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13文言文阅读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60864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169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13文言文阅读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13文言文阅读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13文言文阅读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13文言文阅读试题含解析【xx年高考命题预测】(一)xx年高考考查特点:1文言文阅读是必考考点。纵观xx年高考试题,每一套试题都考查到了文言文阅读,全国各省市的九套试题全都考核了文言文。2文言实词考查大部分省市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对文言实词的考查紧紧把握多义词这个重点,能力层级都稳定在识记(A)、理解(B)这一层面上,题型单一,承续性好,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高考试卷中出现填空形式,课标卷删掉了这一题型。3文言虚词考查的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从17年全国九套高考试题来看,多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在作比较的一组中,大多情况下一个是语段中的句子,一个是教材课文中的例子),有时也可以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寻找与示例用法相同的选项。4句式的考查设题方式灵活,题型相对集中,主要体现为断句和翻译。5翻译题设题全部采用主观题型,设置23道小题,以2道小题居多。断句题目的考查一直没有间断,或者结合第I卷给出的文言材料断句,或者单独设置文段进行断句。6筛选文本信息类考题,在一些省份的命题中没有涉及。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解读文本就是筛选信息的过程,而且对文意理解类题目是每年、每套高考试卷的必考题,这一道题目的正确解答离不开对原文信息的筛选。(二)xx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1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自信心。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中,一些同学对文言文阅读总是心有余悸,总是想到自己能不能读懂文言文文本,能不能做对文言文试题。其实,这些担心是根本不必要的,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2转变文言文的阅读观念。要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进一步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不再静止地考查句式的辨认,强化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3夯实课本,注重积累。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课本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这不仅是因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虚词是课本中学过的,还会征引课本中的文句,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语言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课本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4熟悉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悉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言文类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文言文的考查热点、考查频率。如“以”字作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这一义项多次考查到:“因”作为副词,表“于是,就”的义项也常常考查。通过诸如此类的分析,考生在备考中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xx年高考考点定位】xx年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一、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二、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名师点睛】所谓“常见实词”,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都应当算作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实词。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需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文言实词的考查常常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答案。或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错误的一项。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名师点睛】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个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所谓“用法”,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虚词的词性,二是虚词的语法作用,三是虚词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值得注意的,高考考试大纲虽然规定了考查18个虚词,但从近年各省市考题出现的虚词情况看,有的省市的命题是超出18个虚词范围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时候,还不能只局限在18个虚词内,也要适当扩大一些范围。考点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名师点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包括以下要点: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以及文言文的固定句式。第二,“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的活用。在词语的“用法”上,文言更灵活,一词兼几类的情况非常普遍,临时活用的情况也很多,这就造成了较为复杂的句子构成形式。主要的形式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话用、动词的活用。了解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这里的不同用法指词类活用和句法一样都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毕竟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相异的主要方面。考点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名师点睛】本要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三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从xx年起,由客观性试题变为主观性试题,要求将文言文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语句翻译题成为常考、必考内容,其分值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我们必须“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文言文断句,是考查考生诵读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近几年许多省份都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由此看来,文言文断句在今后的高考中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将有许多省份步入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因此,在复习中,文言文断句不可忽视。考点5:筛选文中的信息。【名师点睛】“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言、时、地等主要信息,从而对试题提供的选项信息进行辨析和判断,或者根据试题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表述。这一考点考查的范围比较广,文段中的有关词句、文段的层次结构、语言技巧,都可以成为筛选的信息对象,近年来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主要是:(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特点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和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考查的基本题型是客观选择题型。考查考生对某一方面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的能力,这是高考考查的主导题型;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这是高考的辅助题型。考点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考查时,一般涉及某个论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故应用性、综合性较强。考点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名师点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到的人物的态度,是歌颂、赞扬、认同、怜悯,还是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对该考点,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些观点态度不是我们阅读时的认识,而是作者在行文中的流露。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潜藏有某些情感认识的表述,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我们关注的重点不能停留在故事本身的内容,而应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是开篇明义,直抒胸臆;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但有一点往往是一致的,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多是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大家要注意甄别筛选,以便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该考点现在在高考中常和其他考点一起考查,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点8:文言断句。【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考点8:文化常识。【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试题演练】【xx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D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C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良乃入,具告沛公D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6分)(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4分)【答案】9A10B11B12C13(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解析】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的意思是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所以“奇”,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以为奇、认为不一般、惊奇。【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B项,都是“假如”“如果”的意思;A项,前一个表判断,后一个是句末语气词;C项“乃”,前一个是“才”的意思,后一个是“于是、就”的意思。D项,前一个:于是,后一个:凭借、依靠。【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不正确。文中“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这一时期未能孝顺母亲。【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谢贞自幼聪敏,有卓绝的品性。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风眩病折磨,每次发病就一两天不能吃饭。谢贞当时七岁,祖母不吃饭,他也不吃饭,常常是这样,亲戚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母亲王氏,教谢贞学论语和孝经,谢贞读完就能背诵。八岁时,谢贞曾经写作了春日闲居一诗,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对亲戚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成大器。”十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尤其擅长左氏传,工于草隶虫篆。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而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当初,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前往华严寺,请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禅师于是对谢贞说:“孝子既然没有兄弟,就极须爱护自己,如果哀伤过度损害身体,谁来赡养你的母亲呢?”从这以后谢贞才稍微吃一点稠粥。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散亡,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暠逃难逃难,贞母出家在宣明寺。及高祖即位,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始兴王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时,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就自动疏远他,每当有宴会交游,总是以患病为借口推辞,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佩看重他,没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先后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没有获罪。陈后主于是下诏让谢贞入宫担任中宫管记一职。府长史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求谢贞为他撰写辞让的奏章,后主看过后认为奏章写得很不寻常。后主曾经趁着宴席的机会问周确:“你的奏章是你自己写的吗?”周确回答说:“我的奏章是谢贞写的。”后主就赐给谢贞一百石米。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答复说:“查看了奏章,详情俱悉, 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可以立即回官府任职。”谢贞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当时尚书右丞徐祚、 尚书左丞沈客卿一同来看望谢贞,见到他瘦骨伶仃,两人泪流不能自抑,哀怜着默默而出。吏部尚书姚察与谢贞友善,及贞病重,前去探望,询问以后事。谢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这夜死了。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xx年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5分)(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分)【答案】10D 11B 12B 13(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解析】也就足够了”。【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涉及古代姓名字号、宗法礼仪、官职俸禄等,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B项姻亲“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姻亲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属于血亲。【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项细节错误,原文是“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不是“极有文才口才”,而是“言辞简约”。【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落实实词与虚词:(1)计分点:循,坚持;党,亲族;常,常礼。(2)计分点:臧否,褒贬;以,用;它语,其他的事;乱,岔开。【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后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他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继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礼。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长时间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时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为此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xx年高考试题及解析【xx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B先生往谒 谒:拜见C称之不置 置:置办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9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4分)【答案】6C7B8(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得分点:“先”“以”“北面”各1分,句意1分)(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得分点:“殁”“存”“笃厚”各1分,句意1分)9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解析】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能力。C项,置:放弃。【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7试题分析:平时做好文言常识储备,通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句子,调动积累,仔细辨别。B项,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9试题分析:根据原文“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可概括出答案。【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二十岁,参加提学试,以射雁赋考取第一,补附学生,诗和古文词逐渐进步。扬州江面某次渔船失火,烧死无数,先生作了哀盐船文,杭世骏为之作序,认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因此名声大显。当代的儒学大师如朱筠,卢文弨,见先生写的这篇文,都感叹赞赏认为是奇才。二十九岁时,开始读经集的史书,提学江左谢墉,特意提拔先生为贡生。每次考试,另为一榜,名列各位考生之首。侍郎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他被看重就像这样。朱文正到浙江做提学使,先生去拜见,叙述了扬州割据之事迹、为气节而死的人,做广陵对三千字,博综古今,天下的奇文啊。尚书毕沅任湖广总督,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去投奔他,写了黄鹤楼铭,歙县程孝廉方正把文章书写在石头上,嘉定钱通判坫进行刻篆,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绝”。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于是考证夏商周三代的典礼,甚至文字训诂、名物象数,以撰写论文见长,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入钻研春秋之学,写了春秋述义,见识观点都很卓越,评论的人说唐以后再也没有比得过他。做文章根植于经、史,受汉、魏文学的影响,没有沿习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文学风格,而取法古人,因此自成一家。性格正直,不注重神态举止,痛恨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如果遇到好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贫穷没有饭食,就卖文章供养母亲,在母亲身边伺候,不辞辛苦。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之上去世。先生,是大家们所推重佩服的。他的学问和品行,私下听说子承父教很长时间了。先生对于我所说的尚书训诂,大为奖励,认为可以读父辈的书籍,又有知己之感啊。虽然不能写文章,想要约略举其大概、扼要进行论述,来劝告后世的君子。【xx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B或以书丑得鞭 勉以行操为基C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礼敬具备,矜庄寂寥以笔著文,亦如此焉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幽处独居,考论实虚行苟离俗A BC D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3分)(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3分)(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分)【答案】8A9C10A11C12B13(1)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关键词:会、扰乱、“为所”的被动句式,全句大意。)(2)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关键词:若、诡、是,全句大意。)(3)(王充)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关键词:淫、甘,全句大意。)【解析】8试题分析:此项中的“凶”是年岁不好、遭遇灾年之意。【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9试题分析:题中,C项的“而” 都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然而”。A项的“焉”,前句作代词,相当于“那里”;后句作助词,置于词尾,相当于“的样子”。B项的“以”虽都作介词,但前者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后者相当于“把”。D项的“其”,前者作代词,相当于“他(的)”;后者作副词,相当于“难道”。【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0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明白题中6个句子的意思,考查它们是不是表现了王充的美好品德;然后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这个要求,运用排谬法在四个选项寻找正确答案。【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1试题分析:此题的断句标志,可主要根据句式的对偶关系来考虑:“才高”相对“口辩”,“苟作”相对“谈对”,于是可知“苟作”和“谈对”之后都应断句。再根据动词来判断:动词“非”的宾语“其人”后应断句。【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2试题分析:题中,B项错误在于,该项“他追求好名声”的说法同文本中“不好徼名于世”的说法相悖。【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正确、对”之意。第(3)句的“淫”是多之意;“甘”作意动,相当于“喜欢”。【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依仗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他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被长官接见时,不问到自己就不作声。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胸怀比王公大人还要宽广;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情怀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他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xx年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答案】10A11B12C13(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解析】【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化知识的把握情况。B项,“然后再作考察”错。“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和概括。C项,“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原文说的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选项无中生有。【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第(1)句中,“奉”,奉行;“枉”,违犯;“更”,再;“道”,说说;“它”,其他;“欲”,要求;“复”,再。第(2)句中,省略主语“蝗虫”;“界”,地域;“辄”,就;“岁屡”,连年;“歌”,歌颂。【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前去寻仇。可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更始帝登位,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招降,不肯,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讲信义很有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满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任命他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而李氏终于投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