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59727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教材版本】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设计理念】地理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本章教材的基础。本节教材的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概念及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其二是地壳物质循环,教材从地球构成的基本概念矿石入手,介绍了岩石的概念,岩石的类型,列举不同类型的岩石特例。以各类岩石相互转化为基础,讲述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论内容,并且以“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形式,对抽象理论进行演示。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学习本节内容,应该掌握岩石的类型及辨认岩石的一般方法,学会在实践中辨认常见的矿物;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论基础,知道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实际上是利用矿物和岩石的学习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鼓励性的语言和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情分析】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矿物和岩石的概念是全新的,“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论抽象,理解难度较大,因此应加强感性知识的认知过程,调动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只在初中化学中简单涉及少量“矿物元素”的概念。本节教材概念较多,比较抽象。为减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障碍,务必要“小目标,快节奏”。3非认知因素分析地理学科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有利于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如何把单纯兴趣学习转化为有目标的主动学习,是教师应当关注的重点。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激励性评价等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矿物的概念、存在形态及其分类。并能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能说出岩石的概念,并能按照成因将岩石进行分类、列举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岩石;同时能分析说明沉积岩的两个特征。2过程与方法 能解释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并通过绘制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地分析地质循环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提高科学素质,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同学习的能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矿物的概念;()岩石的概念和分类;()认识不同类型的岩石标本;()地壳物质循环。2教学难点 地壳物质循环【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文本、图片; 可用的多媒体课件; 多组矿物标本和多组岩石标本。【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习,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借助矿物标本和岩石标本,用实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对话法为主要交流方式。【教学思路】本节教材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没有知识基础,且高一学生受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地理科学没有深入的理解,学科知识有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以生活中的事例和标本为载体,设计探究活动。【教学过程】环节1 动态演示,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教师: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学生活动1:学生思考回答(答略)教师: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板书)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环节2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教师活动2: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合在一起形成了岩石圈。那么岩石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先一起看书,了解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一)矿物(板书)什么是矿物?什么是矿产?矿物的存在有哪三种基本形式?矿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常见的矿物有哪些?教师总结:1、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如天然气是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4、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学生活动2: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1、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条痕等。2、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如指甲、曲别针、玻璃、小刀),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实验:快速区别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石英。先根据透明度把五种常见矿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方解石、莹石、石英;另一类是不透明的:滑石、石膏。然后用相互刻划的办法再进行区分:滑石刻不动石膏,而石膏能刻动滑石;萤石能刻动方解石,而刻不动石英。经过这两个步骤能迅速地区分开以上五种矿物。教师:地球上的矿物有些是单独存在的,但大部分都是有几种矿物集合在一起,这种集合体我们称其为什么呢?学生:岩石。环节3(二)岩石(板书)教师活动3:什么是岩石?按照成因,岩石可以分为哪三类?请列举出代表性岩石。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2、分类: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两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岗石;一是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学生活动3:搜集岩石标本,分析岩石成因、矿物成分、主要用途。环节4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一)地质循环(板书)教师活动4:什么叫地质循环?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如何?地质循环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活动4: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板书)教师出示:多媒体示意图从前面所学的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中不难看出,三大类岩石可以互相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而岩浆岩经过变质也可以形成变质岩,变质岩随地壳的隆起,突出地表,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 教师:同学们阅读这张图,我们会发现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就形成一个循环,不断循环下去,这就是常说的地质循环。提问:同学们阅读课文33页的第四段,思考地质循环发生在哪里?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学生阅读回答。教师:在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指导完成课本P34活动题。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地壳的组成物质岩石,通过识别和分析,了解了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特征。同学们要重视岩石的成因、特征。从岩石的成因可以知道,各类岩石并非稳固不变,而是有着相互的转化。而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这一节的重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二)难点: 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