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在演讲厅(二篇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0378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在演讲厅(二篇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在演讲厅(二篇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在演讲厅(二篇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在演讲厅(二篇教案) 苏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春秋小故事: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辩士蜂起,许多人靠口舌言谈平步青云,立取富贵。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学者俊士更是趋之若鹜,翕然成风。以在秦国推行连橫策略而著称的游说家张仪,颇懂得舌头的珍贵。他初到楚国当说客时,一天,碰巧相国家丟失了玉璧,主人咬定他是窃贼,将其严刑拷打后逐出家门。回家后,妻子叹着气说:“你若不读书游说的话,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呢?”谁知张仪并无愠怒之色,也不垂头丧气,却答非所问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回话:“舌头还在。”张仪舒了一口气说:“够了。”因为他懂得,舌头在,就有成功立业、飞黄腾达之望。后来,他真的扶摇直上,当上了相国。这真是:伶牙俐齿力无穷,秀口一张走天下! 关于语言的作用,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的东西。” 烛之武智退秦师,唐雎不辱使命,触龙游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舌战群儒,运用的工具都是语言。拿破伦说过: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投影),而演讲就是这样的一门语言艺术。 一场成功的演讲,便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把锋利的剑。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著名的演讲稿不自由,毋宁死,从中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二、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演讲思路(评论性阅读) 投影字词: 钦佩截然不同各抒己见缄默沉湎陷阱桎梏祈求虚无缥缈 拯救镣铐铿锵 讨论: 1 快速浏览课文,简要归纳每一小节大意。(投影) 1、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并非对各位不敬,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 2、论述沉湎于幻想,不愿正视痛苦现实,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3、论述依据历史事实和现实状况,我们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的希望,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 4、阐明我们没有退路,但只要努力,我们就有胜利的希望。 5、表达“不自由,毋宁死”的主张。 2 这次演讲的场合是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的对象是州议员,演讲的目的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为了使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采取了什么策略?(投影) 明确:依据上面的段意分析,亨利采用了后发制人、逐层推进的方法。(投影) 钦敬不能沉湎于幻觉正视历史与现实战争不可避免,应战才有希望不自由,毋宁死(投影) 3 这篇演讲稿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教师指导 亨利的演讲表现了高超、机敏的技巧。他谙熟口语表达的特点,使用大量的表现手法,强化了听觉效果。 排比:(投影) 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来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强调形势的紧迫。 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假如我们假如我们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一系列的排比句和重复句,作者“诉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达得异常鲜明,异常坚定,异常有力。 设问和反问:(投影) 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到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不自由,毋宁死!连用了六个反问句和设问句,层层推进,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由于排比、重复、反问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以,这篇演说词咄咄逼人,气势酣畅。 四、学生选择语段演讲(两人) 五、演讲稿的结构(由学生根据所学过的演讲稿归纳) 演讲稿的基本结构,可分为题目、开头、主体、结尾四部分。 六、总结演讲稿的写作要求:投影(由学生根据所学过的演讲稿归纳) 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甚至演讲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况而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了解对象,有的放矢) 其次,演讲稿要有鼓动性,要有明确的中心,要有充沛的感情、较强的说服力。(观点鲜明,感情真挚) 演讲稿犹如一篇议论文,必须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向观众亮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即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这就是演讲的“意”(也称为主题或主旨)。并且要紧紧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一定要做到逻辑正确、严密,自圆其说。 演讲是直接诉诸人们感官的表达艺术,特别需要强烈的感情色彩,不仅要说服人,而且要感染人。这种感情的投注,除了语言的抒情、表达时的激情,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入情。 最后,演说词的写作还要注意文学性、技巧性。 为了使演说词写得生动、形象,人们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甚至有时采用通篇用比的手法。 为了加强演说词的感人效果和说服力量,还可以在文中适当地采用排比、反问和重复等修辞手法。 语言要有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演讲稿的要求是“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讲者来说应好听。 语言力求幽默、风趣,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 七、怎样学习演讲台上一分钟,台下数月功(投影) 古雅典卓越的政治家、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年轻时口吃,说话气短,而且爱耸肩。这大概是最不适合学演讲的了,所以他初学演讲时曾被听从哄下台。但他毫不气馁,为了练发音,他嘴含石子练朗诵;为了克服气短,他一面攀登陡坡,一面吟诗;甚至悬起两把剑来改正自己爱耸肩的毛病。经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他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讲家、雄辩家。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他年青时为了成为一名律师,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样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听,一边模仿。后来他还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 1、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2、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刻苦“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4、恒心“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 八、学生演讲交流,评点。(推荐四人演讲,同桌点评,教师评点) 九、结束语 马雅可夫斯基所说: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戶,而舌头则是心灵的大门。好的演讲、言谈,如同布谷报春,又似战鼓催征。张海迪、曲嘯的演说点燃了亿万青年的心灵之火,使迷惘者得以清醒,沉沦者为之振作,徘徊者更加坚定,观望者毅然奋起,先进者策马飞奔。好口才是令人羡慕的。演说和谈话是以语言点燃人的心灵火花的高超艺术。同学们,努力练就一副好口舌吧,伶牙俐齿力无穷,秀口一张走天下!奥林匹克精神教案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思路,用体育精神来激发自己学习、生活的激情; 2用演讲本文的方式加深理解,掌握演讲的技巧。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xx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孔令辉获得冠军时忘情地亲吻胸前的国徽时,王军霞夺得金牌后激动的身披国旗绕运动场奔跑时,我们的泪也会与领奖台上以手抚着胸前国徽高唱国歌的运动员的热泪一起落下。为了看体育比赛,我们甚至不惜守候到半夜而无怨无悔。在半夜看比赛时,我总在想:是什么让我们“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什么“总有一种是力量让人泪流满面”。现在我有了答案:那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在提升着我们。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 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振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 二、 顾拜旦简介 顾拜旦于1863年1月1日出生在一个法国贵族家庭,享有男爵爵位。他曾获得过文学、科学和法学3个学位。他的贵族家庭希望他进入军界、外交界或政界,但他具有的反对因循守旧的性格,从一个保皇的贵族出身而走向坚决支持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的道路。他立志要“把自己的名字和伟大的教育改革联系在一起”。1870至1871年普法战争的悲剧,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心。他坚信只有改革教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才是救国之道。他多次到英国考察,十分推崇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的教育改革。阿诺德主张“没有身体运动的教育就不能成为教育”,他的功绩在于首先把竞技运动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刚毅、果断、尚武、勇敢、遵守纪律和公正无私等品质。顾拜旦在1888年和1889年先后发表两篇重要论著,主张在法国学生中开展体育活动,并以体育为重点来改革教育,因此教育思想是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核心。 顾拜旦也是一位历史学家,1890年,他在欧洲陆续访问之后,到达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希腊雅典的奥林匹亚,看到了古奥运会的遗址,产生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念头。他熟悉古希腊历史,他研究认为“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廉价的壮观场面,更是为了教育人”。顾拜旦还说过:“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是为民族和广泛的和平国际主义服务,并促进社会和平、健全的道德和良好的教育。”所以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是他复兴奥运会的最根本他在29岁担任法国运动协会联合会秘书长期间,于1892年11月25日在巴黎大学发表了“重建奥运会”的构想。在他不满32岁时,成功地组织了“巴黎国际体育代表大会”,从1894年6月16至23日,会议讨论并决定了恢复奥运会的原则,选定希腊雅典为举办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同时还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制定了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但顾拜旦当时并未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第一任主席由希腊诗人德米特里尤斯维克拉斯担任。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后,他开始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直到1925年主动引退,重新投入教育改革工作。由于他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卓越贡献,被国际奥委会授予终身名誉主席称号,这一荣誉是史无前例的。 顾拜旦的一生是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奉献的一生,他不惜倾家荡产,奔走呼号,甚至自己的子女都不能照管。1937年9月2日,他和夫人在日内瓦公园的林阴道上散步时,突发心肌梗死而离开了人世。享年74岁。他的遗体安葬在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附近,心脏根据他的遗嘱于1938年安放在希腊雅典的奥林匹亚村。他光辉的一生可以说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世界文化史和体育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选自1994年3月中国学校体育) 奥林匹克宪章基本原则第一条指出:“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是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的。”顾拜旦在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与发展的奋斗生涯中,发表了1200多篇著作和演说,内容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和美学等方面,其中闪烁着他的体育思想。 三、 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奥林匹克精神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在简要回顾五年的历史后,顾拜旦说明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他认为,纯粹的竞技精神只能带给运动员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悦乐感,奥林匹克精神带给人们的将是美感、荣誉感。这正是顾拜旦心中崇尚的精神,在体育颂中,他也曾热情地讴歌,赞美体育是美丽、艺术、正义、勇敢、荣誉、乐趣、活力、进步与和平的化身。 顾拜旦是一位教育家,教育思想是他体育思想的核心。在演说中他阐释了“敲响重开奥林匹克时代钟声的原因”:基于改革教育的愿望。他不满“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哲学所束缚而失去平衡,的现状,希望通过复兴奥运会来改变传统教育方法与内容,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均衡、协调地发展。顾拜旦曾经考察研究过希腊雅典古代奥运会的遗址,认为“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廉价的壮观场面,更是为了教育人”。可以说,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因此,他决心“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运动功利主义同古希腊留传下来的高尚、强烈的观念结合起来,开辟奥林匹克新时代”。 如何将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顾拜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大众”参与,即使“地位最底下的公民也应该能够“享受”这种精神。顾拜旦的一句名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也有翻译为“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同样强调了这一奥林匹克思想的精髓。在另一次演讲中,他曾指出:“先生们,请牢记这铿锵有力的名言。这个论点可以扩展到诸多领域。对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传播这些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加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可以看出,顾拜旦提倡和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有着非常广阔的胸怀,是以全人类不断完善自我为出发点,绝非号召人们单纯为夺取桂冠和金牌而拼搏。 那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在第5段中,顾拜旦作了具体的阐述。他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体现在:虽“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但仍可促进和平;虽“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力”,但仍可促进公平;虽“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和平、公平性、教育性,在他看来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在演说词的最后部分,顾拜旦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普照大地,必将拥有沉甸甸的收获。 四、学生演讲,领会精神,感受鼓舞。 五、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进一步演讲学过的这2篇演讲稿,提高演讲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