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二)岳麓版选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60860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二)岳麓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二)岳麓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二)岳麓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二)岳麓版选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此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井田中集体劳动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B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项式C封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析:材料反映的中心思想是在公田中劳作不肯出力,在私田中劳作积极性高涨,证明土地私有制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答案:C2春秋时期,齐国进行赋税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目的是()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解析:首先明确“相地而衰征”的内容: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它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其次逐个分析备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出答案为A。答案:A3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意义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词是“影响最深远”。据所学知识,A项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答案:A4“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A大化改新 B商鞅变法 C忽必烈改革 D孝文帝改革解析:材料中叙述了少数民族在和中原文化的结合中实现飞跃,排除A、B。注意题干中的“森林民族”。答案:D5下列关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是封建性的改革都使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都受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对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背景、措施和影响的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6据文献通考记载:“宋神宗后期某年北宋税赋总收入为52 010 000石(共7 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占30%,工商税占70%。”以下说法不能反映该数据的是()A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B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政府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D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促进了政府收入的增加解析:此题主要要求学生了解王安石变法对国家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对题干有效信息的提取,王安石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理财。答案:D7古人韦骧曾在诗中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他在诗中称赞的改革是()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解析:王安石采取“理财”新法,例如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出现了诗人描绘的经济发展的盛况。答案:D8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本质”问题,理解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答案:D9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明朝面临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蒙古贵族的劫掠C明政府政治腐败,财政困难D社会矛盾尖锐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其危机的表现,而B、C、D三项均是危机的某一方面。答案:A10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解析:秦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宗法传统势力较弱,这样内政改革阻力较小,商鞅变法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六国,“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国实现得最为彻底,最终秦国得以开创历史新局面。由此可见,各国对旧制度变革的程度与其发展有很大关系。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题14分,第12题16分,第13题16分,第14题14分,共60分)11(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魏孝文帝末年到魏宣武帝之初,“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洛阳伽蓝记卷四材料二材料三“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请回答:(1)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直接促成了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2分)(2)材料二的景象都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出什么共同问题?请具体分析二者形成的原因。(6分)(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2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4分)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和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中“百姓殷富库藏盈溢”可知;第(2)题从鲜卑贵族穿汉装、写汉字等信息可知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趋势。第(3)题从“民生”角度回答;第(4)题比较二者的共同点。答案:(1)均田制。(2)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原因:由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汉人也学会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由于北魏孝文帝提倡学习汉族文化,把鲜卑族勇武质朴、刚劲豪迈的文化风格融入汉字书法中,从而形成了气势雄浑、刚劲有力的书体“魏碑”体。(3)推行租调制;移风易俗,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等。(4)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1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 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材料二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洛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等乃至“平城”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在瓷业、农业、科技方面都是北朝留下的,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材料三文炳拜稽首曰:“今南方已平,臣无所效力,请事北边。”帝曰:“朕召卿,意不在是也。竖子盗兵,朕自扶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尽以托卿。卒有不虞,便宜处置以闻。中书省、枢密院事无大小,咨卿而行,已敕主都,卿其勉之。”元史董文炳传(1)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入主中原后孝文帝改革与忽必烈改制的共同原因,并分别指出其重大制度创新。(8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北魏和元朝历史,分析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作出的贡献。(8分)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草原民族入主中原的背景及其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丰富所作出的积极的贡献等内容的了解。答案 :(1)原因:先生活在草原游牧区,气候寒冷,雨量少;后入主中原,处于雨量多、气候适宜的农业区;为适应农耕文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发展经济,保障税收,实施改革。制度:北魏均田制;元朝行省制。(2)结束分裂局面,创新制度;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气魄,推进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与交流;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为后世繁盛奠定了基础。13(16分)以下列表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改革。名称身份结果备注商鞅变法左庶长成功遭车裂孝文帝改革皇帝成功王安石变法参知政事失败遭罢官忽必烈改制皇帝成功张居正改革内阁首辅失败死后遭抄家阅读后请回答:(1)上述改革从措施上来看,都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改革的结果却并不相同。你认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10分)(2)从改革者的命运上看,你对中国历史上的变法有什么认识?(6分)解析:对比五次改革综合分析影响成败的因素,并从商鞅、王安石、张居正个人命运方面分析出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答案:(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的策略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与困苦。(2)改革者的命运往往是相似的。因为改革就要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者,而这部分人往往是社会上的特权阶层。因此,改革必然遭到这一部分人的阻挠和破坏,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14.(14分)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材料三 材料四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2分)答案:奴隶制民主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2)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4分)答案:梭伦颁布“解负令”;商鞅废除井田制;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3)你认为材料一、材料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持何种态度?(2分)答案: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灵活的策略相结合。(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4分)答案:共同因素: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者敢于冲破阻力的坚强决心;有坚强的后盾;采取正确的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