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69696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攻讦ji 喷pn薄 打擂li台 潮涨zhng潮消B啜chu泣 屏bng退 供gng给制 拾sh级而上C涟漪y 混沌tn 盥gun洗室 麻痹b大意D坍圮p 悲怆chung 不更gng事 养尊处ch优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缘份 闹哄哄 郑重其事 瞑思苦想 B匮乏 闭门羹 层峦叠障 深居简出C颠簸 起搏器 富丽堂皇 一笔勾消D遐思 水蒸气 雕梁画栋 礼尚往来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文化”,为了吸引更多的家庭来聚餐,北京麦当劳把欢聚麦当劳,共享家庭乐作为他们的广告主题之一。B.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C.记不清都是在地坛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D. 鲁迅对中国青年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于是写下了这篇题为“死水”的文章。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传说,屈原死后被一条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归楚国,这一切听起来过于神奇荒诞,却正反应了人们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B.在世锦赛体操比赛中,他双杠的动作完成得简直无可挑剔,以致全体裁判员无一例外地对他亮出了满分。C.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领略言外不尽的神韵,更陶醉于诗人们对大自然叹为观止的描画。D. 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的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中央财政已紧急下拨救灾资金2亿元,用于青海地震灾区的抢险救灾、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等工作。B. 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犹如置身于红楼梦的情境之中。C. 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D. 当克隆人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思考和广泛讨论,并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克隆人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的共识。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画的起源,不用详谈。初民怎么画,只要看小孩怎么画就会明白。画很简单,可是要有新鲜的趣味。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生活里面遇到什么,就随手画,刻到墙上,这是很自然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从绘画成熟以后,形体逐渐地准确了,颜色也逐渐地丰富了。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可以看到这一点。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也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这样推论的起点太低了。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绘画,有这么丰富的材料,但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看法,这才能进行研究。看法和起点要是错了,研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宝贵的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到了元朝以后出现一种文人画案头玩赏的小品。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文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这一派,这种创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6下列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的画就像小孩子的画一样只是古人即兴和随意之作。B初民的绘画虽然简单,但绘画的动机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C绘画形体的准确、颜色的丰富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D通观画的源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熟的起点是西汉初年。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朝墓壁上壁画的发现,否定了人们以前的推测,绘画史重写成为必然。B唐或唐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画其实是古人的摹本,而非原创者的真迹。C敦煌壁画是少有的仅存于世的好画,为中国古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D文人案头画的风格颇有新的趣味,此种创作方法一直影响至今。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以马王堆帛画的精美程度来看,帛画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墙上的壁画。B武梁祠和马王堆的帛画同属汉代,但同一时代的绘画水平却参差不齐。C有了日趋丰富的古代绘画研究材料,对古画研究的结论就会更加准确。D东坡、米芾一类的文人案头画笔法粗劣,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值一提。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隋书于仲文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沉迷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 卒:突然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薄:轻视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功授开府 以勇气闻于诸侯 B为贼所追,且战且行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引入卧内,为之下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 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高三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xx、10第卷(114分)四、(24分)13把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3分)译文: (2)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4分)译文: (3)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文天祥指南录后序)(3分)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寒注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4分)(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 ,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3)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史记) (4)靡不有初, 。(诗经大雅荡) 日月忽其不淹兮, !(屈原离骚五、(12分)16提取下面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寒食节”下定义。(不超过45字)(4分)寒食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节日。寒食节的时间是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烧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他死的这一天生火煮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邺中记附录中有关于人们过寒食节不生烟火、只吃醴酪等冷食的记载。古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述的就是寒食节的风景。寒食节虽不像端午节那样有名,但我国北方仍有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场面。寒食节是 17仿照下面的句子,以“自己”为写作对象,仿用原句的修辞手法,再写两组句子,与原句构成排比。(4分) 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阴谋家的世界则只是永远跳不出来的暗算的陷阱;答: 18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请把它们找出来,将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4分) 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日前,市黄梅戏剧团将派出由二十名青年演员组成的演出队伍,奔赴大别山区进行慰问演出。演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乡村街道、敬老院、和学校,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节目。通过演出,拉近了青年演员与群众的距离,也使演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必须删去的是: 不能删去的是: 六、(18分)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文学的安静周国平 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 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这是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仅一千字,其结尾是:“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得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毫无必要。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自己中意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相反,那些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文学、谈论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因此,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 然而,在今天,作家中还有几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严肃?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抱怨新闻对文学的侵犯:“报纸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都公诸于众,甚至连他的打算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如果未在传媒上亮相,他的作品就肯定默默无闻。文学批评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作,如同昆德拉所说,在他们手中,批评不再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简单而匆忙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件为能事。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或者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家的特权。 (有删节)19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4分)20从全文看,“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概括作答。(4分)21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请解释文中“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这句话的含意。(2分) (2)作者为什么说“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2分)22本文指出,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你对这个存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另举例子加以阐述。(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豪华落尽见真淳 xx年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这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 就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来说,季羡林是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其涉足学术领域之广,当世罕见,可以说,大凡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领域,几乎都留下了季老探索的足迹。追究季羡林之成为“杂家”的起因,是当代学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也是学界学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季先生自己轻描淡写地把原因归于“偶然性”。 季羡林一生和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季羡林的散文被当做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心理变迁的缩影,蕴含着的一种流动着的一贯的人格精神。季羡林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写作风格广有涉猎、汲取:史记的雄浑,六朝骈文的浓艳,陶渊明、王维的清新,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流畅灵动,红楼梦的细腻,儒林外史的简明。这样写出来的散文,或如行云,舒卷自如;或如流水,潺湲通畅;或加淡妆,朴素无华;或加浓抹,五色相宜。长达数千字的,不厌其长;短至几百字,甚至几十个字的,不觉其短;全都灵活方便,得心应手,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描绘风景,都淋漓尽致,自然天成。在他笔下,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都能焕发光彩,增添情趣。谈身边琐事而有所寄托,论人情世局而颇具文采,因小见大,余味无穷,兼师东西,独辟蹊径。对于自己的文章,季老曾说:“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这才是季先生文章真正感人的缘由吧! “真情、真实、真切”是季羡林的处世原则。在将近百年的风雨人生中,先生一直秉承“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唯有真实为事,方能有为当世;唯有真切处世,方能心阔坦荡。”先生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在我们外人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季先生自己的人生写照呢?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学术上的成就,极具感染力的文风,朴素、高贵的人格,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仁珪说,季老的过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不仅仅是像他这样的学者越来越少了,还因为他在世的时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这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位学术坚守者的宁静与单纯。斯人仙逝,给公众造成巨大的心理空缺,使得大众精神偶像的投射又失去了一个对象。这是先生的宝贵之处。 “风雨百年,铸造的是品格;大浪淘沙,沉淀的是真金”“斯人已去,功过成败皆虚;沧桑正道,将上下而求索。月白风清,一代巨擘长存天地;德高望重,万古芳名永留人间。”这是人们悼念先生的语句。在悲哀的同时,人们也开始了对“国学复兴”的思索。这也许是先生对国人的最后赠予了吧!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9.文章开头说“这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试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20. 请简要分析季羡林成为“杂家”的原因(4分)。21“季羡林的散文被当做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创作变迁的缩影,蕴含着的一种流动着的人格精神。”如何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4分)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评价季羡林先生的?分别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6分)七、(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天地相接之处,横亘着遥远的地平线,当你奔向地平线所在,地平线又出现在远方。向往着地平线,人就永远在追逐中。有人说,目标就像地平线,虽然看得见,但永远达不到;但也有人说,目标就像地平线,虽然达不到,但永远看得见。你对此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以“生命的地平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要抄袭,不得套作。高三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参考答案 xx、101. A(B供gng C 沌 dn D 处 ch)2.D( A缘分 、冥思苦想 B 层峦叠嶂 C 一笔勾销)3.B(A 书名号改为引号,见必修三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 C 问号改为句号, 见必修二我与地坛;D 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且放在括号之后)4.C(A反应:通常指“机体受到刺激引起相应的活动”;反映: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此处应用“反映”。B 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引起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此处应用“以至”。D “不厌其烦”应改为“不胜其烦”。)5.B(A 不合逻辑,“抢险救灾”包括“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等工作”。C歧义,改为“中国人最易读错的200个字”,句式杂糅,删去“为对象”或改为“以为对象”D搭配不当,将“建立健全”改为“达成”)二、6A(B项错在“动机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文中无此信息;C项因果倒置,D项绘画成熟的起点并不确定)7D(A项错在“绘画史重写成为必然”;B项错在“非原创者的真迹”,第二段中有“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一句;C项错在“仅存”)8B(A项从原文中无法断定帛画的水平就比壁画高;C项绝对化;D项原文中有“不能一笔抹杀”一句)三、9D薄:迫近10.A(A 都是“凭借”的意思 B 表被动;介词,替 C 代词,他;指示代词,这些D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11D (只是交代战况,看不出“谋略”;写于仲文死里逃生,无“谋略”可言;写于仲文乘胜追击,没有使用“谋略”。)12B(“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一句中的“十七八”不是约数“十七八个”,二是分数“十之七八”)四(24分)13(1)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悉”1分,“伪北”1分,句子通顺1分) (2)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装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或“加倍行军赶路”)。(“简”可参考谏太宗十思疏“简能以任之”;“ 伪建”可参考淮阴侯列传“信建大将旗鼓出井陉”;“倍道”,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恰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人邀请主持国事的人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三句各1分)14.(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2分)(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2分)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2分)15.(1)赢得仓皇北顾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小人长戚戚 大行不顾细谨 (4)鲜克有终 春与秋其代序16. 参考答案:寒食节是我国北方每年在清明节前一天以不生烟火、只吃冷食的形式纪念春秋名士介子推的一个民间节日。(清明节前一天1分,不生烟火、只吃冷食的形式1分,纪念春秋名士介子推1分,一个民间节日1分,不是单句不得分)17. 参考示例:(1)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广阔,狭隘者的世界则只是永远钻不出去的黑暗的穴洞;(2)自己好学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懒汉的世界则只是永远流不动的单调沉闷的死水。(每句2分。每句前后两个分句形成对比,后一句运用比瑜手法1分;与原句句式一致、语意通顺1分。). 必须删去的是;不能删去的是。(4分)六、(一)19举出实例,具体写出作家成名后失去安静的烦恼;引出话题,为后文谈论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的追求作铺垫。(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20坚持全神贯注地写作,拒绝热闹;认为作品的孕育是神圣的,不愿夸夸其谈;主张作品至上,不希望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4分,答出点或点即可得全分;语意相近即可)21(1)写作是作家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作家进行创作(1分),喧嚣和热闹只会毁掉真正的文学家(1分)。(语意相近即可) (2)因为当代社会中新闻对文学的侵犯远比歌德所处的时代严重(1分),作者借此批判文学已失去安静的浮躁现实。(1分)。(语意相近即可。)22观点明确且能结合原文加以阐释,给2分;能举例分析且阐述合理。给4分。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示例1: 我认为研究作品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了解生平有助于深入认识作家的性格及观点。(2分)比如鲁迅先生,立志学医,弃医从文的人生重大选择,都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由救民之体魄到救民之精神的人生蜕变,从而更能读懂他文字中的郁愤和对国家、民族的痛彻肺腑的爱。(4分) 参考示例2: 我认为研究作品不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作家只有在写作状态时,才会倾吐出真实的自我而真正成为作家,读作品便可以品作者。(2分)比如安徒生的童话,美好真诚,充满对世界的热爱,读他的文字,你尽可以感受他内心的爱的渴望,而不必拘泥于他在现实生活的坎坷和孤独。(4分)(二)19内容上:是对季羡林学术和人品的高度评价;(2分)结构上:统领全文。(2分) 20(1)为人谦逊真诚,为学不知满足,因此成为“杂家”;(2分)(这可以从季羡林将自己的成功归于“偶然性”分析得知)(2)无论时代多么浮躁,始终坚守自己的宁静与单纯;(2分)(从文中第五自然段可以分析得出。)(从文中其他方面归纳也可,但须言之成理。)21(1)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代表着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的创作发展过程(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广有涉猎、博采众长,然后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2分)(2)他的散文创作代表着中国文人的一种人格精神(1分),即情感真挚,态度严肃。(1分)(注意题干中这一句话在文段中的作用,重点理解“创作心理变迁的缩影”与“人格精神”具体指代的内容,可以从文中第三段筛选到有关答案。)22(6分)从治学角度分析:是一个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2分);从散文创作角度分析:感情真实,态度严肃(2分);从处世角度分析:真情、真实、真切。(2分) (文中第二、三、四段分别从治学、为文和处世角度进行分析,找出关键词语进行归纳)七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参考译文:于仲文,字次武,幼年就聪明灵活,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怀大志,气度超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迥发动叛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地区。又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尉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宇文威进攻他。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斩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开府。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将宇文胄渡过石济,宇文威、邹绍从白马出兵,两路并进,又进攻于仲文。于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重围而逃。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于仲文仅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尉迥于是杀了于仲文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祖见到于仲文,把他请到自己的内室,替他伤心哭泣。提升他为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让。于仲文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来挑战。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于是于仲文派遣精锐部队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檀让率领残余的军队驻扎在城武,部将高士儒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永昌。于仲文假意下发公文到各州县说:“大将军来了,应多多聚集粮食。”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了,于是攻占了城武。尉迥的部将席毗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将要攻打徐州。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认为真的这样,都很高兴。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于仲文捉拿住他,夺取了金乡。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来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两阵刚刚交锋,伏兵出动,他们都拖着柴枝擂鼓呐喊,尘埃布满天空。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平定。席毗罗躲藏在荥阳的一户人家,被捉出斩首,把他的首级送到京师。朝廷为于仲文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史臣说:于仲文博览群书,拿出众的谋略称许自己,平定尉迥之乱,功成名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