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生物 答案不全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大题每小题2分,满分70分)1.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A液、B液、C液共同组成内环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液、B液、C液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淋巴B与A液相比较,B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可使B液中葡萄糖浓度降低D胰淀粉酶、呼吸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2.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c周围的管壁破损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淋巴管阻塞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只有 B只有C只有 D3.人体水盐调节、体温调节、视觉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A.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B.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C.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D.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正常人血液中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B.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对血液中酸碱度起缓冲作用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D.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表述错误的是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B.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C.有免疫效应的是效应淋巴细胞D.效应淋巴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6.下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D.切除胸腺的个体无法完成体液免疫过程7.有一种疾病称为“重症肌无力”,病人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致使神经冲动传递低下,肌无力,其发病机理与哪种病最相似A.系统性红斑狼疮 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C.过敏反应 D.感染引起的关节炎8.下图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 B.处受刺激的瞬间膜内电位由正变负C.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神经中枢 D.处信号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9.突触小泡中含有乙酰胆碱,它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被胆碱酯酶所分解。有机磷则能够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当人体发生有机磷中毒时,会发生的效应是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AAA2A1abcdef10.下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B.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D.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11.右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 A、B代表激素名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下丘脑B.图中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C.人体通过分级与反馈调节来维持甲状腺激素正常值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在寒冷环境中分泌量将减少12.荷兰科学家温特(F.W.Went)做了以下实验: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约1h2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则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结果不能直接证明A.胚芽鞘尖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 B.该物质能够由尖端向下运输C.该物质能够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D.单侧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13.在农业生产中,单子叶植物的农田中,常会生长一些双子叶杂草,它们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粮食减产。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影响,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代表单子叶农作物的曲线是B.从两曲线可以看出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采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C点时的除草效果最好D.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AB段时,对曲线所代表的植物起到抑制作用14.下图所示对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各种处理(图中锡箔套、锡箔帽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其中能产生向光性弯曲生长的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15.下图是“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实验的相关操作和结果统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mL 10-8mol/L的2,4-D溶液配制系列浓度溶解的操作示意图2,4-D浓度(mol/L)010-1210-1110-1010-910-88.09.415.120.317.37.3A.实验目的是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范围B.上图中5号烧杯中应移除1mL溶液;6号烧杯应只加入9mL清水C.上表中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同扦插枝条的时间长短要有不同的梯度16.下表是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溶液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处理及结果,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组B组C组D组E组F组实验处理蒸馏水200mg/L萘乙酸溶液400mg/L萘乙酸溶液600 mg/L萘乙酸溶液800 mg/L萘乙酸溶液1000mg/L萘乙酸溶液生根条数1831584620A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与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的作用效果进行对照B各组实验的温度、处理时间等要一致的原因是控制单一变量C实验结果说明萘乙酸溶液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萘乙酸溶液浓度越高,对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越强17.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 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 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和虾C. 一棵枯树及其上面的苔藓、蘑菇D. 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全部生物18.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决定人口增减动态的主要因素是种群年龄结构B.哺乳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是属于初生演替D.为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水平19.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C.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D.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20.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一片闲置土地的部分植物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02.00.400A.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中应采用取样法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植物种群的丰富度在减少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2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群落演替导致群落内生物种类不断改变 D在人类干预下群落可按一定进程发生演替22.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图a所示结果。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图b所示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A. 竞争 B. 捕食 C. 共生 D. 寄生23.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几十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A. 种群数量和密度B. 鹿群的年龄组成C. 种群的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24.酵母菌是最常用的实验材料之一,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血球计数板使用过后,可用试管刷清洗并晾干待用25. 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26.研究人员在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个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小于生产者的总能量B.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小于生产者的总能量,但乙生态系统则相反C.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的总能量D.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的总能量2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8.如果某食物中有 3/5来自绿色植物,1/5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5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总共需消耗植物约A10千克 B226千克 C100千克 D26千克29.下图所示系统为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30.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B.该系统中黄雀是第四营养级、三级消费者C.该图中所有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D.该图中蝉鸣叫的现象是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31.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m2a)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 A16% B15% C12% D10%32.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33.生物体内残留有机汞的情况如下表所列 生物体ABCDE有机汞浓度(ppm)0.0570.51680.39 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应是34.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生态瓶,探究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列设计中不合理的是A.瓶内各种生物间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应合理C.向瓶内通空气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 D.给予生态瓶适当的光照 3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C.把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D.有些金丝桃,因能分泌海棠素(能引起光敏性和刺激皮肤),使误食的动物变盲或致死,而使多数动物避开这种植物,这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30分)36.(6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中写字母,在“_”上写名称。)(1)图中D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和 ,红细胞中的氧进入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_层磷脂双分子层。(2)日常生活中,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但机体能通过体液和_的共同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3)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很少,则不利于身体健康。此时机体会处于饥饿状态,但一般情况下,体内的血糖仍能_。37.(6分)下图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综合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1)当抗原侵入人体内,某些抗原会侵入细胞内,也有一些抗原不侵入细胞内,因而分别产生了_和_过程。(2)体液免疫发挥其免疫效应的物质,其基本单位是_,合成场所是_。(3)人类可怕的艾滋病,主要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人体的_ 细胞,使之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使各种传染病乘虚而入的疾病,它是一种_ _病。38(6分)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是一株盆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用乙图根、芽、茎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所对应的浓度来表示甲图各点的生长素浓度)(1)乙图_点浓度可表示甲图处生长素浓度。处结构长不出来的原因是_,若去除顶芽,此后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_molL-1。(2)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右侧光照下,乙图_点浓度可表示侧生长素浓度。 (3)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可表示侧浓度的是乙图中_点浓度,此时该侧的生长是被 。(促进 抑制)39(6分)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请据图分析回答:大气中的CO2ABCD煤、石油(1)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依赖于 作用。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到大气中主要依赖于 作用。(2)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3)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从B到A的传递效率大约为 。(4)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图中 (填序号)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40.(6分)下图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后,设计的农业生态系统图解。请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有关问题(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_和_,是建造此生态系统所依据的主要生态学原理。该生态系统的最大优点是_ 。(2)农业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各种生物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3)蘑菇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36.(1)D 毛细淋巴管 B组织液 6 (2)升高 神经 (3)维持相对稳定37.(1)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2)氨基酸 核糖体 (3)T 获得性免疫缺陷38.(1)b或d 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 10-6 (2)g或k (3)e 抑制39.(1)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C A (3)10%-20% (4)40.(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 (2)人 太阳能 (3)分解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