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异系统干扰分析

上传人:美景 文档编号:23557 上传时间:2016-12-28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TD-SCDMA异系统干扰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TD-SCDMA异系统干扰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TD-SCDMA异系统干扰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异系统干扰分析 课程目标: 了解互干扰的主要类型 互干扰的理论分析方法 其他几种系统的隔离情况 采取的隔离措施 隔离度的估算 参考资料 : 罗鹏飞 干扰研究及解决方案建议(内部讨论稿) 罗鹏飞 干扰研究及解决方案建议(内部讨论稿) i 目 录 异系统干扰分析 . i 第 1 章 前言 . 3 第 2 章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 4 语、 定义 . 4 略语 . 4 第 3 章 干扰的基本原理 . 6 扰的定义 . 6 扰的分类 . 8 性噪声干扰 . 8 调干扰 . 8 塞干扰 . 10 道干扰 . 11 第 4 章 互干扰理论分析方法 . 13 性噪声干 扰理论分析方法 . 13 塞干扰理论分析方法 . 14 调干扰理论分析方法 . 15 道干扰理论分析方法 . 16 第 5 章 各系统互干扰研究结论 . 17 D 和 . 17 D 和 . 17 D 和 . 18 D 和 . 18 第 6 章 互干扰解决措施 . 20 场干扰解决措施 . 20 扰源与被干扰系统属于同一运营商 . 21 站址方式下共天馈方案 . 21 站址方式下共馈线方案 . 22 装滤波器方案 . 23 整天线的工程隔离方案 . 24 蔽铁丝网方法 . 24 扰源与被干扰系统不属于同一运营商时 . 24 干扰基站加装滤波器方案 . 25 整天线的工程隔离方案 . 25 蔽铁丝网方法 . 25 内分布系统中干扰解决方案 . 25 扰源与被干扰系统属于同一个运营商 . 26 扰源与被干扰系统直接合路的方式 . 26 扰源与被干扰系统加滤波器直接合路的方式 . 27 扰源与被干扰系统以收发分缆方式合路 . 28 扰源与被干扰系统不属于同一运营商 . 29 干扰基站加装滤波器方案 . 29 扰源与被干扰系统分天馈方案 . 29 第七章 空间隔离估算 . 31 平隔离 . 32 直隔离 . 34 斜架设时的隔离 . 35 1章 前言 知识点 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 3G 脚步的日益临近,各大运营商在对自己目前的网络加大优化力度的同时,都面临着如何更好与后续 3G 系统相兼容的问 题。以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为例,都在从成本代价最小、工程最具操作性、对 络影响最小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 3G 网络建设中存在的 3G 干扰问题的解决方案。政府主管部门也在密切关注并通过行业标准化组织来研究和制订符合国情的最佳 3G 决策方案和政策规定。 中兴通讯在业界是同时拥有有 保证我司在 3护公司各产品线的利益,按公司的统一部置,借助我司在业界产品齐全的得天独厚条件,中兴移动事业部和技术中心组织 了相关的标准化研究工作和内部研究试验工作,为 他网络 共存拿出准确的、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和解决办法,并以此来积极引导和协助政府主管机构的干扰研究工作,并对公司下一步的 3 如何实现 为所有运营商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当,可以极大地节省投资,有效控制风险,使运营商投资获利最大化,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意义非常重大。 2章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知识点 提示本节含盖的知识点 语 、定义 灵敏度:是指在测试条件下接收机所能够接收最小信号的能力。 信噪比:是指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通常是以 式来表示。 出三阶截止点。 入三阶截止点。 略语 本文件应用了表 1的缩略语 表 1 英文缩写 英文全称 中文全称 3G 3 3 代 (移动通信系统 ) 道选择性 动增益控制 线子单元 宽 分双工 频 入三阶互调截断点 阶互调截断点 噪声放大器 性功放子单元 of 野 声系数 文缩写 英文全称 中文全称 出三阶截断点 人手持电话系统(小灵通) 频 收信号场强指示 收机 噪比 压驻波比 带码分多址 3章 干扰的基本原理 知识点 干扰的定义 干扰的几种类型 干扰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某些专用无线电系统占用没有明确划分的频率资源、不同运营商网络配置不当、收发滤波器的性能、小区重叠、环境、电磁兼容( 及有意干扰,都是移动通信网络射频干扰产生的原因。系统间干扰类型主要有:加性噪声干扰、邻道干扰、交调干扰、阻塞干扰。 不同系统之间的互干扰原理,与干扰和被干扰两个系统之间的特点以及射频指标紧紧相关。但从最基本来看,不同频率系统间的共存干扰,是由于发射机和接收机的非完美性造成的。发射机在发射有用信号时会产生带外辐射,带外辐射包括由于调制引起的邻频辐射和带外杂散辐射。接收机在接收有用信号的同时,落入信道内的干扰信号可能会引起接收机灵敏度的损失,落入接收带宽内的干扰信号可能会引起带内阻塞;同时接收机也存在非线性,带外信号(发射机有用信号)会引起接收机的带外阻塞。 图 是一个典型的干扰链路原理框图: 强 干 扰 信 号加 性 噪 声干 扰 信 号空 间 隔 离干 扰 源发 射 机被 干 扰接 收 机滤 波 器图 1 干扰链路原理框图 图 1 可知 ,干扰源的发射信号(阻塞信号、加性噪声信号)从天线口被放大发射出来后,经过了空间损耗 L,最后进入被干扰接收机。如果空间隔离不够的话,进入被干扰接收机的干扰信号强度够大,将会使接收机信噪比恶化或者饱和失真。因此干扰分析的原理就是首先计算接收机能容忍的干扰信号强度门限,然后和发射机发射的干扰信号强度(已知)比较,得到最低的空间隔离度要求,最后换算为空间距离。 图 2 是一个典型的收发信机的原理框图: 图 2 收发信机的原理框图 共存系统的干扰可以用广义的邻道干扰比 衡量: A C L 11 公式 1 其中邻道泄漏比 指邻道(或者带外)发射信号落入到被干扰接收机通带内的能力,定义为发射功率与相邻信道(或者被干扰频带)上的测得功率之比。邻道选择性 指在相邻信道信号存在的情况下,接收机在其指定信道频率上接收有用信号的能力,定义为接收机滤波器在指定信道频率上的衰减与在相邻信道频率上的衰减的比值。由此可见,提高邻频共存系统的系统性能,抑制共存干扰,需要从改善射频发射机的发射性能和射频接收机的接收性能两个方面考虑,降低干扰系统的邻道泄漏功率和提高接收机对邻道干扰的抑制能力。 在具有一定隔离带宽的条件下,可以利用两个系统之间的 ,计算被干扰系统收到来自干扰系统发送功率的杂散干扰和邻道泄漏干扰功率值,将该干扰功率值与被干扰系统本身的自干扰相叠加,研究被干扰系统的容量、覆盖等等方面的损 失,同时研究消除干扰所需要的隔离度值。 扰的分类 干扰源在被干扰接收机工作频段产生的噪声,包括干扰源的杂散、噪底、发射互调产物等,使被干扰接收机的信噪比恶化,称为干扰源对被干扰接收机的加性噪声干扰。 P H S 信号 频率( M H z ) 1915 带外杂散 2010 幅度 图 3 加性噪声干扰示意图 按照业界惯例,以灵敏度恶化 1干扰判断准则(有些厂家采用灵敏度恶化 准则过于苛刻,不推荐)。通过公式 1 和 2 可以计算允许到达接收机的加性噪声干扰信号强度: )101lo g (10 10 NI 公式 1 可知 : )110lo g (10 10 I 公式 2 其中 里取 1 允许到达接收机的加性噪声干扰信号强度, N 为接收机底噪。 接收机的交调杂散响应衰减用于衡量在有两个干扰连续波( 在的情况下、接收机接收其指定信道输入调制 号的能力。这些干扰信号的频率与有用输入信号的频率不同,可能是接收机非线性元件产生的两个干扰信号的 最终在有用信号的频带内产生第三个信号。 收机的二阶和三阶截止点是表示特定射频电路或系统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线性指标。通过这两个指标能够预测接收机的交调 (性,而交调特性描述了射频装置对相邻信道或邻近信道的抗干扰性。对于传统的超外差二次变频接收机,仅存在三阶交调干扰;对于采用直接下变频方案的接收机,二阶和三阶交调干扰都应考虑。鉴于目前的通信系统基站基本采用的都是超外差接收机,因此这里只介绍三阶交调情况下对传统接收机的干扰情况。 在与移动基站所推荐的最低性能标准有关的无线规范中,接收机的交调 (性在技 术上被纳入两个主题:接收机的交调杂散响应衰减和接收机对杂散响应干扰采取的保护。接收机的交调杂散响应衰减是在有两个干扰连续波( 在的情况下接收机接收其指定信道输入调制 号的能力。这些干扰信号的频率与有用输入信号的频率不同,可能是接收机非线性元件产生的两个干扰信号的 n 阶混频信号,最终在有用信号的频带内产生第三个信号。 三阶交调产生的干扰 。 作为接收机前端三阶混频的结果,频率为 两个信道外的连续波引入一个三阶交调成分,频率等于 (2 它将落入开启信道的有用信号频带内 (图 4)。这一带 内三阶交调 (物降低了输入到接收机解调器的载干比 (C/I)。按照斜率为 3:1 的直线 (如图 4b),输入 物的电平 (以用下面的等式计算,其中包括接收机的总输入 两个信道外 号的输入功率 ( 3*2*33 ( 4. 由两个信道外 a)。三阶截止点 (定义 (b)。 在图 2 所示接收机的结构中,信道外 扰带来的 物产生于低噪声放大器 (第一级混频器, 大器,第二级混频器以及 幅放大器中。所有的 物在解调器的输入端累加,相当于在接收机的输入端出现了一个等效的带内 物 (使 大器、第二级混频器和幅放大器的 3 阶 量达到最小可以减小这个成为带内干扰的 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在第一级混频器后面的 波器 (波器 #1)中提高对那些信道外干扰的 择性 (S)实现。注意,滤波器的选择性 (S)代表 波器 1 在阻带内对信道外干扰的衰减,它相对于滤波器通带插入损耗 (所以, 波器阻带内对信道外 号的总抑制 (R, 以定义为 R = -( S)。 波器的选择性降低了后续接受电路对三阶失真和动态范围的要求,因此,为降低等效的带内 以对接收机总的 行优化,以满足接收机解调信噪比的要求。 阻塞干扰是指当强的干扰信号与有用信号同时加入接收机时,强干扰会使接收机 链路的非线性器件饱和,产生非线性失真。只有有用信号,在信号过强时,也会产生振幅压缩现象,严重时会阻塞。产生阻塞的主要原因是器件的非线性,特别是引起互调、交调的多阶产物,同时接收机的动 范围受限也会引起阻塞干扰。 干扰源 接收机 功率 强 干 扰 信号 有用信号 饱和失真噪声 接收机 图 5 阻塞干扰示意图 分析阻塞干扰对系统工作的影响可以从系统协议出发,协议对接收机的抗阻塞特点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系统间主要是带外阻塞干扰,因此分析的同时需要关注该系统基站的前端滤波器特性。 在接收机第一邻频存在的强干 扰信号,由于滤波器残余、倒易混频和通道非线性等原因,引起的接收机性能恶化,称为邻道干扰。通常用 邻 道 干 扰信 号有 用 信 号S i g n a l L e v e l( d B m )F r e q u e n c y( M H z )1 9 1 5 1 9 2 0 1 9 2 5- 5 2- 1 1 5滤 波 器 残 余图 6 邻道干扰示意图 邻道干扰究其本质,依然是带外强信号引起有用信号带内的噪底抬升,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加性噪声干扰,引起邻道干扰的具体原因如下, 、由于模拟通道的非线性产生的噪声。当有用信号和邻道干扰信号经过模拟通道时,由于通道的非线性而产生的交调产物。可以通过降低邻道干扰信号强度和提高通道的线性度来降低该部分 噪声功率。 二、邻道信号经过滤波器之后的残余噪声功率(见图 6)。经过滤波器之后,因为滤波器的波形非理想矩形,所以邻道信号在有用信号带内会有一部分残余功率。要降低这部分噪声,需要提高数字滤波器的矩形系数。 三、混频器的倒易混频。邻道信号进入混频器后,与本振的噪声混频所产生的干扰信号,有可能落在有用信号带内,也有可能落在中频内,都会提高噪声功率引起信噪比的恶化。倒易混频是利用混频器的正常混频作用完成的,而不是其他非线性的产物,倒易混频的影响也可以看成是因干扰而增大了混频器的噪声系数,干扰越强,本振噪声越大,倒易 混频的影响就越大。因此在高性能接收机中,必须考虑倒易混频,抑制措施除了降低邻道干扰信号的强度外,主要是提高本振的频谱纯度。 四、在 数字处理部分产生的噪声。由于 非线性和采样时的量化噪声引起,可以通过提高 降低该部分噪声功率。 五、由于 际上也是一个混频器,所以也会产生本振倒易混频噪声。噪声的产生机理和模拟通道混频器一样,要降低这部分噪声必须降低邻道干扰信号强度和提高数字本振的频谱纯度。 4章 互干扰理论分析方法 知识点 干扰类型的分析方法 在干扰计算之前,要对干 扰源进行定位和干扰类型判断,然后根据系统特点进行干扰确定性计算,确定规避干扰所需要的空间隔离度,再与系统间隔离度进行比较可以初步掌握系统受干扰的程度。 性噪声干扰理论分析方法 干扰源在被干扰接收机工作频段产生的噪声,包括干扰源的杂散、噪底、发射互调产物等,使被干扰接收机的信噪比恶化,称为干扰源对被干扰接收机的加性噪声干扰。 根据公式 3 接收机灵敏度方程 : N( 公式 3 其中, 接收机灵敏度, N 为接收机底 噪, 解调信噪比。 按照业界惯例,以灵敏度恶化 1干扰判断准则。通过公式 1 和 2可以计算允许到达接收机的加性噪声干扰信号强度: )101lo g (10 10 NI 可知 : )110lo g (10 10 I = 中 里取 1 允许到达接收机的加性噪声干扰信号强度, N 为接收机底噪。 此时我们可以计算规避干扰所需要的空间隔离度为: 中 D 为规避干扰需要的空间隔离度, S 为干扰源发射机杂散, 允许到达接收机的加性噪声干扰信号强度。 举例: 站灵敏度 收机解调信噪比假设为3议对 站发射机带外杂散辐射的指标规定如下: 9201980则以 站灵敏度恶化 1干扰判断准则, 因此理论计算规避 站对 站加性噪声干扰需要的隔离度为: 站接收机灵敏度 站灵 敏 度 下 降1需要的外加噪声 消除加性噪声干扰所需要的隔离度 10380-(塞干扰理论分析方法 规避阻塞干扰的隔离度计算通常是以系统协议为准,将协议规定的阻塞干扰信号大小与干扰源天线口最大发射功率相减,即得到规避阻塞干扰所需要的隔离度。 需要注意的是,系统协议对阻塞指标的规定都是基于最低要求,大部分的厂家做产品时都会考虑优于协议性能,对于阻塞干扰 来说也是这样,产品的抗阻塞指标往往好于协议指标很多,尤其对于带外阻塞,抗干扰能力主要取决于基站前端的双工器。 3议规定的 站抗阻塞指标如下: 3议对 站抗阻塞性能的规定 议没有考虑 站共存的阻塞干扰要求。 根据 站最大发射功率 41虑两系统天线间至少应有20传播损耗,则规避对 站阻塞干扰所需 41=61 调干扰理论分析方法 规避交调干扰的隔离度计算通常是以系统协议为准,将协议规定的交调干扰源信号大小与干扰源天线口最大发射功率相减,即得到规避干扰所需要的隔离度。 下图是交调干扰发生的示意图: 交 调 干 扰 源信 号空 间 隔 离干 扰 源发 射 机被 干 扰接 收 机交 调 产 物被 放 大 的 干 扰 源信 号图 27 交调干扰发生示意图 需要注意的是,系统协议对交调指标的规定都是基于最低要求,大部分的厂家做产品时都会考虑优于协议性能,对于交 调干扰来说也是这样,920 - 1980 40 115 10 900 - 1920 980 - 2000 40 115 10 000 - 12750 15 115 CW 品的抗交调指标往往好于协议指标,抗交调干扰能力主要取决于基站接收机链路的线性指标。 举例: 3议对 站带外交调干扰信号的要求为: 48 0 W 48 0 115 设干扰源基站最大发射功率为 A,按照协议,规避交调干扰需 要的空间隔离度为( 道干扰理论分析方法 规避邻道干扰的隔离度计算通常是以系统协议为准,将协议规定的邻道干扰信号大小与干扰源天线口最大发射功率相减,即得到规避干扰所需要的隔离度。 比如 3议规定的 收机抗邻道干扰指标为: 115 52 设干扰源最大发射功率为 A 规避邻道干扰所需要的隔离度 : D =( 5章 各系统互干扰研究结论 知识点 了解各系统的理论隔离度 隔离距离 理论上各系统隔离度要求如下: 隔离度要求 D 5 79 70 80 62 60 68 80 34 74 80 77 80 80 80 D 和 论分析 存需要的空间隔离距离 存 空间隔离度要求 (62 垂直隔离时距 离要求 平隔离时距离要求 (理想条件下两系统天线无正对增益时) 16m 水平隔离时距离要求 ( 用全向天线 11益,与 线主瓣背向时) 55m 水平隔离时距离要求 (考虑最恶劣情况天线有正对增益时) D 和 论分析 存需要的空间隔离距离 存 空间隔离度要求 (77 直隔离时距离要求 平隔离时距离要求 (理想条件下两系统天线无正对增益时) 210m 水平隔离 时距离要求 (考虑最恶劣情况天线有正对增益时) D 和 论分析 存需要的空间隔离距离 存 空间隔离度要求 (34 垂直隔离时距离要求 平隔离时距离要求 (理想条件下两系统天线无正对增益时) 平隔离时距离要求 (考虑最恶劣情况天线有正对增益时) D 和 论分析 存需要的空间隔离距离 存 空间隔离度要求 (80 垂直隔离时距离要求 平隔离时距离要求 (理想条件下两系统天线无正对增益时) 平隔离时距离要求 (考虑最恶劣情况天线有正对增益时) 设备指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存的最主要干扰是 站对 要的隔离度约为 8086路预算分析的仿真结果隔离度 75,要求 站的 84虑到 站的 协议要求为 77假设的 站密度比实际情况稀疏,因此建议留 711量,隔离度要求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此隔离度要求工程上很难保证。 理论分析结果考虑最恶劣情况,但是智能天线、基站同步等问题均没有考虑进去,实际情况中的干扰情况会比理论分析低一些。 6章 互干扰解决措施 知识点 外场隔离措施 室内分布干扰隔离措施 掌握了干扰情况,就得确定解决方案,并最终解决系统间的互干扰问题。进入解决方案阶段,应考虑根据前面掌握的干扰情况,结合运营商要求进行方案选择。 场干扰解决措施 外场干扰解决应按以下流程 进行: 国 家 政 策网 络 规 划 需求 收 集覆 盖 容 量 预算 , 站 点 预 规划站 点 勘 察 ;勘 察 表 信 息站 点 筛 选拓 扑 优 选网 规 设 计报 告干 扰 站 点 分 布 信 息资 料 ( 电 信 ) ;覆 盖 和 容 量 方 面 的需 求 。链 路 预 算 规模 预 算 ; 确定 干 扰 余 量等 参 数 。仿 真 及 外 场测 试 结 论频 率 保 护 带 规 定 ,运 营 商 频 率 划 分 ;网 间 隔 离 度 规 定干 扰 源 站 点 信 息表 ; 用 户 需 求 表 。国 家 频 率 政 策运 营 商 要 求邻 近 干 扰 源 站点 隔 离 度 的 估算 和 站 点 优 选被 干 扰 站 点 与 P H S 隔 离度 的 实 测 记 录 ; 网 规 勘察 表提 出 相 应 的 网 规 解 决 措施 ( 根 据 不 同 干 扰 源 设备 的 干 扰 门 限 要 求 )图 39 外场干扰解决流程 场的干扰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工作,每一阶段都必须输入具体准确的数据输出相关的阶段性报告,经过多方协调认证后方可进入下一个阶段。 干扰源系统和被干扰系统是否同属于一个运营商,对于干扰解决措施的选择来说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其间涉及到运营商间协调,工程难度和建设成本等多个问题。 以下分类描述: 扰源与被干扰系统属于同一运营商 干扰源与被干扰系统属于同一运营商时,协调工作和解决方案实施都有极大的便利,在外场 可以采用共站址方式降低建站成本和工程难度。一般情况下干扰源系统网络已经存在,而且建设比较成熟,对于后续的系统网络建设来说,原有的网络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因此,在进行新系统建网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使得新系统网络建设能够更经济、更快速;其次,需要对新老系统共享网络资源所引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保证各自网络稳定运行的前提下进行资源共享。 系统间共站址方式建设可减少新建站址数量,充分利用机房、铁塔、天面等资源,从而节约建站成本,并提高新系统网络建设效率。同时,应针对各预规划站点的干扰,在附近选 取多个备用站址,尽可能利用空间隔离来消除与原有系统的互干扰,在新系统的覆盖保证和原有系统互干扰消除成本这对矛盾之间取得兼顾。 确定共站址方式后,可以采用比如共天馈的干扰解决方案;如果无法共站址,则需要对干扰源和被干扰系统做专门的技术处理(比如加装滤波器),以下详述: 将干扰源系统与被干扰系统共天馈系统(见图 40),可以利用合路器达到系统间隔离的目的,而只用一套天馈系统又降低了工程建设难度和成本。 干 扰 基 站干 扰 源 基 站合路器馈 缆基 站 天 线图 40 共天馈 方案示意 共天馈系统的方案要求两系统(或者多系统)对天线要求一致,比如增益、极化方式和下倾角度等,同时必须都是宏蜂窝或者微蜂窝组网,否则采用该方案将大大影响原系统覆盖,得不偿失。 目前在外场共天馈方式使用比较少,因为各系统的网络规划对天线的要求均有所不同,只有在室内分布系统多采用此方式。 共馈线方案将是 3G 网络建设采用较多的方式,发射信号时将共站的两系统信号通过合路器合成到一根馈缆后传输,到达天线之前再通过分路器(合路器反接)将不同系统的信号分开,从各自的天线系统辐射, 接收状态下则反之(见图 41)。 被 干 扰 基 站干 扰 源 基 站合路器分路器馈 缆被 干 扰 系统 天 线干 扰 源 系统 天 线图 41 共馈线方式示意图 采用多个系统共用馈线系统,减少了馈线的数量,降低了新系统施工难度,降低了新系统的建站成本。两个合路器叠加相当于获得了更高的隔离度,大大降低互干扰水平,比如 统采用此种共站方式,其天线系统只要有物理间距即可共存。 同时共馈线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 1)新系统安装需影响原有系统,必须将新系统与旧系统利用合路器连接在一起。 2)加入多个合路器,增大了原有系统的天馈部分的损耗,对 原系统的覆 有一定的影响。 装滤波器方案 加装滤波器方案适用于外场的任何情况,尤其是当干扰源系统和被干扰系统无法共站时,只能考虑对基站进行单独处理。 滤波器加装位置不同有着不同的作用:干扰源加装带通滤波器可以降低干扰源基站的带外辐射和互调产物,被干扰基站加装带通滤波器可以降低进入接收机的阻塞干扰信号水平(见图 42),在互干扰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对干扰源和被干扰基站双管齐下,才能解决干扰问题。 被 干 扰 基 站干 扰 源 基 站干 扰 源 频 段带 通 滤 波 器基 站 天 线被 干 扰 频 段带 通 滤 波 器基 站 天 线干 扰 信 号图 42 加装滤波器方案示意 系统共站或者共 存时都可以采取该方案,工程难度低,较易操作。可以根据干扰的情况(杂散干扰为主或者阻塞干扰为主)来选择加装滤波器的位置。 该方案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于: 1)滤波器有一定的插损,将会影响原有系统的覆盖。 2)滤波器的成本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对于频率间隔较大的系统,滤波器的隔离度比较容易做,成本也较低;而对于频率间隔小的系统,比如波器的隔离度与成本紧密联系,过高的滤波器成本将使方案毫无意义,此时对滤波器的成本以及改造基站的比例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最合适的,运营商可以接受的方案。 整天线的工程隔离方案 依靠调整天线位置增大系统间的隔离度。比如增大两系统间的垂直隔离距离,可以有效的增加空间隔离度。另外,如果干扰源处于被干扰系统下方一定高度时,比如 统,可以考虑将干扰源天线更换为上副瓣抑制较大的天线来获取更高的空间隔离度。 在共馈线和加装滤波器方案均不可行时可以考虑采用该方案。 由于调整天线将影响系统的覆盖,造成网络性能恶化。特别是规避干扰需要的隔离距离较大时,对原系统的覆盖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建议:遇到此问题时尽可能通过其他如加装滤波器的方案解决干扰问题,工程隔离方案对系统网络性能都有较大影响,不推荐使用。 加了铁丝网的天线可以 增加天线的前后比 ,通过这种方法 来规避干扰。 图 43 是 在外场应用的加了铁丝网的天线 ,铁丝网的孔径为 图 43 加了铁丝网的天线 扰源与被干扰系统不属于同一运营商时 干扰源与被干扰系统不属于同一运营商时,应坚持首先考虑协调的原则,因为网络建设中,在保证网络质量的前提下,工程难度和成本是最重要的,运营商间充分的沟通协调如果可以达成协议的话允许系统共站或者干扰源进行改造的话,将会是双赢的 局面。 如果运营商间协调不一致,只能单方面对被干扰基站进行调整。建议采取如下方案: 干扰基站加装滤波器方案 原理同 ,单方面给被干扰基站加滤波器只能解决阻塞干扰问题,如果系统间存在杂散和交调干扰,则需要采取其他方式规避干扰。 整天线的工程隔离方案 原理同 ,调整天线位置可以获得更多的空间隔离度,尤其是利用垂直隔离,但是会以牺牲系统的覆盖性能为代价。 调整天线结合加装滤波器方案可以解决一般的系统干扰问题,但是如果干扰源干扰严重时,建议搬站,采用其他备选站点。 蔽铁丝网方法 原理同 。 内分布系统中干扰解决方案 室内分布系统中的干扰解决应按以下流程进行: 需 求 收 集阶 段工 程 勘 察阶 段方 案 设 计阶 段方 案 实 施阶 段工 程 监 测优 化 阶 段图 43 室内分布系统中互干扰解决流程 内分布系统中的干扰解决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工作,每一阶段都必须输入具体准确的数据输出相关的阶段性报告,经过多方协调认证后方可进入下一个阶段。 干扰源系统和被干扰系统是否同属于一个运营商,对于室内分布系统中干扰解决措施的选择来说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其间涉及到运营商间协调、工程难度和建设成本等 多个问题。 以下分类描述: 与外场情况一样, 干扰源与被干扰系统属于同一运营商时,协调工作和解决方案实施都有极大的便利,可以采用共室内分布的方式降低建站成本和工程难度。一般情况下干扰源系统的室内覆盖网络已经存在,而且建设比较成熟,对于后续的系统网络建设来说,原有的网络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因此,在进行新系统建网过程中,首先,如果原有覆盖系统的工作频段包括了新系统的工作频段,则可以充分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财经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