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在食品监督会发言.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890276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在食品监督会发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领导在食品监督会发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领导在食品监督会发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演讲:_领导在食品监督会发言姓名:_单位:_日期:_年_月_日第 1 页 共 8 页领导在食品监督会发言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贯彻市党代会精神的基础上,传达贯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关于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排查治理食品安全隐患,切实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全市食品安全。一、紧弦不松,进一步强化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社会影响面大,群众关注度高,一直以来都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热切关注。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食品安全工作决策部署,统筹兼顾,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食品安全总体形势良好,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和发生各种事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食品安全工作的压力有增无减,安全工作时刻都不能放松。当前,食品安全工作中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食品安全管理意识有待加强,个别地方和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预防不到位;二是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监管不到位甚至监管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监管制度未真正得到落实;三是重点领域食品安全工作有待加强,宾馆饭店、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等重点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乏力,特别是在长效管理上存在严重不足;四是食品安全事件处置工作有待加强,信息报送、舆论引导、媒体应对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不利于事件处置、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对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始终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坚决克服侥幸心理、麻痹思想,保持安全工作高于一切的态势,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抓好落实,确保食品安全工作万无一失。二、举一反三,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查找本地本单位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排查安全隐患,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别是全市“两会”、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和国庆节、竹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又将来临,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三会四节”和“七城会”期间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紧紧围绕确保所有参会人员的食品安全、确保大型活动期间全市食品安全形势稳定的“两个确保”的总体要求,做到“两个绝不发生”,一是各接待单位绝不发生食物中毒、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事故;二是全市各地绝不发生群体性食品和饮水安全事件。在实际工作中,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做好工作,在“五个强化”上下功夫。(一)强化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各地和各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要立即对辖区内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一次地毯式检查,重点检查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宾馆饭店等餐饮经营单位,重点检查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重点检查食品安全制度落实情况,对排查出的隐患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问题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当前特别是要加强对学校食堂、城乡结合部餐饮场所食品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确保不出问题。(二)强化重点领域监管。全市“两会”、七城会和国庆节、竹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期间,人员流动大、集体聚餐活动多,易发以食物中毒为主的突发性、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餐饮消费环节监管为重点,坚决杜绝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加强对餐饮经营单位的日常巡查,督促餐饮经营单位认真执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管理规范,防止滥用、误用及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对流动性大、一次性用餐人数较多的餐饮单位,要提前介入,重点防控。要严格执行餐饮单位和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登记制度,安排专业监管人员现场指导,确保不出问题。同时,要加大对粮油、肉及肉制品、乳及乳制品、水产品、蔬菜、保健食品、儿童食品及地方特色食品等重点品种的质量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违禁药物,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制售过期、霉变及利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等违法行为,确保食品安全。(三)强化重点环节监管。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分段全程监管。一是初级农产品监管要突出“标准化”。农业部门要继续实施农业标准化,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要加大检测力度,坚决制止违法使用农药、兽(渔)药行为。二是食品加工企业监管要突出“质量控制”。质监部门要严格生产许可管理和技术规定,督促企业做好生产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记录;要落实食品生产许可退出机制和质量安全风险分类监管制度,做到上市食品每批检验,确保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抽检覆盖率达到1%。三是食品流通环节监管要突出“可追溯”。工商、商务部门要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执行进货查验、购销台账和索票索证制度,确保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全面落实。四是餐饮服务环节监管要突出“制度化”。卫生监督部门要严把源头,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实现原料来源有保障、可追溯;要探索建立餐桌废弃物的集中收购和处理制度。(四)强化长效机制建设。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建立食品安全支撑体系。一要探索建立“企业自律、失信惩戒”的食品安全诚信管理体系。要探索对销售额达到一定水平的食品生产企业建立食品诚信管理体系。二要健全完善“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要完善市、县、乡三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培训和操作演练。严格按照省食安办要求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三要健全完善“精干高效、符合市情”的食品安全支撑体系。做到食品检测计划、经费、信息发布“三统一”,市、县两级食品检测机构要强化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信息共享、精干高效、项目齐全”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实现设备、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共用。(五)强化宣传引导。要积极教育和引导企业守法经营,鼓励其尽快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和品牌保护机制,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做大规模,做强品牌,从源头降低食品安全风险;要强化与新闻媒体的内部联系,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形成对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强有力的外部监督网络;要面向全社会深入广泛地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切实增强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三、齐抓共管,进一步营造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齐抓共管,为这项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领导。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部门有关食品监管的职能调整暂缓进行,待“七城会”和竹文化节结束后再行启动。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要继续按照原有分工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各级工商、质监、公安、农业、商业、检验检疫等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确保监管工作覆盖到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因工作责任不落实、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发生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或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强化查处。各级各有关职能部门要“严”字当头,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迁就。特别是对那些故意违法的企业,决不能简单地一罚了事,该停产整顿的要停产整顿,该关闭地要坚决关闭,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决不姑息,必须使其付出违法代价,用法治的威严引导和约束企业自觉遵纪守法,切实提高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科学处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应急预案,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举报电话,认真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举报投诉和信息收集报送工作,对消费者的每一件举报投诉都要及时调查,并将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和向消费者反馈。要建立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定及时报告情况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有关领导和人员要立即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处置,确保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对行政机关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食品安全事故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要高度关注网络舆情,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防止谣言传播和媒体炒作。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外发布食品安全信息时,要按照有关规定,先报请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防止因人为炒作而引起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同志们,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精心组织部署,狠抓责任落实,确保食品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为推进经济社会赶超式发展、建设文明和谐小康的幸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第 7 页 共 8 页演讲资料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资料仅供参考)下载修改即可使用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