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2278130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业资料:_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单位:_部门:_日期:_年_月_日第 1 页 共 9 页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交通安全1.定义:交通参与者在交通出行中遵守城市交通法规,避免发生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全过程。主要内容有:管理和检查城市交通工具的安全状况;考核、稽查与纠正驾驶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不安全因素;清除路障和布设城市道路安全设施;城市交通事故处理及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等2.交通安全三要素:人、车辆、道路与环境。防止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要求人、车辆和道路环境三方面均安全可靠。即驾驶员驾驶技术熟练、经验丰富、注意力集中;车辆的结构性能和技术状况良好;道路条件满足安全行车的要求。3.3E安全对策:为了保障城市交通安全,可以从工程措施、执法管理和安全教育三方面采取措施。工程措施:改进汽车设计;采用耐撞击的车身结构、安全玻璃、安全带、气囊、靠枕、防滑轮胎、灵敏可靠的制动器、变光灯、安全油箱等;改善道路设计,在城市道路两侧设人行道;尽量避免形成多于四路相交的复杂交叉口;必要时封闭与干线街道相交的某些横向街道,修建环岛或立交道口等;修建安全设施,如设人行横道、修建人行过街天桥或人行过街地道、安装信号灯和安全监测设备设立护栏、设置交通安全标志等。执法管理:制订和严格执行交通法规;制订驾驶员甑选标准,对驾驶员实行考核,颁发驾驶执照,加强对驾驶员的管理;拟定车辆检验标准,办理车辆牌照,严格车辆管理;控制车辆进入道路的数量;限制车速,将无法达到某种车速的车辆分离出去也不允许车速超标;按车流分布规律组织交通;纠正违法,维护正常交通秩序。安全教育:主要采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形式,学校教育是对在校学生进行交通法规、交通安全和交通知识教育,社会教育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广告等方式,广泛宣传交通安全的意义和交通法规,同时对驾驶员定期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守法思想、职业道德、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交通事故定义我国通常认为,交通事故是车辆在街道或道路上运行时所引起发生的死人、伤人或损坏物件的事件。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理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对交通事故所下的定义是:交通事故是在道路上所发生的意料不到的有害的或危险的事件。这些有害的或危险的事件妨碍着交通行动的完成,其原因常常是由于不安全的行动(指精神方面不注意交通安全)或不安全的因素(指客观物质基础条件),或者是两者的结合,或者一系列不安全行动或一系列不安全因素。日本对交通事故的定义是:由于车辆在交通中所引起的人的死亡或物的损伤。由于交通事故的急剧增加,日本警察部门在统计交通事故中不考虑物损事故,只考虑人身事故。交通事故的认定:道路-我国交通法规中明确规定:道路是指公路、街道(公共街道)、胡同、里巷、广场、停车场等供公众通行的地方。其中,供车辆行驶的为车行道,供行人通行的为人行道;车辆-指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只强调车辆在街道或道路上运行,而不包括所有一切其它的地方如医院、田野、工厂内部和私人庭院等。2.交通事故构成要素道路要素:交通事故只有发生在道路上;违章要素:交通事故是由违章行为引起的;损害后果要素:交通事故必须有损害后果;过失要素:交通事故的责任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应是过失的。交通事故分类按照情节轻重和伤亡损失的大小分为四类:事故类型人员伤害财产损失轻微事故轻伤12人机动车事故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事故不足一般事故重伤12人,或轻伤3人以上3万元重大事故死亡12人,或重伤37人36万元特大事故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伤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6万元以上按交通事故第一当事者或主要责任者的内在原因可分为三类:观察错误(接受信息)-心理原因导致对外界环境的客观信息没有正确的观察,生理原因如疲劳、疾病等导致对道路交通环境、交通规制状况以及其它交通动向的观察失误,此外,道路条件不好、交通标志和路面交通标示不清楚以及由于交叉路口冲突区域太大等,也常引起观察错误,据统计,约占全部事故的60%;判断错误(信息处理)-包括对对方车辆的行动、对道路的形状和线形、对对方车辆的速度以及自己车辆对对方车辆的距离、过份相信自己的技术以致对自己车辆是性能和速度以及车身安全空间的大小等的判断有误,此判断过程往往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一般只有几分之一秒。因此,驾驶人员要有相当熟练的驾驶技术。操作错误(动作反映)-主要是技术不熟练,对车辆和道路不熟悉,遇紧急情况时不能应付自如,以及车辆本身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不灵,驾驶人员训练不够正规和车辆检验制度不严等(较少)。按交通事故的对象分类:车辆间事故,即车辆与车辆碰撞的事故(collision),分为正面碰撞、追尾碰撞、大转弯时侧面碰撞、超车时的接触型碰撞以及右转弯时的侧面碰撞型等,发达国家约占70%,我国约占20%;车辆对行人的交通事故,包括机动车冲上人行道所发生的压死、压伤行人的交通事故,行人在人行横道内横过马路时被机动车压死、压伤的交通事故;个别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而乱穿马路被机动车压死、压伤的交通事故。我国25%,工业化国家10%-20%;汽车对自行车的事故,我国30%以上,有的城市高达50%;汽车单独事故,包括汽车在下坡时由于行使速度太快、汽车左右转弯或掉头时所发生的翻车事故以及在桥上因大雾天气或因机械失灵而产生的汽车坠入江河的事故等,较少,但多为恶性事故;汽车与固定物碰撞事故;铁路道口事故。按违反交通法规的对象分类机动车驾驶人员事故-机动车驾驶人员违反交通法规而发生的事故,包括违反安全驾驶规程、违反规定速度行驶、强行超车、逆行、通过交叉路口不减速、左右转弯及掉头不适当、违反临时停车、违反优先通行规则、闯红灯过路口、与前车不保持安全距离、转载不当、酒后开车、机械失灵、过度疲劳等,国外高达95%,我国60%;骑自行车人交通事故-骑自行车人违反交通法规包括在快道上骑车、逆行、骑快车等;行人交通事故。按交通事故发生地点分类:一般指哪一级道路,城市或郊区以及城市或乡村三种。公安部对道路的分类为:高速公路(恶性事故居多)、一、二、三、四级公路、等外公路、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路、支路和其它城市道路。xx年全国因交通事故死亡71494人,上述11种道路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0.86%,6.27%,29.35%,28.17%,10.02%,3.96%,1.10%,12.48%,3.25%,1.13%,3.40%。4.交通事故统计指标(1)绝对指标交通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2)相对指标-交通事故率人口事故率,表示在所研究区域内,每十万人口因交通事故而死的人数,即Rp=(D/P)x100,000式中:D-交通事故死亡人数;P-人口总数;Rp-每十万人口的交通事故死亡率。车辆事故率,表示在所研究的区域内,用该区域的机动车拥有量来平均的交通事故次、伤、亡数字。一般指每一万辆车的交通事故死亡(伤人)率,即Rn=(P/N)x10,000式中:D-交通事故死亡(伤人)人数;N-机动车拥有量;Rn-每一万机动车的交通事故死亡(伤人)率.运行事故率,表示在所研究的区域内,用该区域内交通事故次数、伤、亡数和所有运行车辆与其运行距离的乘积之比。即Rt=(D/T)x100,000,000式中:D-交通事故死亡人数;T-在所研究区域一年内的总运行车辆公里数;Rt-每亿运行车辆公里的交通事故死亡率。5.交通事故统计有关规定死亡以事故发生后7天内死亡为限;重伤按人体重伤鉴定标准执行;轻伤按人体轻伤鉴定标准执行;财产损失:指交通事故造成的车辆、财产直接损失折款,不包括现场抢救(险)、人身伤亡善后处理的费用,也不含停工、停产、停业等所造成的间接损失。不列入交通事故统计的情况:轻微事故不通行社会车辆的专用道路上发生的事故(厂矿、油田、农场、林场自建的专用道路,农村机耕道,机关、学校、单位大院,车站、机场、港口、货场内以及住宅区楼群之间的道路);在道路上举行军事演习、体育竞赛、施工作业路段中发生的事故;军车、武装警察车辆发生未涉及地方车辆或人员的事故;铁路道口及渡口发生的事故;蓄意驾车行凶、自杀,酗酒者、精神病患者自己碰撞车辆发生的事故等发生的事故;车辆尚未开动发生的事故(人员挤、摔伤亡事故);由于自然灾害所发生的事故(地震、台风、山洪、雷击)。交通事故统计口径:由交通警察部门或交通运输部门统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一般国际标准为30天,大约80%的国家采用此标准,中国和意大利为7天,法国为6天,希腊和奥地利为3天西班牙、日本和台湾为1天;由卫生部门统计,统计时间为一年。原则上卫生部门统计的交通事故死亡数字要比警察部门或运输部门的统计数字高30%左右。6影响交通事故的基本因素人(交通参与者)-机动车驾驶员(80%90%)、非机动车驾驶员、行人;车-车辆结构与性能、状态(发达国家0.5%以下,日本0.1%,我国5%);道路与环境-道路条件(几何参数、路面附着系数、道路安全设施、绿化、隔离带等)。第 8 页 共 9 页行业资料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资料仅供参考)下载修改即可使用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