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指晚上,这里指老年。原来的意思是早晨开的花到晚上去拾,这里指老年回忆童年的事。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本文是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往事而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2. 内容梳理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既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同时也写出其天真童趣的一面,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8):作者紧扣“乐园”,写“我”在百草园的无穷乐趣。依次回忆了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的故事、百草园的冬天。,过渡段(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1024):作者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先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再依次写了询问“怪哉”、后园寻趣、师生读书和在课上做戏、画画的故事。,阅读,整体感知 1. 本文把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 _ _,无味,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腐朽、脱离儿童思想和生活实,示例:用百草园生活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际的私塾教育。,2. 课文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还写了由此而生发的联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_ _ _ _,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那里是儿童的乐园。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3. 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据此,如何评价这位先生呢? _ _ _ _ _,打戒尺、罚跪,是当时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常用,描写出先生严格而不严厉的形象,表现先生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2 爸爸的花儿落了,1. 了解背景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曾有一个叔叔在大连参加抗日活动,之后被日本人逮捕,被毒死在狱中。林海音的父亲前往大连收尸,回京后不久,身心俱疲,肺病复发,于1931年去世。爸爸的花儿落了就由这场病痛写起。通过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在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表现了主人公对爸爸的崇敬和怀念,她也从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后自己虽然小,但应该承担起许多原属于爸爸的责任。,2. 内容梳理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两条线索并行发展: 一是主人公英子的成长。从一个少不更事、偶尔偷懒的小姑娘成长为勤奋优秀的毕业生,遇到父亲去世这样的人生大事也能沉着、镇定地面对。 二是爸爸像养花一样精心培育“我”成长。严厉的父亲身上蕴藏着深沉的爱子之情和殷切的期待之心。 两条线索交汇在英子的成长这一点上,自然巧妙,全文浑然一体,周密严谨。 文章内容梳理:,第一部分(112):写“我”由夹竹桃想起病床上的爸爸和他对“我”的嘱托。 第二部分(1330):回忆六年前老爸逼“我”上学,给“我”送衣服的往事。 第三部分(3134):从爸爸的病情回想爸爸爱花、养花的往事。 第四部分(3537):写毕业典礼上“我”复杂的心情。 第五部分(3853):回忆爸爸鼓励“我”去银行闯练的往事。 第六部分(5468):写得知爸爸去世的噩耗后,“我”突然变得成熟起来。,阅读,整体感知 1. 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眼前事的思考。阅读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课文中哪几件事与这三句话相照应。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_ _,回忆起爸爸叫“我”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_ _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_ _ _ _,回忆起爸爸惩罚“我”赖床不起,使“我”明白爸爸对“我”的爱是很深的。,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的死讯时,“我”虽然很悲伤,但是想到爸爸对“我”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2.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_ _ _ _ _,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3. 文章并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的消息,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试作简要分析。 _ _ _ _ _ _ _,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忽然想到爸爸妈妈, 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不久于人世,很悲痛。,_ _ _ _ _ _,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我”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3* 丑小鸭,1. 了解背景 本文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丑小鸭”现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文学典故,成为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丑小鸭”这一形象融入了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感受,甚至可以说是他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安徒生一生境遇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但却心高气傲,志向远大。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这说明了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这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坚持不懈,总会获得成功的。,2. 内容梳理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事实上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但因为他生在一个鸭场里,鸭子们觉得他与众不同,就认为他很“丑”。其他的动物,如鸡、狗、猫也随声附和,都鄙视他。但是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4):写丑小鸭不堪忍受排挤和嘲笑,逃到沼泽地里。 第二部分(538):写丑小鸭在沼泽地、农家小屋、严冬野外的种种悲惨遭遇。 第三部分(3947):写丑小鸭变成一只白天鹅,仍保持善良、谦虚的品质。,阅读,1. 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_ _ _ _ _,遭到的歧视和打击:在鸭群和鸡群中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大家都要赶走他,连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欢迎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也用脚踢他。他独自流浪到一块沼泽地,讨好那些野鸭们,但野鸭也不喜欢他。他还差点被猎人打死。在黑夜里,他顶着狂,整体感知,_ _ _ _ _ _ _,风跑到一个农舍,但因为他不能生蛋,发不出咪咪的叫声,迸不出火花,又被母鸡和雄猫嘲弄。后来,丑小鸭还受尽严冬的折磨,差点被冻死。 态度和追求: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难困苦。他相信即使身处逆境,只要经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幸福一定会来到身边。,2. 怎样理解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是自己不懈追求的结果? _ _ _ _ _ _,丑小鸭离家出走是被迫的,因为不仅周围的人不喜欢他,就连他的兄弟姐妹也欺负他。他在野鸭群中受排挤,又目睹了雁被猎人打死的悲惨场面,最后死里逃生。在农家小屋,他虽然也受嘲弄,也被人看不起,但已经有了一个可以生存的“温暖的屋子”“有了一些朋友”,他应该满足了。 但是他偏不,他不愿意享受这种“安逸”,他要到更广大的,_ _ _ _ _ _ _,世界里去。于是他走了,他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了,他见到那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美丽的天鹅了。后来,严冬到了,他虽然几乎被冻死,但当他仰慕的天鹅飞回来时,他不顾一切地朝他们飞去。于是,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了。试想,在已经有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以后,他如果不思进取,不再追求,他怎么能得到最终的幸福生活呢?,4* 诗两首,1. 了解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写于1825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从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这是诗人一生中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日子。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她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他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的奥西波娃一家也为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丝温馨和慰藉。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1913年,即将年满40岁但仍默默无闻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经过多年的准备和酝酿,作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并在英国出版诗集。这一决定后来果然使诗人获得巨大的成功,同时切实提高了美国诗歌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两年以后,诗人在未选择的路这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中委婉地反映了自己在选择人生道路时所体验到的那种踌躇和困惑。,2. 内容梳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未来要充满信心,始终要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诗歌分为两节:第一节,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实质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诗歌分为四节。 第一节:“我”站在人生的路口,“我”两条都想去,犹豫不决。,第二节:“我”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 第三节:“我”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走,但路很长很长。“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 第四节:“我”回忆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阅读,整体感知,1.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但它却广泛流传,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请想一想原因何在。 _ _ _,这首诗是普希金写给邻居小女孩的赠诗,诗人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或教训的语气,而是以平等的语气娓娓劝说,仿佛与你促膝谈心,给人的感觉真诚而友好。,2. 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首小诗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_ _ _ _ _,诗人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是人生之路,这是象征手法。人生哲理: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正确的选择。,5 伤仲永,1. 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已经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了。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泯然众人矣”。庆历三年(1043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了伤仲永一文。,2. 内容梳理 文章第1自然段叙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突出方仲永天斌的特异。其一,生五年不识文具,给纸笔即可写诗。其二,方仲永才思泉涌,“指物作诗”,一挥而就,而且文采、内容均佳。作者如此描写突出了神童方仲永的特异天资,为下文的因后天不学习而“泯然众人”作了很好的铺垫。,第2自然段,从作者亲自见闻的角度简略交代了方仲永从神童沦为“众人”的过程。作者写了两次见闻。一次是方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暗示在这六七年中,方仲永的诗毫无长进。第二次是方仲永二十岁时,这次并未见面,只是听亲戚说:“泯然众人矣!”一句话就交代了这位神童的结局。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对方仲永由神童变成普通人一事所发的议论。这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阅读,整体感知,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_ _ _ _ _ _,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_ _ _ _,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