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 学业水平考试考点练习 新人教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59513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 学业水平考试考点练习 新人教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 学业水平考试考点练习 新人教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 学业水平考试考点练习 新人教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 学业水平考试考点练习 新人教必修3第一章【例1】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有关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C.图中O2溶液最低的液体是D.组成了体液,其中构成了内环境解析:由图可知,A是毛细血管,B是红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是血浆,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是淋巴。血浆与组织液可相互渗透,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内环境,体液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构成。答案:B【例2】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解析:机体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稳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所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并导致疾病发生,但发生疾病不一定是血液成分不稳定引起的。答案:D梯度练习:A组: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 BK+ CNa+ DCa2+红细胞、肌细胞和淋巴循环中的淋巴细胞所处的直接生活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淋巴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血浆中蛋白质较少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B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6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关系不大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C.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D.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7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B组:8.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吸收氨基酸 B组织细胞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BA9体内代谢废物要排出体外必须由循环系统运到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10右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内环境包括 (用标号表示),其稳态是指 等方面的相对稳定。(2)正常人血浆的pH为 ,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 等离子有关。(3)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是如何从毛细血管到达细胞的?(用图中的标号表示) 。(4)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等物质通过 、 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细胞。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_处的液体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C组:11.在正常情况下,高等动物和人体的内环境是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这种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维持稳态的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中的pH值将略 。这是因为 。(2)对于人体来说,体温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 。(3)如果给某病人静脉滴注质量浓度为9的NaCl溶液200mL,预计此病人的内环境的渗透压将尿量将 。(4)血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也能保持相对稳定,如果给一个健康男子静脉推注10的葡萄糖溶液(远高于血糖浓度)100 mL,请在右坐标中绘出你预测的血糖含量变化的大致情况。参考答案:1C 2C 3C 4A 5B 6A 7C 8B 9D 10(1) 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2)7.35-7.45 HCO3-和HPO42-(3)(4)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11(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降低 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2)各种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3)升高减少(4) 第二章:【例1】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A电信号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解析: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通过神经突触完成。兴奋传到突触前膜,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产生新的神经冲动,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答案:B【例2】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重吸水能力增强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重吸水能力减弱解析:水的稳态是体内水含量的相对稳定,这个相对含量是以渗透压为衡量标志的。血浆渗透压降低,说明人体摄入的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此时,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抑制,因而不会产生渴觉。所以A项错误。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因此B项错误。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答案:C梯度练习:A组1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A抗体 B抗原 C淋巴因子 D溶菌酶2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3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话。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A大脑皮层W区 B大脑皮层S区 C大脑皮层H区 D大脑皮层V区4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B是机体首次受到一种物质刺激时就可以发生的反应C凡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对所有的过敏原都可发生反应D过敏反应能够使组织细胞发生结构破坏5关于B细胞和T细胞的正确叙述是A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B都是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C都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D分别通过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和分化成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6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7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能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接着少数HIV在体内潜伏下来,经过210年的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如图所示)。请回答:(1)HIV识别并侵染宿主细胞时,与细胞膜的组成物质_有关。(2)在曲线AB段,此过程中效应T细胞作用于_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该细胞裂解死亡,这一过程称为_免疫。HIV无藏身之处后再经_作用,使HIV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由图可知, HIV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_细胞。(4)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可通过握手传播 B艾滋病患者死于病毒感染或死于癌症,它可以通过母婴间遗传CHIV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攻击B细胞和T细胞,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D人体感染HIV后潜伏期可达210年B组:8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局部电流的位置是 A.a和b处B.a、b和c处C.b、c、d和e处 D.a、b、c、d和e处9关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浓度与人血浆中葡萄糖浓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消化系统中大量的葡萄糖从食物中转运入血浆时,胰岛就会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B当某人在数小时内不进食时,胰岛就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C高浓度的胰高血糖素会刺激肌肉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D高浓度的胰岛素刺激肝脏分泌葡萄糖10下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的f表示的结构是_ _。完成图甲中反射至少需要 _ 种神经元。f、e、c、b和a它们共同组成_。(2)图乙中,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结构名称是 ,图乙是图甲中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3)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的膜。(4)给图甲中的b以一次适宜强度的电刺激,e处是否发生电位变化?_(是或否)。图甲所含结构乙的数量越多,完成反射需要的时间越 _。C组:11人体内激素分泌量过多或不足都会对机体有害,体内有一系列机制维持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激素A是_。(2)当体内缺乏_元素时,将导致激素C的合成受阻,该元素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 _。(3)当人体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_,这里由于激素A、B的含量_所致。这种生理过程是由_共同调节的。(4)如果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A、B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这是一种_调节机制。参考答案:1B 2C 3B 4A 5D 6A 7(1)糖蛋白 (2)靶 细胞 抗体 (3)T淋巴细胞 (4) D 8C 9A 10(1)感受器 3 反射弧(2)突触后膜 d (3)树突或细胞体 (4)否 长 11(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碘 主动运输 (3)增加 增加 神经和体液(激素) (4)下降 (负)反馈第三章:【例1】温室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 A.喷洒氮肥 B.提高CO2的浓度 C.喷洒磷肥D.喷洒生长素类似物解析:茄果类蔬菜形成产量靠的是果实,而果实发育是在传粉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过程中,合成了大量的生长素,这些生长素能够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了传粉受精,子房缺乏生长素难以发育成正常的果实。如果保证产量,此时可以人工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答案:D【例2】切下4个同样的胚芽鞘的顶端,如图插入云母片,A和B都置于整块的琼脂块上,C和D都置于2块分开的琼脂块上。把A放置在暗处,B、C、D沿箭头方向光照,过一段时间后,定量测定扩散到琼脂块上的生长素含量。(1)如果把测得的a的生长素含量相对值定为100,则其他各值分别为(从供选答案中选择序号填充):b_;c_;e_。A.约100B.约50 C.大大高于50 D.小于50(2)如图所示,除的顶端罩上不透光的小帽外,其它胚芽鞘的各部分插入云母片,沿箭头方向照光,根据上述结果分别说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_;_;_;_。解析:琼脂块可以接收生长素;云母片不透水,生长素也不能透过。单侧光会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1)B图中虽然云母片位于胚芽鞘的左侧,但下面的琼脂块中生长素的总量和a几乎相等。C图云母片插在正中,尽管有单侧光照,c、d两琼脂块获得的生长素还是几乎相等,即约为a的一半,约为50。D图中受单侧光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主要集中在e琼脂块上,因此生长素应为e块大大高于f块,大大高于50。(2)图中胚芽鞘尖端未接受单侧光照,生长素均匀分布而直立生长。图中云母片插入尖端下部,尖端无云母片,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而弯向光源。图中云母片阻止了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横向运输,生长素均匀分布,胚芽鞘直立生长。图中的云母片不能阻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单侧光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而弯向光源生长。答案:(1)A B C(2)直立生长 向光源弯曲生长 直立生长 向光源弯曲生长。梯度练习:A组1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A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多B背光侧细胞分裂快C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少D背光侧细胞生长快 2在果树栽培过程中,需要剪去顶端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A.增加,以抑制其生长B.减少,以抑制其生长C.减少,以利于其生长D.增加,以利于其生长3下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 B.细胞分裂素主要在芽尖合成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5侧芽生长素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聚积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A.自由扩散 B.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 D.渗透作用6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杀死小麦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对此正确的解释是A此浓度只对小麦起作用 B此浓度只对杂草起作用C小麦和杂草对此浓度敏感程度不同 D此浓度对小麦和杂草都起抑制作用7植物激素的种类很多,其中发现和研究最早的是 。最早用实验证实该物质确实存在的科学家是 。此外,目前公认的其他4种植物激素是 、 、 、 。B组:8根据下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Aabc Bcbd Cbac Da=b=c9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用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用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10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过程回答:(1)甲图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结果,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_。这一现象说明_ _。(2)乙图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_。(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_。在细胞中的运输方式是_。C组:11.右图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关系。请据图回答:(1)促进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 molL-1。(2)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的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索萘乙酸促进某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首先设计了以下三组:组 别ABC浓 度(molL-1)10-1210-910-6根据上表可知:该实验是在正式实验前先做的一个 。为进一步精确测定最适浓度,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4)水平放置的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现象。有人发现,在根生长弯曲部位的近地侧除有较多的生长素外,还有较多的乙烯。由此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_作用的结果。参考答案;1D 2C 3C 4B 5B 6C 7生长素 荷兰的温特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乙烯 8B 9C 10(1)向左生长弯曲 生长素能由胚芽鞘的上端运输到下端,促进生长 (2)生长素不能由胚芽鞘的下部运输到上部 (3)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 主动运输 11(1)10-8(2)对生长无影响(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预实验 降低浓度梯度并增加实验组别 (4)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第四章:【例1】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可能呈“J”型增长A只有当食物受到限制时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的生存C只有在没有捕食者时 D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或一种生物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解析:因为种群的指数增长只有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才有可能,而这样理想的条件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存在。A不对,因为食物有限影响种群数量增长。B不对,因为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已开始出现不足,这虽然并未影响到物种在这里生存,但不可能会使种群的数量出现指数增长,因为指数增长的先决条件是资源充裕。C也不对,因为仅仅失去捕食者的控制作用,种群仍不能实现指数增长,限制种群数量的种种其他因素都还在起作用,如食物不足空间狭小等。答案:D【例2】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C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D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解析:初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生物或虽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中发生的演替。从岩石表面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陆地植物的初生演替过程大致经过地衣植物群落、苔藓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和木本植物群落阶段。答案:A梯度练习:A组1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定地区内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B一口池塘中鲢鱼的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2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3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4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为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5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6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时间K种群大小7在用标志重捕法对某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 N 393415B组:8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土样筛网土壤动物收集瓶70%酒精漏斗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 B C D9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弃耕农田土壤 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右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但他们设计的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写出完善该装置的做法: 。 10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_ _C组:11下图是根据实验室中人工饲养黑腹果蝇的数据统计绘制而成的曲线图。人工饲养是在一定大小的培养瓶中、喂以一定量的酵母菌的条件下进行的。回答下列问题:(1)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草履虫、酵母菌所作的实验与上述结果相似,表明种群在一定空间、一定资源条件下的增长类型,一般都是_。(2)曲线的纵坐标_(填写能或不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大小。在一定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的渐进线,生态学上称为环境容纳量,其含义是_ _。一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_(填能够或不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3)试根据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分别提出你对珍稀动物的保护、草原的合理放牧的合理建议。参考答案:1A 2A 3A 4D 5D 6C 7C 8C 9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10应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应连续七天,每天观察、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 11(1)S型增长 (2)能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这一环境所能养活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能够 (3)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它的生存环境,使该种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有所提高,这个种群的数量自然会增长。草原的放牧量应该控制在接近环境容纳量为宜。如果过多放牧影响牛羊的生长以及草原的恢复,如果破坏了环境,还会造成环境容纳量的降低.(其它合理答案也允许)第五章:【例1】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d Bab+d Cab+d Dac+d解析:一个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是a。这些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随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沿着食物链流入初级消费者,除小部分能量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其余被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依次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下去。答案是B。【例2】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增加物种的数目 D限制群落的演替过程解析:A项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而且干扰甚至破坏所有的生态系统,增加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B项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D项限制群落的演替过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这是因为演替过程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C项增加物种数目,使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增多,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C梯度练习;A组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应包括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一条食物链最初开始的生物是 A.自养生物B.食草生物C.食肉生物D.寄生生物3.在ABCD这条食物链中,C是 A.初级消费者B.第二营养级C.三级消费者D.第三营养级4在生物圈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A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都循环B物质的流动不循环,能量的流动也不循环C物质的流动循环,能量的流动单向不循环D物质的流动单向不循环,能量的流动循环5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起的作用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只有以上三种作用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纵轴)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横轴)的关系曲线正确的是7.下列各项属于生态系统物理信息的是ABBBCD呼吸分解者呼吸A.信息素 B.有机酸 C.孔雀开屏 D.温度B组:8下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图中方框的大小表示该营养级所具有的能量多少B.该图表示C所具有的能量只有B的1020%C.该图中的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图中A具有的能量是B、C、D等能量之和9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分别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种类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B生态系统的种类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规律 C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规律10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内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该食物链为:_。(2)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甲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其它3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是_。C组11根据下列碳循环概念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分别表示 、 。(2)图中、表示的过程分别是 、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 形式存在。(4)大气中CO2,除来自图中过程外,还来自 的燃烧等。(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形成 ,导致气温升高。(6)为探究落叶的腐烂是不是土壤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将实验组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0C恒温箱中灭菌,以排除 的作用。参考答案:1C 2A 3D 4C 5D 6A 7D 8D 9C 10(1)丙甲乙丁 (2)甲的增加会使乙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而丙则会因被捕食的压力增大而减少,以后丁也会由于乙的增加(食物充裕)而有所增加。11(1)生产者 分解者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3)含碳有机物 (4)化石燃料等 (5)温室效应 (6)土壤微生物第六章:【例1】下图是以19901997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污染变化量为依据绘制的20世纪及未来50年曲线图,请回答:(1)导致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的主要原因是_。(2)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是_。(3)导致一定时间人均粮食迅速减少的原因是_。(4)人口到一定时间也减少,是由于_。(5)从模型曲线上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当_。解析:从图中曲线看,随着人口的增长,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盲目的开发利用,造成了自然资源逐渐减少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口增长又大量占用耕地,制约了粮食生产,使人均占有粮食数量减少。反之又引起人口数量减少。因此,人类必须控制自己,要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发展,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答案:(1)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2)人口增长过快,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3)人口剧增,耕地减少,环境污染(4)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不足(5)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等。【例2】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如赤潮),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A.B. C.D.解析: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答案:C梯度练习:A组1.在哪一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A.1982年 B.1985年 C.xx年 D.xx年2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主要措施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植树造林 BS0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3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普遍的生物学效应是 A海洋浮游生物增多 B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增加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 D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4据统计表明,进入本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 B动物病毒 C天敌过多 D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是A人工栽培和养殖B就地保护C迁地保护 D实施大型的生态工程6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野生雄性不育稻和栽培稻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这说明野生生物具有A间接使用价值 B潜在使用价值 C科学研究价值 D药用价值7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D易地保护是自然保护的最有效办法B组:8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A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增加 B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物质增加 c人类生活的改善 D人为破坏的结果9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10几百年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流行的“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作肥料,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该生态系统是生态农业的雏形C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D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可以循环利用C组:11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1)“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 。 (2)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沙尘暴”和“泥雨”天气,其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的 遭到了破坏。 (3)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 (4)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参考答案:1A 2A 3B 4D 5B 6C 7C 8B 9C 10D 11(1)自动调节能力 (2)植被 (3)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4)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生活有益的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