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7 1种群和群落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316661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9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7 1种群和群落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7 1种群和群落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7 1种群和群落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向高考 生物,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高考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微专题强化练,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第一部分,(一)种群和群落,考 向 分 析,考 题 引 路,强 化 训 练,2,3,1,从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来看,本专题考查形式多变,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针对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等,常以新情境或柱状图、坐标曲线、表格形式来考查。 2对群落而言,高考常以具体的情境为背景考查对群落结构、丰富度的概念以及群落演替的理解。,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立意与点拨 知识: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等知识。能力: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的能力。试题难度:较大。 点拔:正确理解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 A项,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蝗虫捕食更多的植物,植物的数量和密度减少,故种间竞争会减弱。B项,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说明其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C项,距石头的远近影响了蜥蜴的数量,进而影响了蝗虫的种群密度,最终影响了植物生物量,所以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D项,由题图可知,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能增加蜥蜴的数量,从而导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和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 A,易错点:不能正确理解和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及相应的生长曲线 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 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易错分析 错答本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理解不透彻,图文转换能力较差;二是不能准确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 D,解析 本题涉及种群数量增长的三条曲线,首先要对三个曲线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进行对比:图1和图2的横坐标都表示时间,但图1的纵坐标表示种群个体数,图2的纵坐标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图3的横坐标表示种群密度,纵坐标表示出生率或死亡率。通过分析曲线可知,三个图中最终种群的个体数目都达到一个最大值,所以它们都属于“S”型增长,环境条件是有限的,A正确。图1中,曲线斜率最大(即a点)时增长速率最大,图3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最大(即e点)时增长速率也最大,这两个点对应图2中的c点,B正确。图1中的b点增长速率为0,图3中的f点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也为0,这两个点均对应图2中的d点,C正确。图1、2、3中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的点分别是b、d、f点,D错误。,误区警示 “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逐渐减小的。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