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八篇重点文言文急训二《察传》.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22018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八篇重点文言文急训二《察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八篇重点文言文急训二《察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八篇重点文言文急训二《察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八篇重点文言文急训二察传(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基本观点;章法结构;论证方法;文化知识积累,如杂家等;背诵)一、词类活用: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2、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 使动用法,使正,使和。3、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使动用法,使安定。二、一词多义:人之与狗则远矣。 助词,取独。之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代词,闻言。天地之精。 助词,的。子夏之晋。 动词,到。 数传而白为黑。 连词,表顺承。而 闻而审。 连词,相当于“如果”。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连词,表并列。辞多类非而是。 连词,表转折。三、 古今异义:1、有读史记者。 古义:记载历史的书。 今义:专指司马迁编写而成的一部史书。2、晋师三豕涉河。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四、 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非也,是已亥也。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2、倒装句:(1)状语后置: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非得一人于井中。其于人必验之以理。4、省略句: 常(派)一人居(于)外。故国霸(于)诸侯。以(之)为所闻,则得之矣。一、语言基础1. 字音字形(目标1、2题)2. 词语填空(课外,复习课件中的技巧)3. 成语(目标中先看选3,再看选2)4. 病句(课外,复习课件、50题,有答案)5. 文学常识(目标和复习卷子,重点是大作家,尤其是国外的。)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实词(课下注解)7.虚词(笔记和目标)8.省略句和翻译(目标和课堂笔记)9.人物性格判断、句子理解(听课内容)10.文意理解(听课内容)文言文课内考题备考范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五蠹察传非攻陈情表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兰亭集序11.默写陈情表阿房宫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齐桓晋文之事12.断句(课外,复习断句课件“七找”)13.古诗词鉴赏(注重答题技巧,关注知识点)14.小说阅读(看试卷,做题,不然即便读懂了也不能得分。)15.作文(注重深度,开头结尾结构要有准备,关注辩证性和关系型话题。)察传ch chun解释吕氏春秋篇名。“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察、深思和验证,否则将铸成大错,甚至导致国亡身死。文章多用寓言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原文:夫传言不可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译文: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xx天津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 信: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C.有闻而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夫传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A. B.C. D.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三、(12分)11. 要点分析: 这是考察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做这样的题,一定要结合语境,可以把选项给出的解释代入原文推敲。参考答案: A12. 要点分析:这是考察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A项的“则”是“副词,就”的意思。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于”是“介词,向”。C项的“而”是“连词,表承接”;根据“结构相同,用法相似”的原则也可推断。D项的“之”是“代词,这件事”。参考答案: B13. 要点分析:这是考察学生对选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一般用排除法,先确定自己不符合要求的两句,再看选项,答案就出来了。本文主旨是要具有“察”的精神,对人对事要仔细分析、推究事理。参考答案: B14. 要点分析:这是考察学生对选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这样的题一般有一定难度,需要考生比较审慎地排查每一项的信息。D项,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说法很含糊;“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说法也欠准确,除了文章开头几个事例有明显的正反论证外,后面提及的孔子辨“一足”、丁氏之井、子夏辨豕等几个事例似乎同时蕴含着正反两个方面。参考答案: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