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383057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 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 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5课 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战争。清朝失败后,面临着瓜剖豆分的危机。怎样才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作出了回答。 (1)甲午战争后,中国如何在危机中自救? (2)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如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重点掌握戊戌变法产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背景和条件、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基本史实。 2重点分析、理解戊戌变法运动出现的历史根源及救亡图存的奋斗目标。 3分析、理解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高超的策略和所暴露出的资产阶级软弱妥协的阶级局限性。 4通过对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过程的把握,进一步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 5比较戊戌变法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探讨中日两国改革一败一成的原因及其留给我们的启示。,一、甲午的震撼(民族危机) 1民族危机加深(政治基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_。加深了中国_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_”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化 救亡图存,温馨提示: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马关条约的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赔款,使清政府一筹莫展,万般无奈,不得不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目的是增加税收。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资产阶级较早地成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带头人,通过“公车上书”走上了政治舞台。 二、维新思潮的兴起(思想基础)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_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_的政治制度。但是这些思想很零散,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1.近代思想 君主立宪,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_制度。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思想,其著作是_和_,宣扬托古改制,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 梁启超和谭嗣同是宣扬维新思潮的另外两个思想健将。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_”,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4. 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_,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康有为称严复是“精通西学第一人”。 温馨提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2.政治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3.倡民权 4.物竞天择,三、维新过程和内容 1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开始从_走向_实践。 2变法宣传:康有为等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尤其是北京的_和上海的_影响较大,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3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_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组织机构:1898年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1.理论宣传 政治 2.强学会 时务报 3.应诏统筹全局折,5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诏书,宣布变法。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面。,明定国是,上书言事,农工商业,温馨提示:百日维新从内容上看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资本主义商业发展、科教文化传播,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进步意义;但其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对于封建土地制度问题没有丝毫触动。,设立大学堂,科举制度,四、无力回天(结果) 1新政实施后各派的反应与斗争 (1)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支持。 (2)读书求官之人:反对。 (3)慈禧太后:做好随时镇压的准备。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_”事件使矛盾冲突趋向白热化。 (4)维新派:求助于在华列强,尽力争取袁世凯。,王照上书,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制造“_事件”。 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五、维新时期的遗产 1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_运动。 2影响 (1)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2)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戊戌六君子,思想解放,(3)出版印刷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的认识空间空前扩大。 (4)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5)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_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3结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_运动行不通。 温馨提示:短期内夭折的戊戌变法,不可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效果显著,因此,整个运动的主要影响在于思想的启蒙,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5)社会舆论 3.改良,百日维新的特点,1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4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5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6从推行范围来看,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社会力量。 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8从推行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针对训练,1下列不属于百日维新特点的是( ) A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面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解析: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但在百日维新光绪帝颁发的诏书中已经被降为“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答案:C,如何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瓜剖豆分,亡国灭种绝非危言耸听。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 2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实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3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社团,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斗争,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所以说,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其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4失败的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针对训练,2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维新志士的宣传和主张及其实践活动,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为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A、D两项随着变法的失败而不再具有深远影响。B项表述不准确,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不是戊戌变法促使的结果。 答案:C,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难度为中,通过比较发现中日改革最主要的区别在政治方面,也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的含义。第二小问难度为易,考查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应从内因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第(2)问难度为易,考查了基本知识中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 答案:(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点评:本题体现了高考“现实问题到历史中寻找答案”的命题原则。中日两国的近代化有着相似的背景和不同的结局,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的变法失败了,对其原因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在改革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两国变法结局的比较有助于理解今天中日两国发展水平的差异。,考查不同国家不同的改革措施,改革是社会发展变化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在探究活动课上,老师展示了下列三幅图片,引发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学生甲认为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日本和中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这些国家都选择了在这一时期进行改革,肯定有其必然原因。 学生乙说,改革既是一次伟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学生丙从“既然要除旧布新,就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 老师布置你做发言记录,请你将他们的陈述摘要展示出来。 (1)有关三个国家都选择在同一时期推行改革的原因,学生甲以日本为例作了说明,其理由如下:_,(2)学生乙以戊戌变法为例阐述了“改革既是一次伟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他的发言是: _ (3)学生丙是怎样以俄国为例说明改革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处理改革阻力这个难题的?他认为俄国改革的结局如何?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内部分化,统治基础动摇;受工业革命冲击、列强侵略的影响,民族矛盾加剧。,(2)维新派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性;通过开学会、办报刊、与顽固势力论战等方式,宣扬西方先进的政治思想文化,形成中国近代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3) 在改革之前,首先借用舆论的力量来化解来自封建地主阶级的阻力,使封建地主阶级看到解放农奴是大势所趋。改革过程中,让农民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获得自由,以安抚旧势力的不满情绪。结局:改革没有受到旧势力的强烈阻挠,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未能成功改造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启示:改革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推行;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一、选择题 1.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后,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本题实则考查了百日维新中变法的内容,变法中文化上: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联系本题某历史事件后,各类各级科考得到恢复,经济特科被“停罢”,此事件应指戊戌政变,戊戌政变后各项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被保留,其他全部被废除,据此本题选B项。C项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的“新政”内容涉及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无科举考试相关内容;D项预备立宪是清政府1911年搞的一个骗局,也和科举制无关。 答案:B,2(2013安庆一模)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近代思想特别是西方的民主制度思想对中国人民的影响。 答案:D,3.(2012四川卷)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才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 A认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题干中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特点的概括是革命进程中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其政治用意是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康有为的用意主要是借鉴法国暴力革命的血腥,以此来坚定光绪帝变法的决心,故本题选择B项。 答案:B,4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主要是指( ) “开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A B C D,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同治、光绪年间”“改革”。同治、光绪年间大约是18621908年,期间发生的改革事件是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发生在道光年间,可排除,故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