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 必修1,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研究,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从实验现象能推测出什么结论呢?,思考与讨论: 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膜是由脂质组成,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膜表明:,实验证据,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组合形成膜的呢?,问题:,实验: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抽提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铺展成单分子层? 科学家是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上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小资料,磷脂是组成细胞的主要脂质,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 它有一个亲水磷酸“头”部,和一个疏水的脂肪酸的“尾”部。,想一想: 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会怎么样铺展?,亲水“头部”,水,空气,亲水的“头部”与水接触,疏水的“尾巴”远离水,朝向空气的一面,在水空气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疏水“尾部”,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的三层结构。,静止模型的观点,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要点:所有膜结构都相同 静态的结构,质疑:,)各种生物膜功能不同,应该结构也不同 )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现象不好解释,新的发现:,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有什么证据说明细胞膜不是静止的呢?,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时间:1970年 人物:费雷和埃迪登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质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后融合,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为多数人所接受,1、细胞膜主要由流动的磷脂双分子层和嵌在其中 的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多糖。,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朝向膜的内侧,亲水性头部朝向膜的外侧,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3、蛋白质或镶嵌在脂双层的表面,或嵌入 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有些多糖与磷脂分子结合形成糖脂,糖蛋白的作用: 1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2还与细胞膜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2)膜蛋白的运动性,5、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1)磷脂分子的运动性,小结:,1.生物膜的组成:,生物膜是由_和_组成的。,脂质,蛋白质,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的流动模型认为,_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具有流动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磷脂双分子层,3.糖被的结构及功能。,糖被是细胞膜的外表,一层由细胞膜上的_和_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其作用是_、_等。,蛋白质,糖类,细胞识别,保护润滑,现象观察: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 物质更容易透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 。 实验证明:20世纪初,对膜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 和 组成。 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 实验探究: 1925年 荷兰科学家测得膜单分子层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提出 .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 三层结构。 提出新问题:如果膜是静态的,细胞的一些复杂功能又怎样解释呢? 组织新探究: 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 。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 。,回顾: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溶于脂质的,膜是由脂质组成,脂质,蛋白质,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流动性,流动镶嵌模型,A,不要灰心,再来一次!,C,D,B,不要灰心,再来一次!,不要灰心,再来一次!,恭喜你,答对了!再接再厉!,实战演练,人体内的白细胞能进行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壁,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这个过程的完成依靠细胞膜的 ( ),选择透过性,保护作用,流动性,扩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