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勾践灭吴》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30029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勾践灭吴》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勾践灭吴》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勾践灭吴》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勾践灭吴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教学目标:1、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2、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3、 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教学设想:1、 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3、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1)判断句 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2)省略句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之指代文种)(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省量词,例: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一(条)犬,一(头)豚(3)倒装句A介宾短语后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乃号令于三军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B宾语前置何后之有?本课虚词用法归类1、之代词,他,它。例:吾与之共越国之政。:三江环之。助词,的。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此则寡人之罪也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若水之不归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何后之有?2、其代词,他的,他们的。例:执其手而与之谋。: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代词,他。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代词,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指示代词,那些。例:其必士。副词,同“岂”,难道。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3 、于介词:在。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遂使之行成于吴。“于是”属介宾短语作补语,“在这种局面”4、以连词,而,表目的,可译为“以致”、“导致”、“用来”。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5、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执其手而与之谋。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例: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6、已助词,同“矣,了。例:虽悔之,亦无及已。副词,已经,例:今已服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一、导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板书课题)二、题解: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1、关于国语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一般的看法是,国语有一个成书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采择有多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3、 关于本文时代背景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打越,战于木隽李(今浙江嘉兴),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即位。公元前494年为父报仇,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率五千甲盾而退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王求和。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而是年教训”,一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吴先后征服中原的鲁、邾等国,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黩武,凋敝不堪。事实如此,吴王沉湎声色,扰乱农工,违背时令,相信谗言,喜欢倡优,疏远了拾遗补阙、劝善规过的大臣,所以通达贤人隐居不出,忠臣背叛;周围人曲意逢迎,施肥不分,苟且偷安。勾践、鲁哀公十六年攻打吴,鲁哀公二十年保卫了吴,在军营中过了三年之后,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灭吴。三、指名分别朗读课文,正音释词。(一)正音:会稽(kuij) 浠(ch)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 句(gu)无 鄞(yn)地名,在今浙江宁波。 喜否(p)人名,即伯喜否 。疾疹(chn)患病的人。无不脯(f)也 (二)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序号课文原句通释义不可失也已已通矣语尾助词亦无及已已通矣同上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带领、率领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婚娶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而摩历之于义摩历通磨砺本指摩擦,使其锐利;现多比喻磨练。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古人习惯在整数与零之间加一“有”字,可延长音节,增加韵味。国之孺子游者,无不 甫也甫通哺给人食物吃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难道四、齐声诵读课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一至二自然段),卧薪尝胆(第三至四自然段),胜而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五、讲读第一部分(一)学生自译此部分,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难词难句解析:1、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2、 乃(于是、就)号令三军(古时军队大多氛围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也泛指军队。)3、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使动用法,使之撤退)吴者,吾与之共知(动词,主管、管理)越国之政(朝政、政权)4、 贾人夏则资(动词,积蓄,储备。文中是早作准备之意)皮,旱则资舟,水(用作动词,发大水)则资车,以(目的连词,来)待乏(物质匮乏的时候)也。5、 夫虽(即使)无四方之忧,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谋臣与爪牙(指勇猛的将士)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6、 今君王既(已经)栖于会稽之上,然后(这样以后)乃求谋臣,无乃后(晚)乎?(无乃乎:固定句式,岂不是吗?表反问的句式)7、 苟(如果)得闻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之言,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即有什么晚的)8、 遂使之行成(求和,成,和)于吴9、 子胥谏曰:“不可(与之成)!”省略句10、夫上(高)党(所、处、地)之国,我攻而胜之11、喜否闻古之伐国者,服(使动词,使服从)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讲和)而去(使动词,使离开)之(二)讨论:1、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2、 越王勾践和吴王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3、 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4、 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明确:吴月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并存;吴国占据中原无利可图,而占据越地则得益非浅。)5、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王与之成而去)五、布置作业:1、 完成练习二2、 补充练习【基础知识训练】1、 下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后乎:没有你的后代吧。B成而去之:达成协议以后离开。C纳宦其子:由公家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D庙礼之: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分析:A项错了,“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应改为”恐怕太迟了吧。“2、 下面带点词的用法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C吾不能居其地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D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勾践既呼之,乃致其众而誓之。分析:A项的两个“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B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连接定中结构;C项的两个“其”字都是第三人称代词;D项的“其”一个是语气副词,表诘问,译为“难道”,另一个是第三人称代词。3、下列句中没有通家字的一项是( )A虽悔之,亦无及已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C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D令仕者无取老妇。E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4、下列括号里补出的词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勾践)遂使行成于吴。B(吴)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C(勾践)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D(民)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分析:D项有错,应补出的是“勾践”,意思是勾践哭着埋葬百姓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儿子死了一样伤心。这表现他非常关心百姓的死活。5、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果行,国人皆劝劝君更尽一杯酒。遂使之行成于吴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下列各句中对“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了解)。孰为汝多知乎?(通“智”)、下面对于课文的意思概括不朱雀的一项是( )A勾践被吴国的军队打得退到会稽山时,虚心听取大夫文种的意见,并派他去吴国讲和。B伍子胥进谏吴王夫差,不可与越国讲和,太宰授首越国的美女,劝夫差与越国讲和。C勾践决心更改治国之政,一面讨好麻痹吴国,一面鼓励百姓休养生息,重视贤人,终于做到国富民强。D国家父兄认为越国十几年的克制已经够了,要求对吴国报仇,勾践马上答应了他们。分析:国之父兄要求对吴国报仇雪耻时,勾践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继续检讨自己的罪过。在 大家的一再请求下才答应了,并要求大家旅进旅退,同心协力。【延伸阅读训练】甲、左传(选)吴王夫差败越与夫椒,报木隽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盾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喜否以行成。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郇,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忌(原字为“其”字头,“心”字底)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壹(浇的弟弟),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泊,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思考题1从勾践灭吴中找出与本文画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2、与勾践灭吴相比,伍员还提出哪些包括与越议和的道理?3、 请结合课文与本文,根据显示,谈谈你对“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看法。参考答案:1、(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2)夫吴之与越仇,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之无所移。有吴 则无越,有越则无吴。(3) 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一。2、通过类比举例,把夏少康比作勾践,从历史的角度证明除害必须彻底,放虎归山,贻害无穷。分析勾践的为人,证明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是吴国最危险的敌人。与越议和是违背天意主张仇敌,而处在蛮夷之间助长仇敌则难成霸业。3、这句话体现的是勾践对“以民为本”思想的认识与实践,也是越国反败为胜,灭吴复仇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现在不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那么我们终将成为落伍者和失败者。因此,我们的领导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体察民意,与百姓同甘共苦,采取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政策,才能富民强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乙、史记(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月:“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思考题:1、 从勾践灭吴一文中找出与本段画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2、 请根据范蠡的对答,分析该任务的形象。3、 请谈一谈你对勾践“卧薪尝胆”的认识。参考答案1、(1)非其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2)送往者,迎来者。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2、范蠡是一个军事才能突出,既有自知之明,又能知人之才,胸襟开阔,一心为国的忠臣。3、吴越之战留下来的最著名的典故是“卧薪尝胆”,勾践的这一举动,是对自己的鞭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勾践是一个不为失败 所压垮,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同强大的敌人抗争的有道明君。这个典故后来演变为家喻户晓的成语,比喻刻苦自励,奋发图强。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讲读第二、三部分;概括评析人物形象;归纳全文中心与写作特点;拓展阅读。一、讲评练习二、讲读第二部分(一)疑难字词句疏通1、 勾践说于国人曰shui 劝说2、 寡人不知其(自己)力之不足也,而(却)又与大国执雠(结仇),以(导致,以致)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改变治国政策)【省略句】。3、 吊忧者(慰问)4、 去民之所恶(厌恶)5、 然后卑(恭卑)事(服事)夫差6、 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名词用作使动词,“使为宦)士三百人于(到)吴7、 四方之民归(归附)之,若(像什么一样)水之归也8、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二三子”,春秋时表复数的习惯用语,相当于“你们”“诸位”“各位”等)夫妇以蕃(生息,繁殖)9、 其达(明智达理)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漂亮的衣服穿,让他们吃饱饭。)10、 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礼,礼遇)(二)讨论:1、 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2、 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提示: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3、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不食,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4、 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三、讲读第三部分(一)疑难字词句疏通1、 昔者(从前)夫差耻(侮辱、羞辱;另解:原为形容词,现作使动词,“使吾君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克制)矣,请报(报仇)之2、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怎么能不知道羞耻呢)请姑(暂时)无庸(用)战!3、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请允许我们再打一战)4、 勾践既许之,乃致(招致,召集)其众而誓之5、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思想行为)之少耻(缺少知耻的精神)也6、 今寡人将助(帮助,顺应)天灭之。吾不与(赞成)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同进同退,旅;俱)。7、 如此,则有常(规定的)刑 就会有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8、 果行(果断地这样做(伐吴),国人皆劝(劝勉鼓励)(二)讨论: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因为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 根本原因是勾践忍辱负重,全国同仇敌忾。具体而言:勾践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无敌于天下,因此,他能够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与百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于是,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勾践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面对强敌,他毫不畏惧,坚持反攻复国的目标,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终于复仇雪耻。勾践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纪律严明,赏罚分明。)2、越国灭吴经过了哪几次战争?(明确:三次,即课文最后一句: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四、总结全文(一)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 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亡吴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2、 本文塑造了一组形象鲜明生动的人物,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他们的思想性格特点。(明确:勾践:一代开明圣贤的明君。他胸怀大志,不忘国耻,有胆有识,处变不惊;知人善任,勇于自责,能屈能伸,奋发图强;抚慰百姓,深得民心。夫差:一个有勇少谋的昏君。他优柔寡断,刚愎自用,骄矜自满,不纳忠言,听信佞臣,终于错失良机,埋下祸根。文种:一个治乱之贤臣。他耿直坦率,忠贞自负,足智多谋,长于辞令。子胥:一个失败的忠臣。他忠心耿耿,力谏君主,观察敏锐,分析深刻,但缺乏进谏之艺术,又遇上惑于谗臣的昏君,一片苦心付之东流。伯否喜:一个色令智昏的奸佞之臣。他置自己的职责于脑后,贪图越国美女,巧言惑君,帮助越国“行成于吴”,成为吴国灭亡的千古罪人。)3、 分析本文详略取舍上的特点。(提问:文章标题为“勾践灭吴”,那么,全文的重点是否在于“灭吴”之战?)(明确:吴越战争的具体情节不是作者所要反映的内容,因此文中隐去了吴越五湖之战、勾践被打败这一段史实:对于越国反攻过程中数年发生的几次战争,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和谈备战是作者要重点表现的,因此不惜笔墨放开去写。写和谈,各色人等纷纷出场,文势跌宕,高潮迭起。写备战,从人力物力两方面写,人力一面写得尤为详细,如婚娶的具体规定,奖励剩余的具体措施等,无不如实笔录。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践灭吴,事有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4、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明确:叙述语言古朴简明,点到即止,绝无赘言;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旁征博引,巧譬善喻;人物对话曲折尽情,起到了推进事态发展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人物语言切合特定环境与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践只有在兵败国危以后才会亲切地称三军将士为“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并提出谁能退吴,便与他一道分享国家权力。再如文种作为治乱之贤臣,忠心耿耿,才敢于对勾践提出批评。而伍子胥、老谋深算,富有远见,才会入木三分地剖析不可与越国议和的理由。)(二)拓展阅读:换一种眼光解读勾践灭吴勾践灭吴中的军事家们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1、美人计 如第三自然段:越人饰 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美人计讲解: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纬4。利用御寇,顺相保也。分析: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用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个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否喜,是符合形势需要的。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获得喘息之机。2、苦肉计 如第四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效果:骗取了夫差的信任。苦肉计讲解: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意蒙之吉,顺以馔也。分析: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吴王夫差放松对勾践的警惕。很显然,勾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吴王夫差得病时,曾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历史上应用苦肉计的著名战例有要离断臂刺庆忌、周瑜打黄盖等。4、 暗渡陈仓之计 如第35自然段:越王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分析:此计原文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馔。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修栈道是形式,渡陈仓是目的,示敌以假象,暗行秘密之实是本计 的要旨。越王勾践卑事夫差,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才识是他的真正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制造了大量要在加来海峡登陆的假象,以吸引德军的注意力,把德军大量兵力牵制在挪威,为诺曼底登陆创造了重要条件,一举改变了欧洲战局。5、 趁火打劫计 如第二自然段:伍子胥劝谏吴王的一段话,客观地分析了吴越地理状况和军事形势,力劝吴王夫差抓住有利时机,一举灭亡越国,以绝后患。可惜吴王夫差拒不纳谏,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分析:伍子胥向吴王的建议是典型的“趁火打劫”计,即利用敌方遭受危难之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此计原文为:“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原按为:“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本文所述史实即包含趁火打劫的经典范例:越王勾践不断积蓄力量,乘吴国遭受自然灾害,螃蟹、稻谷都绝种时计划攻取吴国,后来终于乘吴王夫差去黄池与各诸侯会盟,国内空虚之际,一举攻吴,大获全胜。小结:从本文可见,三十六计之间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运用计谋的关键是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把握有利时机,创造制胜条件。五、布置作业:1、 完成练习三2、【延伸阅读】阅读国语吴语选段,完成1-6题。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伍子胥奔吴,吴子与之申地)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吴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乃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吴军士?”乃许之成。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晃成不盟。(注:诸夏之国: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诸国。夏:古代中国的自称。春秋:此处指吴国按古制举行的春秋两季的阅兵。)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将许越成 许:答应B使诸稽郢辞 辞:推辞C吾何以春秋曜吴军士 曜:炫耀D而无拂吾虑 而:而且2、 分别比较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使吾甲兵钝弊 乃许之成使诸稽郢辞曰 吴王乃许之A两个“使“字相同,两个“乃”字不同B两个“使“字相同,两个“乃”字也相同C两个“使“字不同,两个“乃”字相同D两个“使“字不同,两个“乃”字也不同3三句话都有“志”字,对其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孤将有大志于齐 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A相同。B相同C各不相同D相同4“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子胥答复何必把越国讲得那么强大,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B子胥答复何必纵容越国,越国不是曾经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么?C子胥大夫为什么把越国讲得那么强大,越国不是曾经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么?D子胥大夫为何纵容越国,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5、“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在文中的意思正确是( )A你们认为盟誓有用吗?盟誓前留在嘴边的血迹还没有干,足够表示结盟的信义了。B你们认为猛士有用吗?先前盟誓时留在嘴边的血迹还没有干,足以表示结盟的信义了。C你们认为猛士有益处吗?盟誓前留在嘴边的血迹未干,足以结成信义了。D你们认为猛士有益吗?先前猛士时留在嘴边的血迹还没有干,怎么值得再一次结盟表示信义呢?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伍子胥识破了越国的野心,所以力谏吴王不可答应越国的求和。B伍子胥认为越王深得民心,国势隆盛。如现在不抓紧时机战胜它,就会养痈遗患。C将举行盟誓时,越王派人说服吴王不必再次歃血为盟,吴王同意了,终于达成了讲和的口头协议而没有举行正式的盟誓。D吴王认为伍子胥的谏议不无道理,所以同意了越王使者的建议,没有与越国达成正式的盟誓。答案1.D;2.C;3.B;4.A;5.B;6.D3、 写作训练以“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