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5月月考 理综 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关于近代物理学的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电效应的实验现象充分证实了光是电磁波B卢瑟福通过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认识到原子有能级C卢瑟福根据粒子轰击氮的实验结果和一些原子核的比荷,预言了中子的存在D物质波是德布罗意的猜想,至今未获实验的证实2. “虹桥卧波”是用来形容石拱桥美景的(题2图甲),石拱桥就是把坚固的石块垒成弧形,横跨在江、河之上。修建石拱桥,石块的承压力是首要考虑的,可用题2图乙的模型来研究,在竖直平面内有四块相同的坚固石块垒成弧形的石拱,第3、4石块固定在地面上,第1、2石块间的接触面位于竖直平面,每块石块的两个侧面所夹的圆心角为30。假定石 块间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第1、2石块间的作用力大小为,第1、3 甲石块间的作用力大小为则为( ) A B C D 题2图3. 如题3图所示,在竖直放置的离心浇铸装置中,电动机带动两个支承轮同向转动,管状模型放在这两个支承轮上靠摩擦带动,支承轮与管状模型间不打滑。铁水注入之后,由于离心作用,铁水紧紧靠在模型的内壁上,从而可得到密实的铸件,浇铸时支承轮转速不能过低,否则,铁水会脱离模型内壁,产生次品已知管状模型内壁半径为R,支承轮的半径为r, 重力加速度为g,则支承轮 转动的最小角速度为 ( ) A B C D 题3图 4.如题4图所示,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21.电池和交变电源的电动势都为4 V,内阻均不计,电流表视为理想电表, 变压器视为理想变压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与a接通的瞬间,R中无感应电流 BS与a接通稳定后,R两端的电压为2 VCS与a接通稳定后,R的滑片向上滑,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DS与b接通稳定后,R两端的电压为2 V 题4图5.无限大接地金属板竖直放置,与金属板右侧面中心点O相距为d的位置处放有一电量为q的正点电荷,它们之间的电场线分布如题5图甲所示,与两个等量异种点电荷连线的中垂面正电荷一侧的电场线分布类似,如题5图乙。甲图电场中有M(MO的连线与板垂直)、N(N点位于板右侧面上)两点,M到点电荷之间、N到O点之间的距离均为d。则M、N两点的电场强度EM、EN的大小关系是( )A. EM EN B. EM =EN C. EM c(HA)c(A2)c(H2A)BNa2CO3溶液:c(H+)c(OH) = c(HCO3) +2c(CO32)c(Na+)C稀盐酸中加入一定量氨水后溶液显碱性:c(NH4+)c(Cl)c(OH)c(H+)D将0.1molL1 HF溶液与0.1molL1 KF溶液等体积混合:c(F)+c(HF)=0.2molL111钾长石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由前20号元素中的四种组成,化学式为XYZ3W8,其中只有W显负价。X、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Z的最高正价数相等,Y3与W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W的质子数之和等于Y、Z的质子数之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的离子半径Y的离子半径B Z的氢化物稳定性W的氢化物稳定性C化合物X2W2和Y2W3中都不含配位键D1 mol ZW2晶体所含Z-W键的数目为4 NA12一定温度下,向2 L恒容容器中充入1.0 mol A和1.0 mol B,发生反应A(g)B(g) C(g),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t/s05152535n(A)/mol1.00.850.810.800.80A前5 s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3 molL1s1B前15 s内体系的熵值逐渐增大C保持温度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0 mol C,达平衡时,C的转化率大于80%D保持温度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20 mol A、0.20 mol B和1.0 mol C,反应达平衡前v(正)bc; 、代表CO2浓度,且。a、b、c中,一定超过了最适温度的是_;、中,最接近最适CO2浓度的是_。9.(14分).某山谷因泥石流而导致植被毁灭,若干年后在人为干预下,又恢复了盎然生机。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图甲为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乙图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图1中ad过程中该种群增长率在 段最大。(2)图1中de段变化表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e点种群数量比d点 。(3)图2中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我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频受沙尘暴之苦,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等是当前的紧要任务。(4)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要注意树种、草种不要过于单一。这种做法所依据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_原理,其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5)某科研小组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旱植物用于治理水土流失。要检测抗旱基因是否插入到受体细胞的DNA中,采用的是_技术。若检测结果表明抗旱基因已经插入到受体细胞的DNA中,则培育的植株_(填“一定”或“不一定”)具有抗旱性状。10(12分)野兔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等位基因A1、A2、A3分别决定灰色、褐色、白色,它们之间具有不循环而是依次的完全显隐性关系(即如果甲对乙显性、乙对丙显性,则甲对丙也显性,可表示为甲乙丙),根据遗传系谱图回答问题。(1)已知A2对A1显性,根据系谱图可确定A1、A2、A3的显性顺序是 (用字母和“”符号表示)。I2的基因型为 。1与5交配产生灰毛子代的概率为 。(2)野兔有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称作Pelger异常。将Pelger异常的雌雄野兔杂交,后代结果如下:正常雌兔58个,Pelger异常雌兔117个,正常雄兔60个,Pelger异常雄兔119个。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 。(3)欲探究野兔毛色基因与Pelger异常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设计实验如下:取Pelger异常的纯种灰毛雄免与正常的白毛雌兔作为亲本杂交,得F1再用F1中Pelger异常的灰毛雌雄兔相互交配得F2,观察并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不考虑交叉互换)。 若灰毛兔与白毛兔之比为 ,则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灰毛兔与白毛兔之比为 ,则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赵 尧 彭颂春xx年重庆一中高xx级高三下期三次月考 物 理 答 案 xx.51-5 CABDA6. (18分)(1)平衡摩擦力(3分) (2)BC(3分) (1) 1.6 V. (2分)(2) 电压表(03 V) (2分) 多用电表直流电流挡01 mA(2分) R2 . (2分)(3)(4分)7.解:(15分)(1) 刹车受力 (3分) 据有(2分) (2)据动能定理有(2分) (2分) 正常行驶受力 (2分) (2分) (2分)8.(17分)(1)据分析知P下滑进入磁场前Q未动 据机械能采恒有(2分) P进入磁场后与立柱碰前 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2分)(2分) (2)P碰后,只有Q运动,据动量定量有 (2分) (1分) 据电路结构分析 知通过R的电量(2分) 据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知碰后电路产生的总中热 (2分) 据电路结构分析和焦耳定律(2分)知 R上产生的焦耳热(2分) 9.(18分)解:(1)粒子在电场中作类平抛运动,从O点射出时速度(2分)(2分)代入数据得(2分) (2) (1分) (1分)(1分)(1分)粒子在磁场中经过半周从OB中穿出,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1分)射出点在AB间离O点0.08m(1分) (3)粒子运动周期,粒子在, 时刻射入时,粒子最可能从AB间射出. 如图,由几何关系可得临界时(2分)要不从AB边界射出,应满足(2分) (2分)10.(12分)(1)B(6分)(2)插入水银槽后右管内气体:p0l0Sp(l0Dh/2)S,p78cmHg(3分)插入水银槽后左管压强:pprgDh80cmHg(1分)中、左管内气体p0lSplS(1分),l38cm (1分)xx年重庆一中高xx级高三下期第三次月考 化 学 答 案 xx.5610 C D C A B 1112 B D 1(16分) (1)氧化(2分) (2)Cr2O72+3SO32+8 H+ =2Cr3+3SO42+4H2O(3分)(3) CoO2Li+e= LiCoO2 (3分) 阴(1分)(4)FeS+Cu2+=CuS+Fe2+ (2分) 3.6104 (3分)增大NiSO4的浓度,以利于蒸发结晶(2分)2、(14分)(1)防止乙酸酐水解(2分) (2)漏斗、玻璃棒(2分)(3)滴加NaHCO3溶液至不再产生气泡(2分)防止产生CO2速率太快,将液体冲出烧杯(2分)(4)蒸馏(2分)(5)不同物质在扩散剂中扩散速率不同(2分)(6)质谱法或核磁共振氢谱(2分)3(15分)(1)醛基 消去反应(2分)(2)(2分)(3) + H2O 稀H2SO4 + CH3COOH CHO + 2Cu(OH)2 + NaOH + Cu2O+3H2O (4)n一定条件下 + (n-1)H2O(5)2 (2分)4(13分)(1)CH4(g)2NO2(g)=N2(g)CO2(g)2H2O(g) H867kJ/mol(3分)(2)(2分) 12 g(3分)(3)12NH33O24SO24NO26H2O=4(NH4)2SO44NH4NO3(3分) 106(2分) xx年重庆一中高xx级高三下期第三次月考生 物 答 案 xx.513-18 BBDCBB7.(1)下丘脑 反馈 否 (2)减弱 LH和FSH (3)磷脂和蛋白质 增多8.(1)叶绿体水4 (2)A水 (3)F酒精 (4) a 9.(1) bc (2)自我调节 少 (3)11.4% . (4)物种多样性 (5)DNA分子杂交 不一定10. A2A1A3 A2A1 5/6 致病显性基因纯合致死 2:1 3: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