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95377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1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2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理解下列两幅图片,最确切的是 A社会主义已成功地从理论变为现实 B社会主义已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革命理论C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 D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3某同学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内容时,曾有“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一目,与着重号相对应的事件分别是A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和启蒙运动 B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C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和启蒙运动 D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和空想社会主义理念4之所以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是因为: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揭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C、吸取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 D、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阶级矛盾激化 B.工人阶级觉醒C.马、恩的努力 D.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6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指的是:A.英、法、美 B.英、法、俄 C.英、美、德 D.英、法、德7某历史学习小组为探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查阅了大量资料,其中符合这一主题的资料有工业革命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共产党宣言俄国十月革命A.B. C.D.8美国国家教育部门公布了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共产党宣言赫然在列,耐人寻味。共产党宣言最初是A、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 B、声援巴黎公社的倡议书C、第一国际成立宣言书 D、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总结性文件919世纪中期在欧洲兴起了一股进步的社会潮流。该潮流的一份重要纲领于1906年被节译成中文。与原文相比,译文更赋诗意,少了些激烈的语气。文中最后有“嘻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之句。此句原意最有可能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0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恩格斯的这段话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有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欧洲独立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A B C D11.当时,巴黎公社委员佛兰克尔说:“3月18日的革命完全是由无产阶级完成的,如果我们丝毫不为这个阶级谋福利,那我认为公社本身的存在就毫无意义。”为了为无产阶级谋福利,巴黎公社采取的具体措施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公社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规定了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ABCD12马克思主义诞生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A工业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B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C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马克思 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阶级密切联系131917年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因为当时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同时,列宁也提醒人民要警惕资产阶级使用反革命暴力镇压革命。这时俄国所处的形势是A推翻沙皇专制的二月革命即将爆发 B革命应将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到广泛执行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已经获得成功14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的核心内容是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C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D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5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C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16夏丹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列出了一些知识点,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帮助指出来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C.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争取以武装起义方式,夺取政权D.共同纲领确立了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7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中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为此,他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的任务是A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B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C没收垄断资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选举产生苏维埃政府,行使人民民主权利18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通告:“冬宫、大本营和邻近的各点已经包围起来装甲汽车转到了革命委员会一边。哥萨克拒绝服从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转到了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手里。”通过这份通告得出的正确信息有临时政府是被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推翻的领导这场革命的是布尔什维克党这场革命的直接目的就是推翻沙皇统治彼得格勒起义在性质上是一次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A B C D19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话的正确理解是A.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十月革命 B.一战促进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C.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战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必备条件20下图为欧洲众多宣传马歇尔计划海报中的一幅。其中参加国的国旗以风车叶片表示,而美国国旗则位于风车负责控制方向处,宣传标题为“无论在任何恶劣天气下,我们会共同向前走”。可见,马歇尔计划A是美国谋求世界经济霸权的开端 B推动了冷战格局的最终形成C有助于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D标志着世界经济体系化的确立 21联邦德同总理阿登纳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的经济需要欧洲的销售市场,同时美国从它面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安全考虑出发和出于它自己的经济原因,就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他所评述的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马歇尔计划C杜鲁门主义 D关贸总协定2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以下图片选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A美苏冷战 B和平与动荡并存C多极化趋势加强 D“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23观察下边漫画:画中握在一起的手上分别写着“缓”、“和”;刀身上都 写着“优势”两字。据此判断该漫画最有可能是讽喻A二战后的美欧关系 B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C二战后美苏冷战 D两极格局解体后的美俄关系24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其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 )A B C D25据朝中社19日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2011年12月17日8时30分现场指导途中因积劳成疾在列车上不幸逝世,韩国欲借此事改善朝韩关系。朝韩矛盾由来已久,它的根源是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导致当时朝鲜半岛分裂的罪魁祸首是A、日本侵略 B、美苏冷战 C、朝鲜内部矛盾 D、朝鲜内战26下图为某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可见,该学者认为A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日本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C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优势 D大国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27某论文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B.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C. 世界经济多元化的趋势 D. 欧洲、日本的重新崛起28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是1973年欧共体9国与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人口(百万人)国民生产总值(1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出口贸易(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亿美元)欧共体256.69106541402100606.2美国210.1113076210702116.6苏联249.756752700215转引自:伍贻康等欧洲经济共同体,人民出版社,1983年欧共体各项经济指标都已超过苏联和美国欧共体总体经济实力开始成为能与美苏两极相抗衡的经济力量欧共体各成员国的合作,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美苏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多极化格局转变AB C D29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改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从越南撤军;不再反对英法拥有独立的核力量;开启美日“友好外交的新纪元”。下列因素中,促使这一时期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对美遏制的加强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和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C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联合国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30这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一组织是A.欧洲煤钢共同体 B.不结盟运动C.亚太经合组织 D.华沙条约组织3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有 ( )以传统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坚持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要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加强科研投入和重视教育A. B. C. D. 32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C.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33美国新闻周刊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美国时代,美国之外的世界正在崛起。下列观点与之不相符的是A欧盟成立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B中国崛起,已成为世界性大国C俄罗斯走出低谷,仍在挑战美国的支配地位 D当今世界和平与动荡并存34某位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A权利法案颁布时 B罗斯福新政实施中C十月革命成功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35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加速了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进程A B C D36有美国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现在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一个1+X的世界”。对“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A是一个动态的数值 B目前尚不能确定X的值C是一个常数 D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37元代王祯农书中说:“四季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曰,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他强调的是A农业生产要把握好农时 B农事安排要注意地域的不同C农业生产要改进耕作技术 D农作物高产要提高土地肥力38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美景。此诗体现了A魏晋时期社会祥和安定 B当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山水诗朴实恬淡的特点 D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39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40 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鼠、牛、虎、兔。下面关于十二生肖与古代文明的关系分析正确的是A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畜牧业是农业的基础C有利于安排农时,发展生产 D家禽饲养,自成体系41 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42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 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4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 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 C.冶铁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44下列关于中国丝织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唐代开始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丝是元、明、清时期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A. B. C. D. 45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看到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买到长沙铜官窑烧制的粉彩瓷器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间观赏沿海风光A B C D 46班固汉书:“(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47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缫丝 B灌溉 C制瓷 D冶铁48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但这种生产方式存在严重的弊端,表现在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新技术不容易推广技术工艺容易失传 代表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A. B. C. D.49下图是某校学生在开展以“明清商业发展”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对图中事物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它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它是行业性活动加强的产物C它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 D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50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了。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5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A井田制的瓦解 B精耕细作的必要性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52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53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C商品化趋势明显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54都城纪胜描写都城临安:“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致四鼓(四更)方静,而五鼓(五更)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这表明在宋代A. 坊市界限明显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 城市政治功能增强 D. 官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力度减小了55清代各地盐商从水陆两路汇聚扬州,有秦商、晋商、徽商会馆就是同乡商人聚会、谈生意的地方。因为各地风俗习惯截然不同,所以各会馆的建筑风格也截然不同。这表明扬州会馆有利于研究 建筑发展史清代外贸史运河文化史商帮发展史A B C D56文学作品虽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必须准确适度。下图所示资料卡片里的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官员纷纷弃官经商的信息证明了明清时西南地区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某些乡宦价值取向的变动可用于研究当时四川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A B C D 57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A.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B.秦汉行重农抑商政策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商皆本,经济民生58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从这句诗中,我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A作为乡村集市的草市出现于宋代 B宋代的草市已具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宋代的草市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 D陆游所说的草市位于东京汴河两岸59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今开封)“茶坊每五更点灯”,“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这一生活场景表明当时A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B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 C市民均以喝茶为消遣 D朱雀门外是茶叶集散地60明朝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纺织、矿冶等行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A商品经济的繁荣 B自然经济的衰微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近代城市的兴起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共40二、材料题(共40分)6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以联合国名义,出兵攻打朝鲜。假设当时有四个不同国籍的人在谈论这件事:甲:二战后我们的经济情况和国际形势,使我们必需完全跟随美国。我们需要美元帮助我们摆脱经济困境,我们支持美国的行动。但我们欧洲需要联合,否则我们可能成为下一个朝鲜!乙:我们已被美国占领,只能任其摆布;我们军队已被解散,美国会把我们作为战争的后方,当然,这也会刺激我们的经济复苏。丙:保家卫国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我们要援助朝鲜,让美国看看我们的实力,别想着欺负我们。丁:我要拿起武器,同侵略我们的美帝国主义决以死战,来保护我们的父母妻儿。材料二 二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必须现在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新力量。一旦世界舞台中的分歧发展成为紧张局势时,为了维护和平,我们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阿登纳回忆录材料三 过去西欧发展经济的许多重要原料和市场都从殖民地获取。战后,殖民地先后独立,这些渠道大大缩小或被堵塞,这使西欧各国认识到国家壁垒需要打破。 材料四 欧洲人普遍认为,欧洲原本是一个统一整体,各国文明皆发端于古希腊罗马文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统一的欧洲才分崩离析,兵连祸结。他们一直都在谋求重建一个欧洲大帝国,实现宗教、文化、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全面统一。“统一”是大多数欧洲人的共同信念和愿望,他们称之为“欧洲梦”,并确信夙愿能偿。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判断甲乙丙丁四个人哪一个是法国人,哪一个是日本人,哪一个是朝鲜人,哪一个是中国人?(8分)(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4分)(3)请结合材料二、三、四,说明二战后,西欧通过什么方式应对当时的国际关系(2分),采用此方式的原因是什么。(6分)6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1) 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8分)材料二 我们试看(春秋时期)列国都城在地图上的分布很容易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它们都邻近河流;以现在所知,几无例外。一部分固然因为交通的便利,一部分也因为河谷的土壤比较肥沃,粮食供给比较可靠。城的作用在保卫,贵人的生命和财富和祖先神主的保卫。城郭的入口有可以升降的悬门,城门时常有人把守,夜间关闭。张荫麟中国史纲(2)根据材料一指出,影响春秋列国建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材料三 开封城的街巷结构截然不同于长安,他的四条御街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连,此外还有东西向的横街,以及南北向的直街,互相连通成街巷网络,把商业区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在许多交通便利的街巷中,都有繁华的“街市”,行市、酒楼、茶坊、食店、瓦子(娱乐场所)等连成一片,形成摩肩接踵、昼夜喧阗的商业长廊。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六百四十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一百六十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樊树志国史十六讲(3)根据材料二,概述北宋时期开封城商业功能的新发展。(6分)参考答案1c【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西方国家并不都是通过暴力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B 不对,所谓西方代议制民主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无产阶级不可能通过代议制民主掌握国家政权;D不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不是资产阶级锻造;C符合题意,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产生了无产阶级,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时常发生,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也有弊端,当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够容纳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它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因此选c。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A【解析】试题分析:共产党宣言表明无产阶级革命已经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俄国十月革命作为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表明社会主义已成功地从理论变为现实 ,因此选A.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3B【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故可以排除CD两项;启蒙运动此时已经结束,排除A项,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点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条件:(1)经济前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也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益突出。(2)思想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3)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的觉醒。(4)实践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深刻揭露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1847年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负责起草同盟纲领。4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基本力量、实现目标的手段及其理论依据等,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以说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答案为D。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最佳选择题。四个选项都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但最基本的历史条件需要从这一理论产生的经济基础方面分析,即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故选D。考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点评: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包括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6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思想来源是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故选D。考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点评: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使资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暴露。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独立的工人运动的兴起,失败的结果表明他们需要科学理论指导。思想基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到工人运动中总结经验。7C【解析】试题分析:属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属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俄国十月革命是在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背景下爆发,因此选C。考点:马克思主义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8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应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邀请为其撰写纲领,即共产党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答案选A,B C D三项与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史实不符。考点:共产党宣言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 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嘻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是对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变形翻译,答案选C,A B D三项与题中诗句含义明显不符。考点:共产党宣言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 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10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恩格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条件和经济根源。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显露。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基础,是其主观条件。故选B。考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点评: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包括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1C1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A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基础,B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C是其诞生的理论基础,D是其诞生的实践基础,在所有的条件中经济基础是最基本的前提,答案选A项。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点评: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对此应该予以关注和系统总结:(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固有基本矛盾的逐渐暴露。(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3)思想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理论来源。(4)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深人工人群众,总结工运经验,致力于理论研究,广泛汲取优秀思想成果。1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可知,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所以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性,据此可以判断当时二月革命之后革命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即十月革命是暴力革命,不是和平发展,故此时期应是二月革命之后至七月事件之前,俄国所处的形势就是革命将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所以答案选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四月提纲14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革命是指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第二次革命指的是十月革命;“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是指1917年4月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四月提纲提出之初遭到党内的反对,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事实的证明,列宁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本题选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15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1917年俄国进行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故材料叙述的“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是肯定了二月革命。故选D。考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题干的“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主题与“错误”这一限定词。ABD项历史事件与题干主题一致,对共产党宣言的意义、二月革命的性质和共同纲领的性质说法正确,C项中“提出争取以武装起义方式,夺取政权”说法错误,应是由资产阶级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考点: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与四月提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17B【解析】试题分析:A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没收垄断资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选举产生苏维埃政府,行使人民民主权利,以上都是发生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的事件,故可以排除,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十月革命点评:十月革命的特点:革命道路: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革命理论: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实践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革命过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18D【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中“装甲汽车”、以及“政权转到了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手里”可知,这次革命是一场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正确。这次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委员会,所以是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明显不符合题干所述,正确。答案为D。考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主旨含义,并有效结合史实。1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关系的认识。由“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可知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动了革命的发生。A、D项是错误的。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B。考点:十月革命点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客观方面:俄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具备革命发展的物质基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阻碍社会进步,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俄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国内矛盾尖锐。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为革命创造了机会。主观方面:俄国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 有列宁领导下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农民。 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的指导。20C【解析】试题分析:A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图片中西欧各国的国旗都组合在了一个风车上,能显示西欧各国在经济上的一体化前景,同时由于美国国旗控制风车,揭示的应该是美国操纵的马歇尔计划,故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2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结合材料信息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从材料中“美国从它面对世界共产主义”“考虑”,“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可以判断此事件的背景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帮助欧洲经济的复兴重建,只有B符合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2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研究性学习。从题干中有关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图片中综合分析,能够得出就是在冷战阴影下复杂的国际关系,柏林墙是美苏在欧洲冷战的体现,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苏在亚洲冷战中的热战的体现,古巴导弹危机也是美苏对峙的体现,故选D。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23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第一世界是当时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因此AB排除;结合题干中的图的阐释:表面缓和,背后握刀。这体现了二战后的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俄国的优势不复存在,因此D排除,C符合题意。考点:美苏冷战点评: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指明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应联合起来,结成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政策。24C【解析】试题分析:是1871 1918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二战后在分区占领基础上,英法美三国控制的区域和苏联控制的区域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国家;是二战后形成的四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是东欧剧变后,1990年重新完成统一的德国。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考点:德国的统一和冷战点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仅一个世纪的时间德国就经历了两次统一。还可以考查两次统一的相同点:1871、1990年德国两次实现了统一。德国两次统一的共同点是 A.均通过战争的方式得以实现 B.均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均摆脱了法国的控制 D.均促进了德国经济发展2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史实可知美苏冷战造成了朝鲜半岛分裂和印度的分裂,所以导致当时朝鲜半岛分裂的罪魁祸首美苏冷战,答案选B,A项是其发生的背景, C D两项是其朝鲜半岛分裂的重要原因。考点:美苏冷战的影响点评:美苏冷战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2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对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的理解。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世界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出现,其表现为“一超多强”的局面,且在题干中重点强调了美国作为“一超”在多极化中的优势,故A的表述不合史实,C符合题意;日本至今还在为成为政治大国的梦想努力着,所以B的表述也不合史实;多极化趋势后的世界形势的发展,局部战争不断,可见D的表述不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表现27AC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出现的时代背景,当时日本、欧洲、第三世界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促进了世界格局朝多极化发展。其与经济全球化存在概念上的差异。考点: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战后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8D【解析】试题分析:项明显错误,但就国民生产总值的情况欧共体就未超过美国;从表格可以看出,1973年欧共体与美国的势力对比差距进一步缩小,这说明欧共体总体经济实力开始成为能与美苏两极相抗衡的经济力量,欧共体各成员国的合作,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美苏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多极化格局转变。因此正确,故选D。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29B【解析】试题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日益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发展等,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ACD表述片面,因此选B.考点: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点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相对的。前者是根源性、本质性、决定性的原因,一般应在经济基础、社会性质、阶级本质中去寻找;后者则是因果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物的原因,往往是指导火线之类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导致历史事物发生的若干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在单项选择题中,与根本原因没有多大区别。客观原因是相对主观原因而言的。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若干个,凡是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的原因就不是客观原因。“前提”,本来是指推理中已知的判断。前提条件,也就是先决条件,若干条件中主要条件。前提和条件,实际是指主要条件和其它一般条件。30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和时间“60年代”这两个信息可以看出这是不结盟运动。故选B。A项是在50年代;C项是在80年代;D项是在50年代。考点:不结盟运动点评: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成立,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第二届不结盟运动时,就把主要任务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世界多极化趋势等需要掌握。31C【解析】试题分析: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制定了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并且制定了经济发展计划,使经济发展有步骤的进行,因此错误,正确。日本积极的吸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转变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重视教育的作用,加大科研的投入等,给我们以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错误,正确,故选C。考点: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点评: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方面。一方面使外部环境,一个是美国的扶植,军需订货等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另一个是西方国家同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有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个方面是日本自身的民主化改革,重视教育,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等都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3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表明了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正谋求政治上的相应地位,故选B项。考点:日本的崛起点评: “冷战”开始之后,由于对抗苏联的需要,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美国开始改变对日政策,由经济制裁转为经济扶持。这就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日本自身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33D【解析】试题分析:由“美国之外的世界正在崛起”可知,除美国超级大国外,世界其它强国对其构其制约,呈现多极化趋势,这些力量就是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等,D项没有从题干材料中反映,故D项正确。考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点评:本题实际上是考查了对一超多强的涵义的理解,难度小。34D【解析】试题分析:由“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分析,并依据教材知识,此反映的是两极格局的瓦解。A项是17世纪,排除;B项是20世纪30年代,排除;C项是20世纪初,排除;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全球范围的意识形态对抗逐渐减弱,答案应为D项。考点:苏联解体点评:本题考查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3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先从选项入手,这样就只须分析。项分别其政治与经济两个方面的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并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点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可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角度考查其影响。36C【解析】试题分析:1是指超级大国美国,而X是代表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等多强,因此X不是一个常数,这应是一动态的数值,不确定性,大概性,ABD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故选C项。考点:考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并依据教材相关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37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引文强调的是农业要因时制宜,即把握好农时,因为农业生产是具有高度的季节性,指出须根据历法上的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来确定应当进行哪些农事操作。据此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地域、耕作技术与施肥的内容,排除BCD,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时与农业的发展38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A项错误这是陶渊明想象的,而不是当时的真实情况;B、C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材料的意思是“养蚕可以收获长丝,秋收也没有赋税。孩子们纵情地欢歌,老年人也能随心游逛。”这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产生的特点39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两大特点,男耕女织和辛苦劳作,个体分工只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并非因由,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形态从春秋时期延续到整个古代中国,并未受社会制度变迁的影响,况且,上层建筑不能决定经济基础,故B项错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小农经济和铁器牛耕在古代中国始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