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新人教版(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16889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新人教版(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新人教版(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新人教版(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新人教版(I)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5分)材料二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做出了贡献。当代肖黎魏孝文帝评传(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并指出影响评价改革的因素。(10分)【解析】第(1)问“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语言、服饰、婚姻等方面概括即可。第(2)问中第一小问,材料一“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说明作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由盛转衰,故持否定态度。材料二中作者肯定了改革“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做出了贡献”。第二小问,评价者的立场、选取的史料、时代背景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答案】(1)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魏书高祖纪材料二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魏书任城王元澄传材料三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借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4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6分)(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5分)【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措施”,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材料一“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回答。第(2)问中第一小问“批评”,结合材料二“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尚书何为不察”回答;第二小问“说明”,结合“著犹少于不著者”“任城意欲令全著乎”回答。第(3)问中第一小问“评价”,从材料三可知作者肯定孝文帝的改革,概括材料三内容即可总结作者的评价;第二小问“认识”,总结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经济措施:均田制。政治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2)原因: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说明: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3)评价: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认识: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言之有理即可)3在古代改革中,往往都会涉及土地制度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材料二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国有土地还授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凡成年男子(年十五至七十)则从国有土地中授给露田(只准种庄稼,不准栽树之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此即所谓“正田”。如果需要休耕,则加倍授露田,称之为“倍田”。田雨谈北魏均田制的内容与性质(1)根据材料一,回答商鞅变法对土地制度做了怎样的改革?(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均田制的实行发挥了怎样的进步作用?(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比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均田制对土地所有权改革的不同点和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的相同影响。(6分)【解析】第(1)问,要突出土地制度在改革前后的变化。第(2)问,要注意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第(3)问,第一小问要侧重答出改革是否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性质;第二小问要答出两次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转型。【答案】(1)开阡陌封疆,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的土地私有制。(2)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不同点:商鞅变法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性质,而北魏均田制并没有改变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分配的土地仍属于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相同影响:两者都促进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但是,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6分)(2)列举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3分)(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再现史实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迁都过程及特点”要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其“迁都原因”要从内外因两方面归纳概括。第(2)问属再认再现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第(3)问中“影响”的作答要注意审题,注意限制语“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有可。【答案】(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特点:不断南迁。原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3)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为北齐、北周。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的信息并结合统治者对汉族文化态度等概括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以及“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等信息来概括“影响”。【答案】(1)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汉化过急过快导致强烈反弹,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混乱与内斗。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巩固统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北魏统治者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的改革以太和十四年(490年)为界线,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在冯太后主政时以孝文帝的名义进行的改革;后一个阶段是孝文帝主政独立进行的改革。材料二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三下列图片反映了鲜卑族服装的变化图一 汉服俑 图二 孝文帝出行图 图三 胡服俑(1)在改革的第一阶段,北魏政府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2)导致材料二中陈庆之所说洛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图二中的服饰与图一、图三中的哪一服饰相似?为什么?(4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简要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进步意义?(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理解与识记。第(1)问和第(2)问依据所学基础史实回答即可。第(3)问要仔细观察图片,先得出与图一中服饰类似,再依据改革措施回答“原因”。第(4)问再认再现基础史实回答即可。【答案】(1)重点:建立各种新制度,取代难以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措施: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2)孝文帝迁都洛阳,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3)与图一相似。原因: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4)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