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质量调研(语文).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70311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质量调研(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质量调研(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质量调研(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质量调研(语文)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嘻闹 瘦削(xio) 黑魆魆(x) 呱呱坠地(g)B蹩脚 应酬(yng) 扑簌簌(s) 戛然中断(ji)C恪守 广袤(mo) 撂不开(lio) 循规蹈矩(j)D亲狎 舷窗(xun) 闭门羹(n) 拐弯抹角(m)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几天后,雷小蕾把过队日的照片拿到班上来,有划船的、有荡秋千的、有吃冰棍的大家争相传着看。B“这可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情,”省领导在慰问患者及其他人员时说:“必须坚持生命第一的理念,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C美国当代著名医生、生命科学家、作家刘易斯托马斯对社会现状充满忧虑,他认为“现代人的麻烦,是他一直在试图使自己同自然分离”。D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3、依次填入下列格局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芙蓉姐姐只不过是网络时代衍生的一个另类,是一个靠自己努力而实现梦想的平常人。我们可以 芙蓉姐姐的行为,但是我们要尊重芙蓉姐姐的存在。 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 ,长春万顺华饲料有限公司将陈化稻谷倒卖出去加工成大米流入市场。虽然当地工商局对陈化粮的入库及饲料的出库负有监管责任,但他们却拒绝对此做出解释。A 不耻 坦陈 透露 B 不齿 坦承 披露C 不齿 坦陈 透露 D 不耻 坦陈 披露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现在,成为“作家”当个“文化人”又成了那些歌星、影星们新的追求,然而他们所出的书,内容粗浅,文法不通,实在让人不忍卒读。B这场比赛,雄鹿队前三节表现差强人意,但最后时刻,后卫威廉姆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葬送了这场比赛。C企业转制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但我们的有些执行者却因从中遇到的某些问题而对这一改革的前景产生怀疑,这种目无全牛的思想才是改革的最大阻力。D当年的“红卫兵小将”如今都已步入知命之年,每当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空前绝后的十年浩劫,就会发出“往事不堪回首”的感慨。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俄罗斯副外长阿列克谢耶夫认为,朝核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美国和朝鲜能否消除分歧及恢复六方会谈的前景。 B本市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程帆和杨阳一起到边远地区去,参加了扶持发展文化事业的志愿服务活动。 C郑板桥之所以达到“胸有成竹”的境界,是因为他“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D要做好高风险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光有“平安计划”还不够,还要采取“预防康复赔付”的全新思路,从而达到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节约社保基金赔付。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的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的“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著呢?我想,所谓“重读”,决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6从全文看,第一段引述了许多作家作品,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 )A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非常多的。B每一本经典名著都是取之不尽的精神矿藏。C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D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7对名著需要重读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名著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具有不朽的价值。B读者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C过去“左”的一套夺去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生命D过去“左”的清规戒律使读者对名著产生了许多误解。8.对“名著需要重读”的“重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B破除陈旧的阅读方式,用开放的阅读心态去阅读。C破除简单化的思维格局,用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去阅D为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的文化性格而阅读。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史记刺客列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为说己者容 容:打扮B.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尝:曾经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去而事智伯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B.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C.襄子乃数豫让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且公子纵轻胜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去而事智伯 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我故国士报之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A. B. C. D.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3分)(2)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3分)(3)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4分)14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就诗而言,诗思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请从“情”和“境”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2)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1)人世几回伤往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 。(苏轼后赤壁赋)(2)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前赤壁赋(3)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近酒) 其身正,不令而行; , 。(论语)(4)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仓廪实而知礼节, 。(司马迁管仲列传)五、(12分)16. 根据下面的报道,概括冯小刚的新片集结号“叫好又叫座”的两条主要经验。贺岁大片集结号引起观众内心强烈共鸣,影片公映后票房一路飙升。许多观众认为,集结号将目光转向了平凡人,将久违的昂扬向上的精神和人性的光芒重新带回银幕。正是这种力量,让许多观众满怀期待地走进影院,眼含泪水地走出影院。专家认为,集结号在商业大片与主流价值观的嫁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表示,集结号让中国电影重新回到了一个主流意识形态的英雄时代,但同时又前进了一步,赋予了英雄深厚的人道主义内涵。(1)叫座: (不超过15字)(2)叫好: (不超过15字)17. 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句子。(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 我们从元曲羌笛的音韵中走来 望着古道西风中摇响的风铃 也唤不回天涯孤旅的断肠人 失伴的鸳鸯把六月哭成白雪皑皑18广播稿既要求通俗化、口语化,又要求语意连贯。请将下面一段文字改写成广播稿。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曾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研究极广,学术成就极大,著述颇丰,尤以豪放词独开一派。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六、(18分)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心中的芦苇张弛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远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松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结里画上生命的句号。 这白发飘飘的芦苇,是樵夫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柔和的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为千古绝唱。洄流中,弄篙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地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飏。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散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那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浓醇、率直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作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19.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心中的芦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20第段中“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作简要分析。(4分)21.第段中,作者说屈原“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中流淌”,请简要说说你对“大寂寞”和“湿湿”的理解。(4分)22.结合本文,说说“心中的芦苇”具有哪些丰富的意蕴。(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一切归功于人民温家宝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侧记“本届政府工作走过了个年头,它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月日上午时,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这里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真切、简短的开场白,让人们再次领略了总理的赤子情怀。近一个小时前,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表决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全国人大连续第四次高票通过他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大厅内,鲜花吐艳,灯火辉煌。中外记者用热烈的掌声,向中国总理致意。会场外,亿万百姓通过电视、广播等,收看、收听着现场直播“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权力。”温家宝的这句话,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心心相印的真实写照。“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面对中外记者,温家宝形象地说明了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重要性。“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温家宝话音刚落,掌声立刻响起。农民工忘不了,在总理的关心下终于讨回工钱;被艾滋病夺去亲人的儿童忘不了,大年除夕温爷爷和他们一起吃饺子、迎新年;建筑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司机忘不了,中南海向基层群众敞开了大门,总理把他们请进会议室,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温家宝如是说。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温家宝掰着手指,向中外记者一一阐述当前应加快解决的大重点民生问题。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到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具体政策;从实现城市困难群众的应保尽保,到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农村1.5亿孩子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到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清晰记录了本届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时间在飞逝,答问仍在热烈进行政治、经济、社会,内政、外交、国防,近两个小时里,温总理对11个问题一一坦诚作答。“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必评功摆好。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面对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温家宝十分冷静。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在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几大问题后,温家宝坚毅地说,任务“虽然十分艰巨,但是我们抱有信心。”直面挑战,毫不退缩。总理坦诚、自信的回答让在场的中外记者频频点头。信心来自人民,力量来自人民。会前,网民向总理提的问题超过了100万条,点击人数超过2600万人次。正如温家宝所说:我从群众的意见中感受到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总理的心究竟离我们有多近?他在思虑什么?”招待会前,一位网民向总理“提问”。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温家宝以自己的真情告白,向人们作出了郑重回答19.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请分析这句话的含意和表达作用。20.孔子曾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通过本文的介绍,你看到怎样的一个总理形象?21.请简要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22.温总理在解释“快乐”的含义时引用了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联系你的体会,谈谈温总理所说的“快乐”的内涵。七、写作23.有人说,“懂得选择,学会放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是人生的“四项基本原则”。请以其中的某项“原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处,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广饶一中 刘家峰)参考答案一、1.B(A项中“嘻闹”应为“嬉闹”,“瘦削”的“削”应读为“xu”;C项中“撂不开”的“撂”应读为“lio”,“循规蹈矩”中的“矩”应读为“j”;D项中“舷窗”的“舷”应读为“xin”,“拐弯抹角”中的“抹”应读为“m”)2.C(A项中“有划船的”“有荡秋千的”“有吃冰棍的”是三个句子,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B项中“某某说”的形式是夹在引言中间,所以冒号改为逗号:D项中两个括号内的内容分别是解释“瓜果、蔬菜”和“作物”的,应紧跟其后)3.B(“不齿” 是“不愿意提到”的意思,表示“鄙视”,如“人所不齿”;“不耻”不能单独成词,只能在“不耻下问”中使用,“耻”在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为可耻”。“坦承”指坦白地承认;“坦陈”指坦率地陈述。“披露”指的是对某事或某人的揭发,是主动性质的、带有检举性质色彩;“透露”指的是对某事或某人的公开,有时是被动的,即无意的公开)4.B(A项中“不忍卒读”是指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C项中“目无全牛”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D项中“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形容独一无二的成就或不平常的盛况。)5.C(A项照应不周,B项有歧义,D项缺宾语)二、6.D(首先要注意题干的提示语“从全文看”。从全文看,首段谈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第二段说“名著需要重读”,第三段说怎样“重读”。再从首段看,首句是领起句,以下列举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概述其成就,目的在于表明经典名著“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7.C(第二段“名著需要重读”是领起句;第二句是一个并列复句,分别从作品本身的特点出发和读者的需要出发说明“名著需要重读;以下“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说明应当重读。A、B、D三项据此编拟,是正确的。而C项中故意删掉原文中的“鲜活”一词,语意大变)8.D(与D项相关的原文是“培养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人格”,丝毫未论及“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该项还故意删去“建设性”这一限制语,使语义有所改变)三、9.B(恨,遗憾)10.C(“襄子乃数豫让曰”中“乃”相当于“于是,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乃”相当于“却”“竟然”)11.D(是豫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是豫让对朋友所提建议的评论,属于间接表现。是襄子劝豫让的话)12.C(“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错)参考译文: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位义士啊,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走了。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土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四、13.(1)豫让离开那里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去”“事”“尊宠”各1分)(2)他是位义士啊,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判断句1分,“谨”“耳”各1分)(3)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大义”2分,“乃”1分,语句通顺1分)14(1)第一句作者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自己被贬柳州的“宦情羁思”凄黯迷惘,第三、四句描写了阳春季节花尽叶落莺啼之“境”,正因为满庭的落叶、莺啼,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心意凄迷,倍觉莺啼之乱。由此将“情”“境”结合,“情以物迁”。(2)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结合作用。【唐诗赏析】就诗人而言,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诗思的触发、诗篇的形成,往往是我与物、情与境交相感应的结果。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正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如果设想诗人创作时的状态,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这时,正如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说,心因“物色之动”而摇,辞因“情以物迁”而发。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这是因为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联系他在去柳州途中写的“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岭南江行)以及在柳州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等诗句,就可以知道这一句中所说的“宦情羁思”是什么况味、什么分量。而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的交接点。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15.(1)山形依旧枕寒流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2)蜡炬成灰泪始干 凌万顷之茫然(3)天生我材必有用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战士军前半死生 衣食足而知荣辱五、16.(1)高票房来自观众的强烈共鸣。(2)商业性与主旋律(主流价值观)有机结合。(注意段中“观众认为”“专家认为”两个压缩角度)17.举着盛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听边塞清角吹响征夫的寒夜哀唱/让离愁别绪把江心的一轮秋漂白(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不必拘泥于原诗句的形式,关键是“意义连贯”)18.苏轼出生于1037年,去世于1101年,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眉州眉山人,眉州现属于四川省。苏轼曾经担任杭州通判,后来因为所作的诗歌被认为有讽刺朝廷的意思,被贬到黄州。苏轼的研究很广泛,学术成就很高,著作丰富,特别是他写的豪放词开创了一个流派。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括号展开,内容口语化,语言连贯)六、(一)19.作者写了记忆中的芦苇、文学作品中的芦苇、历史上的芦苇、自己真正拥有的芦苇。这样写熔现实与历史于一炉,写尽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有利于抒写由芦苇所引发的独特情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第一问可摘取第段中的关键词;第二问是对艺术表现力的思考,关键点是虚实结合)20.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芦苇的纤细和坚韧,芦花的洁白光泽,突出了芦苇的诗意美。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富有感染力。21.“大寂寞”写出了屈原在自己的爱国主张无法获得当权者采纳的孤独;“湿湿”形象地写出了屈原在污浊黑暗社会中的悲凉(或沉重)心情。22.这是一道探究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落笔:优美而富有诗意,富有传统文化气息,具有历史意蕴,能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坚韧而有思想,文中的芦苇是人格化了的,寄寓了作者的情感。(二)19.这句话触及了落后地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就目前中国国家状况来看,我们的发展速度不决定于东部发达地区,不决定于少数先富起来的人群,而决定于发展滞后地区和弱势群体。这一恰切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解决困难群体生活问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解答此题,一要联系语境,“温家宝形象地说明了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重要性”;而要把握修辞手法,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三要突破关键词,“船队”喻指中国,“航行最快的船只”喻指东部发达地区,“最慢的船只”喻指发展滞后地区和弱势群体)20.具有民生思想和公仆精神,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生活,与人民心心相印的总理形象。冷静、坦诚、自信、充满忧患意识的总理形象。(“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反映了公仆精神和坦诚态度,“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反映了温总理关注民生,“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虽然十分艰巨,但是我们抱有信心”分别表现了温总理的忧患意识和自信心21.结尾总结全文,强化主题。结尾既回答了网民的提问,写出了温总理一心为民的意识,又化用总理的话,照应开头,紧扣标题,点明主旨。(分析结尾的特点和作用,可从两方面着手:结构上,与开头、标题的照应;内容上,总结全文,深化主题)22.对温总理的话可作如下理解:关乎国计民生的困难问题得道解决,万象更新,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和希望,人民就一定会过上快乐的生活,心头油然而生兴奋感、自豪感这就是最大的快乐。(解答此题,首先要探究“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的深层意蕴。“解冻的河流”可以喻指关乎国计民生的困难问题得道解决,“开化的大地”可以喻指国家的大好形势,百姓愉悦的精神状态)七、参考xx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