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00002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 体:体验B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危:端正C人有所遗 遗:遗留D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 领:兼任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3分)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必正言不少让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课诵少暇,即习礼A B C D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 (5分) (2) 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 _。(苏轼赤壁赋) (2)_,不尽长江滚滚来。艰难苦恨繁霜鬓,_。(杜甫登高) (3)持节云中,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木笛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 四小天鹅舞。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久久,久久,一片沉寂。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朱丹答:“没有忘记。”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朱丹说:“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 拒绝吹奏,取消资格 纪念碑前吹奏悲乐 破格录取 ”,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程。B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了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了朱丹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C小说中的“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小说中的这个重要场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有出色的音乐才华的青年,所以录取了他。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2)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3)小说中的朱丹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并结合小说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8分)四、实用类文本(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钱玄同的生活习惯刘仰东钱玄同是一个值得后人记住的名字。他的履历很简单,早年留学日本,民国以后一直在北大、北师大等高校任教,直至去世。他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作为思想家,他和陈独秀、胡适、刘半农一道,并称为新青年杂志的“四大台柱”;作为国语专家,他是白话文、汉语拼音、汉字拉丁字母化、简体汉字、汉字横排以及从左至右书写和阅读方式的发明者、开拓者或推动者,我们至今每天都在享用他的“专利”;作为编辑,他直接鼓动鲁迅为新青年杂志写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作为父亲,他培养了钱三强这样有“中国核工业之父”之称的大科学家钱玄同喜欢谈天说地,不少回忆文字都用“谈锋甚健”来描述他。所谈内容,是不拘一格的。他的朋友和同行黎锦熙回忆:“除要讨论的问题彼此尽量分析辩论然后决定外,同时必杂谈所见所闻,天南地北,无所不说;古今中外,愈引愈长。”钱玄同的弟子魏建功也回忆说,钱先生把去友人家聊天称为“生根”,“说是到了不走,屁股生了根了。”“生根的习惯,是早在下午四时,晚或六时,先生提了他的皮包、手杖进了各家的客厅(多半就是书房),坐下了以后,海阔天空的谈起。我所得益于先生的知人论事、言道治学种种方面,全是在这些时间里。”魏建功还开了一张名单,列出当年与钱玄同经常过往的人物:沈士远、胡适、单不庵、鲁迅、刘半农、周作人、马幼渔、马叔平、黎锦熙等。所谓“生根”,还有一层意思,即钱玄同好说而不好动,就健康而言,这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黎锦熙当年常拉着钱玄同一起去中山公园,黎后来回忆说: “天气暖热时,我总主张他同往中山公园,他谓之大雅,但他一入茶座,便不起身,我则散步,遇友攀谈,久始归座吃饭,他讥我为惹草粘花。”钱玄同的另一个不良习惯,是在很长一个时间段内,不怎么在家里住,而是住在师大教员宿舍和孔德学校。他的子女回忆说:“在傍晚的时候,他回到家里看一看,呆不久,不吃晚饭又出门去了。”钱玄同的不少友人在回忆他的文章中,也都提及这一点,但似乎不太在意这种生活方式的负面作用,即他不在家吃饭,也不在学校包伙,而是或者吃饭馆,或者去友人家蹭饭。钱玄同是语言学家,他把约友人下饭馆称为“雅”;把上朋友家吃便饭称为“骗”;如有人主动请客,他则称为“赏饭”。黎锦熙说:“(钱玄同)二十年来,食的生活,每天都如此。”长年吃饭馆、吃请,反馈到身体上,后果可想而知。钱的子女回忆:“父亲在1929年以后,患高血压症,血管硬化,神经衰弱。”钱玄同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过一个估计,他告诉子女:“我的体质虽不如你们的伯父和祖父,他们都活到七十四五岁,但我想我活到六十多岁是可能的。”事实上,这个算不上长寿的自我估计还是过于乐观了。抗战爆发一年多后,钱玄同即因突发脑溢血而去世,年仅52岁。钱玄同喜欢访友聊天,却不欢迎朋友来访。魏建功与钱玄同相交二十年,也只去过钱家一次。钱夫人长年患病,几经危险,身体很糟糕。一些朋友曾劝他纳妾,这在当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但为钱玄同断然拒绝:“新青年主张一夫一妻,岂有自己打自己嘴巴之理?”钱玄同的某些行为,与他在新青年上大声疾呼的某些言论,看似是相违背的,他自己解释说:“三纲者,三条麻绳也,缠在我们的头上,祖缠父,父缠子,子缠孙,代代相缠,缠了二千年。新文化运动起,大呼解放,解放这头上的三条麻绳!我们以后绝对不得再把这三条麻绳缠在孩子们的头上!可是我们自己头上的麻绳不要解下来,至少新文化运动者不要解下来,再至少我自己就永远不会解下来。为什么呢?我若解了下来,反对 新文化维持旧礼教的人,就要说我们之所以大呼解放,为的是自私自利,如果藉着提倡新文化来自私自利,新文化还有什么信用?还有什么效力?还有什么价值?所以我自己牺牲,只救青年,只救孩子!”注:钱三强是钱玄同的儿子。(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钱玄同之所以“是一个值得后人记住的名字”,是因为他的履历很简单,而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B钱玄同把去友人家聊天称为“生根”,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到了不走,二是久坐不动,皆如屁股“生根”。C从那份人物名单中可以看出,当年钱玄同经常过往的都是一时名流,这充分体现出他人缘好,受欢迎。D文中写到,钱玄同把吃饭分成不同类型并赋予不同称谓,是为了揭示他长年吃饭馆、吃请,以致影响健康。E文中大量引用有关钱玄同的史料和回忆,既大大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又有助于凸显钱玄同的性格特点。(2)第一段,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钱玄同“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文中写了钱玄同哪些“生活习惯”?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4)从钱玄同身上,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不少于四点。(8分)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大别山地区奇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每年前来游览观光的中外客人和寻古探秘的学者不绝如缕。B在前不久我校举行的“十佳青年教师希望之星”竞选暨颁奖大会上,老师们的才艺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在笑声中,大家心中的所有烦恼、忧愁都付诸东流。C10月26日,在黄冈市遗爱湖公园上演的 “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黄冈篇激情大别山,给观众带来了如诗如画的视听体验,一曲唱罢,全场就爆发出如雷贯耳的掌声。D王心刚昨晚代表影协表演了配乐诗朗诵,虽然年岁已大,但他气宇轩昂, 吐字铿锵有力,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往昔岁月。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陶文钊表示,在奥巴马政府看来,目前东亚力量失衡,美国希望重启“东亚平衡”,以期在日趋重要的东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B、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在获得xx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俄罗斯总统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时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C、卢浮宫、白金汉宫等世界著名宫殿见证了帝国的兴衰和文明的构建,它们以固态的建筑、雕刻、绘画、艺术等诉说着流动的历史与文化。 D、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广州海心沙岛隆重举行,各大报纸对亚运会开幕式在显著位置作了详细报道。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如何弥合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 。 , 。 , 。 ,于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化的手段就成为治理微博乱象的“次优选择”。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上是不得力的人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的得力可供选择的力量无外乎三种政府、市场和社会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而政府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然而,制度建设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呼吁加强法制和信息认证机制建设,完善微博的管理办法A B C D16、把下面关于“科学发展观”概述的长单句改为三个短句。(5分) 科学发展观是在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按照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内容与示例相关。(4分)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你找好行走的重心,支撑起希望的原野。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在xx年11月14日的韩国G20峰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给了东道主韩国的记者一次提问机会,但在场的韩国记者竟无一人举手。这时,中国记者芮成钢果断举手应答,在自报家门后遭遇奥巴马委婉拒绝。芮成钢以退为进,希望代表韩国朋友向奥巴马提问,将稍显紧张的现场氛围又拉回提问者可控制的局面。最终,芮成钢的“大胆”行为使其成为现场向奥巴马提问的唯一亚洲记者。在后来的提问过程中,芮成钢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解读”这一话题展开对话,他所提问题的深度引起世界的关注,成为两人交锋的另一个亮点。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逾八成网友力挺芮成钢,赞赏他表现出了记者应有的胆识和睿智,表现很棒。同时,芮成钢的精彩提问也受到网友热捧,芮成钢则坦言,在此之前,自己在全国“金话筒”颁奖典礼上就曾被问及:如若再次遭遇奥巴马会抛出什么问题。因此,自己在参加这次峰会前就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高三语文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1.C 2.B 3.A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C(应释为“馈赠 ”)5C(句是说许衡幼年读书时勤思善问,句是说许衡不屈从权势,句是说皇帝答应了许衡的辞职请求 )6D(根据文意,“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的是怀人,亦即许衡的家乡人)7.(1)(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强”“是”“凡”“更”各1分,大意1分)(2)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王”“所以”“化”“乃”各1分,大意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第!”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却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后来迁移到鲁地,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正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甲寅年,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办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请许衡回到京师。过了不久,许衡称病辞职还乡。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担任右丞相,要许衡辅佐他,就又将许衡召至京师,让他在中书省参与议事。阿合马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于是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就先答应了他的请求。(至元)八年,皇帝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替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他进行教育。许衡接到任命,高兴的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至元)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痛哭祭拜。(二)诗歌鉴赏8、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9、 “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三)默写:略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BD(B这道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D考查情节及主题:大师最后录取朱丹是因为认识到他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因而能够理解他,接受他。)2)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打基础。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2分)(3)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3分)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3分)(4)作用:这句话交代了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情节)指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丰富、深化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主题)(从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2分)启示: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扣住民族精神、国家尊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2分四、实用类文本答案12(1)BE (2)四个方面:作为思想家,利用新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作为国语专家,在语言文字改革上贡献很多;作为编辑,催生出第一篇白话小说;作为父亲,培养出“中国核工业之父”。(答出1点给1分,答出4点给4分)作用:以事实证明“钱玄同是一个值得后人记住的名字”;为下文进一步叙写他的生活习惯作铺垫。(2分) (3)喜欢谈天说地,去友人家聊天,好说而不好动;不怎么在家里住,而是住在师大教员宿舍和孔德学校;长年吃饭馆、吃请;喜欢访友聊天,却不欢迎朋友来访。(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答出3点给4分,答出4点给6分) (4)观点参考:只有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会被后人铭记;腹有诗书气自华,渊博的学识是良好口才的基础;要保持身体健康,就必须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只有严格自律,公正无私,才能使他人信服。(观点正确,有结合文本内容做简要分析,答对一点给2分,4点共8分)五、语言文字应用13.D 14.A 15.C16.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论。(3分)它的总体要求是实行统筹兼顾(2分)。它的前提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2分) 17.注意句式与修辞六、作文 最佳立意: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准备好才有可能成功。其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