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三节 教案一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三章.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72614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三节 教案一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三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三节 教案一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三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三节 教案一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三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三节 教案一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三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2.掌握保路运动的概况。3.掌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德育目标1.皇族内阁的成立说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完全是一场骗局,它说明清政府顽固不化,已不可救药。2.以四川为中心的保路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收回利权斗争,它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通过对这场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能力目标1.通过对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破产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提高从材料中去分析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武昌起义成功后复杂形势的认识,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2.保路运动。3.武昌起义。教学难点对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本质的分析。教具准备1.投影仪。2.多媒体电教设备。教学方法1.论证法: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一些基本史实对有关历史结论进行分析论证。例如运用史实对清末“预备立宪”进行分析论证。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教学过程中,创设课堂思维环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问题,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3.讨论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有兴趣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讨论解决,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分析总结。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这节课的内容没有太多需要进行理性分析的地方,因而教师可以给学生较多的自学时间,然后做一些疏理工作即可。对于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教师应注重从清朝立宪官员的话语中揭示其实质;对于保路运动,重点让学生理解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对于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一目,教师应重点讲述原因,对于武昌起义到湖北军政府成立的过程,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进行掌握。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当中国历史进入到20世纪前十年的时候,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统治中国的清王朝气数已尽,但它是不会自己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么,清王朝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作为主角的最后表演是什么呢?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又是怎样来实现它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使命的呢? 板书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板书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1.“预备立宪”,“预备”“仿行”大纲皇族内阁教师讲述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猛烈冲击着清王朝的腐败统治。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被迫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教师提问那么何谓“预备立宪”呢?学生回答清政府只是摆出了要实行立宪的架势,至于何日真正实行立宪,那就不得而知了。教师提问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3页小字部分,分析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1905年,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归国后,指出“立宪”的真正用意;一是可保“皇位永固”;二使“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教师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消灭革命党人,维护满清王朝专制统治。这充分暴露了清王朝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的国家机器,使满族贵族继续专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实质所在。教师提问请大家阅读教材,举例说明,哪些史实能说明清政府实行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学生回答(1)慈禧太后接见五大臣时,讲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真实目的,名为“立宪”,实质是维护清王朝专制统治。(2)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至高无上。(3)1911年,设责任内阁,满洲皇族占内阁多数,被称为“皇族内阁”。教师总结综上所述,“预备立宪”实为一场骗局。投影显示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学生回答选D。教师分析本题是一道旨在以考查学生历史阐释能力的程度型选择题,要求考生从一定的理论高度,结合历史发展的客观情况,对历史事件加以深刻分析。题目中所列出的四个备选题项,在不同层次上都与“预备立宪”是骗局有一定的关系,而题目要求选出的是主要原因。这就需要考生在进行分析比较时,抓住实质问题,认清“预备立宪”是借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的本质,排除A、B、C三项,故正确选项为D项。板书2.立宪派:要求变革 反对革命教师讲述清末立宪派是指20世纪初中国政坛上出现的一个政治群体。立宪派的头面人物,在国内主要是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与官场有联系的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著名绅士。在海外的代表人物则是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立宪派的基本主张是: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一下,召开议会、建立责任政府,以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能参与政权。教师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20世纪初,清末立宪派的主要政治活动有哪些?学生回答(1)鼓吹君主立宪,以新民丛报为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论战,结果以失败告终。(2)发起恳请清政府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使其幻想化为泡影,由此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一部分开始倾向革命。课堂思考如何看待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学生讨论教师分析从主观目的来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从活动本质来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从客观影响来看具有进步性:清政府实行的某些措施,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从实际作用来看具有背离性:在直接影响方面,它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在根本影响上,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和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本质的落后性。板书二、保路运动1.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教师讲述20世纪初,中国人民展开了一系列收回利权的斗争。经过斗争,中国人民收回了很多权益。并筹集了大量资金,准备投资于自己的实业。但就在这时候,清政府于1911年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当时人们很清楚,作为清王朝是没有财力去修筑这些铁路的,很自然地,清政府必然要把铁路主权转手交给帝国主义国家,“铁路国有”政策的实质就是卖国政策,因而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板书2.保路运动的高潮(四川)保路同志会 荣县革命政府 保路同志军教师讲述保路运动最先开始于湖南,但四川地区规模最大、最为激烈,甚至出现了武装斗争的形式,出现了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并成立了保路同志军。清政府被迫从武汉派兵去镇压,之后,武昌便发生了起义,由此来看,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课堂思考保路运动与辛亥革命之间关系如何?教师分析四川保路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初期为立宪派领导,采取和平请愿的方式;后期发展为同志军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在很大程度上起了领导作用。保路运动使清朝在四川的统治陷入了混乱,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党人和全国人民的革命信心,促使革命迅速高涨,对武昌起义起了直接推动作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板书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1.原因: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众基础组织准备教师讲述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的爆发和胜利绝不是偶然的。(1)条件:武昌起义是在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推动下爆发的。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湖北革命党人策划武装起义提供了有利契机。湖北革命党人长期大量的宣传工作和积蓄力量的工作,为起义做好了充分的组织和物质准备。(2)胜利原因:武昌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并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因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传播;武汉是资本主义国家入侵较早的地区,人民的反抗情绪较高,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最后,革命党人在这一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尤其是在新军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板书2.过程:191110101012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夜,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士兵鸣枪起义。各营士兵三千多人冲击营房、占领军械库,激战一夜,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武昌起义成功,史称“辛亥革命”。板书3.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改元黄帝纪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旧军官黎元洪任都督。板书4.形势多媒体显示教师讲述武昌起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到1911年11月下旬,绝大多数省区宣告脱离清政府独立,成立军政府。这一形势表明,清政府的统治已陷入土崩瓦解之中。另一方面,各省立宪派和封建旧官僚、旧军官相互勾结,控制了全国大部分政权,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失败的危机。课堂总结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下,清政府为消除革命,维护封建统治,搞了一次“预备立宪”的骗局,清政府不可能再继续统治下去。以保路运动为导火线,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的统治随即土崩瓦解。布置作业1.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后存在着哪些进步的政治倾向?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各阶层在这些政治倾向上表现出怎样的分歧和一致性?试结合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的有关史实加以分析说明。参考答案:(1)进步的政治倾向: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2)分歧:维新派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变法维新,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主张借鉴法美经验,实行三民主义,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有历史渊源的立宪派围绕着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系、斗争手段以及对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态度发生了大争论,进一步宣传各自的思想。一致性: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运动,先后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步斗争的主流。在清政府新政失败和“预备立宪”骗局破产后,立宪派内部分化,一部分人倾向革命,在总体上立宪派对清政府大失所望,促使立宪派与革命派在对抗清政府问题趋向一致。立宪派领导的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支持并配合了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并在事实上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武昌起义,立宪派和革命派联合起来控制各地政权,共同促进了清朝统治的瓦解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而立宪派与革命派向袁世凯的妥协退让更反映出二者本质上的软弱性和一致性。2.在近代史上,清政府推行了哪三次“新政”?它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参考答案:第一次推行“新政”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和太平天国革命迅猛发展,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中。其目的是为了加紧中外勾结、“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封建统治,为此,清政府在中央设立总理衙门和推行举办洋务的自强新政。由于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由于洋务活动受到列强控制,结果,中外势力勾结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清朝中央政府机构开始殖民地化,便于列强控制我国的内政、外交;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第二次推行“新政”是在甲午战争战败,帝国主义掀起反分狂潮,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中。清政府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实行戊戌新政。由于变法法令严重损害贵族官僚和地主阶级利益,受到强烈的抵制,由于光绪帝没有实权,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第三次推行“新政”是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中,为欺骗人民、缓和社会反清情绪,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由于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激化社会矛盾;由于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使其骗局破产。清政府没能摆脱内外的困境,陷于空前孤立境地。板书设计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1.“预备立宪”:“预备”“仿行”大纲皇族内阁2.立宪派:要求变革 反对革命二、保路运动1.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2.保路运动的高潮(四川)保路同志会 荣县革命政府 保路同志军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1.原因: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众基础组织准备2.过程:1911103.湖北军政府的成立4.形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