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阶段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92725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阶段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阶段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阶段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阶段测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列有关个体、种群、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B.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C.个体与种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D.物种是所有种群的集合解析:不同的种群可以来自不同的物种。答案:D2.(xx连云港高二检测)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解析:种群密度减小,即为衰退型的年龄组成,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大,而幼年个体数目较少。答案:A3.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 D.400只解析: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呈“S”型增长,第10年时增长速率最快,即种群数量达到K/2,可估算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2002400只。答案:D4.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某些大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造成这种种群密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A.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C.出生率和死亡率 D.迁入率和迁出率 解析:人口密度的大小与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与迁出率、出生率与死亡率等密切相关。由于我国制订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独生子女”政策在东部沿海城市严格执行,故出生率不是造成城市人口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农民工涌入沿海大、中城市打工,这是造成这些城市人口密度在短期内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答案:D5.右图中曲线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A. B.C. D.解析:如果曲线是牛的种群数量变化,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应是曲线,因为牛个体大,消耗生产者多,相对密度会比羊小一些。答案:A6.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A.竞争和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C.竞争和种内互助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解析:据题意:“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推出该过程包含了种内互助、竞争;另外“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推出该过程明显发生种内斗争。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同种的其他个体存在就存在种内斗争。答案:B7.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鼠15只,则该种群的数量约为()A.100只 B.74只C.88只 D.17只解析:根据计算公式得出种群数量(只)。答案:C8.(xx南昌期末)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B.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内的开始下降解析:在该实验中,4个试管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表明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由于试管和试管内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其内的种群的K值也不同;试管内起始酵母菌数比试管的多一倍,而培养液体积相等,故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的开始下降;这也说明4个试管内的种群不会同时达到K值。答案:A9.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解析:由于小球藻的增长曲线为“S”型,其增长速率应有较大变化,即随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增长速率上升,至K/2处时,增长速率最大,之后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等,从而导致增长速率下降,至环境所容纳的最大值K处时增长速率变为0,因而应选D。答案:D10.(xx台州高二检测)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越来越简单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经足够长的时间演替后能形成树林D.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初始条件不同解析: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并趋于稳定;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由于受水分等无机环境的影响不能演变成森林;初生演替没有良好的土壤条件,而次生演替有良好的土壤条件甚至植物个体。 答案:D11.(xx大连高二检测)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1公顷的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解析:“样方法”往往作为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本题中所用的方法就是标志重捕法。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约为685412306(只/公顷)。答案:B12.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解析:在使用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答案:C13.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解析:该杂草地中的生物构成群落,动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因甘蔗田弃耕后,人为干涉因素消失,导致弃耕的甘蔗田物种组成更复杂。答案:C1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右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量少解析: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因b组的发酵进行的最快,所以b组的温度最适宜。由三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该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因三个组别的微生物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的容纳量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因能量影响微生物的繁殖,三个组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与其营养供给情况有关,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自然个体数量最少。 答案:B15.(xx临沂高二月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中,正确的是()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低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C.对小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一定要采用样方法D.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取样解析:田鼠的种群的数量第一次标记数量/再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因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再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会变小,所以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高;对小动物的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池塘的不同水层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可能不同,故取样时各水层均应取样调查。答案:B16.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解析:三种生物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可构成竞争关系;锄足蟾蝌蚪数量减少较多,表明水螈更喜食它;由于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水螈,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情况;无水螈的池塘中,由于三种生物存在竞争关系,所以锄足蟾蝌蚪不会呈“J”型增长。答案:A17.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2a1)17.43116.61150.8155.50总呼吸量(t/hm2a1)15.9392.73124.8140.98叶面积指数2.4811.2817.766.63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6.65377.52398.57184.7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植被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 后期增长缓慢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解析:由表可知,灌草丛叶面积指数最小,说明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先增大后减小;森林中由于光照强度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植被均有分层的现象,如在阴暗的地表会生长着苔藓、地衣等;因植物会被植食性动物所捕食,所以植被干物质的量除了与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外还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答案:B18.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解析:由图形可以看出t0t2时该种鱼的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t1时种群数量为K/2,此时为捕捞的最佳时期,t2时种群数量为K。答案:B19.(xx日照高二期末)下图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d点之前;e点为K值,所以增长速率为0;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速率较低时,所以不应在c点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即c点。答案:A20.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解析:从图中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因此两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之间也存在竞争,竞争生存空间等。当b越大,生物M的取食范围扩大,适应环境能力越强;当db时,即M与N对共同食物资源的竞争增强;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增长。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5分)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1)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则甲、乙、丙分别对应上图中的。(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所示类型。(3)假如图C代表的种群是某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应该特别保护(年龄段)个体。解析:(1)分析甲、乙、丙曲线知其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因此分别对应A、B、C。(2)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将使捕捞水域中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A所示的增长型。(3)若图C代表濒危动物资源,我们应注意保护幼年个体,以维持其增长潜能。答案:(1)A、B、C(2)A(3)幼年22.(10分)某地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后来,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农田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原本常见的泥鳅、田螺等几近销声匿迹。为了调查污染废水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距污染河流不同距离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0.10.51.02.04.0动物类群数(类)2023375058动物个体总数(个)3656657501 9832 490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 。(2)从表中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 。(3)当污染停止时,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演替。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这种演替将最后达到(群落)阶段。解析:(1)标志重捕法中要捕获部分个体,而土壤中大多数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故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2)由表格总体信息可知,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对表格横向比较可知,距污染源越远,污染物浓度越低,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越小。(3)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由于各种原因受到破坏的地方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在湿润和较湿润地区,废弃农田经长期演替过程会发展成森林生态系统。答案:(1)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2)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距离污染源越远(近),农药污染物的浓度越低(高),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越小(大)(3)次生森林23.(12分)(xx重庆高考)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和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解析:由组1、组2和组3的实验结果,可推测C曲线可代表乙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则B曲线可代表甲和乙混合培养时甲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D、E曲线代表组3情况下乙、丙两种水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情况。(1)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根据题意,容器中的生物没有迁入和迁出。由图可知,容器中乙种群数量是600只,其种群密度为600/2030(只/mL)。(2)两种鱼的生存场所不同,它们之间不存在竞争,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D和E代表的类似。两种鱼都生存在水的底部,一种在河流中央底部,另一种在临近河岸底部,体现的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所描述的情景和组2情景相同,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B和F代表的类似。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只/mL(2)D和E水平B和F24.(9分)请回答关于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有关问题:(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A图与B图所示。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图示的坐标中表示出来。(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图示回答问题。在点时,种群的补充量最大,在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该图所示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 。解析:(1)A图与B图显示种群S1与S2在不同温度下共同生活时结果不同;T115时,S1占优势;T225时,S2占优势。说明S1与S2种群间为竞争关系,同时也说明T1(15 )时适合S1生存,T2(25 )时适合S2生存,若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混合培养的S1与S2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应正好相反。(2)从种群密度图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自然增长率)最大,可使种群得到最大补充;D点时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若在种群数量快速增长阶段捕捞,既可以获得最大产量,又不会影响种群的持续增长,这一点可用于指导渔业生产。答案:(1)竞争如图(2)BD可以根据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的容纳量确定最佳捕捞时机及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捞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或从具体每年的最大捕捞量、具体达到多少开始捕捞的角度回答问题亦可)25.(14分)如图甲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图乙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图甲可知:1953年我国人口属于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是年。(2)人口也可以当做一个种群来看待。但某校一个班的学生不能当做一个种群,请根据种群的概念,分析其原因是 。(3)分析图乙,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ac的条件是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4)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填图乙中的字母)点之前进行,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填图乙中的字母)点。(5)一个新物种进入某一生态系统后,没有出现如图乙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请根据你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 。解析:(1)1953年我国人口属于典型的幼年多老年少的增长型,计划生育政策则从1982年开始见效。(2)种群是指一个自然区域中同一物种的全部个体的总称,某校的一个班既不是一个自然区域,又不包括同种的全部个体,故不属于一个种群。(3)ac曲线相当于“J”型曲线,其形成条件应是无环境阻力的理想条件,而e点达到K值,其增长速率为0。(4)防治害虫应在害虫未大量增加之前,即b点之前,而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在K/2时,即c点。(5)新物种进入某一生态系统后,若没出现乙所示种群数量变化,则可能因不适应环境而死掉,或因环境中无天敌等而呈现“J”型曲线。答案:(1)增长1982(2)学校不是一个自然区域,一个班的学生不包括各个年龄段的组成(3)食物充足,天敌较少(或理想环境、无环境阻力)0(4)bc(5)不适应环境而死掉(或适应环境只表现出“J”型增长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