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843707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PPT 页数:145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8课 笔墨丹青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第10课 梨园春秋 单元总结提升,目 录,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 汉字与书法,第7课 汉字与书法,第7课 课标展示,1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 2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课标展示,第7课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熟悉汉字的演变及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记忆“六书”理论、书家姓名,学会欣赏汉字独特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向学生展示甲骨文等文字的图片及书法碑帖,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文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的兴趣。 (2)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朝代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差异,使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历史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让学生联系“文如其人”的观点,探究时代变迁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三维目标,第7课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汉字的基本特征,书法、篆刻艺术的独特性、时代性,领悟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认识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第7课 重点难点,【重点】 汉字的发展、书艺的发展历程和篆刻的发展历程。 【难点】 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重点难点,第7课 教学建议,建议本课用1课时。 (1)教师导入新课。 (2)关于文字的重要性比较简单,教师不需要就此问题深入分析。 (3)关于文字的起源。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有关文字的起源的传说。 (4)关于汉字的发展演变。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并加以分析,认识这些符号在起因、笔画、形式等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文学的雏形。,教学建议,第7课 教学建议,(5)关于书法艺术的产生。注意总结出它产生的原因:大量汉字的出现;知识群体的形成;文具的改进等。 (6)关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教师注意按朝代分析书法的特点及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7)最后总结出一定时代的艺术是对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第7课 新课导入,【导入一】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杨义说:汉字的创造,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民族的万世长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汉字形态比较稳定,文字史也就蕴含着民族认同的历史。古今一贯的文字形态把我们的历史紧紧地串了起来。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你知道它的发展演变吗?,新课导入,第7课 新课导入,【导入二】 兰亭序,第7课 新课导入,图片展示的书法作品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国的书法艺术是随着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表达心情、美感的独特艺术。汉字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建立在丰富汉字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书法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脉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找到答案。,第7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 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自主梳理】 1文字发明的意义:文字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文字的发展历程 (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画符号。 (2)成熟:商代_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_”。,课堂导学,甲骨文,金文,(3)统一:到秦统一时,秦始皇以秦国的_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文字的改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7课 课堂导学,小篆,【合作探究】 探究点:汉字演变的规律 材料 下面是汉字“车”的字体演变。 请思考: 依据上述信息,归纳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并探究汉字演变的动力。 演变规律:由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符号文字);由繁到简。 动力:为了书写的方便、快速和追求书法的艺术性。,第7课 课堂导学,【拓展提升】 汉字五种字体各自的特点 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将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楷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整(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是汉字演变的主流);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第7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二 书艺历程 【自主梳理】 1形成条件 (1)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2)_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2书法特点: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了东方审美情趣。,第7课 课堂导学,士人群体,3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_的书法艺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隋唐:既有张旭、_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3)宋代: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_”。出现了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 (4)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_的创造。,第7课 课堂导学,自觉,怀素,有意无法,个性化,【合作探究】 探究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第7课 课堂导学,材料二 材料三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我书意造本无法。” 材料四 明代,几乎同时生活于苏州的祝枝山、文徴明虽为好友,但书法情态迥然有别。祝枝山的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徴明的书法则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第7课 课堂导学,第7课 课堂导学,王羲之。特点:虚玄灵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观察材料二中的两幅图,说明张旭和颜真卿书法的特点,并总结出隋唐时期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张旭的狂草体现了盛唐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颜真卿的楷书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唐朝书法的特点: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第7课 课堂导学,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第7课 课堂导学,第7课 课堂导学,(3)宋代统治者出于消除地方割据的政治需要,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知识分子队伍扩大;同时,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呈现出各具情态和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的特点。 (4)明代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政治思想上专制色彩日趋浓厚,这使得明代的书法艺术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5)清代世运转衰,书风抱残守缺,了无生气。,第7课 课堂导学,第7课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第7课 当堂集训,1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关于汉字发展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A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 B甲骨文隶书楷书小篆 C甲骨文楷书小篆隶书 D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字演变的顺序应该是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故选A项。,当堂集训,2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在全国推行了统一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草书 D楷书 B 解析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把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在全国推广。故选B项。,第7课 当堂集训,3临沂有着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有“洗砚池”和“晒书台”等遗址,来自这里的东晋“书圣”给人们留下了不朽的作品。这位“书圣”是( ) A欧阳询 B颜真卿 C张旭 D王羲之 D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东晋”“书圣”可知,此人是王羲之。故选D项。,第7课 当堂集训,4“颠张醉素”是对唐代两位著名书法家的雅称。关于这两位唐代书法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颠张醉素”指的是张旭和怀素 B“颠张”被称为“草圣” C两位书法家的作品都注重规范法度 D张旭、怀素把草书艺术推向了高峰 C 解析 张旭、怀素是草书大师,忽视法度。故选C项。,第7课 当堂集训,5关于宋代书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书法艺术呈现多样性 B市民阶层兴起,使书法个性化趋向明显 C推崇魏晋书法风范,倡导“有意无法” D书法重视法度,忽视个性 D 解析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北宋书法审美情趣提高,书法追求“有意无法”,D项与之不符。故选D项。,第7课 当堂集训,6关于古代书法,有以下一些说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元明尚态,清人尚变。据此标准,宋人( ) A尚意 B尚态 C尚志 D尚理第8课 笔墨丹青 A 解析 晋人书法有着丰富的内涵、潇洒自然的风韵;唐人书法讲究规范和法度;宋人书法强调“有意无法”;元明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清人尚变,即追求变化。故选A项。,第7课 当堂集训,第8课 笔墨丹青,第8课 笔墨丹青,第8课 课标展示,1概述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2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课标展示,第8课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梳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 (2)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征,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 (3)运用联系对比的方法,分析中国古代的绘画与其所产生的时代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第8课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独立完成预案。有疑难问题可展开小组讨论。 (2)讨论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学会正确分析历史事物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成就,感受中国古代绘画辉煌,感受古代绘画是画者特定思想和心境的表达。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第8课 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难点】 (1)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征。 (2)分析中国古代的绘画与其所产生的时代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第8课 教学建议,建议本课用1课时。 (1)教师导入新课。 (2)关于绘画艺术的起源。教师可以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俗语出发说明人们不分国度、不分时代,都有对美的追求。进而引出绘画的起源。 (3)关于战国时期至汉代的绘画。教师点明即可。 (4)关于魏晋时期至唐代的绘画。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参照文字和插图进行自学,只要点明唐代绘画发展以及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即可。,教学建议,第8课 教学建议,(5)关于宋代的文人画和风俗画,教师要注意结合插图和文字介绍指导学生鉴赏插图,让学生自己探究文人画和风俗画的特点及背景。 (6)最后一段是关于中国绘画的风格、成就和作用的总结。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的知识链接,通过中西方的对比,彰显中国绘画的独特民族风格,明确中国绘画的世界地位和优秀传统,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8课 新课导入,【导入一】 绘画艺术是人类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的一种深刻体现。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历程的早期,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们凭借着自己的过人的天赋、扎实的功底和电光火石的创作灵感,在世界艺术殿堂中留下了自己不朽的作品。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内涵的深厚不仅体现在浩如烟海的典籍里,也闪烁在我们灿若群星的名家名画里,也扎根在朴实奔放的民间绘画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看一下中国古代的绘画。,新课导入,第8课 新课导入,【导入二】,第8课 新课导入,明代仇英的赤壁图以7952万元被拍下,创下中国绘画作品被拍卖的世界纪录。中国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世界,成为了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艺术作品的投资和收藏成为了时尚。那么你熟悉哪些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中国古代的绘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让我们走进“笔墨丹青”的世界,去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第8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 绘画艺术的起源 【自主梳理】 1新石器时代:稚拙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和图案,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2战国时期:出现用_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 3两汉时期:汉代的帛画充满了珍禽异兽、神仙魔怪,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体现出浪漫、神秘又不失_的特色。,课堂导学,毛笔,古拙, 知识点二 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自主梳理】 1魏晋时期 (1)背景:士人群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_。 (2)代表:东晋_不仅长于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2唐代 (1)绘画特点:画家们创制法度,表现出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2)成因:唐代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诗文、书法、乐舞、雕塑、建筑艺术全面辉煌的影响。,第8课 课堂导学,文人画,顾恺之,(3)代表人物:_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第8课 课堂导学,吴道子, 知识点三 文人意趣 【自主梳理】 1宋代 (1)背景:文人阶层不断壮大,_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2)特点: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 2明清:文人画或继承宋代宫廷画风,或沿袭元人山水意趣。由于时代变化、社会动荡,出现了一些_的画家。,第8课 课堂导学,理学,风格奇特,【合作探究】 探究点:宋至明清时期的绘画 图(a) 宋代巨然秋山问道图,第8课 课堂导学,图(b) 清代八大山人松柏图,第8课 课堂导学,(1)宋巨然秋山问道图属于什么画种?宋代这一画种缘何兴起? 画种:文人山水画。 缘由: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画家从追求写实到更加注重意境,山水画从最初作为人物画的衬景,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第8课 课堂导学,(2)清八大山人的画风与宋巨然的画风相比有何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 不同: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对比。 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反映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开始突出个人的精神面貌,并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融入绘画作品中,产生了一些独特的绘画派别,看似离经叛道,但实际上是绘画艺术个性化的体现。,第8课 课堂导学,【拓展提升】 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征 文人画追求“形神兼备”,重视意境,追求个性的发挥。具体特点主要有: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作品多以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为题材,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印等的结合。在创作思想上提倡以貌求神,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文人画大多标榜“清高”“雅逸”,回避社会矛盾,脱离现实。,第8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四 民间风情 【自主梳理】 1宋代以后: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最著名的当属张择端的_。 2明清时期: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木刻版画作为其中的插图,反映了世俗的审美趣味。百姓喜闻乐见的_、布贴画、剪纸画,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3中国绘画风格 (1)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_;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第8课 课堂导学,清明上河图,年画,写实,(2)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第8课 课堂导学,【合作探究】 探究点:民间风俗画的特点及成因 材料 宋代以后,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民间画是以绘画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习俗而从事绘画的街头艺人所作的画作。它一般采用通俗化的表现手法,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所喜爱。其作品倾向艳丽、甜俗细腻,大多具有朴实、热烈的风格。 请思考: 宋代民间风俗画兴盛的原因和特点有哪些?,第8课 课堂导学,原因:商业兴盛、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和文化的普及。 特点:通俗化,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第8课 课堂导学,【拓展提升】 魏晋、唐朝、宋朝、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对绘画特点的影响 (1)魏晋:社会动荡以及佛教、道教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碰壁,却不愿与流俗为伍,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以形写神”。 (2)唐朝: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3)宋朝:“重文轻武”成为朝廷的国策,文人阶层,第8课 课堂导学,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这种时代特点也影响到绘画作品,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伴随着商业的兴盛、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不仅出现了许多文人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百姓自己的绘画艺术也发展起来。 (4)明清:由于专制思想的强化,社会的动荡不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和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区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伴随着明清小说的发展,为小说作插图的木刻版画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由百姓自己创作的富有实用性的绘画艺术形式。如年画、寺庙中的壁画、布贴画和剪纸画等。,第8课 课堂导学,第8课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第8课 当堂集训,1毛笔用于绘画,最晚开始于( ) A新石器时代 B商周时代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故选C项。,当堂集训,2“以形写神”是中国画的突出特点。率先提出“以形写神”这一绘画理论的是(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王羲之 D八大山人 A 解析 东晋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故选A项。,第8课 当堂集训,3郑板桥善画竹、兰,其中的翠竹、幽兰就是其个人品格的写照。这一类型的绘画开始盛行于( ) A魏晋南北朝 B唐代中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C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郑板桥的绘画属于文人画,它开始盛行于两宋时期。故选C项。,第8课 当堂集训,4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含有一些吉祥的寓意,如年年有余、福禄长寿、多子多福、五谷丰登等。上述寓意表明,年画的题材主要来源于( ) A文人意趣 B宫廷生活 C民间风情 D神话传说 C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材料描绘的应该是民间风俗画的特点。故选C项。,第8课 当堂集训,5一幅古代绘画作品,画有两朵萱花、一只白头翁,画中题诗:“问之花鸟何为者?独喜萱花到白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该画属于( ) A宫廷画 B风俗画 C文人画 D宗教画 C 解析 该绘画作品诗画结合,意境深远,超然脱俗,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故选C项。,第8课 当堂集训,6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的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 B南宋偏安一隅,文人山水画的构图不追求对称,墨色恬淡 C明清时期文人画的风格是雍容华贵 D宋代民间风俗画盛行 C,第8课 当堂集训,第9课 诗歌与小说,第9课 诗歌与小说,第9课 课标展示,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课标展示,第9课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经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楚辞、汉赋的形成特点;了解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著名诗人和作品;了解宋词与元散曲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名家名篇;让学生知道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及其流变原因。 【过程与方法】 结合硕鼠关雎等研究诗经的特点;结合宋词、元散曲名篇的内容和背景研究宋元文人情怀。,三维目标,第9课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经中对美的憧憬和追求,认识屈原的爱国主义:感悟唐诗反映的唐朝历史的兴衰与沧桑;体会宋元文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愫;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第9课 重点难点,【重点】 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难点】 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以及通过明清小说认识其反映的社会现实。,重点难点,第9课 教学建议,建议本课用1课时。 (1)教师导入新课。 (2)关于诗经、楚辞和汉赋一目,教师可以多利用朗读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诗歌都是由歌谣发展而来,是中国韵文的源头,只有通过朗读的方式,才能增强学生的音律感,更好地理解它们所包含的内容。 (3)关于唐朝的诗歌,教师可以通过列表的方式将唐朝诗歌按历史时间、时代背景、诗歌风格等不同进行比较,并举行一个课堂竞赛看谁知道的唐朝诗人多,帮助学生认识唐朝诗人辈出,名作频现的特点。,教学建议,第9课 教学建议,(4)关于宋词,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两宋词风从婉约到豪放的变化,讲述时适当补充名家词作及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等内容。 (5)对于明清小说一目,教师可结合本课的有关内容,并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文学常识让他们总结出中国古代某些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明确明清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上的位置。 (6)本课小结部分,教师可通过知识结构图表使学生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内容。凡遇重点、难点,教师应反复加以强调。通过此番梳理回顾,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系统、清晰的把握。,第9课 新课导入,【导入一】 请同学们阅读引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明清小说则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都纳入创作视野,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犀利批判。,新课导入,第9课 新课导入,【导入二】 出生于教师世家的温家宝,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经常在各种场合引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尤其是在每年两会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在回答记者当选总理后的工作态度时引用了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谈到民生问题时,借用了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此外,他还在谈到海峡两岸关系时,引用唐诗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外媒说“诗言志”是温总理的风格。其实“诗言志”在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第9课 新课导入,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去了解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第9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 诗经、楚辞与汉赋 【自主梳理】 1诗经 (1)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_约500年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3)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采用_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具有现实主义倾向,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课堂导学,春秋中期,重章叠句,2楚辞 (1)概念: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_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代表作:离骚。 (3)特点: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 (4)影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_的先河。“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 (1)原因: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2)特点:专重_、文采华丽,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第9课 课堂导学,楚国,浪漫主义,铺陈排比,【拓展提升】 诗经与楚辞的不同之处 (1)地域不同: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楚辞产生于长江流域。 (2)风格不同: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楚辞是浪漫主义风格。 (3)句式不同: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的句式;楚辞语句形式更为灵活。 (4)语言不同:诗经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句末多带兮字。,第9课 课堂导学,(5)手法不同: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是诗经的主要艺术特征;楚辞运用大量的想象和象征,对事物进行描写铺陈渲染。 (6)作者不同:诗经多是来自民间的诗歌;楚辞大多是以屈原为代表的士大夫所作。 (7)地位不同:诗经成为经典,成为后世所有学子科举 考试的必读经典及试题出处;楚辞则只作为参考书目,两者的地位高下立现。,第9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二 唐诗、宋词与元曲 【自主梳理】 1唐诗 (1)繁荣原因: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_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也为唐诗在格律形式等艺术创作方面提供了借鉴。 (2)代表人物 李白:诗风飘逸、豪放,纵横开阖,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人称“_”。 杜甫: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人称“_”,他的诗作被誉为 “诗史”。,第9课 课堂导学,科举取士,诗仙,诗圣,白居易:作品通俗流畅、平易近人,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2宋词 (1)起源:词的起源丰富而复杂,有的改自格律诗,有的传自教坊曲,有的源于民间,又称“_”。 (2)代表人物及风格:豪放派有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他们被合称为“苏辛”;婉约派有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第9课 课堂导学,长短句,3元曲 (1)背景:汉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 (2)特点:元曲是在_、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与音乐、戏曲结合紧密。,第9课 课堂导学,宋词,【合作探究】 探究点:唐诗 材料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白居易 请思考: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李白与白居易诗歌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第9课 课堂导学,特点: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风格雄奇豪迈,语言明快生动,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白居易采用现实主义写实手法,讽刺统治阶级的腐朽、贪婪。 原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白居易生活在晚唐,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第9课 课堂导学,(2)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分析唐诗繁荣的原因。 原因: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统治者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上,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发达,为唐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文化上,文化多元、科举制度的确立,以诗取士。,第9课 课堂导学,【拓展提升】 宋词、元曲兴盛的原因 (1)宋元时期城市手工业、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元曲兴盛的物质基础。 (2)市民阶层扩大,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3)宋元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宋词、元曲的繁盛有更广阔的社会基础。 (4)词曲相较于诗语句更为灵活,更容易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 (5)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的传播。,第9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三 明清小说 【自主梳理】 1背景 (1)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和_兴起,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由宋元话本脱胎而来的_体裁小说,逐渐发展成文学的主流。 (3)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4)印刷术不断完善、新兴社会群体对文学精神食粮需求增大。,第9课 课堂导学,市民阶层,章回,2代表作 (1)明代的“四大奇书”:罗贯中的_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开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的先河,西游记堪称神魔小说的典范,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则是世情小说的经典之作。 (2)晚明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等。 (3)清代批判现实的文学力作:曹雪芹的_、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3评价:明清小说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第9课 课堂导学,三国演义,红楼梦,【合作探究】 探究点:明清小说的特点及其与时代的关系 材料一 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小说,体裁多样,既有风靡全国的“四大奇书”,又有描写市井芸芸众生的世情小说“三言”“二拍”,还有当时被统治者所忌惮的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现实主义小说。难怪有学者指出:“明清小说特色鲜明,丰富多彩,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第9课 课堂导学,请思考: 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的“当时的社会风貌”有哪些? 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通俗文学繁荣;许多作品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甚至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涌现,不断揭露社会的黑暗。 “社会风貌”: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壮大,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增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反专制的启蒙思想兴起,“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第9课 课堂导学,【拓展提升】 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社会不满,写出了批判现实的力作;经济上,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得到发展,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第9课 课堂导学,第9课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第9课 当堂集训,1一位同学说:“春秋时期的楚辞,吸收了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句式以四言体为主。”他的话违背历史事实的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B 解析 楚辞出现于战国时期,诗经多用四言体。故选B项。,当堂集训,2下列唐代诗人中,其诗作最能体现盛唐风貌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孟浩然 A 解析 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其作品最能体现盛唐风貌。故选A项。,第9课 当堂集训,3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 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队伍壮大 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壮大 D农民的文化与精神需求不断增加 B 解析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词更适合市民的需求,B项正确。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才出现。,第9课 当堂集训,4在学完元曲这部分内容后,小明同学得出了以下结论和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元散曲又称“长短句”,可以更加灵活地表达感情 B元朝时,汉族文人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 C“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元曲大家关汉卿的名句 D元曲没有格律曲牌限制,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 B 解析 词又称“长短句”,A项错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张养浩的名句,C项错误;元曲也有格律曲牌限制,D项错误。故选B项。,第9课 当堂集训,5郭沫若曾经对清代某部小说进行了高度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 A聊斋志异 B水浒传 C西游记 D. 儒林外史 A 解析 聊斋志异是借谈狐说鬼批判现实的代表作。故选A项。,第9课 当堂集训,6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下列文学形式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 ) A楚辞与汉赋 B汉赋与唐诗 C唐诗与宋词 D宋词与明清小说 D 解析 宋词与明清小说的出现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扩大有关。故选D项。,第9课 当堂集训,第10课 梨园春秋,第10课 梨园春秋,第10课 课标展示,1了解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2理解京剧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课标展示,第10课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列出本课的知识框架,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三维目标,第10课 三维目标,(2)通过观看戏曲录像,让学生体验中国古代戏曲“虚拟动作”的独特魅力。 (3)通过引导学生表演,加深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理解。 (4)通过引导学生设计脸谱和服装,激发学生对戏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10课 重点难点,【重点】 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 京剧形成的原因及艺术成就。,重点难点,第10课 教学建议,建议本课用1课时。 (1)教师导入新课,可让学生说出其知道的剧种的名称,也可设计几道戏曲常识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抢答,活跃课堂气氛。 (2)本课所设三个栏目,结构上相互平行,内容则沿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一步步递进,分别叙述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成熟与鼎盛。而其相应的时间线索则为先秦至唐宋、元明与清代。为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结构了然于胸,建议教师首先将本课知识的总体框架呈现出来,并作简要的说明,教师在讲述本课时也可以此为纲,使学生提纲挈领地理解把握本课知识。,教学建议,第10课 教学建议,(3)对本课的小结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沿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回顾本课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戏曲人物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为讨论点,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够把戏曲人物与历史人物混为一谈!,第10课 新课导入,【导入一】 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梨园春秋。从课题当中的“梨园”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这节课我们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艺术。为什么我们把戏曲歌舞叫做梨园呢?其得名与唐代的一位皇帝有关:唐玄宗。“梨园”是盛唐时期华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唐玄宗李隆基提出把“梨园”作为音乐、舞蹈和戏剧的活动中心,并以教习和演出戏曲为重点,这样,确立了“梨园”作为最高皇家音乐舞蹈学府的地位。因此,后世将唐明皇奉为梨园鼻祖。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皇帝梨园弟子)。,新课导入,第10课 新课导入,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三者当中,中国戏曲成熟最晚,到12世纪(宋元时期)才形成完整形态。然而,800多年来,经过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持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现今仍然存活的古老戏剧。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 首先,总览本课的知识结构,分四个阶段介绍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第10课 新课导入,【导入二】 年轻时代的梅兰芳,第10课 新课导入,第10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 戏曲的起源 【自主梳理】 1原始时代:中国古代的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_”,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2春秋战国以后:宫廷宴乐、_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 3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课堂导学,傩,杂技百戏,4宋代:出现了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_。两宋之际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拓展提升】 南戏最初在温州一带产生的原因 两宋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并在南宋时完成,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另外,温州一带自古社火活动兴盛,民间小戏极为丰富,这些都为南戏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第10课 课堂导学,瓦舍, 知识点二 元杂剧与昆曲 【自主梳理】 1元杂剧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1)特点: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_和角色配合;元杂剧的艺术表演手法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 (2)代表:_是元杂剧的奠基者,其代表作为感天动地窦娥冤;王实甫的最有影响的作品是西厢记。 2昆曲艺术的鼎盛 (1)兴起与特色:昆曲兴起于江南昆山。其表演以_为主要特色。,第10课 课堂导学,故事情节,关汉卿,载歌载舞,(2)鼎盛时期:明中叶到清中期。 (3)地位:明中后期,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昆曲发展成全国性剧种,被誉为“_”。,第10课 课堂导学,百戏之祖,【合作探究】 探究点:元杂剧兴起与繁盛的因素 材料 元杂剧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中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卑微的地位促使他们和民间艺人结合,专注于元杂剧的创作。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技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第10课 课堂导学,请思考: 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元杂剧的兴起与繁盛有哪些有利的条件。这说明了什么? 有利条件:汲取前代戏曲发展的经验和成果。元代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杂剧为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元代长期停止科举考试,一部分汉族士人学子仕途无望,热衷于元杂剧的创作。 元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元代疆域辽阔,各民族之间有频繁的文化交流。 说明:一定时期的文艺是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基础并充分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第10课 课堂导学,【拓展提升】 元杂剧流行的原因 元杂剧得以流行,一是得益于城市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壮大。二是与当时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有关,不愿在元朝做官以及仕途无门的文人,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成了元杂剧的兴盛。,第10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三 “国粹”京剧 【自主梳理】 1背景 (1)_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四方艺人荟萃一堂,争奇斗艳。 (2)清乾隆年间,_进京献艺,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2形成:徽班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考究。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第10课 课堂导学,北京,四大徽班,3特点 (1)角色:从脸谱、服装、唱腔、动作等方面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2)表演艺术:发扬_、歌舞并重的传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多种乐器控制节奏、渲染气氛,在“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着诗、词的文学情韵,亮相和定型则给人以雕塑的美感。 4影响: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称为“_”,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第10课 课堂导学,象征虚拟,国粹,【合作探究】 探究点: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点 材料一 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 材料二 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踏遍四海九州。 请思考: 材料一、二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点的? 材料一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现实主义和教育、教化意义;材料二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虚拟性、写意性的特点。,第10课 课堂导学,【拓展提升】 京剧艺术及其传承 (1)形成原因 北京的文化氛围是京剧形成的有利因素。 封建政府的推动。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调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形成的关键。 广大艺人的努力。以高朗亭为代表的艺人群体的不懈努力为京剧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2)特点 京剧以徽调、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形式演变而成。兼收并蓄是这一艺术形成时期的突出特点。,第10课 课堂导学,在内容上,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在分工上,包括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在动作上,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的动作。 在表现形式上,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在一起。 (3)发展演变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兼收并蓄。京剧开始形成。 道光年间,京剧正式形成。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第10课 课堂导学,(4)京剧传承 京剧在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兼收并蓄,使其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 京剧艺术的创新还要结合实际,扎根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第10课 课堂导学,第10课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第10课 当堂集训,1戏曲的源头“傩”的产生最初与哪种因素有直接关系( ) A政治因素 B宗教巫术 C经济因素 D艺人创造 B 解析 傩就是古人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与宗教有关。故选B项。,当堂集训,2河南电视台有一档著名的戏曲节目梨园春秋。中国的戏曲艺术常被称为“梨园”,把学习戏曲的人称为“梨园弟子”。上述称谓应该追溯到( ) A春秋战国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B 解析 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故选B项。,第10课 当堂集训,3“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以上揭露当时黑暗现实的文学名句的作者是( ) A屈原 B李白 C苏轼 D关汉卿 D 解析 材料节选自感天动地窦娥冤,作者是关汉卿。故选D项。,第10课 当堂集训,4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迨长生还四川,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材料反映的是( ) A清军入关 B军机处的设立 C八股取士 D徽班进京 D 解析 根据材料“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可知,材料指的是京剧产生时期的概况,故选D项。,第10课 当堂集训,5“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哪种中国传统艺术的描述( ) A魔术 B绘画 C戏剧 D杂技 C 解析 本题考查戏剧艺术。材料信息体现的是中国戏剧界的行话,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了戏剧象征虚拟动作的特征。,第10课 当堂集训,6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图片所示京剧角色的行当,正确的是( ) A生、净、旦、丑 B净、生、旦、丑 C旦、生、丑、净 D生、净、丑、旦,第10课 当堂集训,C 解析 京剧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一般说来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旦是京剧中女性人物扮演者的统称;净的脸部化妆最为丰富多彩,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出脸谱为突出标志;丑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故选C项。,第10课 当堂集训,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 网络构建,网络构建,单元总结提升 整合拓展, 拓展点一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世俗化趋势 1突出表现 (1)绘画方面:北宋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剧本更加有趣;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2)书法方面: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创造。,整合拓展,(3)文学方面:宋代士大夫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在“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2原因: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印刷术的不断提高;社会识字率提高,文化逐渐普及;传统轻商意识逐渐淡化等。,单元总结提升 整合拓展,单元总结提升 整合拓展,例1 “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感人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 文中的“这个时代”是指( ) A隋唐时期 B两宋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单元总结提升 整合拓展,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世俗化趋势。根据“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小说已经发展到成熟和繁荣时期,也就是明清时期。故选D项。, 拓展点二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先秦: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西汉儒学独尊,文化得到迅速发展,文学艺术各放异彩。 3隋唐: 盛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学艺术全面辉煌;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单元总结提升 整合拓展,4宋元:宋代重文,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适应市民需要的民间文化兴起。两宋之际,社会动荡,士人南下,流落异乡;南宋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诗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宋代理学兴起,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元代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借助文学艺术抒发愁闷情怀。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强调个性、揭露社会黑暗的文学艺术作品。,单元总结提升 整合拓展,单元总结提升 整合拓展,例2 有学者指出: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在崛起根植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文化成果属于市民文化这一形态的是( ) 清明上河图 程朱理学 元曲 小说 A B C D,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艺特色。以宋代为转折点,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使市民阶层对通俗文艺作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市民文化应运而生并不断繁荣。其中,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民间风俗画、以元曲为代表的戏剧、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都属于这一范畴。程朱理学属于官方哲学,不属于市民文化。故选A项。,单元总结提升 体验高考, 拓展点三 中西绘画的不同 (1)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西方绘画沿着写实的、功利的方向发展。而中国在魏晋之后,便梅开两朵:一支是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一支是与之对立的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文人画以自娱为目的,以写意为原则,不受约束,我行我素,自魏晋开始,逐渐占据了中国书画的主导地位。 (2)在表现技巧上的差异 西方画家注意定点透视;中国山水画家却无视这一点,他们的视点或高或低,或近或远,因此,既可以在竖幅画中表现重峦叠嶂,又可以在横卷画中表现万里长江。,单元总结提升 整合拓展,西方画家重视物象,着意刻画,敷色多重,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