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B EoC技术需求白皮书(征求意见稿)

上传人:美景 文档编号:23707 上传时间:2016-12-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GB EoC技术需求白皮书(征求意见稿) 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NGB EoC技术需求白皮书(征求意见稿) 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NGB EoC技术需求白皮书(征求意见稿) 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的电缆接入技术需求白皮书 (征求意见稿 )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 有线电视网络宽带接入技术工作组 2009年 3月 目 录 1 概述 . 2 景介绍 . 2 带接入技术现状与发展 . 3 制目的 . 4 2 需求设计原则 . 4 3 参考依据 . 5 4 术语和定义 . 6 5 系统描述 . 6 理结构 . 6 辑结构 . 7 6 业务类型 . 8 7 应用场景和组网需求 . 9 200户应用场景 . 10 50户应 用场景 . 11 8 信道带宽与可扩展要求 . 13 9 物理层需求 . 14 10 . 17 11 接入带宽需求 . 18 统接入需求 . 18 宽管理需求 . 18 12 安全需求 . 19 密 . 19 入端设备认证 . 20 户标识和溯源 . 20 13 网络及设备管理需求 . 20 本要求 . 20 置管理要求 . 21 能管理要求 . 21 障管理要求 . 22 全管理要求 . 22 14 互通性需求 . 23 15 扩展性 需求 . 23 16 其它需求 . 23 17 附录:业务性能及 . 23 语音和视频业务 . 25 数据业务 . 26 1 概述 景介绍 “三网融合 ”是国家发展信息化的战略部署,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新一代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不仅是有线网络自身升级换代、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推进国家 信息化、促进三网融合的必然要求。 有线电视网是国家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具有业务内容丰富、内容可控可管、用户群体巨大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满足 “三网融合 ”业务发展的需求,符合以视频为主导的宽带业务发展趋势。因此,在 “三网融合 ”中更多地依靠有线电视网络,充分发挥广电网络的优势,是符合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的选择,是以较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跨越数字鸿沟,实现进入千家万户的信息化和安全的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2008年 12月 4日,科技部与国家广电总局正式签署了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按照协议要求,广电总局开始着手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 (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 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利用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宽带、双向化改造,使有线电视网网络超越其他现有网络,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挥有线电视网频宽带、成本低、易普及的优势,使有线数字电视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信息平台,满足社会各界和广大居民的多方面需求,推进三网融合。 带接入技术现状与发展 我国有线电视网拥有用户近 于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几步平衡,加上其他历史和 客观原因,各地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用户的网络仍然是单项网络。随着业务发展和三网融合的迫切需求,对有线电视网络质量和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线电视网络必须进行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光进铜退 ”逐渐成为趋势。光前越来越靠近用户,每个光节点覆盖的用户数逐渐减少,从 2000户减少到 500户、 200户、 50户,甚至部分实现了光纤到户( 调研表明,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网络中,光节点覆盖用户数为 200户以下的用户已经占总用户数的 上。根据国内外网络发展趋 势,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向未来五年到十年,光节点覆盖发展到 200户或 50户以内,甚至大规模 网络改造的方式上看,目前国内存在多种基于有线电视电缆分配网的双向接入技术,但实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设备产品种类繁多,缺乏标准规范。 一方面,众多技术方案的出现反映了市场的需求,给运营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众多的方案也给决策带来了困难。从技术角度来说,各技术方案均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比如说,从工作频带看,现有电缆接入技术大多工作于当前广播电视工作允许的频段之外,有些工作在低于 65 些则高于 860 频段信道内干扰和噪声较大,信道也较为拥挤;而高频段信道内信号衰减和反射较为严重,有可能大大影响系统的性能或者降低该技术的适用性。从信道带宽来看,有些技术选用的信道带宽不是 8 符合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信道带宽规划要求,不利于信道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从协议性能来看,有些技术提供的业务速率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业务反展的带宽需要,有些技术没有很好的解决服务质量( 障问题,不能提供包括实时流媒体等各种业务所需的 另外 ,从成本角度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缺乏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各种方案均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造成双向化改造的效果不一和成本降低困难,因而难以大规模推广。 制目的 面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电缆接入技术需求白皮书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技术发展现状,根据现有网络的信道条件和应用需求,瞄准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聚合现有几种技术的突出优点,根据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发展的统一规划,制定相关的需求。以便促进相关接入技术的收敛,为将来有线电视网络将成为大容量、 全双向、全交互、全功能的下一代综合传输网络,业务互相之间实现融合,基本实现光纤到户( 完整标准化体系做技术准备。 2 需求设计原则 需求作为有线电视电缆宽带接入技术的开发和遴选的指导原则,其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标准性原则: 必须遵循已颁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确保基于本需求开发出来的技术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兼容性。避免有线电视电缆宽带接入网成为下一代网络中的孤岛。 合理性原则: 所提出的需求应该在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有线电视电缆网络资产的前提条件下有充分的技术实现可行性。应避免导致需要对现有有 线电视电缆网络资产进行大幅度改造的技术开发。从而最大限度保护既有投资、发挥存量资产的效益最大化。 可扩展性原则: 宽带接入的用户需求和技术的发展是长期的、渐进的。需求设计必须保证先进性和可扩展性,先进性是指能够反映近期和中期未来的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可扩展性保证了可以通过扩展满足远期为来的需求。保证基于本需求开发的技术和系统可以随着业务需求扩展和技术进步进行平滑升级。并且扩展性必须能够符合主流技术反展的趋势,迎合 “光进铜退 ”的趋势。 可管可控原则: 必须满足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可管理性、可控制性,保证网络运营的规 范和网络的健康发展。 经济性原则: 确保基于本需求开发出来的电缆宽带接入技术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3 参考依据 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 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 . 2 106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 3 135线电视系统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同轴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征求意见稿 . 4 137线电视系统分支器、分配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征求意见稿 . 5 221线数 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 6 1171网络总体 . 7 1475入网技术要求 8oS 4 术语和定义 有源光网络 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局端设备 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 终 端 ( 调制解调 ) 设备 动态宽带分配 o 光纤到户 光缆 光分配网络 光线路终端 光网络单元 无源光网络 5 系统描述 理结构 现有有线电视网络是 光纤 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技术主要包括接入网光传输改造技术和 同轴电缆 用户接入改造技术两部分。 在光传输改造方面,相比有源光网络( 术,无源光网络( 术具有拓扑结构简单、设备成本低,并且其网络拓扑结构与 此在现有 需要对现有 需要在原来的光网络上作简单的配置,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网络的升级。 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络用于解决电缆接入改造技术问题。由同轴电缆宽带接入技术和无源光网络技术一起构成有线电视网宽带接入技术。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接入干线传输采用 轴电缆接入成为最后 100米的接入技术问题,覆盖用户少于 200户,并逐渐向 50户或 20户过度。 辑结构 根据三网融合的趋势,在现有的有线网络 基础上,网络将向支持综合业务发展,按功能分层结构,各层之间由标准(或运营商自己的规范)接口连接,由统一的网络管理 、 内容管理和用户管理对全网进行管理。 从逻辑分层来说,面向综合业务的有线电视网络可以分为五层:业务和内容管理层,业务处理和接入网关层,有线电视宽带接入网层,用户层,网络管理和用户信息管理层(纵向的,负责其他各层统一协调管理)。如下图所示。 其中,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络基于同轴电缆在 6 业务类型 下一代网络发展的一个基本的趋势是 由 以分为三大类,即语音、数据和视频。还有一种特殊的介乎三者之间的业务即 利用流技术在 媒体视音频业务。 进一步从应用的角度,可以按以下方式区分业务类型: 1 交互业务 主要包括视频点播、互动电视、 移电视和录播电视等业务种类。要求网络提供双向支持,下行带宽要求高,上行带宽要求低,对传输时延和抖动要求高。 2 数据业务 主要包括互联网访问、数据 上、 下载、邮件收发、办公自动化以及在线游戏 等信息化应用,提供 求网络提供双向支持,下行带宽要求高,上行带宽要求低, 对丢包率要求高,对传输时延和抖动要求低。 3 实时业务 主要包括 频电话、视频会议、即时通信 频监控等新通信业务。提供视频语音数据的交互通信服务,特点是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双向对称的视音频数据通信,视听觉和读写的全互动交流,是完全的宽带数据应用。上下行带宽要求均较高,对传输时延和抖动要求很高。 4 对称宽带业务 主要包括基于 供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双向对 称的数据通信,对上下行带宽要求均较高,对传输时延和抖动要求低。 除了作为目前基本业务的 括模拟和数字电视节目)以外,有线电视电缆宽带接入网必须能够提供以上业务承载的支持。 7 应用场景和组网需求 随着有线电视网络 “光进铜退 ”的发展趋势,现有 个光节点覆盖的用户数越来越少。在进行有线电视宽带接入网络改造建设时,应结合 分前端和光节点之间采用 光节点以下的同轴用户分配网络应采用有线电视电缆宽带接入技术。为了便于工程施工和网络管理维护 ,位于光节点处的 能应考虑集成在一个设备中实现。根据每个光节点下覆盖的用户规模划分,考虑两种应用场景: 200户 /50户,即一个光节点覆盖用户数分别为 200户以下和 50户以下两种情况。 200户应用场景 这种情况下, 于小于 200户的小区,只需要一个有线电视光节点,而对于大的小区可能存在多个光节点。从有线分前端机房到小区光节点之间的网络完全是无源的 光链路,而从光节点出来的同轴电缆用户分配网络由于带的用户数较多,传输 距离较远。 针对该情况, 可以将 对于后者的组网方式,如图 7 由于本场景下光节点带的用户数较多,相比 50个用户数组网方式, 且应该是野外型设计。另外,还需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 1)应能够保证将同轴电缆接入信号传输一定距离, 典型 情况下为 200 ( 2) 00个用户高带宽交互 电视业务承载需求时, 因此,这种组网方式对于技术要求较高,而且可能很难应用于高带宽需求的应用场景。 50户应用场景 这种情况下, 程度,从有线分前端机房到居民楼之间的网络完全是无源的 光链路,在楼内则继续使用原有的电缆分配网络。 针对该情况, 用于收发以太网数字信号的 如果用于连接分前端 可以用于 则需要另外布光缆或者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在同一根光纤中传输 楼道内,光接收机输出的模拟 过楼内电缆分配网络传给每个用户家中的同轴电缆接入网终端( 备,在不影响原 图 7 考虑到大多数的情况,应为每户居民提供客厅和卧室至少两个终端接入点,因此一个楼道内需要 100个左右的 针对上述应用场景,应考虑基于同轴电缆带宽接 入技术的频分复用技术或者频带捆绑技术,即由多个信道带宽一起提供所需要的带宽要求。假定一个同轴电缆宽带接入局端设备 需要多个 此从设备的角度来说,一个 连接到更多的 个物理的同轴输出端口,但在该端口提供若干个同轴电缆宽带接入信道的频分复用。 在实际进行有线电视接入网络工程设计时,也可以考虑楼道内的 个同轴端口连接一个楼道,则一个 这样会存在跨楼道进行同轴电缆布线,考虑到铜缆对信号的损耗,这种跨楼道的铜缆不宜超过 100米,因此建议一个 提供 2个楼道用户的宽带接入。 8 信道带宽与可扩展要求 根据 106循广播电视的管理相关规定,标称信道带宽必须为 8 信道带宽需求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 a)必须保证有充分的频谱资源可用,以便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比如密集居住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用户带宽需求是从 1 25 1020 30100总带宽需求。 ( b) 信道带宽必须采用 8以符合有线电视网络的频道规划。信道带宽太窄则会损失频带资源利用率;太宽则一方面 对带内频域平坦度要求过高, 现有有线电视网络难以满足要求;另一方面对设备实现要求高,难以降低成本。 ( c)应该支持通过信道捆绑或者等价的方式实现传输带宽提升或者各信道之间资源动态分配的应用方式,以提供更为灵活的组网方式。 考虑到数字化整体转换后,整个广播电视频带的高端可以留出 超过 256议采用 750 ( d)应该支持邻道可用原则,以便更充分利用空闲广播电视信道传输双向宽带信号。 9 物理层需求 本部分内容适用于有源调制有线电视宽带接入技术。 ( 1)频带资源利用率:定义为有效信号带宽与标称信道带宽之比,该值必须大于 7/8。 称信号带宽 。 ( 2)频带利用率:建议物理层 最高 传输效率在有效信道带宽内能够 不小 于7z。采用 8* 带宽 物理层传输速率 支持的调制格式 建议 1 8 6 56 2 16 12 56 * 3 24 68 56 4 32 24 56 建议采用单信道 16 3)建议采用 信道捆绑 或其他方式增加带宽扩展性。 ( 4)带外辐射: 52000须足够小 至不影响现存有线电视信号,保证可以和有线电视信号共存 。 ( 5) 跨越放大器和分支分配器:应该能够跨越放大器和分支分配器。 ( 6) 插入损耗: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系统局端设备射频输出信号与有线电视信号进行混合时,引起的有线电视系统插入损耗不得超过 ( 7)发射端参数: 发送电平范围: 120 射频接口: 75欧姆阻抗 发射频谱模板如下图: 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系统设备发射信号频谱应该在该模板阴影区域以内。 N 为 8 标称带宽 /2,标称带宽 /2,称带宽 /2*7/8 2*7/8 ( 8)接收端 参数: 接收电平范围: 40004 460056 接受端灵敏度要求 : 64055 1 256508 1 8 这个序号 跟上边不一致 动态接收范围 如下图所示 :6456基本调制技术的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系统实测吞吐量与链路衰减值之间的关系如上图所示,建议系统动态接收范围在如图所示的阴影区域内。 10 序号不一致 1 规定信道宽带内系统的最大 小 于 4s/ N 带宽 建议 1 822 164 3 2464 3228建议采用 64便于使用百兆 ( 2)上下行带宽分配:在上下行带宽总量约束条件下,应具备动态分配上下行能力,以提高带宽利用效率,更好地对应上下行对称和非对称业务共存的应用需求; ( 3)双工方式:建议采用 ( 4)多址机制:在 议采用预约许可和中心结点协调的 ( 5) 端和终端设备应支持 端设备可根据需要配置是否透传或剥离 ( 6)组播 支持:建议有线电视电缆用户接入局端设备支持组播功能; ( 7)组播过滤支持:建议支持组播过滤功能; ( 8)广播风暴抑制:应该具备广播风暴抑制能力; ( 9)二层隔离:局端设备 必须 具有在二层隔离各接入终端的能力; ( 10) a 建议支持 持的优先级数 =3(对应实时业务、准实时业务和非实时业务;此处不包括 制信息应具有最高优先级,但是不应计在 数中); b 建议支持 于 c 应能根据用户和业务进行宽带分配; ( 11)延时:建议业务分组在 0 11 接入带宽需求 统接入需求 下面的序号 6是怎么回事? 1)建议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系统局端设备单信道输出时至少支持接入终端数为 32。 2)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系统局端设备接入终端为单个终端 、单向传送 时,系统 00 6 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系统局端设备同时接入终端为支持最 大终端数 、双向传送 时,系统 5%。 宽管理需求 下面的 7、 8、 9等序号是怎么回事? 考虑用户预先申请以及并发使用等网络带宽应用场景,针对用户独占带宽和共享带宽,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要具备 态带宽分配)功能,以提高带宽利用率以及保证业务公平性和 常情况下,连接用户终端设备的接入设备需要提供基于用户或业务的优先级管理依据,而在具有汇聚功能的局端设备处完成最终的 7 上下行带宽分配:局端设备应能控制上行和下行流量,并进行上下行带宽资 源动态分配,从而可以灵活适应对称业务和非对称业务共存的需求,从而提高整体网络带宽利用率。 8 带宽管理和限制:接入端设备应能设定限制以太网端口带宽;局端设备应能设定限制各接入端设备的带宽。 9 带宽分配类型:应支持固定带宽、保证带宽和尽力而为带宽等三种带宽分配类型。 10 带宽分配粒度: 2561 公平性原则:在所有前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遵循公平性原则平均分配带宽。 12 基于优先级的带宽分配:根据业务优先级、用户带宽额度以及用户优先级进行带宽分配,为不同业务,不同用户提供不同带宽保障。(优先级调度:严格优先级 /权重优 先级) 13 流量整形:避免网络过载或空闲,也能缓解网络拥塞,以便于提高服务质量。 12 安全需求 密 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承载的数据为标准的以太网数据帧,恶意用户很容易窃听、泄露、篡改、破坏和伪造系统开销信息和其它用户的信息,存在安全隐患。为了保证用户数据与网络运营的安全,有效防止非法用户的攻击, 应该有 用户信息 加密 功能 (建议加密方式、 位长 ) 。 系统可根据业务传输需要选择使用。 入端设备认证 局端设备 应 具有对接入端设备进行认证的能力,能够拒绝非法接入端设备的接入,确保只有合法接 入设备才能够方便快捷的接入网中,杜绝非法用户接入网中占用网络资源影响合法用户的使用,或者干扰网络正常运行。 户标识和溯源 一方面,可溯源性提供了网络管理者在网络遭到攻击或者恶意使用使得用户定位能力。另一方面,出于精细化管理的需要,运营商要能对用户进行精确定位,实现可溯源性,便于业务和用户管理。可溯源性的前提是用户唯一性识别,即用户标志唯一化。 建议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的局端设备能够唯一地识别接入端设备。 目前主要有两类方案解决上行接入设备标志和端口溯源问题:一是借助设备物理地址;二是基于 术。 13 网络及设备管理需求 本要求 下面的 4、 5等序号是怎么回事? 4 在 B/7409下定义 5 局端设备应能通过其所带的 支持通过标准 选支持 6 局端设备应该支持带外管理和带内管理方式,带外访问方式应该提供所有带内访问方式的功能, 带外 访问方式应该实现访问控制,防止 非授权访问; 7 管理系统通过局端设备 选支持 8 管理系统应具备对设备进行 拓扑、 配置 、性能 、故障 、安全 等方面的 管理 功能; 9 管理系统 应优先 采用中文界面; 置管理要求 1 应能对网络接口参数进行配置; 2 可提供一种自动配置的方法,并能对接入端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最好能够做到接入端设备的零配置即插即用 ; 3 可对每个接入端设备的带宽、承载业务、传输能力进行配置; 4 可对设备进行物理地址的配置; 5 应能对 业务流参数进行配置,如保证带宽、最大带宽和业务优先级等; 6 应能配置以太网相关功能,如 过滤、组播等; 7 应能配置系统功能,如加密等; 8 应能通过网管对系统软件进行远程升级; 9 所有配置操作应记录到日志文件,并支持检索; 10 应能对环境监控参数进行配置(可选)。 能管理要求 下面的 3、 4、 5等序号 是怎么回事? 3 网管应能启动 性能 测量功能,采集并处理测量数据,分析测量结果; 4 性能管理应具备对系统性能进行周期性的统计功能,比如 带宽使用情况等等。 5 应具有性能 控制 功能,当系统性能下降超越门限时,对制约网 络性能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整; 6 应能查询历史系统性能记录,并能将查询结果和统计结果保存到外部文件并输出。 障管理要求 下面的 7、 8、 9等序号是怎么回事? 7 故障管理应负责对系统各个部门进行持续或间断的观测、检测,以发现故障、产生故障告警,进行故障诊断及定位分析,创建及维护告警日志,并能够通过冗余路由即时恢复措施重新提供服务; 8 告警信息应可通过图形或其它方式对不同的运行状态和告警级别进行显示,并同时产生告警日志,供查询; 9 告警信息应能区分为设备告警(如节点故障、接口故障、电源故障、 环 境告警(如超出工作温度限制、湿度过高等)、通信告警(如传输链路故障等)、服务质量告警(如网络出现性能下降超越性能门限、网络部分区域拥塞等)等; 10 告警应根据故障严重程度、故障原因、时间段等进行分级处理; 11 故障事件恢复后,网管的相应告警信息应能自动清除。 全管理要求 6 网管系统应能通过定义个人访问权限的方式,提供对管理员 /操作系统访问的安全措施,拒绝非法用户和密码错误用户的登陆访问。不同级别的管理员具有不同的权限,确保访问请求的发起者只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执行管理操作。敏感信息或固定用户终端签权属性、 数据库和配置数据只能由授权的个人和管理系统进行操作; 7 网管系统应能记录所有用户的操作,包括用户名、操作时间、操作类型 、操作内容 。非法用户登录应产生安全性告警,未经授权的操作尝试由系统日志记录并产生安全警告提示。 14 互通性需求 建议同种技术不同厂家设备之间可以实现互联互通。 15 扩展性需求 建议终端设备在设备形态功能及配置上具有可扩展性, 能够面向未来的数 字家庭业务。 16 其它需求 环境 、电源、电器特性等,参考有线电视网络相关设备要求。 终端设备上线时间:必须不大于 10s。终端设备上线时间 是指从终端设备 加电 ,到该设备可正常工作的时间。 可接入终端个数:每个局端设备应该能够支持至少 32个 终端的接入。以 适应在初期多用户数、低带宽需求的应用场景。 建议增加技术发展 路线图 (速率等级、调制效率、 信道捆绑数量、 管 等) ,否则按现在这个版本作为两年后才出来的产品 肯定落后于现存的其它技术 。到那时其它技术 物理层 速率等级大概都达到 1总体感觉 ,这个需求没有体现“下一代”,连这一代都 不算先进。 17 附录:业务性能及 以下端到端的性能指标摘自通信行业 行 标 1171网络总体。 以测量点为边界的端到端 中端到端 输到宿主机( 电路域( 网络域( 但不包括用户驻地网,源主机和宿主机上的低层协议( 层和二层)也是 表中的具体指标值都是临时的,需要根据实际运营经验修订。 表 17 性质 (上限值 ) 缺省指标 0级 1级 交互式 2级 非交互 3级 均 规定 15000s 不规定 1需规定 500s 不规定 丢失率 需规定 1规定 误差率 1规定 不规定 不规定 不规定 假包率 不规定 不规定 不规定 不规定 不规定 以下技术指标数据来源于 oS 语音和视频业务 于接入网中承载的语言和视频类准实时通信业务,其相应解码算法能容忍一定的丢包和错包,但为了达到与传统电信业务相当的用户体验,其对时延和抖动的要求比较严格。 表 17言和视频业务性能指标 ey ) s 150 ms ) 400 ms ) 1 3% s 1 s 2 s 1 3% 6 10 s 1 1% s () 6s 150 ms ) 400 ms 1% 80 6s 10 s 1% - - on of a to of - is on - to be as be 数据业务 在分组数据传输业务中,其对时延和抖动的要求很低,但对错误率的要求非常高(并非对接入网的要求),因此一个数据包中一个比特错了就要丢弃该包,然后通过高层协议(如 求重传,才能保证最终整体无错。 表 17据业务性 能指标 of 10 2 s /4 s /01015 s 60 s 10 2 s 4 s 1 250 100 15 s 60 s 1 200 1 200 10 2 s 4 s to 10 an be ) 10 30 s/ 10ax( 10 an be 10ow 10 30 s an MB or an be it be to a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程建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