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160317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一、分配制度 1.我国现行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 (1)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客观必然性: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 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按劳分配 (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 主体 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 公有制 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 经济条件 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4)作用:有利于促进 社会生产 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 平等分配 的社会地位。,正确理解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并不意味着等量劳动会取得等量报酬。一方面,因为个人劳动能力和单位时间内劳动的质量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因为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是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 益相联系的。只有当企业能取得一定的效益时,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才有保障。这就是目前不同企业的职工收入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2)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分配制度。,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各种分配方式: 劳动 、资本、技术和管理按 贡献 参与分配的制度。 (2)意义: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 合理性 、合法性的确认。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 人才 、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的公平 (1)表现:收入分配的 相对平等 ,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 共同富裕 的体现。 (3)措施: 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 国民收入 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 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再分配 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个重要举措。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顾 效率 与公平,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于悬殊。 提示: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性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2.兼顾效率与公平 (1)关系: 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 物质前提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矛盾性: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 (2)措施: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 提高效率 ,又要 促进公平 。 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 平均主义 ,也要防止 收入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 ,也要提倡 奉献精神 。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一 我国的分配制度 要点归纳 1.分配制度存在的原因,考点二,考点一,2.正确区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考点二,考点一,3.深入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考点二,考点一,关于分配方式的误区 (1)劳动收入都是合法收入,非劳动收入都是非法收入。 错误。劳动收入中,有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的合法收入,也有通过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等手段而获得的非法收入;非劳动收入中,同样有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合法收入,也有通过贪污受贿、偷税漏税等方法获得的非法收入。国家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2)凡是工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 错误。在公有制经济内获得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获得的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考点二,考点一,(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分配都属于按劳分配。 错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也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 (4)按劳分配中等量劳动一定会获得等量报酬。 错误。因为按劳分配实现的程度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实际的差距。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就是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错误。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指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方式,即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按劳分配。,考点二,考点一,易错辨析 1.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非按劳分配 【辨析】 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还存在非按劳分配,如福利性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一定是非按劳分配方式。 2.劳动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方式 【辨析】 只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劳动收入是按劳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属于非按劳分配方式。,考点二,考点一,命题探究 命题点:多种分配方式 典例 (2014天津高考)河北省饶阳县的程秀把承包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程秀说:“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又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她的收入 ( ) 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 属于按劳分配 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A. B. C. D.,考点二,考点一,【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收入分配的知识。程秀的分红收入、租金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或按生产要素分配),入选;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属于非公有制经济,而按劳分配必须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进行,排除;作为该农业科技公司的股东,获得的分红收入来自于企业利润,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入选;炒股的收益受到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而程秀没有炒股,排除。 【参考答案】 A,考点二,考点一,【方法指导】按劳分配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公有制范围;二是劳动收入。生产要素分配是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资源参与生产获得的收入。,考点二,考点一,1.(2015广州一模)某中外合资公司规定,每年将利润的10% 作为年终一次性奖金发给员工,其构成如下图。从一个侧 面可以看出,该公司 ( ) 坚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缩小员工收 入差距,落实同工同酬 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 注重公平注重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A. B. C. D. 【解析】某中外合资公司每年将利润的10%作为年终一次性奖金发给员工,是按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要素参与的分配,说法正确;劳动生产率提高,公司的利润就高,员工就可以多得到奖金,体现了注重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说法正确。题中该公司的行为不能缩小员工收入差距和落实同工同酬,与题意不符;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正确答案是A项。,A,考点二,考点一,2.国务院下发文件进一步规范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政策得到初步落实。这项政策有利于增加农民的 ( ) A.转移性收入 B.经营性收入 C.财产性收入 D.工资性收入 【解析】所谓财产性收入,主要是指居民通过自己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进行投资而获得的收益,它既包括财产增值收益,也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收益。通俗地说,财产性收入就是人们投资理财所获得的收益。故选C项。,C,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 效率与公平 要点归纳 1.收入分配公平是什么 (1)含义: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考点二,考点一,(2)认识我国的收入差距及其现状:,考点二,考点一,2.重视社会公平的依据 (1)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2)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积极性,才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4)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 (5)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考点二,考点一,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相对平等不是绝对平等。它允许差别存在,否认差别的绝对平等会陷入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3)平均主义抹杀了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的创造性。所以,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考点二,考点一,3.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1)生产决定分配,要实现分配公平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2)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考点二,考点一,(3)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因此,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考点二,考点一,易错辨析 1.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区别 【辨析】 (1)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的分配,形成国家、集体(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物质生产部门是指创造物质产品和增加产品价值的生产活动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以及为生产服务的运输业和邮电业,还包括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的那一部分商业(即商品的分类、修整、包装、保管等劳动)等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2)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保证非物质生产部门、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集体福利事业、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服务行业、城市公用事业、金融保险事业、科研、文化、教育、卫生、广播、体育、国家政府机关、军队、宗教团体等。,考点二,考点一,2.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辨析】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考点二,考点一,命题探究 命题点1:维护社会公平 典例1 (2012新课标全国卷)2011年1月,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这一举措 ( ) 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 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 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 A. B. C. D.,考点二,考点一,【解题思路】说法绝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不选;在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材料中“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的措施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入选;故选B项。 【参考答案】 B,考点二,考点一,命题点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典例2 (2011江苏高考)如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 ) 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 收入差距扩大 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 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 效率将会提高 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 较高的效率 A. B. C. D.,考点二,考点一,【解题思路】依据曲线图可知,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呈正比例变化,收入差距越大,效率越高,在x1之后,两者呈反方向变化,故错误,排除。材料启示我们要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才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差距过大,则效率会下降,故符合题意,错误。所以本题应选D项。 【参考答案】 D 【方法指导】关于效率与公平的试题,做题时一定要明确题干强调的是效率的重要性还是公平的重要性。,考点二,考点一,1.(2015太原模拟)“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 )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收入差距 既要鼓励创业致富,又要倡导回报社会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中强调公平 A. B. C. D. 【解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符合题意。错误,社会公平是允许差距存在的,但不能过分悬殊;观点错误,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中都要注重效率、公平。,B,考点二,考点一,2.(2015海口模拟)观察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不能只看摩天大楼,还要看社会底层、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搞好民生,要特别注重“补短板、兜底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补短板”要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兜底线”要加强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提高低保标准 “兜底线”要消除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补短板”要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避免经济波动起伏 A. B. C. D. 【解析】搞好民生,要特别注重“补短板、兜底线”,要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提高低保标准,故符合题意。错误,城乡发展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城乡发展要体现合理的差距而不是消除差距;与题意无关。,B,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共享发展 热点材料 材料一 2015年11月9日,安徽省再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安徽省最低工资标准至少每两年调整一次。此次调整过后,安徽省月最低工资标准由原先的1260元、1040元、930元、860元四个档次,调整为1520元、1350元、1250元、1150元四个档次,合肥市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第一档次的1520元/月,16元/小时,领跑全省。,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等。 材料三 2016年1月1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这是基尼系数自2009年来连续第7年下降,但仍然超过国际公认的0.4贫富差距警戒线。,热点分析 【问题1】 从“个人收入的分配”的角度简述如何把“提低、扩中、限高”落实好。 【分析】 (1)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制度保证)。 (2)提高国家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国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再分配更注重公平是提高公平的又一重要举措,兼顾公平与效率。 (4)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过高的不合理差距,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在经济增长上多下功夫,保证就业。,【问题2】 结合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如何实现“共享发展”。 【分析】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 (2)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发挥国家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命题预测 1.2015年11月9日,安徽省再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由原先的1260元、1040元、930元、860元四个档次,调整为1520元、1350元、1250元、1150元四个档次,这有利于 ( ) A.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B.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再分配领域更加注重公平 D.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积极作用 【解析】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与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无关,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材料属于初次分配,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财政的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B项符合题意。,B,2.依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兼顾效率与公平。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通过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教育公平、医疗改革、就业、养老等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1.(2015广东高考)基尼系数是判断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该系数介于01之间,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表明收入差距越大。国际上通常把0.40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2010-2014年,中国收入再分配后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81、0.477、0.474、0.473和0.469。对比图,不考虑各国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推断出 ( ),2010年部分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近年来,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且高于图中发达国家 法国收入再分配政策对贫富差距的调整效果比英国更明显 中国应运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强化再分配功能 发达国家依赖以市场为主导的收入分配机制实现社会公平 A. B. C. D.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材料中2010-2014年中国基尼系数的不断减小,表明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小,说法错误;由图可知,法国的再分配后的基尼系数低于英国,可知法国再分配的调整效果优于英国,正确;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再分配来缩小基尼系数,由此可知中国应该强化再分配政策,正确,错误。故答案选B项。,2.(2015山东高考)国务院决定,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2014年的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下列选项中,对国务院的这一决定理解正确的是 ( ) A.提高医疗补助标准,优化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 B.健全初次分配机制,协调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C.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D.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 【解析】本题考查收入分配公平等知识。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指向的是医疗,不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结构,故A项错误;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是通过再分配来提高居民保障水平的,故B项错误,C项正确;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没有增加货币发行量,也不是指向保险筹资,故D项错误。,C,3.(2012江苏高考)如图所示,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措施是 ( ) 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 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 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金字塔型”与“橄榄型”社会结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是指低收入者多,高收入者少;“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指中等收入者占的比重最大。因此实现这一转变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收入,需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符合题意。“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并不能改变这一消费结构;与题意无关。,B,4.(2013重庆高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62010年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变化情况图 注: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2.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为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根据上图,概括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动趋势。 (2)从2010年到2020年,若在国民总收入实现倍增的同时,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从45%逐步增加到65%,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应 (小于、等于或大于)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1)答案示例一:整体来看,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 答案示例二:19962007年,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2007年后,居民收入分配份额有所增长和波动,但仍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 (2)大于 (3)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