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8484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某同学在写一篇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 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考点: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D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出现农村民间集市“草市”;BC是在明清时期出现;A符合题意,宋朝时期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放宽,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出现“夜市”。2.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答案】B【解析】考点:海禁。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解读题中“因势利导,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奉旨允行”等信息, 可知明政府对“海禁”政策有所放松;又依据“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 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等信息,可知政府是“有条件的开放”,故 A 项中“废止”与题 意及史实不符;B 项符合题意要求,正确;国家对外贸易的决策权在中央不在巡抚,故 C 项错误; D 项中的信息题中材料没有涉及,明初的郑和下西洋表明朝贡贸易仍然存在,故 D 项错误。该题答 案为 B。3. 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 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 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 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 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 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答案】D【解析】考点:小农经济解体。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中国小农经济解体的标志是家庭手工也与农业的分离,材料中“粮食蔬菜自给自足” “家庭纺织业已被淘汰殆尽”说明该地区自然经济已经瓦解,故本题选择D项。A、B和C均不是小农经济解体主要标志。4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答案】C【解析】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材料关键词“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此人主张政府应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19世纪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后,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 B C D【答案】B【解析】考点: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包括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再次进行经济侵略和商人盲目生产造成了投资规模过度,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6“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共85篇,1959年共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1960年基层队“大跃进”有所反思A.B. C.D. 【答案】B【解析】考点:大跃进。“大跃进”并非仅限于农业领域,还涉及工业及其他领域,故与史实不符。表述正确。因此选B项。7.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答案】D【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比较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农民并非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说明农民主动实施某种制度,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正是自己闯出了一条农业承包责任的形式,符合题干意思,故本题选择D项;A、B和C均是“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不符合题意。8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 B C D【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说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广;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说明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所以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始终起主导作用,不符合史实。所以本题选A。9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答案】C【解析】考点:生活习俗变迁。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漫画并获取信息的能力。漫画中此人剪掉一根鞭子不能“崇尚西洋”,故A项错误;漫画体现不出是刻意保留,故B错误;漫画中剪辫子的人剪掉一部分代表崇尚西洋,还保留一部分表示保留国粹,说明时人传统观念依然存在,故本题选择C项;D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10. 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A.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答案】C【解析】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所以答案选C。11哥伦布在遗言中说:“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我发现了很多其他住着食人者的岛屿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结合这段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结论具有真实性的是A哥伦布曾经到达过印度并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 B哥伦布根本没有到达印度C哥伦布到达印度时,印度附近岛屿上住着食人者 D哥伦布在死时才知道他发现了印度【答案】B【解析】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材料可以知道,哥伦布到死都不知道他所到达并不是印度,而是美洲,所以答案选B,而A、C、D并不符合史实。12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相容于当道,被迫流亡他国。1631年,他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他问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城市更让人如愿?”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流亡于A意大利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答案】C【解析】考点:荷兰的殖民扩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迁移运用能力。根据时间信息“1631年”可知,反映的是17世纪的欧洲状况,根据所学知识,17世纪荷兰攫取了海洋霸权,成为“海上马车夫”,成为世界各地物品的交流集散地,C项符合史实;此时,贸易中心已由地中海沿岸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已经衰落,西班牙已丧失了殖民优势地位,英国殖民帝国地位还未确立,所以A、B、D项排除;故选C项。1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答案】C【解析】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大工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创造了交 通工具、加速了流通,开创了世界历史等。所以答案应该是C。14“引起我们注意的还不仅是资本数额的巨大同时还有消除竞争,用有计划的生产组织代替资本主义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无政府状态。”材料作者的意图是A用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 B用手工工场代替家庭手工业C用垄断组织代替机器工厂 D用国家垄断代替私人资本【答案】 C【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史料分析和概念理解。“资本数额的巨大”“消除竞争”“有计划”“代替资本主义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无政府状态”,表达了一种新的组织要代替当时无政府经济。A项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是自由主义,与“计划的生产”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家政权作用,排除D项。所以答案应该是C项。15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展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蒸汽汽船 汽车 珍妮纺纱机 电灯A B C D【答案】 C【解析】考点:“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展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应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科学和技术的真正结合。汽车和电灯的发明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而蒸汽机和骡机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16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答案】C【解析】考点:电影艺术。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中无法判断已经实行新政且取得成绩,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美国经济危机时亦有社会暴乱和动荡,且从题干中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可知淡定应对表述不准确,故B项错误;从“幻想型”“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可知逃避现实希求慰藉表述与题意最为符合,故C项正确;现代主义艺术特点是反传统和个性化,而题干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7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冲击着全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救市措施。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做的有益探索是A图一:胡佛村,“自由放任政策”的深渊 B图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股票的卫士C图三:失业保险卡,生活有保障 D图四:挖沟渠,以工代赈【答案】D【解析】考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题干要求的“各国纷纷采取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救市措施”,备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干要求,其他三项都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择D项。18下列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史与论,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史实结论A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每小时最低工资为10美分有利于提高就业率B企业纷纷接受政府提出的“蓝鹰”行动计划体现了企业的自由选择权C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生活保障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1936年凯恩斯提出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最大规模的实践【答案】C【解析】考点:规定工人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有利于缓和劳资关系,故A项错误;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政府发起“蓝鹰”行动,凡遵守法规的企业在其产品上贴“蓝鹰”标志,以示守法和致力于复兴,由此可见,企业接受“蓝鹰”行动计划并不是出于自由选择,而是政府干预的结果,故B项错误;为老人、残疾人、孤儿提供生活保障,有利于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D项史实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凯恩斯结束了西方经济思想史上自由放任的统治地位,史实与结论不一致,故D项错误。19下表是1983年英国一个四口之家的家庭收入数据统计,对此解读正确的有有职业时 每月英镑失业后 每月英镑工资12000失业救济4405儿童补助1300儿童补助1300房屋补助829房屋补助2700纳税1988税收回扣300国民保险金1080附加补助475实际收入11061实际收入9180政府注重保障儿童权益 国家承担全部的福利开支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影响福利制度消除了社会贫困A B C D【答案】A【解析】考点:社会福利制度。战后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的资金来源由三部分组成,不只是国家全部承担,所以国家承担全部的福利开支错误。社会福利只能是在一定程度改善贫困者的生活,不可能消除社会贫困,故福利制度消除了社会贫困错误,所以答案选择A项。20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迎来“新经济”时代,下列有关美国“新经济”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经济持续增长 B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逐年走低C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答案】C【解析】考点:美国新经济。克林顿时期的新经济从实质上来说是坚持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故选C。2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它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 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 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答案】D【解析】考点:“新经济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其实党向新经济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说明保尔对新经济政策有比较正确的认识,A项说法最符合题意,且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22“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解析】考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材料中的“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苏联实行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实施;1956年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政治的改革,都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间上不吻合。所以答案选C23.下表是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年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电力15107432煤664343钢555433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计划经济取得伟大成就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重工业发展速度快 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A. B. C. D. 【答案】A【解析】考点: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经分析可以归纳为二战前苏联的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此题考查的是苏联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表格中无从体现。24苏俄(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开展玉米运动;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反映的是斯大林时期开展工业化建设;因此选B.25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D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答案】C【解析】考点: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是在不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的框架下进行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并未根本改观,因此理论上没有形成突破,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26(14分)经济政策的制定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三 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四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摘编自钱满素美国文明材料五 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2)根据材料三、四,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2分)(3)依据材料五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并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史实分析其得失。(6分)(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你认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2分)【答案】(1)中国:强化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成为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2分)西欧:大力扶植工商业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2分)(2)调整:从自由竞争到国家干预。(2分)(3)理由: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扩大工业品市场;帮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任答2 点,2分)分析: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农村建立起来。(史实1分,分析1分,共2分)1958年开始在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史实1分,分析1分,共2分)(4)遵循经济规律;立足国际国内形势,适应时代需要,及时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言之有理即可,任答2点,2分) 【解析】考点:本题的切入点是经济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1)由材料一的关键信息“实行重税政策”“税关、税卡林立”“鼓励发展”“给予扶植”可推断出中国和西欧的经济政策,再从历史的进程和资本主义现代化角度回答即可。(2)由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到罗斯福新政可知,调整内容是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说明罗斯福作出的历史贡献。(3)20世纪50年代将农民从组织起来的表现主要是对农业的改造和1957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目的是适应工业化的发展和早日建成共产主义,但是由于脱离了我国的国情,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4)属于开放性设问,关键是要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顺应实际、适时调整等方面概述。27. (12 分)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 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 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 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 那些小自耕农) 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 随着”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3分)(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3分)(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2分)【答案】(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因素:议会立法。(4分)(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3分)(3)推动: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3分)(4)关系:横向关系: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纵向关系: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2分)【解析】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1)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圈地运动的认识与理解。回答第一小问时 要从材料一中 “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提取信息:圈地运动是暴力使农民离开土地,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的角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英国议会立法的视角去分析原因。(2)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工业革命条件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要结合材料“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促进乡村银行的发展,为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所提示的信息并联系所学内容从原料、资本、市场以及劳动力等角度综合分析归纳总结。(3)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中农业革命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要结合材料“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大农场,农业机械日益增多”,从生产关系变革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以及生产力的进步等方面加以分析概括。(4)主要考查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本题属于属于开放型试题,回答时要依据所给材料结合所学围绕“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的信息,还要注意“横向”是指不同行业的关系;“纵向”是指不同时期的联系及主线,依据这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作答即可。28. (12 分)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主要派别对新政的认识认识的史实依据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如:。激进的左派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新政存在局限性,如:。 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总统扩大权力,违反宪法。多数民众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社会得以发展,如:经济恢复;遏制法西斯势力;生活水平提高。 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请回答:(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2分)(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3分)(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与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2分)(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5分)(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00字左右。)【答案】(1)事件: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或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2分)(2)因素:罗斯福优秀的人格魅力。表现:乐观情绪。新意:注重人文精神,使历史形象更立体、丰富(或开阔史学研究的视野)。(3分)(3)史实:整顿金融体系(或监督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以工代赈等)。 经济危机未能完全消除(或缓和劳资矛盾有限,保障措施不全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2分)(4)(提示)论述罗斯福新政的机遇,需要从当时美国社会的特定背景出发,既要看到必要性,也要看到可能性;论述罗斯福新政的挑战,则是从另一个视角论述新政实施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本质及社会部分阶层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认识到新政实施的阻力和困难。应综合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大危机的时代背景、面对危机胡佛的不干预政策、危机爆发后美国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严重性、新政内容的必要性以及产生的各种影响、新政的作用等把握“机遇与挑战”的表现。【解析】考点:罗斯福新政。(1)通过图片可知1930年前后,美国的失业率激增,这可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角度作答;1935年左右,美国的失业率下降,这可从罗斯福新政的举措角度作答。(2)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罗斯福成功的因素应归结于人性魅力”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注入乐观情绪”作答;第三小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3)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4)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什么政策?(1分)为什么说“这个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2分)(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1分)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僵化”的苏联模式指的是什么?列举二战后苏联对该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代表人物。对于该模式的评价,有人认为,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有人认为,它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走向正确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你是如何评价的?(6分)【答案】(1)政策:新经济政策。(1分)突破: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建设社会主义。(2分)(2)罗斯福。(1分)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或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2分)(3)模式:斯大林模式(1分)。人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2分,答到其中2点即可。)评价: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但也存在严重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3分)【解析】考点:经济体制的调整。(1)要围绕新经济政策及其实质加以分析。根据材料“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即充分利用商品市场关系扩大生产,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2)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很多,最大的特点是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3)很容易可以看出,僵化的模式指的是斯大林体制。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苏联体制进行了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对于斯大林体制这一模式的评价,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