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81440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礼记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一记载反映了()A分封制开始出现B阶级矛盾尖锐C社会贫富分化严重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解析: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体现了“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强调的是家族血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也仅体现了人自私的一面,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天下为家”,体现了家天下的开始;“大人世及以为礼”体现了世袭制成为定制,故D项正确。答案:D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这种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世袭制解析:分封制是一种为巩固周王室统治而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封对象主要为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与材料“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不符,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一种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与材料“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不符,故C项错误;世袭制是一种权力在一姓中世代相袭的制度而不是“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3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解析:本题考查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理解。 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原则,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答案:C4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其根本目的是()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打破旧有附属国的界限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解析:分封制的根本目的就是:“封邦建国,以蕃屏周”。答案:D5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依据题干材料中“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汉宣帝不同意“纯任德教”“周政”,他把“周政”等同于“德教”, “德教”即道德教化,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道德教化这一含义。答案:D6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A7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C汉 D唐解析: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四海、为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反映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可知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答案:B8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解析:本题的有效信息是“皆决于上”,即反映了皇帝总揽全国大权。答案:B9“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C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解析:从“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故可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与皇帝集议,增加了丞相的权力,不能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君臣集议不是强化君主独裁的措施,故D项错误。答案:A10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从秦始皇行郡县制的目的方面考虑,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而实行的,不可能是强化地方的独立性。答案:C11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以下对中央集权制度评价正确的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迅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应对突发事件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专制统治产生的根源A BC D解析: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能够调动全国的物力、财力、人力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错误;中央集权制与专制主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排除。答案:B12李贽说:“始皇帝,千古一帝也”。唐朝吴兢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D以上的说法全部都不对解析:从题干可知李贽强调的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等开创性措施,这是置于历史发展角度评价;吴兢强调秦始皇暴政以致秦朝二世而亡,这实际上站在人民角度评价。答案:A13如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 )A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C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解析:“推恩令”颁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推恩令”的施行有利于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项“消除”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故B项错误;“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是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与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推恩令”的施行有利于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故D项正确。答案:D14汉武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A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B让身边工作人员等参与军国大事C实行察举制度D实行郡县制解析: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所以A、D属于秦朝的内容,应该排除;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让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故B正确;察举制度是选官制度,C不符合本题题干要求。答案:B1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唐之于汉的“变动”体现在()A皇帝制度的确立B郡县制的实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与汉朝对比而言,主要是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和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革,故选D项。其余三项明显不是唐朝政治制度的变革。答案:D16唐朝政府一切最高命令,叫作“敕”,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而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由此可推断中书省的职能是( )A审核决策 B拟撰诏书C执行决策 D监督审判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的职能是审核决策,故A项错误;根据“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可知,中书省的职能是拟撰诏书,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省执行决策,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御史台监督审判,故D项错误。答案:B17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 B行政权C军政权 D财政权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答案:B18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A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解析:根据材料“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表明科举使士人的心理发生扭曲,人性得不到应有的伸张,故A项正确;科举选拔人才注重才能,故B项错误;材料“高兴得发了疯”,强调科举制的弊端,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科举的程序及试题的特点,故D项错误。答案:A19元朝为有效地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地方上以行中书省总揽“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各种军政大权。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有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为此他()A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B设立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C设立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D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解析:本题一定要注意两个概念:“三司使”和“三司”,三司使是宋朝时为制约宰相,设该职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而三司是明太祖为了加强中央,分化地方,把地方权力一分为三的管理措施。其余A、D两项主要是针对中央而提出的措施,跟本题联系不大。答案:C20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A宗法分封体制 B“丞相”体制 C监察体制 D科举选官体制解析:由“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可知材料所指为“监察体制”,故C项正确;宗法分封体制未形成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指体制不仅包括中央也包括地方,故B项错误;该体制自秦朝创立,而科举制为隋朝所开创,故D项错误。 答案:C21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反映了明朝()A出现宦官专权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D中央集权的强化解析:明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加重了皇帝的行政负担,而不是减轻,故B项错误;材料“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材料“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反映了明朝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答案:D22清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B“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C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解析:本题要求对选项所传达的信息要与课本中内容相对应,A是皇太极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C是康熙时设南书房,D是雍正时设军机处,相比较而言,军机处的设立是清前期最重要的加强皇权的措施,也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答案:D23清朝嘉庆时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一管部,方有趋公之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B国家政治稳定以致无事可理C军机处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张D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解析: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造成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的原因是被军机处架空了,不是因为国家政治稳定的原因,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清朝嘉庆时”和所学可知已建立军机处,逐步成为国家的中枢权力机关,取代了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作用,故C项正确;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在材料无体现,导致内阁大学士无事可为是制度变迁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24下列加强封建专制的措施,明清两朝共有的是()A中央设内阁和六部 B设置军机处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D废除丞相解析:设立厂卫特务和废除丞相都是明朝特有的产物,而设置军机处是清朝才出现的。明朝和清朝都有六部和内阁。答案:A25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C中朝中书门下内阁D尚书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解析:根据题干所示应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其发展趋势应该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朝的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明朝内阁制是废丞相,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故本题应该选择B。答案:B二、非选择题(50分)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图1。图1材料二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近年一些地方宗族活动又兴,新建祠堂不少(如图2)。材料三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礼记丧服四制(1)图1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有何特点?(4分)(2)结合材料二(图2),分析宗祠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是否具有历史价值?为什么?(6分)(3)材料三所反映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4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宗法制的影响?(4分)解析:第(1)题,图1体现的是主干和枝叶的关系,由此判断是宗法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特点即可。第(2)题,作用主要从人际关系等方面回答;历史价值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组织答案。第(3)题,第一小问要从神权色彩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直接回答宗法制的积极作用。第(4)题,要利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答案:(1)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父系血缘维系的政治等级制度。(2)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关系等。有。宗祠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的来源,利于研究建筑、社会生活等。(3)含义:把天、地、国、家连为一体,息息相关。积极意义:利用血缘等关系巩固和发展了王权。(4)一方面,在古代社会保证了各级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巩固统治;另一方面,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7(16分)唐代的中央官制成熟完善,宋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图2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图1 唐代中央政制和架构图2 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材料二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4分)(2)根据图2和材料二,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代中央集权制如何导致“君主独裁体制”形成?(6分)解析:本题以唐宋中央官制的变化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注意从地位下降和职权分割两个角度归纳特点。第(2)题,可从加强皇权、降低行政效率、增加财政开支等角度分析影响。第(3)题,注意省略号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可根据“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和“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分析“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答案:(1)宋代宰相只是众多高级官员中的一位,而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处处受其他部门掣肘。(2)扩大了决策部门及决策者的数目,达到互相制衡,加强了皇权;能集思广益,却也会降低行政效率;官员数目大增,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宰相处理的民政经常涉及军事和财政问题,如果宰相与枢密使和三司使未能有效地沟通和合作,政策便难以施行。(3)中央各常设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由于掌管各种政务的官员职级相同,部门之间如有冲突或合作,需要君主介入和仲裁,这就提高了君主在日常决策上的地位。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 材料三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据贞观政要卷二 从三则材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材料,并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论证题中的观点。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即“皇权独尊”。材料一中“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倚办于上”说明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材料二中“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说明君主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大于法治。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要求大臣积极进谏,以此约束个人的独断行为。做答时应先选取材料再进行论断。答案:材料:材料一、材料二。论证:材料一表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作出决定,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具体执行。可见,自秦朝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时起,君主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材料二充分反映了一个根本事实,“人主意指”是凌驾一切之上的,君主爱怎么办就得怎么办,过去一切制度、律令,都必须依据在位君主承认与否,而决定是否继续生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