第一层, 写游华山洞的心得体会。第二层,谈“志”的重要。第三层,谈“力”的重要。第四层,谈“物”的重要。第三部分,勉励读书人要“深思”“慎取”,总结全文。第二部分游褒禅山记3重点详解游览褒禅山让作者有了深深的人生感悟,为了写出这种独特的人生体验,作者是如何行文的?提示:文章第一、二段,主要用记叙方式,写出游山的见闻及经过。其中第一段特别提到华山洞旁的“仆碑”上所刻山名为“花山”,是为第四段的议论埋下伏笔,认真考证碑上的文字,探索事理的本源,是他“求思之深”的精神,也是文中“深思慎取”的依据。第二段中四处设比为第三段的议论作铺垫。第一,用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作比;第二,用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已少”,“又加少”对比;第三,用“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相比;第四,用余进洞愈深所见之景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对比。以上四处对比引出第三段的叹字,由一“叹”承上启下,引领第三段的议论分析古人为什么总有所得的原因;用世人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然后阐述了“志、力、物”之间的联系;最后强调只要“尽吾志”,即使没达到目的,也可无怨无悔,别人也不会讥笑自己。第四段呼应第一段对仆碑的记叙,指出治学不应该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经过自己深入独立的思考再谨慎地选取其中合理的部分,即“深思慎取”的科学态度。这一段推理逻辑非常严密:从“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者甚众,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结论。4难点突破文章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提示: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5写作特色在结构上,作者在介绍褒禅山时,逐一记叙了三个景物,这就使读者对褒禅山有一个概括地了解。接着又记叙了游洞的情况及其感想,最后写因仆碑而产生的联想,因而使人感到层次十分清晰。段落之间的过渡衔接也非常紧密,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一句,既紧承上段,说明了有“前洞”必有“后洞”,同时也启示了下文。又如“于是余有叹焉”一句,与上段的衔接更为紧密,因为作者的“叹”,是由“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引起的。一个“叹”字承接了上文,也引出了一段议论。除此之外文章还注意了前后的照应,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照应,使人感到文章有波有澜。仅以前后照应为例,第一段作者虽然提到“仆碑”,但却摆在一边。直到最后,作者突然提起一笔:“余于仆碑”,借“仆碑”发了一番议论并以此作结。这就使人感到“仆碑”有突然立起之感。其议论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篇文章不仅结构谨严,而且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作者游褒禅山,对山中景物并不是平列记叙,而是重点写游华山洞的情景。在游华山洞时,作者对洞内所见情景也只作了简略的记叙,而详写了自己游洞的感受。正是由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就容易使读者把握中心,并受到一定的教益。语言凝炼,语意深刻,而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是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特点。作者为了说明洞的深远、难进、奇特,仅仅只用了“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十三个字。在“夷以近”“险以远”的议论中,作者也只用了“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十四个字。这一句文字不多,却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所以接着又引起了“险远”与“志”的关系的议论。作者在“志”“力”“物”三者关系的议论中,不仅寓意深刻,其分析、推理、判断都具有说理的严密逻辑性。这篇文章所反映出来的特点,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而且也能使我们学到一些好的写作方法,是指导我们学习写作的好的范文之一。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既要吸收其思想营养,也要学习其写作方法。 全文叙议结合。首段叙讲山之名;次段记游山之洞;三段、四段议论游所得;五段补记游时间及同游者。结构谨严,条理极清;叙事议论,遥相呼应;写景状物,生动形象;议论道理,深刻精辟。所以深得人们赞赏。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或叙事,或诠解,或摹写,或道故,意之所至,笔亦随之。逸兴满眼,余音不绝,可谓极文章之乐。”清代浦起龙云:“此游所至殊浅,偏留取无穷至深之思,真乃赠遗不尽。当持此为劝学篇。而洞之窅渺,亦使人神远矣。”(古文眉诠卷七十一)多维链接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的异同(雷乃保)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是古典文学中具有哲理性的姊妹篇。两文形似游记散文,但都落脚于议论。它们不像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而重因事说理;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两文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但在思想内容上又各异其趣,在行文构思上又各呈其妙。首先,在思想内容上,两文都借题发挥,因事说理,都写出了观感和体会。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两文又同中各异。王安石在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洞,却因轻信随从,中途而返,是一次未能“极夫游之乐”的半途而废的游览,未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一般人身上,也许会索然寡味,断难下笔成文。而王安石却独辟蹊径,翻新出奇,从未能尽兴的游览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由仆碑“花”“华”音谬,悟出了“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这两点观感都是人生的哲理,真可谓出奇制胜。由此可见,王安石是乘兴而来,有叹而归。作者不是先有意考察,而是游而有感。文章重感想,有立论文的某些特点。关于石钟山的命名,无论是北魏郦道元的“水搏论”,还是唐代李渤的“扣石论”,苏轼都持怀疑的态度,并提出了怀疑的依据。而且带着疑问,在送子赴任途经石钟山时,亲临绝壁实地考察,他不拘成说,不畏险阻,泛舟绝壁之下,亲眼目睹了石钟山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的夜景,亲耳聆听了江水冲击石洞岩缝而发出的像钟一样的响声,从而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心中的疑团涣然冰释。于是欣然命笔,用一个反问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阐发强调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疑而返。苏轼心中先有辩论的对象,是有意于考据。文章重考辩,有驳论文的某些特色。其次,在行文构思上,两文都叙议结合,前后照应。作为说理性游记,议论在两文中都占有较大比重。记游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是记游的深化,两文都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而在结合上又各有独到之处。由于游褒禅山记重感想,有立论文的特色,因而它取典型的游记体结构,作者谋篇布局按“记游述感(说理)交代(补充)”的顺序自然展开,脉络清楚,层次井然。记游笔墨虽然简略,但游踪交代一清二楚,记山,记院,记碑,记洞,沿途见闻言约而事丰,体现了游记文的一般特征。但记游毕竟不是重心所在,只不过为说理提供依据,所以作者处处为下文展开议论蓄势。正因为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述之,从而悟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阐明了“非有志者不能至”和“尽志无悔”的道理;正因为游览中发现了“有碑仆道”,“花”“华”音谬,于是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感慨,未尽的游兴在议论中得到了宣泄,强烈的感受在议论中尽情吐露。相比之下,石钟山记因重考辩,其结构形式颇具驳论文的某些特点。作者以考察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为中心,按“质疑释疑评疑”的顺序展开全文。先议论,再记叙,最后以议论抒发感受(即:议叙议)。先摆出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解释作为靶子,并根据常理质疑,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然后记叙亲历石钟山的经过,描写夜游所见到的阴森恐怖的情景,得出得名“石钟山”的结论,用事实证明、补充了郦元之说,推翻了李渤之论;最后归结正反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交代写作意图,抒发“叹”和“笑”。文章开头叙述郦元的说法,并表示怀疑,并以钟磬实验为根据,这为第段月夜泛舟和第段叹郦元之简埋下伏笔;接着介绍李渤的说法,又表示怀疑,并提出怀疑的根据,这就为中间寺僧敲石和结尾笑李渤之陋埋下伏笔。这两疑边叙边议,前后呼应,结构十分严谨。激发思维联想引申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阐释:在这里作者提到了“志”的问题,“志”的提出,是“求思之深”的深化,说明古人如没有“志”,“求思之深”也没有可能。同时又是自责,悔恨自己由于没有“志”,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这句话着重说明了“有志”的重要,其实质含义就是鼓励人们“尽志”,只要“尽志”就无所不能至。联想引申:这篇游记距今虽已九百二十多年,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吸取其思想精华,以教育和鼓励青年一代在学习和工作中,树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强意志,鼓起“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勇气,在无穷的“知识之洞”中以坚韧的毅力,不避险远地学习、探索、前进!独抒己见澳大利亚的科伦巴尔是一个有十万居民的城市,该市的自然资源贫乏,1986年前后,该一一座主要煤矿和一个炼油厂难于经营而被迫关闭后,近2800名工人失业,许多家庭生活艰难,正当人们一筹莫展时,不知谁提出个建议,利用蚯蚓振兴经济,原来科伦巴尔附近的一种大蚯蚓,体长2米,含蛋白质很高,是制口香糖和保健食品的极好原料。于是,几天以后,该市商店橱窗、街头摊贩出现了以蚯蚓为原料的务种食品,该市又决定每年举行一次蚯蚓节,组织游行,评选“蚯蚓皇后”,浓郁的地方色彩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该市每年的旅游收入激增到5亿美元。科伦巴尔市民在煤矿与炼油厂关闭后又“另辟蹊径”,开发蚯蚓,“柳暗花明”,绝路逢生。该市居民“穷则变,变则通”,获得成功,耐人寻味。湖南曾因地制宜举办龙舟节、烟花节、森林节。其实,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扇“神秘莫测的未知之门”,有待人们寻觅、开启、了解、认识、索取。书山有路一、基础达标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窈:yo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瑰:gu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xingD何可胜道也哉 胜:shng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辅助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错误 D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完全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B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予之所得也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世所以不传也4“其”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用作代词,有时也可用来表示不同语气,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C其孰能讥之乎(谁。疑问代词,表疑问语气。)D吾其还也,亦去之(还是。语气助词,表委婉语气。)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华美。形容词) B其文漫灭(文辞,名词)C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D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B夫夷以近 夷:平安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8选出下列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 )A有志矣,不随以止也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9对上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B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C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西湖香市张岱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上市焉,故曰香市。 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集。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酝。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颌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洊饥,民强半饿死。壬午道梗,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10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 市:做买卖B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断:绝对C壬午洊饥,民强半饿死 强:大约D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 属:连续1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有屋则摊,无屋则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C起于花朝,尽于端午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D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湖香市从花朝节开始,到端午节结束。香市成因与到普陀山、天竺山进香的香客有很大的关系,香客们在此交易上香的物事。B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交易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昭庆寺的规模最大,长年有市。交易的东西也很多,从日常百货到文物字画。C在香市最为热闹的时候,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游走在香市上,这样规模巨大的香市,在当时的长江下游地区绝无仅有。D崇祯年间,昭庆寺起火,一切都化为灰烬,又加连年的饥荒,民生疾苦,香客断绝,香市也随着消逝了,西湖香市的胜景不复再现。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 译文: (2)壬午道梗,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译文: 三、语言运用14给下面一段话加标点。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15阅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一文,并翻译成现代汉语。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梅 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答: 四、直通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xx年高考安徽卷)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又,敦煌俗,妇女作裙,孪缩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注: 加五:增加五成。 挛缩:褶皱。 不赀:不计其数。 区处:分别处理。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醯醢(xh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要:关键。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皇浦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B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C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D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译文: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译文: 五、激扬文字21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含义深刻的散文,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段读后感,不少于300字。参考答案书山有路1D(D项应读shng。)2C(C项“谬”,弄错,使错。)3D(A“名”,前者为“命名”,后者为“说明”;B“得”,前者为“能够”,后者为“心得、收获”;C“观”,前者为“观察”,后者为“景象”。)4C(“其孰能讥之乎”的“其”应解释为“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5B(“其文漫灭”的“文”应为“碑文、文字”。) 6C(A项“十一”,古义指十分之一,今为数词;B项“非常”,古义为不平常,今为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D项“至于”,古义“到”,今义为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7C(A项“叹”,感慨;B项“夷”,平坦;D项“孰”,谁。) 8D(ABC三项均为连词,可译为“而”;D项是连词,译为“因为”。)9A(A项后半句牵强附会,文中没有此内容。)10C(C项“强”应为“超出、多”之意。)11B(A项“者”:助词,表停顿,不必翻译;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则”: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C项“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在”;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向”。D项“以”:介词“因为”;连词,“用来”。)12B(由于文段内容比较浅显,所以对文意的把握也就十分容易,在所给的选项中,只有B项“长年有市”的说法不当,因为“长年”的意思是“一年到头”。与文段开始说的“起于花朝,尽于端午”矛盾。)13(1)三代八朝的古董,边远地区的珍宝,都齐集在这里。(2)壬午年交通阻塞,北方香客断绝,没有来到的,香市就废止了。14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15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16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17D(“资”,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18B(两个“于”是介词,在。 A 项“以”,前句是连词“来”,后句是“因为”。 C 项“其”,前句是代词“他们”,后句是语气词“一定”。 D项“之”,前句是代词,后句是助词。)19A (“共享家产”错,无中生有)20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树木)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请教。21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