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2310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教材分析第五课讲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这一课紧接着就要分析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第六课的内容设计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理解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来。本课时分为两个目。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三个特点。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第二课时,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本课时设计了三个目。第一目,真理是客观的。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真理的定义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第二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人不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第三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本目旨在让学生懂得,实践是不断向前推进的,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人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教学重点1.实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学难点1.实践活动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的区别。2.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培养学生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多媒体课件显示)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问题探究: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思考、回答略。教师引导:哲学不是夸夸其谈,不是纸上谈兵,哲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哲学,脱离了实践,哲学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和存在的价值。所以,学习哲学,我们必须重视实践。那么,什么是实践呢?实践有哪些特征?实践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显示)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题探究: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呢?学生:说明我们要重视实践。教师引导: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对于做的问题,涉及哲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实践”,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推进新课一、实践及其特点板书:1.实践的含义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问题探究:这里的“行”是指什么?学生:实践。教师进一步设问:汉语中还有哪些词与实践的意思相近?学生: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教师再进一步设问:那么什么是实践呢?(过渡)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理解实践的含义,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而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实践具有以下的层次:实践的主体人们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实践的性质物质性活动(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探究:请指出下列活动中的哪些是实践活动?A.火山喷发、蜜蜂造房、警犬搜敌B.起床、刷牙、洗脸、吃饭C.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D.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教书、科技工作者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学生回答略,正确答案:D教师分析:A项是自然界的现象和动物的本能活动;B项是动物的本能活动和改造自我的活动;C项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过渡)板书:2.实践的基本特征板书:(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例如:用米蒸饭。主体是人,对象是米,手段是电饭锅。这三个要素都是客观的。发射“嫦娥一号”,主体是科研工作者,对象是“嫦娥一号”,手段是运载火箭。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知识拓展: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多媒体课件展示)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根到底不是由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板书:(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建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问题探究: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地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可见,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识、想法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能动性”这个特点,某种活动和行为即使改变了客观世界,也不能被称为实践。所以,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问题探究: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学生:不矛盾。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呢?学生可能不太能回答出,教师可适当地引导。具体过程略。教师总结: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互相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如果就实践的自身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过渡)板书:(3) 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个人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例如,你做一顿饭,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人的活动,但是米是你种的吗?电饭锅是你生产的吗?电是你发的吗?学生回答:不是,不是,不是。可见,简单的蒸饭,其实也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2007年10月24日下午18点05分,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飞天,中国人向孜孜不倦的奔月梦又靠近了一步,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成功发射探月卫星的国家之一。嫦娥发射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第一个是“两弹一星”,第二个是载人航天),是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迈出的第一步。问题探究:在古代,“嫦娥奔月”只是一个神话、一个梦想,而现在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为什么古代不能实现奔月的梦想,现在却能够实现奔月的梦想呢?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总结:在古代,“嫦娥奔月”之所以只是个美丽的神话,那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比较低下;现在“嫦娥奔月”已经成为现实,正是因为当今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个例子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例如:同样是做饭,古代社会是用草锅,现在是用电锅,说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践的手段、对象等有所不同。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自力更生搞建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同样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知识拓展:实践的基本形式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情境 戴嵩的斗牛图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传唐朝著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精心绘制了一幅斗牛图,被人们视为珍品。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拿出来晒,恰巧被一个牧童看到了,牧童不禁哈哈大笑。藏主问他为什么发笑,牧童答道:“牛在角斗时,尾巴总是夹在两腿中间,决不会翘起来。这画上的牛尾巴翘得像一根竖起来的棍子,叫人不由得发笑。”问题探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师总结:回答得非常好。牧童之所以能指出大画家的错误,是因为他是放牛的,亲身实践过。板书: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事物发生关系,使客观事物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所以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问题探究:列举一些实践是认识来源的名言名句。学生列举: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等等。板书: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问题探究: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问题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学生:实践的力量。教师总结:回答得很正确。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人们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它们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板书: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问题情境 打捞石狮子(多媒体课件展示)从前,河北沧州城南,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有一年运河发大水,寺庙的山门经不住洪水的冲刷,倒塌了。一对石头雕刻的大狮子也跟着滚到河里去了。过了十几年,寺庙的和尚想重修山门,找了许多人,要把那一对石狮子打捞上来。可是,河水浑浊、湍急,终日奔流不息,隔了这么长时间,到哪里去找呢?开始,人们在山门附近的河水里打捞,没有找到。大家又推测,准是让河水冲到下游去了。于是,出动了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像篦头发似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找了十几里路远,还是没找到。在寺庙里教书的一位老先生听说了,走来对打捞的人说:“你们真乃不明事理!石狮子非木头所刻,怎能被冲之下游?石狮坚固而沉重,河沙疏松而轻浮,石狮湮于泥沙之中,只会越沉越深,你们反到下游去找,岂不枉费了工夫?”大家听了老先生的话,觉得在理,就准备动手在山门倒塌的地方挖掘。正在这时,一位看河守堤的老河工走过来,说:“在原地方是挖不到的,应该往上游去找。”老先生一听,连连摇头,嘴里说着“荒唐,实在荒唐”,悻悻地走了。大家对老河工的话也只觉得好笑,没有一个人理睬他。倔强的老河工,像是受了很大的屈辱,他只身一人,撑船下河。只用了吃顿饭的工夫,在石狮沉没的上游方向就找到了。这可出乎大家的意料。水往下流,一个石狮有几千斤重,自己又没长腿,怎么会跑到上游去呢?问题探究: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师总结:回答得非常正确。石狮子究竟是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石狮子自身不会告诉我们,这三种观点也不能说自己是正确的,只有经过打捞的实践,才能证明这三种观点中哪个是正确的。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材第46页“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板书: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问题情境 陶行知改名(多媒体课件展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在大学求学时期,由于深受王守仁“知是行之始”的影响,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知行”。后来,他在实践中总结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从做事中去学习真知识。有一次演讲后,有人在他征求意见的本子上写道:“先生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仍名为知行呢?”他看后不但不生气,反而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后来,他还在自己的三代诗中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问题探究: 陶行知为何从“陶知行”改为“陶行知”?学生:“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所以先有了行动,后有了知识。教师总结:是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同时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工作,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教材第46页引用毛泽东和陆游的名言论证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课堂小结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联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所以我们要立足实践,同时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的观点是学习第六课重要的理论基础。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句话说明()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去实践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比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这主要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A.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C.才能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D.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4.某地在发展农村的经济过程中,看到有的地方培植高档鲜花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于是就号召农户培植高档鲜花,但是由于水土不宜和技术原因,致使农民损失惨重。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5.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 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6.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二、非选择题7.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等特点,一度被大量生产和普遍使用。但后来发现DDT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DDT,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环境污染。简答: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上述材料。参考答案:1.C2.D3.A4.A5.B6.A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DT是保罗米勒在实验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在实践过程中又被证明有环境污染。(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DDT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很多国家由大量使用变为禁止使用。(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DDT会带来环境污染,不适合大量使用。(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人们对DDT的认识在实践的过程不断深化、不断发展,最后还研制新型的杀虫剂代替DD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